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

端拱二年春二月,皇帝下詔,康宗梓宮起行,南下汝州,葬於平陵。至出發時,劉文澎的御體已經在垂拱殿躺了差不多十四個月了。(太宗陵寢位於澤州,曰元陵。)

而隨着劉文澎下葬,也意味着大漢帝國徹底告別康宗時代,正式迎來屬於劉文濟的時代。返京不久,劉文濟即下了一道“宣政詔”,明示天下,這是在登基一年之後,劉文濟正式向內外上下臣民傳達他的治政理念與施政綱領。

詔文很長,內容很多,但精煉下來的意思,卻清晰簡練。總的來說,就兩句話:罷平康之政,匡康宗之失。

過去的一年,朝廷在運轉上,還是基本維持着平康時代的模式,但比起平康時代,朝堂之上卻是截然不同景象,自皇帝以下,所有忠正之臣、有識之士,都在反思康宗朝出現的問題,以爲殷鑑。

關於這方面的事務,前前後後,劉文濟收到了幾百道奏章,僅從奏章上看,很多大臣的確做出了深刻而認真的思考,可謂痛定思痛。雖然不乏對劉文濟的勸諫,但這股風潮,他卻在默默地推動,寫得好的,還專門拿出來推薦給大臣們看,交由宣慰司刊發。

因此,有了差不多一年的醞釀,劉文濟又選在康宗下葬之後,來表明心跡,闡明用政思想,自然起到不同凡響,擁護者甚多,至少在有康宗打底在前,劉文濟表現得可太有明君風範了。

然事實上,即便已經坐穩皇位,在發出自己的聲音,發揮皇帝權力的事務上,劉文濟依舊顯得謹慎。他只是在康宗“無爲”的基礎上,增添那麼一些微的“有爲”。

而在具體的操作上,劉文濟也只明確提出了四點:禁奢靡,倡簡樸,廢大工,樹新風。

禁奢靡與倡簡樸實則是一體的,只不過比起太宗時期的嚴格約束,嚴厲打壓,劉文濟態度與手段都要緩和幾分,同時只在國資公費的支出上劃紅線,至於私財,只做提倡,未有強令。

廢大工,單指康宗的“水晶宮”構想,自其駕崩之後,就停工了,民夫被髮還,建築物料廢置,連臨時工程營造指揮部都基本解散,一干營造官員及宦官,在停工的情況下,靠着先期撥下的款項,還快活了半年多。後來遭人舉報,盡數被殺頭。

而王增履任之後,興奮之餘,也更加賣力,畢竟二十多年來,第一次真正觸摸到重振家聲的希望。王增到任宣慰司的半年時間內,就用實際行動表現着他對新皇的支持。

皇權交接,新舊朝更替之際,總是會怠慢許多事情,比如三年一度的國家大考,科舉大士。需要提一嘴,依常制,平康八年本有一次大考,然而那一屆被康宗皇帝給取消了。

皇帝劉文濟以禮部尚書、同平章事陳堯佐知貢舉,爲大考總監。陳堯佐是在徐士廉遭貶之後,由兩浙道上調中樞,拜相,這固然是一種“回報”,同時,禮部尚書同平章事,這樣的官銜,已經幾十年不曾出現過了。通過這項任命,皇帝也表明他對“德育教化”的重視,或許,這就是讀書人春天真正到來的前奏.

與陳堯佐一道被回報的,乃是兗國公王增,他從荊湖北道調任宣慰使,掌管朝廷中樞的喉舌,就衝他當初在繼位之前的果斷靠攏,即便他與王氏家族出的力並不起多少實際作用。

坊間有傳聞說,前宰相李沆在歸養之時病死,就是因爲聽了皇帝罷科舉的舉措以及那番言論後,一時激憤,氣死了.

因此,對於帝國天下士子、廣大僚吏來說,朝廷於端拱二年三月重啓的科考,是時隔整整五年後的一次恩次,此舉註定收穫人心,爲天下士林、僚吏、學子所擁戴。

於是,已經耗費大量人財物力的半成品的西苑避暑行宮,成爲了政治的犧牲品,而爛尾的工程,荒廢的人工湖體,則成爲皇家園苑間一道巨大的傷疤,非滄海桑田難以恢復抹平。

關於西苑行宮的問題,實則有人建議繼續修的,畢竟先期投入巨大,湖都已經掘出來了,宮殿的地基也打了一半,沉沒成本太高,爲免浪費,可修建完成,也給皇帝一個就近避暑納涼的地方,哪怕仿東京的瓊林苑。

表面上是因爲他要準備祭天與北巡之事,實則是爲了進一步打壓與他作對的李沆爲首的一批庶族官僚,因爲他發現,在平康朝的兩屆科舉中,李沆等人通過貢舉發掘、提拔了不少寒門出身的官吏。

