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

已是初秋,西京的士民百姓們又將迎來一段欣喜宜人的日子。延康大街依舊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太和樓也依舊屹立在最顯眼的街市上,遙望皇城。

樓內的格調依舊很足,賓客不是達官顯貴,便是高門貴子,抑或是知名學子,它的門檻依舊是這麼高,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能夠跨越。

比起街市上的喧囂,樓裡實在要雅靜許多,悠揚的琴聲悅耳動聽,讓在座賓客都不禁陶醉其中,而琴臺上,正沉浸其中,撥絃撫琴者,乃是一名長相俊朗卻頭髮花白、胡茬唏噓的中年人。

當然,他還有一個更讓人在意的身份,太和樓的主人,吳國公劉暉。

劉暉是實實在在地被宗正寺圈禁了一整年,即便生活待遇沒有怠慢,但精神與心氣上的打擊卻是巨大,僅僅看起形象、行爲的變化就可知了,那股子沉淪的氣質總能給人帶來一種慼慼之感,在宗正寺的時候,劉暉又給自己取了個雅號:戚然居士。

期滿釋放之後,回到公府,劉暉將公府所有事務的處置權力都移交給長子劉文渝,若不是禮制所限,他甚至想把吳國公爵也提前傳了。

而劉暉自己,則不再關心那些“俗務”,而是縱情聲色犬馬,專注於飲酒撫琴,詩詞創作。曾經喧鬧一時的流光園,早已落寞,於是劉暉轉移陣地,到公府名下的太和樓來。

多年的發展下來,太和樓已然成爲京中名流顯貴匯聚之所,當然類似的場所京中還有許多,而其最特殊的一點在於,他還是供京中官僚、士子盡情論(鍵)道(政)之所,尺度之自由,甚至比朝堂上還高,畢竟太和樓的氛圍沒有那麼嚴肅,也不用太多的顧慮。

而這一份特性,對於許多不在其位的邊緣人物來說,是極具誘惑力。因爲隨着名聲的傳揚,前來太和樓觀摩旁聽的,還有許多真正的顯貴,這是懷才不遇者,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

此時在大堂間,就有三人爭辯,史館修撰劉筠、翰林院校書郎楊億以及弘文館校理朱祺,三人都是明經進士出身。

在大漢,實務官自然是年紀越大越好,相比之下,研究經文學問者,卻是突出一個“出名要趁早”。這三人,如今都還不滿三十,卻已勝過成千上萬的“庸碌”之輩,可謂年輕士林中的翹楚。

尤其是楊億,又是一個神童,七歲屬文,十一歲時便在京中著《喜朝京闕》一首,流爲傳奇,並且楊億還是最近十年,唯一一個未經科考,直接靠翰林院面試被賜進士出身的人,可謂破格提拔,這樣的人,可見其在文才上的稟賦與成就。

劉筠則不似楊億那般驚豔衆人,明經科中第之後,也表現得不聞不火,還是在做編修期間,爲李昉發掘,帶入《文苑英華》的編纂團隊,由此才情漸展,尤以詩詞聞名。

至於朱祺,簡單地講,這是湘江學派中的後起之秀。當年世祖南巡時,曾與湘學領袖廖明永相談,對他們經世致用的治學理念十分欣賞,於是讓他推薦一些出衆的士子北上,於是開啓了湘學向大漢上層傳播突破的道路。

任何學派、理論的傳播與發展,都離不開政治大廈的支撐,湘學也是一般,而走出湖南的舒適圈後,在京畿的發展並不算順利。

雖有世祖遺命可做背書,但世祖終究已經遠去多年了,而雍熙皇帝劉暘雖然對他們事君與務實的態度比較欣賞,但也不是全盤接受,而更重要的,在京畿的政治、學術派系裡,湘學是極受排斥的。

但即便如此,湘學還是在數年下來有了一定的傳播,在京畿也站穩了腳跟,並且由湖南官商們集資修建了一座湘江會館,用以傳播講授湘學理念。

究其根本,還是很多文人士子發現了,湘江學派搞的那一套,即便過於逢迎諂媚皇帝與權貴,但卻容易受到上面認可,對做官上是有理論幫助的。而當官,這可是幾乎所有大漢讀書人的信仰。

