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衣錦榮歸

在原本的歷史上,曹操終其一生都未曾篡位,還說:“若天命在吾,吾爲周文王矣。”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則孫、劉覬覦在側,而且仍呈上升趨勢——蜀漢之衰退,自劉備夷陵之敗爲始;孫吳之衰退,自孫權稱帝爲始——曹操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驟行篡僭之事。二則他終究是漢臣出身,原本的志向不過以“漢徵西將軍曹侯”之名得終而已,最後一步,不是那麼容易突破心理障礙,邁得過去的。

然而此時曹家的勢力比原本歷史上要強大許多,荊州已得其半,孫氏苟延殘喘而已,涼州雖然仍在呂布手中,東北卻平了公孫,北方制壓鮮卑,足可相抵。就是勳原本的想法,待到天下一統,曹操就算突破不了自家心防,也攔不住屬下給他“黃袍加身”啊,將會實實在在出現一位魏武帝,而不是兒孫所追尊的。

可是這會兒終究還未能完成統一啊,曹老大你着的什麼急呦!

曹操着急,其實還就是是勳所勾引的。本來荀彧、王必之死,就使得曹操暴怒如狂,偏偏是勳還把矛頭指向了劉協,恨得曹操幾乎就想揮起一劍,把那小皇帝一劈兩段。要是別的什麼人,哪怕朝廷重臣,曹操說殺也就殺了,偏偏他不好殺皇帝啊……

既然如此,那就先把那傢伙從皇帝的寶座上給扯下來再說!

曹操挺鬱悶,他在前線浴血奮戰,漢臣們在後方不停地拆牆角。最可恨也最無奈的。前線打得越好。他本人的權柄就越重,漢臣們對他的不信任感、畏懼感也就越深——整個兒一惡性循環嘛!所以他纔想要封藩建國,撇開朝廷,單立一個大本營出來——原本歷史上是鄴城,如今是安邑——你們想在許都胡鬧,隨便你們,反正動搖不了我的根本。

當然啦,這般思考問題未免有些天真。許都確實只剩下了一個空架子,問題還有個實職的皇帝在呀!在原本歷史上,耿紀等人因而作亂,弄死了王必,其後關羽北伐,前鋒出沒許都近郊,就逼得曹操差點兒打算遷都。劉協要是真沒用了,還遷個屁都?就算把他送給關羽又能如何?

所以經此變亂,曹操又是哀痛又是惱恨,心說本以爲那傢伙徹底掌握在自己手裡。沒想到還有點兒能量;本以爲可以置之不理,沒想到一個不慎便起風波。好。這回因爲皇帝不甘心做傀儡,結果搞死了王必和荀彧,那會不會還有下回?又會有我哪名眷屬、親信,會身陷危難之中?

由此就跟原本的歷史分了岔,曹操提前考慮起了禪讓之事(誰叫劉協提醒他了),並且打算下定決心,邁出那至爲關鍵的最後一步。但他僅僅才透露出了一丁點兒想法,就把郗慮和是勳這些鐵桿兒粉絲全都給嚇着了,是勳緊着問他,你“得無詐乎”?曹操反倒反問:“宏輔以爲孤不足當耶?”

是勳心說沒啥“不足當”的,這天下倘若定要一位天子來統御——提前兩千年搞民主政治當然是扯淡——就他認爲僅二人有此資格,一是曹操,二是劉備,就連孫小二都才具不足,得靠邊兒站。要是皇帝靠選舉上位,那肯定是你曹孟德啊,票數鐵定過半啦,問題皇帝是世襲的,時機不到,驟然改朝換代,只能導致人心離散,而不會產生絲毫的正面效果。

所以他必須勸諫曹操。當然以是勳之智,話不可能說得太直白,眼珠一轉,乾脆,咱把死人扛出來吧:“荀公遺書於勳,雲東南未定、益涼未平,此非代漢之時也。若逆勢而行,非足以順天應人,反足爲害……”

曹操點一點頭:“文若遺書於孤,亦如此言,然……”打個轉折——“若東南底定,即可揮師以收全荊,並下交州,十分天下,得其八九,勢乃成矣。”

是勳心說這話也有道理,然而——“主公坐鎮淮南,料孫氏不足平也,然今歸許,恐生枝節。況西賊亦發兵以臨關中……”

就在耿紀、韋晃等人造亂,直到曹操匆忙返回許都,大肆清洗異己,這段時間當中,終於從西線傳來了警訊——

且說劉備得到曹操下江東的消息,急點兵馬,按照法正的謀劃,兵分三路以侵中原。第一路,關羽、甘寧率水軍沿江而下,欲往江陵與劉琦會合,其後或伐江夏以通彭蠡,或棄舟北上恢復南郡,可應機而動也。