這甚至導致宣報的民間銷量都有一定下挫,畢竟平民百姓、市井小民,誰關心這些啊,又有多少人捨得花那不菲的價錢去買枯燥的官報來看。當然,宣報是有一個固定市場羣體的,其辦報初衷也是出於政治宣傳的目的,銷量什麼本就是次要的東西。

康宗下葬,宣政詔頒,王增又組織人手,開始仔細研讀、分析、審量,窮盡力氣地挖掘其中先進的思想精華與政策理念,並從諸部司衙門乃至民間蒐羅政論文稿,宣報之上,也緊跟着出現了大量政策解讀。

當然,劉文濟心裡還是有數的,風紀敗壞起來很快、很容易,但要扭轉,卻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強的權威,以及更多實際的動作,殺足夠多的雞,儆更加多的猴

即便劉文濟的“新政”充滿了保守與妥協的味道,但沿着既定的規劃,耐心而從容地走下去,他這個皇帝做得越發自如,權威也就在悄然之間加速建立,並鞏固起來。

然而,經過審慎思考,政治優先的原則站了上風,劉文濟最終還是選擇徹底停罷工程,他必須表明自己的態度,展現出自己與康宗的不同。

他與下屬的僚屬與筆桿子們,是挖空心思、絞盡腦汁,從方方面面、各種角度來論證皇帝繼位的合理合法與合情,邸報上,更是連篇累牘地稱讚皇帝繼位以來所有的端重、謙和、寬容、禮賢之言行。

至於樹新風,則是針對康宗時期,尤其是後期時,朝廷上下,權貴內部,諸多綱紀廢除,鬥爭無度的現象,因此劉文濟特地擎起太宗遺風的大旗,表示要效太宗明法強法之政策,嚴肅律令,整飭違法。

你要說康宗皇帝愚蠢吧,他對付起人來,還往往抓得住重點,打你要害。然而做出的事情,你又實在難以稱之爲聰明,當時還說出了一番驚世駭俗的言論:朕疾天下昏官冗吏多如泥沙,正欲澄清,何增新員?

同時,本次貢舉,也是自開國以來,歷屆常制舉中,最終參考人數最多的一次,足有八千多人,可謂一時極盛。

而王增一系列的表現與舉措,自然很中皇帝之意,大受劉文濟認可與表揚。當然,王增的一系列操作,也飽受非議,畢竟過於逢迎媚上,有些人甚至把他祖父王樸擺出來了,老國公當年是何等風采,相比之下,王增今日之表現,豈不有辱先祖聲名。

對此,飽受過“家道中落”苦楚的王增,哪裡會在意些許流言蜚語,比起那些非議,躋身中樞,光耀門楣,纔是對祖父最好的彙報。若沒有今時今日的地位,帝國上下,又有多少人會再想起、提起先祖呢?

此番春闈,王增也以宣慰使的身份同知貢舉,爲大試副監。同時,劉文濟又讓集賢殿大學士、禮部侍郎楊億以及大學士、秘書監朱祺爲監考。 楊億與朱祺,一個是傳統的博學鴻儒,一個湘江學派的扛旗者,二者之間在爲政治學、思想道義方面的爭論,已經延續二十多年了,二人從雍熙初期的太和樓裡,一直辯論到端拱時代的廟堂上,也從當年的青年俊秀,成爲了如今華髮早生的學派領袖。

主監考的陣容,可謂豪華,也表明着皇帝對禮制、德育、取士的重視,而與以往比起來,今年的春闈,透着一股迥然的氣質,積極向上,又讓人耳目一新。

從結果來說,本屆科考也是取士最多的一屆,諸科加起來,足有428人被錄取。當然,比起參考人數,錄取比例實則是下降的。

同時,在取士上的分配,劉文濟也深得世祖、太宗之真傳,將前兩屆農工醫算諸科被打壓下去的錄取比例又給提了上來。

事實上,經過差不多半個世紀的磨合、實踐,朝廷內部對各專科已經有一定認同,畢竟進士、明經太卷,競爭太激勵,考取難度太高。而明法、史科實則是傳統科目的延伸,也容易被接受。

相比之下,農工醫算四科,雖然免不了被用有色眼鏡看,但總歸是一個命官前途。而除了更加重視積累、專業性最強的醫科之外,其他三科,上手難度也相對較低。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即便世祖、太宗推了這麼多年,這些專科取士的發展前景,終究是有限的,除了社會意識、文化氛圍、傳統官僚的打壓之外,本身的專業性就限制着其發展,而這個上限,也開始顯現出來了。

真正獲得大發展的,只有一個科目,那就是明法科,尤其在太宗朝,雍熙時代可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明法時代”,這也在朝野間掀起了新一輪的“儒法之爭”。

