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采采榮木

事實上,王勝等人的屍體,傍晚時分就被當地鄉農發現了,報到縣中。這一晚縣內一片混亂——死了十來個人,其中五人爲國中官員子弟,縣令急得差點兒就要上吊抹脖子。

第二天中午,是儀、王修等人全都從國都趕了回來,分派家中奴僕和縣內丁壯到各處訪查,直到臨近午夜,是勳等五人才終於一瘸一拐地陸續回了城。

聽兒子和堂侄講述完被黃巾賊擄上山去的遭遇,是儀跺着腳喝罵是峻道:“小奴才不肯好好在家讀書,成天給我惹禍!此番若非因禍得福,使汝七兄開口能言,我非打死你不可!倘若因此失陷了鄭益恩,叫某卻還有何臉面去見鄭康成先生啊!”

當下“噼哩啪啦”地行起家法,給是峻一頓好打,打完了拖出去關禁閉。接着他又對是勳說:“汝隨那逆子出去,亦有過錯,若非身上有傷,家法亦不可免。權且記下,日後若無我的允准,再不可隨意出城!”是勳喏喏連聲,賭咒發誓,再不敢出去了——開玩笑,黃巾賊就在眼皮底下,就算你允准了咱也不出去啊!

可是是峻纔給關了三天,就又被放了出來——王勝等幾家辦喪事,是儀要帶着他們去祭弔。臨行前,是儀筆走如飛,連寫了好幾篇悼文,交給是勳和是峻,囑咐說:“靈堂之上,你們依次讀來便可。”

死的五人都是國中官員子弟——相比起來,那一夥人當中只有鄭益家裡沒人做現任官——所以很多豪門顯貴全都前來祭弔。是儀帶着他們三天裡跑了四家——好在是勳肩膀上、大腿上的傷口並沒有感染,並且回家用了藥以後,已經開始逐漸癒合,否則光這來回跑就夠他受的。等到最末一日,最後一家,便是那位王勝王子陵,他長兄王效王子法是北海相孔融的心腹,受聘爲督郵從事,所以面子大得很,竟然連孔融都親自前來祭拜。

是勳站在隊列當中,大着膽子擡起頭來觀察那位著名的孔北海——只見此人三四十歲年紀,面如冠玉,挑眉細目,五柳長髯,書卷氣要多過官僚氣。孔融先祭拜了,讀了一篇短小的祭文,然後歇了會兒,正打算離開。這時候該輪到是勳誦讀祭文了,他端着是儀手書的木版,在靈前愣了好一會兒,終於一咬牙,一跺腳,趁着孔融還沒出門,“嗚呼”一聲,開口吟唱道:

“幽室一已閉,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孔融一隻腳都踏出門外了,聽了這詩當場愣住,然後緩緩轉過身來,突然雙手在胸前合攏了一握:“妙啊,好一個‘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是勳所念的,是半首陶淵明的《輓歌詩》,原詩一十八句,他給省了一多半兒,還把“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四句給縮成兩句。原因無他,前面他記不全了。

是勳前一世對國學是有一定涉獵的,尤喜詩詞歌賦,而詩歌當中,背得最多的就是曹操、曹植、陶潛、李白、蘇軾這幾個人的作品。從來不會抄詩不算是個好的穿越者,不會裁剪黏貼的穿越者也不算是個好的現代人。所以自打進了是家,他就琢磨着靠抄詩來揚名,可是抄誰的好呢?

曹操的?不行。曹操很多詩篇創作的年代都不確切,天知道他這時候有沒有已經做出來了。天知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是不是他少年時代所作,等老了才跑長江上把槊一橫,裝模作樣地吟出來?這時代可不敢抄襲了被當場擒獲還滿嘴噴道理,再說了,他敢跟曹操講道理嗎?

曹植的?也不保險。他實在不記得曹植是哪一年生人了。即便這時候曹植還是個小孩子,天曉得這孩子是不是天賦異秉,一落地就會做詩了呢?頂多也就《七步詩》抄起來沒負擔……要是撞了車,倒是可以去跟曹植掰扯,可萬一曹家老爹出來幫着撐腰……他還是不敢去跟曹操講道理啊!

