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

韓令坤兄弟三人,韓令均排行老二,官職兵部主事,算是在京韓氏輩分最高的了。在得知自家侄子犯下事後,第一反應是驚,第二反應是怒,當得知事情緣由,被殺的人是常侃後,就是後怕了。

事情大條了,若是一般人,使點手段、花點錢,還有大事化了的可能,然而偏偏是不能善了的人。

冷靜下來後,韓令均連洛陽大牢都沒去,而是直接前來榮國公府,拜見趙匡胤,如今這種情況,除了趙匡胤,他也想不出還有誰能伸出援手,緩和此事。而稍微令他安心的是,趙匡胤沒有避而不見。

榮國公府內堂間,侍女奉上熱茶,趙匡胤正經危坐,伸手示意韓令均:“吃茶,平復心情!”

此時的韓令均哪裡還能有品茶的心情,屁股方落下就忍不住起身,拱手道:“榮公,事已至此,不可挽回,侄兒年少,雖然不肖,萬望施以援手,救三郎一命啊!”

“三郎也是我的侄兒,他出了事,我自然不會坐視不理!”聞之,趙匡胤先是給了一個肯定的態度。

不過,接下來的話,還是讓韓令均心頭微緊:“此事我已知曉,甚是麻煩啊!他也是荒唐,若是鬥毆傷人,都有回圜的餘地,如今大庭廣衆,使用利器,害人致死,想要收拾,談何容易!”

見趙匡胤表示爲難,剛沾座的韓令均又站了起來,急道:“我兄早逝,他這一脈僅剩這唯一骨血,還望憐之,勿使其絕後啊!”

聽他這麼說,趙匡胤堅毅的面容間也露出少許的動容,起身把韓令均扶起:“我知道!我知道!若德順絕後,我心何忍?”

韓令坤還是生了不少的兒女的,然而三個兒子中,只有韓慶雄順利長成,相當於獨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否則也輪不到他襲爵。

“洛陽府是什麼態度!”趙匡胤問。

韓令均答道:“暫時收監,明日升堂審判!慕容府尹剛嚴,刑部李相公又人情難近,若是過了堂,判罰一下,只怕逃不脫一個死!”

“你先回府,此事我自有計較,會設法的!”趙匡胤深吸了一口氣,儘量沉穩平靜地對韓令均道。

沒能得到一個肯定的答覆,韓令均有些不甘,還欲要勸說,但被趙匡胤兩眼一瞪,也不敢再多嘴了。

嘆了口氣,趙匡胤也儘量以一種寬慰的語氣道:“韓德順雖然不幸早逝,但趙匡胤還在,我與他幾十年的情誼,縱然你不過府相告,我也不會坐視此事。你且暫回府,容我想想,記住,不要再有過多的舉動!”

“是!”韓令均也是無奈,哀嘆一聲,拱手告辭。

待韓令均走後,趙匡胤再也繃不住臉,用力地砸了下桌案,語氣中抑制不住憤怒:“這個渾人,哪來的膽子!”

這個時候,一名年輕的少年走來出來,朝着趙匡胤一禮:“爹!”

來人是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年紀雖輕,但沉穩有度,內斂而有涵養,很受趙匡胤喜愛。見到兒子,趙匡胤示意他陪坐,而後感慨道:“韓家也是上樑不正,下樑參差啊!”

趙匡胤話裡的上樑,當然不是指韓令坤,說的是其父韓倫,早年的時候,作爲功勳之父,寓居洛陽,同柴榮之父柴守禮一般,屬於招搖過市,胡作非爲的那種,給韓家招了不少黑。

這也是趙匡胤所不喜的地方,如今,韓慶雄犯了事,自然也引得他不喜遷怒,覺得韓家家門不幸。

看着父親,趙德昭不由說道:“爹,如今韓家叔父主動求上門來,您也答應了,此事能夠善了嗎?”

“善了?如何善了!”提及此,趙匡胤就忍不住發起了脾氣:“不說其他,常家死了嫡子,他們豈能甘休?不欲報復?能不讓韓家三郎償命?即便雙方能夠妥協私了,涉及人命大案,朝廷的法度,大漢刑統是擺設嗎?

洛陽官府已然接手此事,人已然押在監獄了,此事還能小的了嗎?只怕現在,上上下下都盯着此事了,傳至陛下耳中,你覺得還能如何善了?”