如今到劉文濟上臺了,在承繼先帝遺志,繼續明律強法的同時,他又默默推動“明算”了,這得益於在江南多年治政習務的經驗,尤其在親眼見識了東南經濟的大發展之後,在國家管理尤其是財政管理上,劉文濟也更傾向於更加“精細化”的管理。

大量精於算術的官吏,就是重要基礎,劉文濟推動婁江學院的建立,其志也在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在他看來,一個會算賬的官吏,不管是貪婪還是清廉,在管理上總是能聰明一些、靈活一些。

因此,本屆科考,在明算科的取士數目上,也達到歷史之最,足有41人。

當然,再怎麼變革變化,進士科的核心地位依舊是不可動搖的,這是真正培養精英統治階級的地方,進士出宰相,也成爲一種趨勢了。至少,這麼多年來,就沒聽過其他科目有人進入加平章事,跨進政事堂的。

從結果來看,端拱二年這一科,也着實挖掘了不少良才,別的少提,就說一甲三人。狀元蔡齊,榜眼晏殊,探花范仲淹。

這是一次庶族的勝利!

從這三人身上,能夠發現一些明顯的共性。蔡齊祖上雖曾爲縣令,但家道早衰,幼孤,寄身於外祖父家過活。晏殊出身平平,其父只是江南一捕役,只是勉強與體制沾點邊,但他天生聰穎,幼時就能做文章,素有神童之名。

相比之下,竟是范仲淹的出身最好,其父範墉早年在吳越爲官,入漢之後,曾一度官至湖州知州。只可惜,範墉年命不永,去世時,范仲淹方四歲,又是一個幼孤貧而立大志的典型。

由於範墉爲官清廉,沒有給范仲淹母子三人留下什麼積蓄,其母謝氏撫養艱難,差點改嫁。也是適逢太宗繼位,刷新吏治,偶爾聽聞,竟有人在江南富貴州縣任上,清貧如廝,留孀妻孤兒艱苦度日,瞭解其情後,太宗深受感動,責令蘇州府出資,供養母子所需。

如此,范仲淹方纔得到一個相對穩定的成長環境,談不上富貴,但官府每年的撫卹到位,再加其母勤勞,至少衣食能保證供應上。

在見識生計之苦的同時,范仲淹與其兄長範仲溫也刻苦讀書,十八歲的時候,范仲淹考進婁江學院,三年學成,放棄到蘇州爲吏的推薦,而是選擇北上到睢陽學院求學,數年寒窗苦讀,博習經典要義,也徹底形成兼濟天下的理想抱負。

後回吳縣,順利考取貢生資質,獲得進京大考的資格,終於端拱二年,一朝及第,成爲探花郎。同時,其兄範仲溫也在這一科,列明法科第九名。

而進士一甲三名,也是幾十年來平均年齡最低的一屆了,蔡齊時年28歲,晏殊25歲,范仲淹27歲,可謂一掃多年以來科舉取士之“暮氣”。

背後促成此事的,毫無疑問乃是皇帝劉文濟,陳堯佐那些人,還沒這等魄力與膽氣,這也是劉文濟給當今大漢朝廷注入的一股清流。

而這屆科舉的結果,難免引發一些人的不滿,除了攻擊“專科取士”幾十年的傳統官僚們,還有那些更看重出身以及資歷、“能力”的。

有一個人的意見,比較讓劉文濟意外,那就是吏部尚書寇準,他說了一句怪話:天下精英,頭甲三人,其二出於東南,北士無人耶?

蔡齊、晏殊、范仲淹三人,沒有如一般士子那樣,照常被安排到朝廷諸部司進行輪值觀政歷練,也被沒安排到三館、翰林院去編書、寫文章、磨礪心性,而是被皇帝召到身邊,擔任內閣伴讀。

這樣的待遇,於三者自是大幸,三人也由此,站在一個親近的角度,見證一個全新時代的到來,一個由皇帝劉文濟主導的帝國時代。

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66章 商業互吹第264章 孺魏王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1708章 格局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372章 封王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351章 林邑國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174章 帝崩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章 何謂開寶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79章 “撫遠之戰”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79章 滏陽之捷第95章 大洗牌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79章 父子問對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145章 中秋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268章 機遇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125章 邢州事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175章 在滑州第324章 交代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482章 李氏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167章彈冠相慶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31章 議治湖湘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92章 定州事第91章 今日開寶第92章 金陵冬寒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31章 進軍令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328章 默認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
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66章 商業互吹第264章 孺魏王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1708章 格局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372章 封王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351章 林邑國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174章 帝崩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章 何謂開寶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79章 “撫遠之戰”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79章 滏陽之捷第95章 大洗牌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79章 父子問對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145章 中秋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268章 機遇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125章 邢州事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175章 在滑州第324章 交代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482章 李氏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167章彈冠相慶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31章 議治湖湘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92章 定州事第91章 今日開寶第92章 金陵冬寒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31章 進軍令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328章 默認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