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篇8 罷相“疑雲”

在秉政的五年多時間裡,憑着滿腔的熱忱與忠心,范仲淹對帝國進行了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的改革。

當然,本質而言,范仲淹的種種政策措施,只是改良,只是匡正大漢帝國這艘巨輪航行過程中的偏向與謬誤,而對帝國一些深層次的、根本的問題,卻往往顯得無力。

尤其是在涉及制度問題的時候,就更顯困難,朝裡朝外,會有無窮的麻煩與阻力,向他侵逼而來。同時,作爲大漢帝國時代的精英官僚,范仲淹本身又是一個極其忠實的維護者、與鞏固者,這也從根子上註定了他的掙扎。

事情做了很多,動作大大小小,但成效如何,只能說難孚衆意。

但凡改革,本質上還是對資源的重新分配,而這注定會侵犯到帝國那根深蒂固、盤根錯節的食利階層的既得利益。而這,註定是會引來敵對與反抗的。

事實上,范仲淹在秉政之後,提出的改弊革弊理念以及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比之世祖、太宗乃至世宗時期的各項改革,不論是範圍還是力度,都要弱上許多,在很多畛域甚至只是隔靴搔癢。

只不過,落實執行的難度,與遭遇的反對攻訐,也同樣超乎想象。因此,在治國秉政日益艱難的日子裡,范仲淹也時常思考一件事情,爲何他提倡的東西,諸如吏治、法治、商法、鹽務、土地、稅務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都只是鞏固延續祖宗之成法,結果卻是羣情反對,舉步維艱。

要知道,范仲淹的治國思想與理念,堪稱集世祖、太宗、世宗三朝之精華,他所推動的諸多政策措施,絕沒有超脫既往三朝衆多的改革的範疇,在影響與力度上,更難與之相提並論,哪怕是以謹慎、保守著稱的世宗皇帝,都有不少突破性的創新。

比之他們,范仲淹乾的事情,實無多少新意可言,很多政策,都只是老調重談,甚至於,就是照搬祖宗之政。然而就是這樣,也往往事與願違。

於是,范仲淹秉政期間,大漢帝國朝堂上出現了最怪誕的一幕。「範黨」高舉「祖制」,欲匡扶帝國爲政之失,改興除弊,而「保守黨」們,則同樣高擎「宗法」,進行批判攻訐,勢必要維護朝綱正統,祖宗成制。

而雙方,都能在「三皇」之治中找到準確的、有力的法理依據,甚至於,都能從帝國卷帙浩繁的檔案之中,找到舊日的詔文

雖然,自世祖、太宗、康宗到世宗這四朝,有很多政策理念都是一以貫之,具備極強的延續性。但後繼之君,在前代帝王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完善改制,也是平常且頻繁的事,尤其在太宗時期。

以宗法駁祖制,這一套被帝國的權貴們玩得極溜,而每一場風波與爭論,伴隨着的,卻是權力、地位與利益之爭。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有百年沉澱的大漢帝國,不管爭得如何頭破血流,都還沒有人膽敢打破既有之政治規則,權貴之間,基本的體面都還保留着,鬥爭都留有餘地,處於一種理性、平衡的狀態。

而這種狀態,也已保持幾十年了,便鬥爭激烈如康宗朝時,都是如此,這樣近似於潛規則的約束,對帝***政的穩定性來說,顯然是具備極大積極意義的。

需要提一點,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四十多年後的正統朝,朝野上下,不論是貴族官僚,還是文臣詞客,他們對於太宗皇帝的評價,是越來越高的。