李白尤其是蘇軾,距離漢末時間太久遠了,時代風格完全不同,就很難生搬硬套。難道要在這個時代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嗎?唱“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嗎(這個肯定最不靠譜)?這時代當道的是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都剛開始流行,更別說詞了,誰能聽得懂那些宋代市井風味的詞彙啊!

最合適的只有一個陶潛陶淵明,東晉和漢末,詞彙用語變化不大,並且沒有五胡侵入污染了中原音,聲調也基本協調,尤其是陶淵明那套審美格調很符合這時代腐朽士大夫的口味。中(三聲),咱就抄陶潛的!

可是抄詩就得爭取一炮而紅。這時代青樓業也不發達,不能學那些穿南北宋或者明朝的成功人士,你現在跟妓女面前吟詩,壓根兒就沒人理你——這時代不是豪門家養的女妓,大多沒啥文化,更不可能因此在士人當中傳唱起來。你就得在士人當中吟詩,還最好在個名士面前吟,最好在個懂詩愛詩的名士面前吟。

而孔融,無疑就是北海國內最好的靶子。象是儀這票豪族、官僚,還有鄭玄這類學者,平常就不見他們吟詩唱曲兒,一門心思全撲在政務或者學問上了,你跟他們面前詠歎得再牛逼也是對牛彈琴。原本最佳的標靶是曹操,只可惜曹操不在北海,這時候恐怕還在近千里外的廣陵郡招兵買馬哪。

這天也真是碰巧了,竟然在王家的靈堂裡撞見了孔融,此時不吟詩,要更待何時?也正好陶淵明有幾首《輓歌詩》,是勳也還記得半首幾句的,於是略加篡改,就拿出來販賣了。

他料得一點兒也不差,孔融身爲“建安七子”之一,東漢末年的著名詩人,即便獨立於各自的時空,相隔着漫長的歲月,那跟陶淵明也必定心靈相通啊——咀嚼回味了一下以後,當即拍手叫好。而滿堂上的其他那些官僚、顯貴,包括是儀,全都大眼兒瞪小眼兒,完全品不出來這詩究竟好在哪兒。

當下孔融就問:“這位少年是……”是儀趕緊出列:“舍侄是勳。”孔融衝他點點頭:“很好,很好,餘明日便將返回國都,子羽且攜令侄來見餘吧。”

於是是勳第二天就跟着是儀出了營陵城,前往北海國都劇縣。兩人同車而行,還帶着五名家奴和二十名土兵沿途保護——可是是勳琢磨着,上回我們同樣二十多人,不也被人打得跟狗一樣麼?就這些貨色,管巳一個能打十個,管亥雖然沒見動手,就那身板兒,估計打三五十個不在話下。

所以他這一路始終就肝兒顫,瞧哪兒都似乎立刻會冒出黃頭巾來的樣子。是儀以爲他對於拜見高官這種事有點兒怯場,還幫忙打氣:“孔北海之儀容當世無雙,然而親慈和藹,談吐亦甚詼諧,宏輔大可不必慌張。”

是勳心說我怕誰也不會怕孔融啊。象禰衡那種臭嘴臭脾氣,孔融都能受得了,我這麼一老實孩子,還怕得罪孔融嗎?

好在於路平安,很快就進了劇縣城,入國相府拜見。孔融詢問了一番是勳的年齡、履歷,完了就問:“前日王子陵靈前所詠之詩,是舊作呢,還是臨時擬成的?”

是勳趕緊搖頭:“勳實無倚馬成文之才,此爲前一夜輾轉難眠,因慨嘆人生短促,如秋華之瞬間凋零,反覆思索才吟詠所得。”開玩笑,要是假模假式承認自己文思敏捷,對方要自己當場做詩可怎麼好?就算抄也得花時間琢磨抄哪首合適不是麼?

