第231章 主動調整

歲月是把殺豬刀,人到中年,當初受到劉皇帝褒獎提拔的小馬將軍,早已成爲一方鎮邊大將。馬仁瑀其人,驍勇善戰,作風硬朗,並且爲人正派,因此,哪怕在此前的進兵上有所爭執,趙匡胤對他還是十分欣賞的。

見馬仁瑀有些着急,趙匡胤不由擡手以作安撫,看着他,語氣平和地道:“自東進以來,將軍率領所部,一直爲大軍前驅,**至此,傷亡既大,兵疲氣短,將士們也辛苦了,需要休整。”

趙匡胤一開這口,馬仁瑀立時急聲道:“榮公,只要給我補足兵馬,還能再戰!我軍傷亡大,遼軍也不好過,保持進攻,我能夠拿下錦州城!已然付出這般大的代價,將士們的血不能白流!”

馬仁瑀說這話時,眼眶都有些發紅,顯然是動情了。馬仁瑀所部三萬人,是以平盧軍爲主,補充了大量二線部隊,而平盧軍是經他操訓多年,有很深的感情,在此次攻城戰鬥中,損失也十分慘重。

見其狀,趙匡胤心有所感,但是作爲統帥,理解歸理解,卻不能感情用事。因此,趙匡胤還是鄭重地道:“你部傷亡,已然超過三成,再勉強堅持,就要傷筋動骨了!我知將軍血勇,但錦州是塊硬骨頭,還需冷靜對待。

士卒,我定給你補齊,但你確實需要休整,還是到後營調整!東進戰略,才只是一個開始,待打進遼東,還有將軍建功的地方,斷不會棄精兵強將不用!”

趙匡胤說着話時,語氣很是嚴肅,見他態度堅決,馬仁瑀看了看臉色平靜的太子,雖心有不甘,還是拱手應道:“遵令!”

“明日換人再攻!”環視一圈在坐將帥,趙匡胤道。

“末將請戰!”幾乎再同一時間,党進與李漢瓊請令。

見二者主動,趙匡胤心下稍安,至少證明兵心可用,士氣並沒有因爲城下受挫而大減。不過,目光在党進與李漢瓊二將身上徘徊了下,趙匡胤還是迅速做出了決定:“明日,李將軍率衆攻城!”

“是!”李漢瓊也是個作風強悍的將領,得令,面上竟無任何波動。

党進有些不樂意,但在趙匡胤下令之後,也不敢質疑,只能悶着腦袋做下。趙匡胤這麼考慮,也是有原因,李漢瓊同爲燕山邊將,石門軍經其調教,由他帶領石門軍攻堅,在指揮上更有利些。

這些年,大漢雖然從制度上早已改變了兵爲將有的風氣,但是,從現實角度上來講,要充分發揮將士的戰鬥力,還得靠這些熟悉兵卒的將領。

而党進雖然被趙匡胤帶着北伐,但其影響主要在禁軍巡檢司內,臨時給他調配兵馬,需要不少的磨合時間,而打錦州是苦戰硬仗,還是需要做更有利的選擇。

“守軍意志甚堅,敵將指揮頗幹練,城垣既高且固,火藥竟不能動搖郭城,繼續強攻,傷亡只會更大!這般消耗下去,即便破了錦州城,代價也必然高昂!榮公,還需多作籌謀啊!”定下了明日攻城之事,高懷德開口向趙匡胤提醒了。

趙匡胤頷首,神情凝重,他當然有所考慮,目光投向張永德:“地道挖掘情況如何?”

張永德起身,表情也不見輕鬆,應道:“此地甚爲堅硬,地下多頑石,穴攻甚難,開通不易,十條甬道,已然坍塌了三條!”

眉頭頓時鎖死,趙匡胤指示道:“繼續挖,多想辦法,至少要掘至城垣下方!”

“是!”軍令不敢違,張永德拱手。

又瞧向韓徽,趙匡胤吩咐道:“韓尚書,軍中積有多少火藥?”

韓徽起身,駝着背,沉聲答道:“約三千桶!”

趙匡胤當即指示道:“分出一半,用作正面攻城之耗,剩下的集中備用!”

“是!”韓徽應命,然後稟道:“榮公,昨日又有一批軍糧遭到遼軍進攻,護衛的軍士、民夫折半,五千石軍糧,損折近六成!”

聽到這則消息,趙匡胤臉上頓時掛上了一抹陰雲,寒聲道:“護衛的軍校是何人,護糧不力,軍法處置!”

由於遼騎的騷擾,趙匡胤早已加大了對補給線的保護,增調兵馬,而這段時間,遼軍襲擊造成的影響也明顯小多了。這突然又報上來這麼大的損失,趙匡胤自然感到憤怒,只覺是負責的軍校護衛不力。

不過,韓徽還是一臉平靜,冷靜稟道:“情況比之此前有所差別,過去,遼軍遊騎是小股多出,此番則集中了力量,突然打擊,護衛措手不及,因而有失!”

