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

bookmark

同陳摶一番交流,於劉承祐而言,挺累的,雖然場面上看起來挺輕鬆融洽的。對於陳摶老道,按劉承祐原本的打算,是欲將之留於朝中爲官,當個供奉,甚至直接封爲國師,以達到禮敬興教的目的。

不過一番交流下來,聽其言,觀其狀,劉承祐也差不多試探出來了,這老道是真的淡泊名利,也就息了那心思。只是有點失望罷了,據說五六十歲了,都還參加過科考,只是落第了,其後才完全縱情于山水,修道著經去了。

不過,厚待是仍舊免不了的,並且劉承祐打算推波助瀾一番,在民間造一波“睡仙”的聲勢。

“官家,庶吉士王溥攜永安軍節度使折從阮正於殿外等候覲見。”

“宣!”

對於接待折從阮,劉承祐的興致可比對那老道要高多了,畢竟人家一方節度,手握兵權,不過氣度威嚴,要肅重得多。

“早在晉陽之時,朕便聞折公之名,見日得見公顏,果然名不虛傳!”見禮之後,劉承祐一邊打量着折從阮那溫恭的氣度,一面恭維道。

“陛下天人之表,臣亦敬服。”老將很給劉承祐面子。

“折卿在館驛歇息得可曾安好,可曾滿意?底下人是否有招待不妥之處?”引其落座,命人奉茶,劉承祐隨口寒暄道。

折從阮應道:“一切甚妥!”

“聽聞折卿在東京尚未置有別府!”劉承祐語氣肯定地問道。

折從阮下意識地應道:“是!”

緊跟着,劉承祐便對侍候在旁的張德鈞吩咐道:“去,知會一聲國舅(李業),讓他在內城內尋一宅邸,給折卿作住腳之所!”

“是!”內侍乾脆地應下,直接去了。

面對這突來之賞,折從阮雖顯意外,不過很快反應過來,忙拜道:“謝陛下。”

沒什麼好推辭的,左右是皇帝賞的,況且他本就有心置一府宅,如此正可省他一筆錢帛。不過就這短短的幾句交流,折從阮便直觀地感受到了天子做事的強烈風格。

“自前唐以來,折卿鎮府州業已二十餘載,石敬瑭對契丹稱兒割地,致我塞北州縣,淪於胡寇之手。府州虛懸邊陲,直面契丹威脅,得保國土不失,生民居安,皆折卿之功。”劉承祐說話的腔調中滿帶着感情,舉杯奉茶:“其間艱難困苦,朕感同身受,特以茶代酒,敬折卿一杯!”

劉承祐這邊直接肯定自己在府州的功勞,折從阮也不作惺惺之態,舉杯便應。

本書由公衆號整理製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喝了口宮中的御茶,折從阮也無心去品其味道有什麼特殊之處,動情地說道:“得保府州不失,豈臣一人之功,亦有萬千軍民,協力以衛鄉梓!”

“蛇無頭不行,兵無將不動,若無折卿,府、麟之地早失!”

再度強調了一遍折從阮在守禦府州邊陲的重要性之後,劉承祐方纔諮之以府州軍州事:“不知永安軍下,如今得民多少,得兵多少?”

稍微瞟了劉承祐一眼,似乎有些遲疑,不過思量之後,折從阮方纔道:“府州地瘠民貧,又處邊鄙,屢受契丹侵擾,臣苦心經營護持,得民亦不過一萬一千三百餘戶,口近八萬。永安軍下轄牙兵及鎮戍兵及鄉兵,共五千餘卒,可謂全民皆兵,其中馬軍一千二百......”

聽其言,這點人口,這點兵馬,與二十多年的經營相比,實在是太寒酸了。劉承祐潛意識裡有些不信,但慮及多年的戰亂以及府州的環境,再將他所所知州縣人口做個對比,又覺靠譜。

“折卿實在是不容易啊!”感嘆了句。

試思之,似乎府州那等窮鄙之地,能守其地,且育養八萬人口,也是很不容易了。估計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衝着折從阮的威名去的。

覺其坦誠,劉承祐心中好感更甚。因爲同樣的問題,此前他也問過先行來京的諸節度。結果,除了貝州節度李殷以及滄州節度王景之外,剩下的人,基本都回答不出來。或不知民,或不知政,有的甚至連底下兵有多少都不清楚。