瞧起來,孔融對他挺感興趣,完了又問:“尚有哪些舊作,可一一吟來,容餘歎賞。”

這倒比較好辦,既然說是舊作了,那對體裁、題材、內容啥的就沒什麼特別要求,可以隨心所欲地抄襲。於是他略微想了想,還是繼續抄陶淵明好了——

“采采榮木,於茲託根。繁華朝起,慨暮不存。貞脆由人,禍福無門。非道曷依?非善奚敦。”

“此詩大有蘊意啊,”孔融鼓掌喝彩,然後轉頭望向一臉茫然的是儀,“不意汝家竟有如此榮木啊!”

是勳這個汗啊……榮木就是木槿,陶淵明此詩是慨嘆木槿花朝發夕落,從而告誡世人,禍福由己不由人,必須凜遵聖賢之教。雖說光“榮木”二字,有繁茂的大樹之意,確實可以用來稱讚他人,但緊跟在這首詩後頭……你丫是在咒我早死吧?

正在畢恭畢敬地腹誹,孔融再問還有嗎?是勳被迫又抄了兩首,孔融越聽越是讚歎,一個勁兒地又催,是勳終於徹底地怒了——你丫有完沒完!你以爲我是陶詩全集啊?我能記住這三五首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你知道不知道!

當然他嘴裡不能這麼說,只好轉換話題:“雖雲詩以言志,終究不比經義,大丈夫當以研修聖人之言,匡扶社稷爲己任,安能孜孜於吟風弄月耶?”

“此言大善,”孔融再次鼓掌,完了問他,“宏輔師從何人,治何經典?”

又來了……是勳只好腆着臉回答:“本在遠郡,未有良師,都是自學而已,其間種種不解之處,正無可求問。”

孔融點點頭:“宏輔良才,餘若能得而教之,平生之幸也。”接着話鋒突然一轉:“可惜近日國事倥傯,難有閒暇,可惜啊,可惜啊~~”

是勳心說沒空教我你說個屁啊!趕緊接話碴兒,說:“勳才與鄭益恩相交,只是尚未來得及請益。”

孔融搖頭:“益恩誠爲忠節之士,惜乎天資平平。康成先生所學,有如汪洋大海,益恩僅得一瓢而已——不值得去學。”他低頭想了一想,忽然又一拍巴掌:“都中恰有一位才士,亦曾師從康成先生,餘這便寫下一封薦書,宏輔就其而學,定能有所補益。”說到做到,當場取來牘片,“刷刷刷”寫了封信,題頭是:公祐吾弟。

是勳一時間沒想起來這位“公祐”是誰,瞟了是儀一眼,看神情他也很含糊。不過既然是鄭玄的弟子,孔融又一力舉薦,想必不會是一般貨色吧,多少能通個一經兩經的。於是他連連道謝,接下了木牘。

孔融叫一名僕役領是勳去找這位“公祐”先生。這位的住家距離國相府倒是不遠,穿過兩條街,很快就到了。敲開門,把薦書遞進去,時候不大就有傭人出來領入。邁步到堂前,只見一位中年男子昂然而立,黃面長鬚,最稀罕一雙眼睛,瞳色頗淡,盯着人看的時候,就彷彿要直透進對方內心裡去似的。

是勳上前見禮報名。對方也深深一揖:“某是孫乾。”

我靠來!原來竟然是這位孫公祐先生!