第二路,張飛、陳到率步卒出散關故道,直取陳倉;第三路,劉備親率主力出祁山,欲與涼州軍相合,衝擊隴關防線。

可是呂布自從與曹操再度約和以來,先是揮軍北上,把西部鮮卑大人蒲頭殺得狼狽逃躥,其前鋒竟然沿着河西直入朔方郡,隔河眺望舊治臨戎。在涼州新招攬的參謀姜敘趁機向呂布進言:“朝廷不置其守久矣,是欲棄二郡也,將軍盍收之?衣錦得歸故土,人生至樂也。”

呂奉先本爲五原郡九原縣人,但很年輕便離開了故鄉,率領張遼、高順等幷州豪傑縱橫天下——姜敘乃有“衣錦得歸”之語。且說幷州最北部的朔方、五原二郡,靈帝末年即爲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所佔據,郡吏大多逃亡,無人願往補任。本來打算任徵羌名將董卓爲幷州牧,去收取二郡的,誰料想董卓跑半道兒上一掉頭,就進了雒陽了……

嗣後曾以呂布爲幷州牧,但呂布還來不及大展拳腳,就又被分派去了涼州。繼而朝廷分幷州爲朔、並二州,朔方、五原皆屬朔州管轄,新任刺史正乃是勳是宏輔是也。是勳在朔州打下了基礎,曹德繼任,花費數年時光,終於徹底收降南匈奴,曹操乃將其族徹底打散,分爲十餘部,安置在西河郡的北部,以及朔方、五原的南部。

也就是說,朔方、五原二郡,一半爲受漢朝所控制的南匈奴遊牧之所,一半還掌握在鮮卑各部手中。所以曹德向朝廷上奏,建議乾脆省去二郡,直接劃一片羈縻之地來安置蠻族吧——反正以目前的情勢,也不可能重建郡府,更不會有人敢去赴任爲守,何必再留個空名呢?

曹操頗爲意動,但卻被是勳給攔住了。是勳對他說:“正其名,乃能實其事,名不正,則事終敗也。朔方、五原,控扼河套,爲御虜之至重。昔主父得之,遂能威秦;始皇得之,乃使蒙恬卻頭曼;衛、霍取之,漠南更無單于庭也。今雖不能郡縣,宜存其名,以勵吏民;若即省之,年深日久,將無人以其爲漢土也!”

雖然現在咱們還不能徹底恢復朔方、五原二郡,起碼找不到敢於前去守牧的人才,但也應當在正式行政規劃上,仍留其名。如此一來,軍民人等仍會心存恢復之念;一旦將二郡簡省、廢置,就會逐漸被遺忘,無人再以爲那是應當奪回的漢土。可是河套那地方太重要啦,據此即可控扼草原,威壓北虜,可萬萬丟不得呀!

兩千年的歷史證明了,中原王朝只要能夠有效控制河套地區,便既可佔據有利地形,又能獲取大批良馬,可對北方遊牧行國採取全方面的攻勢;而一旦失去河套地區,則恐維持完整的守勢亦不可得矣——當然那些汗牛充棟的例子,不能都跟曹操分析,是勳只得舉了趙武靈王、秦始皇和漢武帝三個威懾北虜的重要時期爲例。

不僅僅是勳,當時荀彧還在尚書令任上,也同樣勸諫曹操,最終曹操採納了二人的建議——不過就兩個虛名嘛,那就先留着吧。

可是雖然仍存其名,卻實無其官,所以姜敘才懷疑朝廷“欲棄二郡也”,建議呂布,不妨您把二郡給收了吧。

可是姜敘此言纔剛出口,旁邊卻有一人高聲喝其字,道:“伯奕慎言!”說話之人乃是涼州從事楊阜,字義山,是姜敘的表兄。楊阜說了,有些東西並非旁人不用,便可自取的,一旦呂使君將勢力伸出涼州之外,尤其是佔據良馬產地河套地區,朝廷必然忌憚,則先前的和議又將付諸東流——“此無端啓釁之由也!”

姜敘有些不以爲然,還待分辯,卻被呂布擺擺手給攔住了:“涼州未定,豈可不知饜足?吾當先滅韓遂,底定羌胡,再可論及它事也。”

於是掉過頭去,加緊攻打韓遂。韓遂匆忙派遣其婿閻行往赴許都,向曹操求救——朝廷不是已赦我等之罪了嗎?趕緊下詔讓呂布停手啊!曹操正欲南征孫氏,心說若有韓遂幫忙牽絆着呂布最好,於是請詔爲兩家解鬥——當然只是表面文章,他不會採取任何有效的舉措去救援韓遂,限制呂布,而呂布也壓根兒不理,照打金城無誤。

楊阜、姜敘等人都是涼州土著,相對來說,心向朝廷——在原本的歷史上,就是這二位領的頭,將殺害涼州刺史韋康的馬超生給趕了出去,還殺光了馬超的全家——呂布若非朝廷欽命的涼州牧,他們未必肯甘心臣從。故此在這些人的圍繞下,呂布並無趁着曹操南征,與劉備聯手,再侵關中之意。