聞言,趙德昭沉默了下,遲疑道:“事情如此嚴重?”

“害人性命啊!”趙匡胤壓抑着怒氣:“這麼多年來,哪一件人命是輕易揭過去的,刑部受理,大理複覈,每一件都有陛下硃批,重視可見一斑。

黎民百姓,事關人命,都如此,而況於你們這些膏粱子弟?我擔心啊,陛下非但不會輕易放過此事,還會將此事樹爲典型,以警示上下。這幾年,兩京之中,勳貴子弟後輩,多有浮躁妄爲之事,陛下早就心懷不滿了!”

“若是這般,韓家三郎豈不是很危險?”趙德昭面容間閃過一抹凝重。

趙匡胤抿了一口茶,肯定地道:“倘若正常斷事判罰,如韓令均所言,極有可能當堂判死!”

“慕容府尹也非鐵石心腸之人,竟不能容情?”趙德昭問:“常侃那廝兒也知道,嘴下難饒人,極其刻薄,若非他惡語傷人,韓三郎再是魯莽,又豈能怒而殺之?”

“不論如何,他殺人,乃是不爭的事實,觸犯了國法,依法,他就得償命!”趙匡胤道:“再者,縱然慕容府尹手下留情,上報至刑部,李國舅又豈會輕易放過?常侃還是他手下的人。再者,若稍有徇私枉法,豈不落人口實,常家還不得鬧開?倘若是那樣,事情將更加不可收拾!”

聞之,趙德昭不由嘆息,看着自家父親,問:“事成死局,您答應韓家叔父,設法救人,又當如何施展?”

“必須得先在洛陽府判罰之前,有所作爲!”趙匡胤道。

迎着趙德昭的目光,趙匡胤有些無奈得道:“此事,除了陛下,找任何人都沒用,也只有陛下能夠壓制住常家人的不滿?也不知爲父這張老臉,能夠讓陛下法外容情?”

聞言,趙德昭想了想,道:“爹,陛下治法以嚴,少有容情,您否是求告,是否會觸怒陛下?”

對此,趙匡胤沉默了,良久,嘆息道:“不論如何,總要有所作爲,減輕一下刑罰,哪怕廢爲庶人,流邊,去做苦力,至少,給你韓叔父留下一脈骨血啊!”

針對這件事,趙匡胤從得知開始,心中就有決議,必須得插手。縱然不提他與韓令坤之間親厚關係,這還代表着一個政治態度的問題,不管是與非,韓家出了事,他都得有所表示,否則誰還能死心塌地地聚集在他旗下。

哪怕,趙匡胤心裡很清楚,這種站不住理的情況下,是冒政治風險的。得罪常家,乃至郭家,問題都還不大,就怕引起劉皇帝的反感。

“你和德芳,今後也給我老實點,用心讀書習武,不要出去惹是生非!”趙匡胤突然,又朝趙德昭訓斥道。

“是!”

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362章 分封?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384章 反響第216章 馬政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53章 遁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19章 武夫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119章 幸西京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164章蜀臣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77章 耶律妃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172章 太子妃第91章 今日開寶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198章 轉折點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433章 聖訓第8章 瓊林宴第97章 擴*整頓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483章 南巡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196章 楊邠案(4)第62章 緊鑼密鼓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329章 遊市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5章 春闈第44章 聽政湖湘第240章 城塌了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186章 賜死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364章 過韓府第180章 博弈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86章 鬚髮花白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30章 “寬刑簡政”第22章 “鄭州站”第56章 彌月之喜第311章 李沆第119章 難審第127章 冬至宴3第33章 東京城內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9章 新官上任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36章 迎奉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12章 整風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127章 皇城司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
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362章 分封?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384章 反響第216章 馬政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53章 遁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19章 武夫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119章 幸西京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164章蜀臣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77章 耶律妃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172章 太子妃第91章 今日開寶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198章 轉折點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433章 聖訓第8章 瓊林宴第97章 擴*整頓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483章 南巡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196章 楊邠案(4)第62章 緊鑼密鼓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329章 遊市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5章 春闈第44章 聽政湖湘第240章 城塌了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186章 賜死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364章 過韓府第180章 博弈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86章 鬚髮花白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30章 “寬刑簡政”第22章 “鄭州站”第56章 彌月之喜第311章 李沆第119章 難審第127章 冬至宴3第33章 東京城內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9章 新官上任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36章 迎奉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12章 整風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127章 皇城司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