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2章 軍泛馬訾第14章 衣帶之詔第24章 日薄西山第6章 寧我負人第25章 異度所遣第15章 今古之爭第9章 文和詭謀第13章 族內之爭第8章 謀策定亂第23章 軍國重器第15章 春秋斷獄第23章 春心乍動第30章 有害令名第32章 秦失其鹿第32章 天下第一第22章 收服荊南第7章 善戰無功第33章 而魏其死第14章 帳下壯士第30章 凌雲雕龍第8章 謀策定亂第13章 曹魏五京第24章 勇救都昌第5章 今古不同第22章 拓拔歸附第29章 鎮撫關中第21章 意外重逢第29章 降漢降曹第7章 道出無終第35章 咄咄逼人第15章 亂世能臣第25章 嘴炮無雙第14章 婚宴驚魂第25章 席藁待罪第18章 工人運動第25章 異度所遣第26章 直取葭萌第6章 樂浪故人第14章 再作馮婦第4章 渾人心思第15章 宮中二宦第10章 翻供之謎第8章 木蘭何人第5章 驅散病患第20章 作死節奏第27章 直面刺奸第8章 破局關鍵第1章 分州荊襄第25章 萬人敵也第27章 狐假虎威第7章 婦人之言第26章 城門射的第26章 我天子使第34章 疏不間親第11章 天生猛將第17章 莒縣奇案第5章 壽春城下第1章 東郡英豪第6章 王異國生第32章 秦失其鹿第26章 五雷辟邪第16章 舉賢任能第26章 文姬歸漢第6章 尊者一諾第19章 難從死志第34章 踏破鐵靴第3章 天命天姓第5章 漢語拼音第15章 同林之鳥第9章 煮豆燃萁第6章 寧我負人第21章 奉耶挾耶第34章 錦衣馬超第27章 恐其有詐第38章 矜功失節第2章 西進東歸第31章 曹氏麟兒第10章 平定上郡第23章 天雷殛我第4章 益德爭功第26章 隆中閒話第24章 風傳虛證第21章 老馬戀棧第23章 烏帽子親第25章 毀於一旦第7章 善戰無功第5章 賣官鬻爵第1章 南征袁術第22章 八字真言第25章 名王爲質第14章 婚宴驚魂第13章 木秀於林第2章 言不及義第5章 觀卿者心第25章 五火鬼兵第1章 輔政安民第26章 是郎才盡第15章 窈窕淑女
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2章 軍泛馬訾第14章 衣帶之詔第24章 日薄西山第6章 寧我負人第25章 異度所遣第15章 今古之爭第9章 文和詭謀第13章 族內之爭第8章 謀策定亂第23章 軍國重器第15章 春秋斷獄第23章 春心乍動第30章 有害令名第32章 秦失其鹿第32章 天下第一第22章 收服荊南第7章 善戰無功第33章 而魏其死第14章 帳下壯士第30章 凌雲雕龍第8章 謀策定亂第13章 曹魏五京第24章 勇救都昌第5章 今古不同第22章 拓拔歸附第29章 鎮撫關中第21章 意外重逢第29章 降漢降曹第7章 道出無終第35章 咄咄逼人第15章 亂世能臣第25章 嘴炮無雙第14章 婚宴驚魂第25章 席藁待罪第18章 工人運動第25章 異度所遣第26章 直取葭萌第6章 樂浪故人第14章 再作馮婦第4章 渾人心思第15章 宮中二宦第10章 翻供之謎第8章 木蘭何人第5章 驅散病患第20章 作死節奏第27章 直面刺奸第8章 破局關鍵第1章 分州荊襄第25章 萬人敵也第27章 狐假虎威第7章 婦人之言第26章 城門射的第26章 我天子使第34章 疏不間親第11章 天生猛將第17章 莒縣奇案第5章 壽春城下第1章 東郡英豪第6章 王異國生第32章 秦失其鹿第26章 五雷辟邪第16章 舉賢任能第26章 文姬歸漢第6章 尊者一諾第19章 難從死志第34章 踏破鐵靴第3章 天命天姓第5章 漢語拼音第15章 同林之鳥第9章 煮豆燃萁第6章 寧我負人第21章 奉耶挾耶第34章 錦衣馬超第27章 恐其有詐第38章 矜功失節第2章 西進東歸第31章 曹氏麟兒第10章 平定上郡第23章 天雷殛我第4章 益德爭功第26章 隆中閒話第24章 風傳虛證第21章 老馬戀棧第23章 烏帽子親第25章 毀於一旦第7章 善戰無功第5章 賣官鬻爵第1章 南征袁術第22章 八字真言第25章 名王爲質第14章 婚宴驚魂第13章 木秀於林第2章 言不及義第5章 觀卿者心第25章 五火鬼兵第1章 輔政安民第26章 是郎才盡第15章 窈窕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