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阿承醜女

纔剛給救出來的老頭兒自稱“趙岐”,是勳就覺得這名字挺耳熟啊,是誰呢?那邊蔡瑁已經反應過來了,不禁面色一變,恭恭敬敬地拱手問道:“難道是趙太僕?”趙岐輕輕擺手:“老夫已卸職多日啦,太僕的稱呼,不必再提。”

趙太僕……趙岐……啊呦,原來是這尊大神啊!是勳這纔想起來,趕緊躥下馬車,也站穩了給老頭兒作揖。

趙岐字邠卿,京兆長陵人氏,乃是漢末著名的經學家,也是全國排名前十的大名士。他是大儒馬融的侄女婿,但是瞧不起馬融外戚的身份,堅決不肯相見。後來出來做官,頗有清名,因爲得罪了宦官唐玹而遭迫害,被迫隱姓埋名到北海市上去賣餅。等唐玹死了以後,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同日行文徵召——由此可見他的名望有多高了。

此後趙岐在官場上是幾沉幾浮啊,董卓時代受拜太僕,位列九卿。李傕、郭汜控制了朝政以後,曾派他和太傅馬日磾一起持節以安撫關東,袁紹和曹操聞訊,親自帶隊郊迎,並且答應暫且跟公孫瓚停戰——可惜那時候是勳還沒投曹,緣慳一面。

這麼說吧,雖然沒能做到三公的高位,但趙岐道德、學問可爲天下楷模,而在士人中間的名望,也比三公不差——甚至肯定比曹嵩那類貨色要高過好多倍去。是勳這才明白了,爲什麼自己會覺得趙岐的威嚴只有曹嵩可比,乍見面就把自己唬得一愣一愣的。要說這人身上都有“氣”。有猛將氣,有英雄氣。有高官氣,有大學問家的氣,還有正人君子氣,同時佔了高官、大學問家、正人君子這三種氣的趙岐,那就不是是勳、蔡瑁之流敢於仰視的。

當下一邊派人去通知鄧縣縣令調兵來押送那些被打暈、打傷、打殘了的騎士,一邊詢問事情的前因後果。原來趙岐這回是奉了天子之命,到荊州來聯絡劉表,希望劉景升可以派出勤王的兵馬。到雒陽去護衛天子。

啊呦,是勳這才知道,敢情漢獻帝前倆月就已經逃出了長安,在董承、楊定、楊奉等人的衛護下,率領公卿百官,想要返回東都雒陽——這就比原本的歷史提前了大半年哪。等他真到了雒陽以後呢,不就得到處求告諸侯來救嗎?最後這美差落到了曹操頭上。於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邁上成就霸業的最重要的一步。我靠,自己怎麼竟然在這個節骨眼上離開了鄄城呢?迎天子這種大事兒,要不去摻和一腳,鍍點兒金光,那可是會後悔一輩子的呀!

不行。老子得趕緊見到劉表,跟荊州這兒辦完了公事就立刻返回兗州去。

雖說獻帝逃離長安,比原本的歷史有所提前,但基本過程倒是沒太走樣,一樣是李傕、郭汜相爭。天子率百官東歸,李、郭從後追趕。張濟又半道反叛,迫使獻帝等人北渡黃河,逃去了河東的郡治安邑。河內太守張揚在安邑迎到獻帝,暫時穩住了腳跟,獻帝就派衛將軍董承打前站,先期前往雒陽去修宮殿。趙岐上回持節撫安關東,完了就病倒了,一直在地方上養病,直到興平元年也就是前一年才痊癒,於是返回長安,才走半道兒上就聽說天子東歸,趕緊前往雒陽迎駕。到了雒陽一打問,敢情皇帝還在安邑呢,於是他就去勸說董承:

“如今海內分崩,唯有荊州境廣地勝,西通巴蜀,南接交趾,年穀豐登,兵馬精壯。吾欲自乘牛車,南說劉表,使其率軍來拱衛朝廷,與將軍併力同心,輔佐王室。”