進入雍熙年來,湖南那邊又組織一片士人北上,這朱祺就是第二批,並且在雍熙四年春闈之中,高中明經科第一名,也是個十分有才的人,尤其是口才,能言善辯。

而此時三名青年文壇俊秀辯論的,還是朝中老生常談的“農官”問題,從世祖時期起,不論朝野,對於朝廷科舉設立農科、農業委派農官等等舉措,輿論上一直都在攻擊。

顯然,在很大一部分士人心中,朝廷這是在倒行逆施,此舉有辱斯文,這是在把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並列,讓腹有錦繡、胸懷天下的仁人志士去操持研究農桑管理,實爲焚琴曲煮鶴

在一些士林樸素的認知中,他們當然也認可重視農桑,但是這份重視,實在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不能付諸於實際,更別提躬身下地,沉心研究了。或許,不欺壓農民,保證不誤農時,按期照章收上賦稅,就已經足夠了。

但在大漢當前的政治趨向中,卻是越發要求官員對農業生產、農業技術的學問了,從皇帝以下並諸多掌握實權的權貴們,也越發不依靠“詩書經典”治國理政了,這對於傳統的儒學士們而言,是極其嚴重的一個問題,也一度引起了恐慌。

當然,有抱殘守缺者,也有應時順勢求變者,比如湘江學派,又比如楊億出身的閩浙流派。

就在今年夏,經皇帝劉暘提議,尚書令呂端、財政使張齊賢主持,決議同意成立農部,以總管天下農牧漁林諸事,從制度上進一步加強農業口的權威,強化“以農爲本”的治國理念。

當然,一個新部司的成立,也伴隨着朝局的變動,以及權力的劃分。關於農部的組織架構,具體細節仍舊商討落實階段,但可以明確的是,職權基本是從工部、戶部中剝離出來,並且同戶部一樣暫時歸屬於財政司下。

可以想見,財政司的權勢將進一步擴大,將成爲大漢中樞實權第一的部司,不管這樣的局面會維持多久,至少在這個階段,兼任財政使的宰相張齊賢,在政事堂的話語權也將進一步提升,也意味着皇帝的權勢在持續增漲。

而有心人則更加關注,一個新部門,還是一個實權大部成立,帶來的職位與權力機會。

而楊億、劉筠、朱祺三人辯論的,恰恰是農部成立背後,有關增加農科取士名額、以及增加對官員農業事務、知識考覈事項的問題。

朱祺作爲湘學出身,不說徹頭徹尾地添朝廷政策,但總是從各方面爲之解讀,政治立場格外堅定。

而楊億、劉筠二人,當然也不敢否定朝廷大政,至少在政治正確的農事態度上,還是很堅定的,他們的異議集中在農科與農官事務上。

楊、劉二人的觀點很明確,朝廷重農、鼓勵生產自是應該,但過於拔高農官的權力、地位,只怕會引起士林不滿,也不利於朝廷的穩定與和諧,更無法倡聖人之言、行聖人之道,“泥腿子”焉能治理好國家

說到底,他們雖然願意給農學、農民以政治地位,但卻不願意分享政治權力。

而對於楊、劉所持論點,朱祺可是看得透透,因爲他本身也有類似的顧慮。但是,甭管心裡怎麼想,嘴上卻是堅定的“實務派”,針對他們的說法,一一予以駁斥。

比如“春秋有百家爭鳴,農家之言當不得聖人之言?”;

又比如“今聖人之言與古聖賢之言,孰重?;

還有,朝廷的初衷,是鼓勵讀書人去修農學,勸農業,護民生,而非反之,本末焉能倒置;

農事不興,國家不固,小農至少能察天時,治田畝,而不辨五穀,只知擺弄經文、抱殘守缺者,又如何能處理好政務,執行好朝廷“農業興國”之政?

當朱祺火力全開,尤其開始搞起“人身攻擊”之後,楊、劉二人當然也不甘示弱,逐一駁斥,引經據典,能言善辯,同樣是他們所長,火氣被勾起來之後,氣氛也就熱烈了。

不只圍觀的客人們興致盎然,聚精會神,就連在琴臺上撫琴的劉暉手上動作都快了,悠揚的曲調便急促,就彷彿在給辯論雙方鼓動助威一般。

在二樓的雅閣中,還有一名特殊的看客,當朝聖人劉暘。太和樓之名,他也早有聞之,此前皇城使王約曾彙報請示,是否要警告一番,畢竟地處市井,如此縱容議政,怕有不好的影響。

然而,劉暘沒有絲毫猶豫便拒絕了,理由也很簡單,他行王道,走的是堂堂正正的治國之道,無不可與臣民言者,他唯慮朝廷的政策方針傳得不夠遠、不夠全,何懼議論。

何況,有這麼個場所也好,正好聽聽異見,觸類旁通,兼聽則明,若有英才雄見,也方便取用.