聽韓徽這麼解釋,趙匡胤的表情稍微緩和了些,站到帳中的那張沙盤面前,盯着漫長的遼西走廊,沉思着。

“這些襲擾的遼軍,就如蒼蠅臭蟲,雖難以傷我根本,卻不勝其擾,大軍在此,軍需轉運,不能出差池,針對這些遼軍,還當着力打擊!”高懷德嚴肅道。

張永德建議道:“騎兵攻城無用,可將行營騎兵派出去,打擊遼賊,保障軍需補給!”

趙匡胤對此表示認可,當即拍板:“就這麼辦!”

聞此言,党進來了興趣,請戰道:“我去!”

看着党進,趙匡胤凝眉道:“遼軍輕騎,倚仗遼西丘陵小徑,行蹤飄忽,來去不定,你不熟悉地形道路,如何能夠領軍反制?”

聽其言,党進都想問趙匡胤一句,這就是不願意給他立功的機會了?

而從其所言,這還得從燕山的邊將中挑選將領了,而趙匡胤的目光也落到馬仁瑀、李漢瓊二人身上:“二位將軍可有良將舉薦?”

馬仁瑀考慮了下,說道:“都虞侯侯延廣,作戰驍勇,精於騎射,且從戍榆關已久,熟悉遼西山嶺,年紀雖輕,但極具膽略,可委以重任!”

李漢瓊則惜字如金:“侯延廣可以!”

受到這兩名大將的肯定,趙匡胤的疑慮頓時就打消了一大半,不過兵不可輕與,爲求慎重,趙匡胤還是命人將侯延廣召來,親自考察了一番後,下定決心,給他七千騎,將打擊襲擾糧道遼軍的任務派給他。

侯延廣乃是已故魯國公(追贈)侯益的孫子,現年二十五歲,侯益子孫甚多,就屬侯延廣資質最高。其父侯仁矩去世前,就曾言,昌我家門必此子。而父喪未久,侯延廣便脫下喪服,穿上戰甲,參與到北伐事業中來。

見侯延廣年輕,党進請命隨之,趙匡胤則再度打擊了党進的積極性,他怕這老將立功心切,喧賓奪主,壓制了侯延廣,那樣反倒會起負面作用。既然決定用年輕人,就給足其發揮空間。

一場會議,羣策羣議,調整安排,雖然還沒有解決問題,但至少找到了方向,一干老將老帥,調整能力是極強的,也不會爲些許的挫折就影響心態。

散帳之後,**將趙匡胤留了下來,以二者的關係,**也有話直說:“榮公,錦州如此難下,如久挫堅城,是否影響大局?”

注意到**眼神中流露出的憂慮之情,趙匡胤臉上綻開一道讓人放心的笑容,安慰着這個青年太子:“殿下不必憂心,戰事才正入佳境,我軍全力尚出其一,攻之雖難,但遼軍守之亦蹙!還需沉心靜氣,從容應對!”

見趙匡胤表現淡定,**的心中少許焦慮似乎也緩解不少,拱手道:“我不知兵,臨機決斷,還需仰仗榮公啊!”

有一個充分信任的上級領導,對指揮將帥而言,是很難得的事情。對**之言,趙匡胤沒有其他表示,鄭重回禮:“臣萬死不辭!”

“若是王老將軍那裡能取得突破就好了!”**目光投向西邊,王彥超領軍北上,勝負未定。

趙匡胤道:“北面地形比之遼西更加負雜,不過遼軍守備不似這邊強硬,王彥超沙場宿將,縱不足進取,至少不慮其敗!”

停頓了一下,趙匡胤又道:“郭廷渭那邊,增兵之後,已然向辰、耀挺進,我們這兩軍,只要有一路取得突破,那遼軍佈置的防線,都將陷入崩潰。因此,戰局仍舊掌握在我軍手中!”

“時辰已晚,殿下觀戰一日,也辛苦了,早些歇息吧!”注意到**臉上的疲憊之情,趙匡胤關心道。

聞言,**搖搖頭,嘆道:“如何能歇得住?將士傷亡甚多,我當去傷兵營看看,不能與將士浴血同死,必要的撫慰又豈能吝惜......”

第1755章 良平島第100章 梁山濼第314章 還京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370章 其志甚堅世宗篇47 封禪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97章 決斷!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32章 潞州震動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204章 解決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158章 善後第71章 北齊鎮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13章 考校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361章 安東國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98章 封禪之議第1707章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31章 送行第126章 問罪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74章 萬歲呼聲第35章 楊村第92章 定州事第141章 納降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106章 誘惑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178章 會獵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127章 皇城司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25章 李史合謀第403章 抓起來!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134章 東路軍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91章 今日開寶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
第1755章 良平島第100章 梁山濼第314章 還京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370章 其志甚堅世宗篇47 封禪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97章 決斷!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32章 潞州震動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204章 解決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158章 善後第71章 北齊鎮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13章 考校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361章 安東國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98章 封禪之議第1707章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31章 送行第126章 問罪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74章 萬歲呼聲第35章 楊村第92章 定州事第141章 納降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106章 誘惑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178章 會獵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127章 皇城司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25章 李史合謀第403章 抓起來!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134章 東路軍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91章 今日開寶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