董承聽他說得有理,就派人護送趙岐去安邑謁見獻帝,隨即獻帝就下了一份詔書,讓趙岐帶到荊州來求劉表。可誰成想獻帝駕前掌權的軍頭兒不僅僅董承一個,還有前河東白波帥李樂、韓暹、楊奉等人,全都跟董承不對付,生怕趙岐帶了荊州兵前來,就會增強董承的力量,所以匆忙派人去追。趙岐一路跑,一路躲,結果從人全都被那些河東騎兵給宰了,幸虧那條大漢突然跳出來相救,才終於迤邐來到荊州。

至於那條大漢,姓孫名汶字毓南,據說是因爲生在汶水南岸的泰山郡奉高縣而得名。當年趙岐在北海市上賣餅,得到過安丘人孫嵩孫賓石的接濟,兩人結爲生死之交。而這位孫汶,就是孫嵩的同族侄孫,因爲聽說叔祖依附着荊州牧劉表,所以南下投親,無巧不巧的,就跟趙岐在路上撞見了。

孫汶先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接着互通姓名,立刻拍胸脯一路護衛趙岐南下。兩人因爲逃避追捕,所以走迷了路——孫汶雖然很能打,但據他說一開始追趙岐的不下二三十名騎兵,他是雙拳難敵四手啊——都到了荊州近郊還懵然不知呢。今天孫汶請趙岐在路旁暫歇,自己去找人問路並求點兒水喝,沒想到就離開這麼一小會兒的功夫,那些河東騎兵陰魂不散,又再追了上來。

還好他們只是想把趙岐劫回雒陽去,沒想取老頭兒的性命,蔡瑁他們纔有機會救下了趙岐,否則的話,估計等孫汶回來,就只能見到老頭兒的屍體了。

前因後果敘完,鄧縣縣令也領兵來了,把那些河東騎士全都抹肩頭、攏二背,捆綁起來,押去受審。趙岐這就要跟蔡瑁進襄陽城,但是被蔡瑁給攔住了,蔡瑁說:“趙公今爲天子使,我主豈敢怠慢,必須出城郊迎,否則恐爲天下人笑我荊州不識禮儀也。天色將晚,且待瑁回城去稟報主公,明日一早便來迎接趙公。”

趙岐說你講得有理,但是……今晚我去哪兒住呀?蔡瑁笑道:“某與這位是先生同車出城,本爲訪親。舍妹婿黃授便居於附近的隆中,可遣從人引趙公前往。暫歇風塵,明日便好進城。”

趙岐點了點頭,問:“可是沔南的黃承彥麼?”蔡瑁說是。趙岐笑道:“聞名已久,不想有幸得識。也好,那老夫便去黃家暫歇吧。”是勳心說這年月黃承彥頂天了也就四十歲吧,怎麼名聲就那麼響呢?老子啥時候要也有那麼響亮的名頭,連趙岐之類的大學問家都說“有幸得識”,那真是睡着了都會笑醒啊!

於是蔡瑁留下兩名僕役。讓他們帶着趙岐、是勳和孫汶前往黃授家中。孫汶主動要給趙岐駕車,是勳不敢跟老太僕同乘,只好跟在車旁步行——趙岐倒是邀他回車上來着,但被他給婉言謝絕了。

是勳心說我敬的不是你的名位啊,而是你的學問……你要是路上閒得沒事兒跟我談經學,那可怎麼好?話說自己真是流年不利,怎麼跑荊州來盡遇上這路貨色了……跟趙岐一比。宋忠之流那就是渣渣,自己還沒想好怎麼對付他們呢,哪兒敢先跟你趙太僕搭話……

蔡瑁臨行前,倒是給趙岐介紹過是勳,可惜趙老頭瞧着就從沒聽說過是宏輔的“大名”,只是隨便敷衍幾句。一直等上了路。趙岐才轉過臉來問他:“曹兗州近日可好麼?荀文若如何?”