劉暘一番見解,盡顯開明之主的大度,當然,這也是建立在他足夠自信且能控制局面的前提下,否則哪裡能那般放任。

而聽皇帝直言,王約恭維之餘,又提出,吳國公身爲宗親,作爲太和樓的主人,是否不妥?

劉暘當然聽得懂王約暗含的意思,但劉暘一不相信劉暉有什麼謀逆作亂的野心與實力,二則認爲,正因劉暉的身份在那裡,方纔提供了那麼個自由論道的空間。當然了,若是換作趙王劉昉、魯王劉曖乃至燕王劉昭,劉暘都不會看得如此之開,畢竟不一樣.

正因如此,才放任至今,甚至今日,連劉暘都難耐好奇,親自出宮來視察一番,而見識下來,感覺很滿意,果是名不虛傳。

當然,劉暘並不在意場中三人的爭論,這些於他而言並沒有太多意義,他們所說的東西,朝堂之上吵得更兇。

相比之下,劉暘更關注辯論的三人本身,不管是楊億、劉筠還是朱祺,都是雍熙時代下的青年俊秀,也正是因爲不斷有這樣的年輕才學之士涌現出來,大漢的文道方纔昌盛。

目光落在以一敵二不落下風的朱祺身上,劉暘嘴角浮現出少許的笑意,感慨道:“朱祺犀利,楊億耿直,劉筠明達,都是人才啊.聽到他們爭論,朕都覺得年輕了幾分,倍感振奮!”

侍從在旁,聽到皇帝的感慨,王旦說道:“大漢羣英薈萃,人才輩出,此興旺之兆,也是陛下勵精圖治之功!”

“朕可不敢矜功伐能!”聞言,劉暘搖着頭,平靜地說道:“至今,朕才勉強敢說國家之治理,漸入正軌,然而善始者常有,克終者蓋寡,遠沒到鬆懈之時啊” 見劉暘這麼說,王旦心中涌出一抹感動,擡眼注意到劉暘鬢間的幾縷白髮,眼眶都有些微微發熱,作爲內閣近臣,他太清楚皇帝繼位以來的辛苦了。

“辯論雙方,每人賜錢10貫!”劉暘衝內侍鄭元吩咐了句,然後一擺手,道:“好了,該離開了,否則怕是要被人認出來了!”

此時的太和樓中,朝官可是不少,且願意現身的,多爲政治積極分子,目光嗅覺可敏銳着。

“是!”隨從們應道。

懷着一個不錯的心情,劉暘低調地來,低調地去。不過在離開之前,又忍不住打量了一眼正在表演單手撫琴、縱享醇酒的劉暉,他顯然很陶醉。

對此,劉暘也不禁稍稍嘆了口氣。想當年,劉暉是多麼受到世祖的寵愛,視爲天家文曲星,而劉暉又是多麼意氣風發,天資驚人,文才卓越。

不得不說,劉暉母子三人都帶有一定的悲劇色彩。劉暉之母周淑妃早年失寵,鬱郁而亡;妹妹劉萱,也是個執拗的性子,爲了一個不肖的駙馬,尋了短見。

如今,自己也落到這樣一副“行屍走肉”的模樣,劉暘念之,內心也頗爲感傷。

不過,即便如此,對於劉暉,劉暘也沒有任何表示,至少在他生前,是不會有更多政治上的待遇了。

————

廣政殿,皇帝劉暘駕臨,不過正在忙碌的中樞臣僚裡,都沒有停下手裡的工作,只是偷偷張望了一眼。皇帝早有規定,他巡視諸部是政務,不需迎接,怠慢公務。

當然,禮節性的接待還是必要的,不過這項工作乃是政事堂大佬們的專利。此時在殿中當值的,乃是呂端、趙匡義以及張齊賢。

政事堂的當值制度呢,比較“合理”,平日裡一般維持三名宰臣的樣子,其餘人或在各自部司料理事務,或者就代天巡狩,巡察各地。

另外,就如趙匡義與吏部天官慕容德豐之間,朝野盡知二人不和,因此呂端在排班的時候,都是儘量將二人分開,避免撞車。就如此時,慕容德豐便奉詔前往河東、河北、燕山二道以及遼東道進行吏治方面的巡撫指導工作。