在文臣史官們的春秋之筆下,太宗皇帝劉暘的地位與歷史評價,是呈逐漸上升的態勢,到正統朝時,幾與世祖皇帝相當了。

在世祖皇帝那輝煌功績與成就加持的身軀上,是難免斑斑劣跡,但即便史筆如刀,也不是大漢帝國的這些文

臣史官們,能夠黑得動的。

於是,他們能想到減輕世祖皇帝「神聖性」的,便是另外樹立一尊新神,而論德、論望、論功績,太宗皇帝劉暘便被選中了。

當然,太宗皇帝也是當之無愧,他對大漢帝國的意義,是要放到歷史高度來談的。如果說世祖皇帝是帝國真正的奠基者,那麼太宗皇帝的作用便是夯實築基,正是有他在位期間不懈的匡政明法、改興除弊,方有「雍熙之治」,方使大漢能夠以一個強盛而平穩的姿態,走過帝國百年。

上承開寶,下啓建隆。這便是歷代帝國史家名臣們,總結而出對太宗皇帝的評價,並且在建隆時代也逐漸遠去的正統朝,太宗皇帝在臣民(主要指帝國的權貴們)的心目中,帝國日益高企。

造成這樣的結果,原因只有一個,除了太宗皇帝,他們沒法再找出一人,來與世祖皇帝「打擂臺」。

而對范仲淹來說,小到禁止官僚乘轎,中到鹽鐵整頓、茶糖專營,大到土地清丈,沒有一件事能順順利利辦下來的。

尤其是後者,進入正統時代後,帝國的土地兼併情況,又不可遏制地向前加快步伐了,伴隨着的,卻是地稅的逐年減少,是相應稅制措施的貽怠與失時、失效。

爲此,在正統八年的時候,范仲淹正式啓動了,再一次對全國田畝數量的清丈。此一道政令,在朝廷內部都爭議頗多,到了地方更是沸反盈天。

爲此事,無數功臣勳貴、官僚大臣跑到皇帝劉維箴那裡訴苦,不過,最終還是在范仲淹的堅持下,推進了。爲此,范仲淹雖然自朝中簡拔了大量朝官、清流,前往各道州進行監督巡視,但效果顯然不佳。

最終,這樣一項攸關國計的政策辦法,還是以失敗告終,地方報上來的數據,沒有哪一道、哪一州、哪一縣是準確的,甚至於,比起建隆末期時籍冊上的數據,要少了將近一成。

很怪誕卻真實的一種現象,不到十年的時間,大漢帝國在冊土地,竟然少了一千多萬畝,就彷彿被一頭可怕的饕餮巨獸吞噬了一般

在持續了將近兩年之後,清丈行動終於隨着政事堂一道制令,徹底宣告停止,各地「清丈使」們也都被召回。然後,其中有不少人,都因爲貪腐、受賄、瀆職、枉法等罪名受到攻訐問罪,把范仲淹也連累得十分狼狽。

范仲淹想做的、嘗試做的事情,比先帝祖宗,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甚至在目的上,都有相似性與一致性。但爲何,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歸根結底,權威不夠。

范仲淹的名望很高,能力很強,道德品行上更爲世人敬仰,但是,對於帝國真正的統治階級來說,這大漢的胙肉,還輪不到你範希文來分。

實事求是地講,有些政策舉措,帝國「三皇」都需要以大魄力、大毅力來推動、落實、監督,范仲淹雖然被委任爲尚書令,但來自皇權的支持力度,是很微薄的。

畢竟,皇帝劉維箴信奉的是「垂拱而治」。而范仲淹的這個「淹」字,最終卻淹沒在帝國的權貴階級中,根本掙脫不得。

對於這些,在執政四年之後,在屢次失敗受挫之後,范仲淹已經有所體悟了,並且爲改變了一些作風。

正統十年是一個關鍵的節點,在這一年的,因爲河北地區連年的旱災,大漢帝國終於又爆發了一場讓人措手不及的叛亂:王則起義。

范仲淹不得不將精力從「自我革命」,轉移到「鎮壓革命」上。同時,由於心態的變化,他不再那般「急功近利」,或者說,他的目標變化了。

他不再嘗試去觸動那些早已根深蒂固的帝國權貴們的利益,他只是竭自己所能,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從自己的道德忠心出發,爲君王社稷,做着一些實事。