是勳心說偌大一個兗州,估計能入您老人家法眼的也就曹操跟荀彧這倆啦,我就是一過路打醬油的……當下畢恭畢敬地回答了趙岐的問題。趙岐也沒別的話說了,轉過頭去,眼望前方。象是在欣賞景色。是勳倒是突然想起一事來,就跟駕車的孫汶套近乎:“孫先生雖然生於汶南。孫氏實出北海安丘——勳也是北海人氏,祖籍營陵。”

孫汶倒對是勳挺恭敬——終究他不過一介白身而已,是勳可是正經的地方官——當下一邊趕車,一邊接話:“是先生的大名,小人自然是聽說過的。當年在都昌城下救過孔北海的性命,後來又入兗州獻上屯田之策——不想原來還是同鄉啊,今日得見,幸甚,幸甚。”

是勳心說這都是老皇曆啦,估計你丫離開兗州的時候,我還沒有從冀州回來,所以漳水上舌戰羣賢的光輝事蹟,你就沒聽說了。他問孫汶:“孫先生適才對敵那些河東賊兵,竟能以空手而接白刃,不知道是天賦異秉呢,還是有所傳承的呢?”

孫汶笑道:“膂力可能天生,招數如何天授?小人師從南陽大俠鄧展,學得這門技藝。”

是勳心說怪不得,不出老子所料。鄧展這個名字他是聽說過的,據說武藝高強,最擅長空手入白刃,後來還仕於曹魏當了將軍。曹丕在《典論》中說,他曾經拿根吃半截的甘蔗跟鄧展較量,結果把鄧展打得完全沒脾氣。是勳估計不是曹丕自我吹噓,就是鄧展故意讓他的——誰還敢真贏了魏王世子啊,那不是自找不痛快嗎?

當下就向孫汶探詢鄧展的情況,孫汶說師父四海遊俠,是四、五年前來到汶南,教了自己幾個月,然後便俠蹤杳渺,不知去向了。

沔水(漢水)流過襄陽城東,並由城北向西轉折,一個大拐彎,把雄城半包圍起來。而在襄陽城的西南側,則有著名的峴山爲護——據說孫堅孫文臺就是在峴山上中箭殞命的。隆中在上峴(後名“萬山”)以北,背靠丘陵,面朝沔水,開闢了大片的良田——居民大多依山而居,黃授黃承彥的草廬也在其中。

說是草廬,其實建築面積不小,前後三進,還有籬笆圍着,只是牆上無磚,泥砌而成,屋上無瓦,蓋着茅草而已。是勳琢磨着後來諸葛亮在附近躬耕的時候,應該也是住的這類屋舍,哪怕他真的親自下地幹活兒,骨子裡終究還是士人老爺,是不會跟普通老百姓似的光住一間四面通風的茅草房的——真要那麼窮,他哪兒有錢讀書啊?

蔡家的一名僕役搶先跑過去通報,所以等馬車到了草廬前,趙岐纔剛下車,主人家就已經親自迎了出來,見到趙岐先跪倒在地,大禮參拜。趙岐趕緊雙手把對方攙扶起來——是勳打眼一瞧,就見這位黃授黃承彥先生個子不高,身材有些單薄,相貌嘛……下半截可打70分,上半截則只有40分。簡單來說,黃承彥下半截直鼻方口,長鬚飄灑,瞧着就挺文藝範兒,可是上半截卻是吊眉毛、三角眼,而且還早早地就有了謝頂的跡象。

嗯,倘若黃家小姐完美地繼承了他老爹的容貌,倒確實不大可能漂亮嘍,正所謂“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PS:將近一年之前,一位相識了十多年的老朋友突然無聲無息地去了。他的年紀比我小很多,未婚,理論上應該還是風華正茂的年紀,卻走在了很多老大哥們的前頭,想起來既使人悲傷,又讓人不寒而慄。生命,就是如此的脆弱。

這位朋友本名孫文,以字行爲毓楠(後爲書寫簡便,改雨楠),綽號“大熊”。文中出現的孫汶孫毓南就是爲了紀念他。在這個虛幻的世界裡,我不會讓他再走了,我會一直把他留到結尾,讓他永遠伴隨着主人公,也伴隨着朋友們的哀思……