“衆卿且入坐!”在這些權柄通天的宰相面前,劉暘表現得是越發自如了,從容之間帶着一股強勢,率先落座,腿一翹,便道:“知衆卿理政辛苦,朕特來廣政殿坐坐。”

“多謝陛下關懷!”呂端帶頭,向劉暘表示道。

嘴角露出點笑容,劉暘似隨意地問道:“可有什麼要緊之事?”

“正欲稟報陛下!”呂端表情一肅,道:“成都上奏,駐吐蕃大臣尹繼倫病逝於邏些”

聞言,劉暘臉上那淺淺的笑意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沉吟少許,頗爲悲痛地道:“雪域高原,究竟吞噬了我大漢多少忠良啊!”

皇帝言落,呂端等人也都垂下頭,似是在表示默哀之情。沉默少許,呂端也有些動情道:“前前後後,連帶平叛、襲擊、疾病在內,已有四千多名將士、職吏長眠高原,其中近半數,都是因爲水土不服、疾疫不治而亡!”

“傷亡如此之大!”劉暘眉頭幾乎擰死。

呂端感慨道:“吐蕃之地理氣候,不同尋常,對於大部分駐紮將吏而言,實在難於適應!”

“中樞有何解決辦法?”劉暘當即問道。

呂端答:“臣等已就此事進行商討,認爲對高原駐軍輪換,或可頻繁一些,以兩至三年爲期,另外,對於駐軍兵源之選擇,當增加川邊、隴西、河西籍將士,他們相對更容易適應氣候。

同時,竭力保證駐吐蕃將士輜需供給,提高餉錢待遇,以慰軍心!”

聽其言,劉暘頷首,表示認可,略作思吟,又道:“傳詔,追贈尹繼倫鎮西伯,以酬其殊功,另賜家人錢十萬,錦緞各五十匹,其子孫,吏部酌情量能升遷蔭職!”

“是!”

“關於繼任人選,也先議一議吧!”劉暘又吩咐道,語氣不免沉重:“也不知是否還有人,願意前往邏些坐鎮

這個問題,如果放在川蜀官場、軍壇,那是毋庸置疑的,高原上再苦寒,那也是方面之任,手握駐軍,那些吐蕃部族從來都是予取予求。看看尹繼倫吧,在不少吐蕃部族中,都暗地呼之爲“尹王”,可見其威風。

權威是一方面,還有肉眼可見的利益,茶馬貿易始終紅紅火火,來自高原上的牛馬、皮毛、蟲草,可都是具備高價值的商品,而駐吐蕃大臣,在這條利益鏈上顯然是有一份固定份額的

但同樣的,這個職位也不是誰都能做,誰都有資格做的。至少在中樞,當朝商議人選時,就有很多將領、官僚表示排斥,不遠去。

不是他們見識少,而實在是,那個地方是個“不詳之地”,不到十年的時間,死了兩任大臣,就連天潢貴胄的晉王劉晞這等福運之人都沒抗住,那其他人呢,豈不是去送命?高原上因病死掉的那些駐軍將士,可是實實在在的.

於是,劍南那邊可望而不可得,中樞這邊可即而不遠去,這樣的情況,讓劉暘十分惱怒。當然,最後人選還是出來了,成都兵馬指揮使康繼英,因爲在平定蜀亂之中表現出色,得到提拔。作爲將門之子,又是三代忠良,資格能力、都具備。