但是,這種變化,

對於其他權貴階級、政治團體來說,有些太晚了,數年積壓的矛盾,也根本沒有緩和的餘地,除非范仲淹下臺。

執政之前,范仲淹是名滿天下、衆望所歸的大賢,受到許多人的推戴。但入住政事堂之後,隨着一項項政策,一道道衝突,棄範公去者,卻是越來越多。

吏治上,因爲對官吏選拔、培養、黜落以及科舉上的一些嚴格措施與高要求,他得罪貴族、官僚及學閥,對恩蔭制度下手,更徹底將勳貴階層激怒。

稅務上,鹽鐵茶糖土地等一系列加強國家控制的措施,更是讓一干食利者深惡痛絕。

軍事上,推動文臣入樞,削減軍費,裁減軍隊等方案的提出,又將一大幹不僅限於軍事貴族的軍隊力量給得罪了。

因此,等到正統十一年(1052)時,范仲淹雖然依舊坐在尚書令的位置上,但他的屁股,卻是越來越坐不穩了。朝裡朝外,反對之聲迭起,而宮內,皇帝的態度依舊那般「從容」。

對於這些,范仲淹不是沒有預感,但他能做的,只是在其位謀其政,只是堅守在自己的職位上,同時等待着罷相的一天。

而這一天,的確不遠,就在正統十一年夏初。歷時一年多的王則之亂,終於被朝廷大軍平定,負責平叛的樞密副使、招討使石元孫與河北安撫使敬彥博回朝後,奏捷的同時,也向皇帝稟報了一件十分要緊的事情。

在對王則黨羽的審訊之中,得知了一件秘事,在王則禍連州縣,聚衆十萬之時,曾與左右言,他們舉事是爲活命,朝廷諸公皆鄙,若能打到洛陽,當奉範公爲王

這等謠言,明智者都知其愚蠢不實之處,但在此事上,帝國大部分公卿們,都集體「失明」、「失聰」了,於是,大名鼎鼎的範相公,就以這樣的方式,罷相了。

當然,體面是給足了的,范仲淹是主動告老致仕。

但不管如何,受到這樣的攻訐,以這樣的方式,離開朝廷,對范仲淹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羞辱與打擊。就在當年,便病逝於蘇州的「範莊」之中。

而「范仲淹罷相」,後來也成爲了正統朝的一大懸案,懸就懸在,除了石元孫、敬彥博的奏報之外,關於所謂逆魁王則之言,並沒有任何的證據,但他卻實實在在地把一個秉政多年的尚書令給趕走了。

在這背後,有多少人、多少勢力在運作,誰也說不清楚,但必定牽扯到一大批帝國權貴。

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88章 童謠第68章 湖南亂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173章 日常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357章 國滅第481章 行宮第43章 東京聲色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104章 在真定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66章 商業互吹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380章 開寶第92章 大調整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331章 泰來樓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317章 修法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372章 封王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88章 童謠半島史話·桓王第347章 談話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399章 還債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121章 道士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77章 間策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32章 天子上門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257章 龍舟第75章 西北邊報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136章 趙都帥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40章 荒唐太子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159章 禮尚往來半島史話·桓王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75章 西北邊報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190章 治不好了278章 軍務第176章 雍王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342章 殺肥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236章 母、妻、子第106章 敲打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97章 再臨六合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33章 兩廣運動第198章 轉折點
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88章 童謠第68章 湖南亂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173章 日常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357章 國滅第481章 行宮第43章 東京聲色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104章 在真定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66章 商業互吹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380章 開寶第92章 大調整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331章 泰來樓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317章 修法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372章 封王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88章 童謠半島史話·桓王第347章 談話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399章 還債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121章 道士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77章 間策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32章 天子上門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257章 龍舟第75章 西北邊報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136章 趙都帥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40章 荒唐太子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159章 禮尚往來半島史話·桓王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75章 西北邊報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190章 治不好了278章 軍務第176章 雍王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342章 殺肥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236章 母、妻、子第106章 敲打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97章 再臨六合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33章 兩廣運動第198章 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