爲了悼念大熊,今天兩更。

第16章 飛來乾醋第1章 帝后對泣第3章 吳中之禍第13章 初爲人父第34章 階級鬥爭第19章 婦誦夫錄第31章 曾母投杼第34章 陣前車懸第10章 臨陣手談第13章 堅壁清野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章 下車立威第11章 首鼠兩端第23章 一身是膽第5章 幽州之戰第8章 木蘭何人第13章 大勢已去第1章 兩面三刀第35章 謠言之力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9章 覆蓋攻擊第24章 所以餌敵第3章 岐東渭北第35章 世豪之富第34章 錦衣馬超第16章 城下轒轀第29章 伏地氣絕第26章 甄氏佳婦第26章 何必三策第19章 難從死志第20章 人臣當言第19章 訓詁之師第28章 後世來者第26章 熹平石經第20章 良馬爲贖第14章 犬父虎子第31章 大戰餘波第8章 頭風復發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2章 劈章宮門第15章 解衣衣之第12章 尚書空臺第10章 海隅神威第5章 白波谷前第29章 殆天授也第13章 東海都尉第6章 並無雅骨第29章 駐馬浿陽第16章 飛來乾醋第23章 步趨周公第15章 同林之鳥第2章 重振幽州第18章 先發制人第12章 觀其決斷第3章 夷寇臨城第14章 封藩涼州第9章 請救無辜第28章 無禮冒犯第16章 城下轒轀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4章 婦人衣冠第26章 釣橋無益第3章 夷寇臨城第23章 一身是膽第8章 我等自取第36章 鐵券丹書第36章 遣使赴倭第27章 賢卻未賢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章 遠方來客第18章 陶牧拜表第14章 將相不和第22章 生死度外第11章 魔鬼之聲第12章 江上肅清第6章 此鬍匪也第23章 百口莫辯第11章 科考之弊第21章 一字長蛇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5章 酒池肉林第7章 雷澤詩會第6章 雙親罹難第25章 一國將相第28章 假子拒敵第2章 兄弟鬩牆第5章 觀卿者心第22章 天下太平第18章 先發制人第33章 而魏其死第9章 涼州用間第15章 就食玄菟第3章 假途滅虢第2章 謀士之責第28章 零陵先賢第20章 作死節奏第1章 天無形質第26章 甄氏佳婦第2章 被翻紅浪第9章 明察秋毫
第16章 飛來乾醋第1章 帝后對泣第3章 吳中之禍第13章 初爲人父第34章 階級鬥爭第19章 婦誦夫錄第31章 曾母投杼第34章 陣前車懸第10章 臨陣手談第13章 堅壁清野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章 下車立威第11章 首鼠兩端第23章 一身是膽第5章 幽州之戰第8章 木蘭何人第13章 大勢已去第1章 兩面三刀第35章 謠言之力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9章 覆蓋攻擊第24章 所以餌敵第3章 岐東渭北第35章 世豪之富第34章 錦衣馬超第16章 城下轒轀第29章 伏地氣絕第26章 甄氏佳婦第26章 何必三策第19章 難從死志第20章 人臣當言第19章 訓詁之師第28章 後世來者第26章 熹平石經第20章 良馬爲贖第14章 犬父虎子第31章 大戰餘波第8章 頭風復發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2章 劈章宮門第15章 解衣衣之第12章 尚書空臺第10章 海隅神威第5章 白波谷前第29章 殆天授也第13章 東海都尉第6章 並無雅骨第29章 駐馬浿陽第16章 飛來乾醋第23章 步趨周公第15章 同林之鳥第2章 重振幽州第18章 先發制人第12章 觀其決斷第3章 夷寇臨城第14章 封藩涼州第9章 請救無辜第28章 無禮冒犯第16章 城下轒轀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4章 婦人衣冠第26章 釣橋無益第3章 夷寇臨城第23章 一身是膽第8章 我等自取第36章 鐵券丹書第36章 遣使赴倭第27章 賢卻未賢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章 遠方來客第18章 陶牧拜表第14章 將相不和第22章 生死度外第11章 魔鬼之聲第12章 江上肅清第6章 此鬍匪也第23章 百口莫辯第11章 科考之弊第21章 一字長蛇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5章 酒池肉林第7章 雷澤詩會第6章 雙親罹難第25章 一國將相第28章 假子拒敵第2章 兄弟鬩牆第5章 觀卿者心第22章 天下太平第18章 先發制人第33章 而魏其死第9章 涼州用間第15章 就食玄菟第3章 假途滅虢第2章 謀士之責第28章 零陵先賢第20章 作死節奏第1章 天無形質第26章 甄氏佳婦第2章 被翻紅浪第9章 明察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