結果雖然出來了,但對過程皇帝卻十分不滿,畢竟能被提議駐吐蕃大臣的都是有一定資歷、戰功的老臣、老將,但他們似乎都有些喪失了志氣。

於是,藉着此事,劉暘又開啓了對於軍隊,尤其是禁軍與高級將領的整頓。

當然,劉暘的整頓相對溫和,該有的體面還是給足的。只不過,從個地方,尤其是邊地選拔了一批表現出色後起之秀,充實禁軍,增加新鮮血液,加快軍隊更新換代的速度罷了。

如果要說整頓力度的話,大抵在海陸之爭上了,這些年,海軍毫無疑問是越來越起勢,也越來越富裕,地位也在不斷提升,這自然引起了大量大陸軍的將帥們反對、猜疑乃至打壓。

內陸不必多說,但在沿海地區,只要有海軍駐紮的地區、港口,那是紛擾不斷。怎麼說呢,陸軍有些眼紅海軍在海外牟取的那些利益,但海軍哪裡肯幹,那是他們拼死拼活掙下的。

一旦牽扯到利益之爭,那必然產生諸多齟齬,但是利益之爭,最後的調合也必然着眼於利益本身。而在劉暘的主持下,自然而然從海軍身上狠狠地咬了一口,海軍在海外賺取的財富,必須上繳一部分,這部分,最終的去向也不是財政司,而是作爲樞密院的“專款”,用在陸軍方面。

大漢,說到底還是陸軍說了算。但同樣,陸軍的那些軍頭將帥們,也被狠狠地責難了一番,尤其在軍風、軍紀的建設上,很多連訓練都懈怠耽擱了將領,甚至被拿來問罪。

在這場紛爭抑或說變革中,海軍雖然損失了一定的經濟利益,但在政治地位上,卻有了明顯擡頭的趨勢,要知道,曾幾何時,哪有海陸之爭,有的只是陸軍大哥對海軍小弟的頤指氣使,如今卻已經上升到需要皇帝、樞密院來仲裁、調合的地步。

這樣的進步,可是突破性的。另一方面,陸軍也開始主動提出,要加強在海外的駐(撈)軍(錢)了。

雖然很長一段時間內,各地騷亂不斷,又發生過蜀亂,但大漢軍隊還是難免患上了和平軍隊的一些通病,而具體表現,重點就在軍隊上層,而上層若懈怠了,基層的官兵就難免受影響。

劉暘治國雖然重點在苦修內功上,但對於軍隊建設,也不敢放鬆,畢竟在世祖的薰陶之下,深徹地明白軍隊對於國家穩定的重要性,而大漢攤子又那麼大,永遠需要軍隊鞏固與維護,什麼都能亂,軍隊不能亂,這是個基本底線。

當一個個新鮮的面孔出現在大漢軍隊的上層,曾經追隨世祖的那些將帥們陸陸續續地凋零,消失在大漢軍隊之中,即便還活着,還保留着一定的影響力,但也正在這種變化之中,雍熙皇帝印記打上了,也開始進一步覆蓋乃至清楚世祖那依舊殘留的影響力。

當然,這一點是永遠清除不了的,只是多與少的問題,因爲總有人會打着世祖的旗號進行政治活動,而這個旗號也將永遠不倒,除非後世之君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做數典忘祖之事

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90章 安東國王?第79章 勢孤危第127章 不允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316章 不裝了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41章 劉信遭貶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139章 韓常案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36章 盡伏東北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26章 名將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30章 收穫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35章 東歸第52章 幽燕變故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251章 蜀中流言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457章 鄭州第264章 孺魏王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1章 大典日第85章 異心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68章 二次北巡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52章 六穀土豪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451章 完顏來朝,東北將亂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455章 見聞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77章 間策第27章 出兵爭論第296章 反響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148章 還京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323章 鬥法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145章 了結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9章 公府密議第18章 詔議國策第39章 長沙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65章 君臣相宜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178章 祭拜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80章 春夜第87章 兄弟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416章 尾聲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99章 御帳議戰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74章 根由在朝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38章 殿議
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90章 安東國王?第79章 勢孤危第127章 不允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316章 不裝了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41章 劉信遭貶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139章 韓常案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36章 盡伏東北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26章 名將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30章 收穫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35章 東歸第52章 幽燕變故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251章 蜀中流言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457章 鄭州第264章 孺魏王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1章 大典日第85章 異心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68章 二次北巡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52章 六穀土豪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451章 完顏來朝,東北將亂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455章 見聞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77章 間策第27章 出兵爭論第296章 反響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148章 還京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323章 鬥法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145章 了結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9章 公府密議第18章 詔議國策第39章 長沙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65章 君臣相宜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178章 祭拜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80章 春夜第87章 兄弟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416章 尾聲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99章 御帳議戰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74章 根由在朝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38章 殿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