但是沒有關係,呂布沒這心思,陳宮卻有……(未完待續……)

第2章 疏於職貢第15章 春秋斷獄第13章 東海都尉第4章 詩歌免談第25章 千里之間第14章 再作馮婦第6章 自編自導第27章 柱節立門第16章 故主歸來第6章 字典價貴第6章 平春豪強第4章 使徐三事第26章 君權相權第14章 人治社會第9章 溳水之戰第4章 夢中殺人第28章 誅心之論第26章 釣橋無益第26章 酒泉烈女第17章 立長立賢第28章 面折梟臣第17章 外禦其侮第23章 元龍之謀第32章 古之惡來第25章 恩威並施第5章 谷口設伏第7章 婦人之言第6章 反攻序曲第23章 兩道併發第15章 窈窕淑女第5章 神鵰大俠第24章 城上易幟第4章 人言可畏第4章 西走而王第2章 朋友無隱第7章 請殺孔融第9章 周平王事第12章 汝之不慧第10章 明修棧道第24章 日薄西山第24章 所以餌敵第32章 羌胡雜虜第17章 莒縣奇案第29章 太公封齊第5章 白波谷前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1章 藏富於山第9章 大山在前第17章 兔死狗烹第6章 自編自導第7章 事後諸葛第3章 禍不旋踵第6章 欲徵北虜第23章 沽名釣譽第6章 寧我負人第32章 太阿倒持第29章 殆天授也第3章 深入西域第8章 一死人耳第12章 城外相見第9章 見性成佛第5章 驅散病患第15章 新野之宴第9章 見性成佛第1章 託孤之重第6章 人月團圓第1章 先得一驢第13章 初爲人父第16章 孰輕孰重第3章 曹洪之怒第26章 城門射的第2章 水力磨坊第11章 螻蟻草芥第2章 佈防關中第6章 自編自導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4章 安所求赦第16章 豈忍招贅第30章 入其彀中第1章 兩面三刀第4章 例不可開第35章 咄咄逼人第6章 雙親罹難第27章 敗絮其中第8章 佛國之願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1章 科考之弊第31章 大戰餘波第6章 字典價貴第3章 曹洪之怒第15章 春秋斷獄第17章 初試金手第16章 會稽顯姓第33章 城下遇難第6章 一時俱反第26章 是郎才盡第14章 客已滿矣第27章 澄清吏治第11章 科考之弊第30章 奉駕幸許
第2章 疏於職貢第15章 春秋斷獄第13章 東海都尉第4章 詩歌免談第25章 千里之間第14章 再作馮婦第6章 自編自導第27章 柱節立門第16章 故主歸來第6章 字典價貴第6章 平春豪強第4章 使徐三事第26章 君權相權第14章 人治社會第9章 溳水之戰第4章 夢中殺人第28章 誅心之論第26章 釣橋無益第26章 酒泉烈女第17章 立長立賢第28章 面折梟臣第17章 外禦其侮第23章 元龍之謀第32章 古之惡來第25章 恩威並施第5章 谷口設伏第7章 婦人之言第6章 反攻序曲第23章 兩道併發第15章 窈窕淑女第5章 神鵰大俠第24章 城上易幟第4章 人言可畏第4章 西走而王第2章 朋友無隱第7章 請殺孔融第9章 周平王事第12章 汝之不慧第10章 明修棧道第24章 日薄西山第24章 所以餌敵第32章 羌胡雜虜第17章 莒縣奇案第29章 太公封齊第5章 白波谷前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1章 藏富於山第9章 大山在前第17章 兔死狗烹第6章 自編自導第7章 事後諸葛第3章 禍不旋踵第6章 欲徵北虜第23章 沽名釣譽第6章 寧我負人第32章 太阿倒持第29章 殆天授也第3章 深入西域第8章 一死人耳第12章 城外相見第9章 見性成佛第5章 驅散病患第15章 新野之宴第9章 見性成佛第1章 託孤之重第6章 人月團圓第1章 先得一驢第13章 初爲人父第16章 孰輕孰重第3章 曹洪之怒第26章 城門射的第2章 水力磨坊第11章 螻蟻草芥第2章 佈防關中第6章 自編自導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4章 安所求赦第16章 豈忍招贅第30章 入其彀中第1章 兩面三刀第4章 例不可開第35章 咄咄逼人第6章 雙親罹難第27章 敗絮其中第8章 佛國之願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1章 科考之弊第31章 大戰餘波第6章 字典價貴第3章 曹洪之怒第15章 春秋斷獄第17章 初試金手第16章 會稽顯姓第33章 城下遇難第6章 一時俱反第26章 是郎才盡第14章 客已滿矣第27章 澄清吏治第11章 科考之弊第30章 奉駕幸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