比如劉承祐的舊臣,在潛龍掌兵過程中幫襯甚多的成德軍節度使張彥威,可謂一問三不知,倒不是完全不知,只是讓他說出個確切的數字,難爲他了。

然而張彥威鎮守恆州一年半,卻能使境內勉強苟安,得無大失,前番面對契丹入寇,應對亦得當。只因爲,此人有自知之明,身邊有被劉承祐升爲節度判官的李轂及諸位將才幫襯。李轂,那可是宰相之才,在冀中盡情發揮着其才能。

“折卿在府州,直面契丹,而今邊防禦備如何?”劉承祐再問。

對此,折從阮則更沒有隱瞞的必要了,很是豁達地對劉承祐敘說開來:“臣所以能保府州者,除治下軍民齊心之外,多賴黃河及長城之險。臣這些年,也算勤休牆櫓,廣築鎮據,非契丹人輕易可下。”

見折從阮如此自信,劉承祐撫掌道:“折卿此言豪情,朕可爲府州軍民心安。”

“府北之契丹人,可有異動?”劉承祐再問。

“前些年契丹人驕狂難制,每逢秋高,必南下劫掠。不過自去歲以來,收斂了許多,臣亦遣細作往雲朔之地探查,其兵馬多有收縮。以臣之見,此乃契丹人在我中原遭受重挫,尤其是欒城一戰爲陛下所創過後,國力衰退的表現,再加幷州一域山高地險,不利契丹騎兵作戰,故有此現狀......”折從阮將其心中想法道,並舊事重提,恭維了劉承祐一句。

劉承祐認真地思考着,對其所言,也覺有道理,不住地點頭。

旋即炯炯有神地看着他:“燕雲諸州,石敬瑭贈與契丹,祖宗之地,豈能輕棄,他日朕必復奪之,折卿可願助朕?”

聞言,折從阮眉頭不由蹙起,這樣的大話,當初石重貴也說過,他還奉命北攻過朔州。

心裡的遲疑,並不影響面上表態,折從阮鄭重地道:“臣與契丹之間打了一輩子仗,可謂仇深似海,陛下如欲北伐,臣必率府州軍民,以襄盛舉。”

劉承祐笑了,擺擺手:“不過,得勞折卿多等些年頭了......”

從劉承祐臉上,折從阮分明看出了點老謀深算的味道,不過由此,他對着天子心中的評價又高了一層。

“同在河套之地,府、麟與定難軍相鄰,對於定難軍,不知折卿有何看法?”劉承祐腦筋又轉到夏綏地區。

聞此問,折從阮表情一肅,沒有絲毫猶豫,十分鄭重地對劉承祐道:“請陛下務必警惕之......”

“......”

同折從阮就邊事暢談了足半個時辰的功夫,劉承祐自是精神奕奕,意猶未盡,若不是看老將疲態難抑,還不欲放過他。

而折從阮告退出殿後,則是感慨甚多,百聞不如一見,同劉承祐一番交流,他對這少年天子印象更深刻了。

睿智、英明、果敢、強勢、有野望、富有韜略、胸懷遠見......

總之,不可輕辱。

由此,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態度,對於這大漢朝廷的信心也足了些。就衝着今日這番會面,此番進京,便沒有白來。事實上,只有親自接觸過了,似他這樣的節度,心纔會真的定下來。

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180章 過鄴都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89章 破財贖罪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1693章 安西王第8章 巡視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64章 監國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374章 善待第29章 勸諫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79章 大獲全勝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9章 寫得不錯!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11章 請教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33章 捷報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33章 東京城內第41章 劉信遭貶第324章 交代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218章 走私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362章 分封?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20章 威臨荊南第75章 西北邊報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184章 教訓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22章 稱帝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29章 勸諫第93章 班師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9章 公府密議第375章 少林寺第1689章 高規格第88章 天子金令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1772章 處置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74章 根由在朝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20章 折家第160章 三個青年
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180章 過鄴都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89章 破財贖罪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1693章 安西王第8章 巡視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64章 監國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374章 善待第29章 勸諫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79章 大獲全勝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9章 寫得不錯!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11章 請教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33章 捷報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33章 東京城內第41章 劉信遭貶第324章 交代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218章 走私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362章 分封?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20章 威臨荊南第75章 西北邊報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184章 教訓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22章 稱帝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29章 勸諫第93章 班師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9章 公府密議第375章 少林寺第1689章 高規格第88章 天子金令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1772章 處置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74章 根由在朝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20章 折家第160章 三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