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天降單于

是勳受命鎮守河東,肯定要跟南匈奴打交道。雖說他此前靠着一點兒對匈奴歷史的淺薄認識(當然啦,在此世的官僚當中,其實已經不算淺薄了),守偃師退過於扶羅,而且根據郭嘉所給的情報,貌似新單于呼廚泉是鴿派,比老鷹派於扶羅要容易溝通得多,但思來想去,仍然抓不住要點。

沒有辦法,只得去求問魯肅。可惜魯子敬久居淮北,對胡人缺乏基本的認識,在這個問題上,就完全提不出啥有用的建議來。是勳從魯府空手而歸,悻悻然返家途中,突然腦海中靈光一閃,命馭者掉轉車頭:“往執金吾賈公府上去!”

賈詡是涼州人,涼州羌、漢雜居,而且還有永元年間叛反單于、出塞欲遁,結果被漢兵追回的匈奴右溫禺犢王部二萬餘人,寄居北地郡,所以在是勳想來,賈文和肯定明白該怎麼對付遊牧民族啊。

賈詡給是勳出的主意其實也挺虛的:“胡人崇力而無義,畏強而凌弱……”是勳心裡話,你在說匈奴還是在說你自己?——“……乃當盛之以威,誘之以利,剖之以勢,悅之以貨。卿其思之,呼廚泉最欲得者,何也?”是勳心說你是在引導我思考呢,還是光在說些大而無當、實而無用的屁話呢?老兄你一臉的忠貞誠懇,我還真是瞧不大出來啊。不過順着賈詡所言再仔細一想,終於被他揪住問題的重點了。

於是當即去跟曹操商量,隨即跟隨曹操面謁天子,就討來了這樣寶物,賜給呼廚泉。

當下呼廚泉揭開木匣,首先見到的是金光閃閃、瑞氣千條。裡面是一隻昂首挺胸的金鑄囊駝。這模樣呼廚泉少年時代也不知道見過多少回啦,雙目中當即是精光大盛啊。只聽“啪”的一聲,木匣脫手落地,但他雙手卻牢牢地抓住了那隻金駝,壓根兒也沒意識到自己仍然跪在是勳面前呢。忙不疊地就把金駝給翻轉了過來。

沒錯,是勳從朝廷求來的,並非僅僅一隻金駝而已,而是囊駝爲紐的一方金印!

呼廚泉雙手都不自禁地開始顫抖,摒住了呼吸,緩緩地倒轉過金印來。仔細去瞧上面的文字——唉,不應該是“匈奴單于璽”嗎?他的臉瞬間便又沉了下來。

呼廚泉是識不得幾個漢字的,更別說印章上的篆文了,但作爲匈奴最頂層的貴族,少年時代也多次有機會得見王庭的金印,那五個字的大致形狀。早就深深地鏤刻在了腦海當中。不對啊,貌似有點兒象,可是又有所偏差……

呼廚泉終於站起來了,雙手仍然捧着金印,卻把疑惑和不滿的目光投向是勳,心說你給我的這是什麼印章?隨便刻個什麼王侯印、將軍印來糊弄我可不成,我要是的單于金印!

自前漢元帝時南匈奴呼韓邪單于降漢。漢朝賜下“匈奴單于璽”,一直保存在單于庭,就沒有更換過——不,曾經王莽想要換印來着,把“匈奴單于璽”給換成“降奴服於章”,這直接導致了南匈奴的背叛,並且趁着新莽亂世二度膨脹,至東漢初又成爲北方強大的外患。呼廚泉心說你可別給我來這套,你信不信我一怒之下,當場就砍下你的狗頭來!

要是從前沒跟是勳打過交道。不知道這位是太守最喜歡先佔穩一個“理”字再當面打臉,要不是是勳剛進來的時候先耍個花樣澆滅了呼廚泉的氣焰,單于這會兒說不定就已經拔出腰刀來了。但基於上述種種原由,呼廚泉這回卻不敢孟浪了,他得先問清楚嘍——“這、這是何印?”

是勳莫測高深地微微一笑:“何不先用之。容勳爲單于指明。”

呼廚泉趕緊招呼從人,取牘版和封泥來。匈奴本無文字,但既降漢,偶爾也需要使用漢字,加蓋印璽——比方說向漢天子上書——加上此處本就是平陽縣署所在,所以這兩樣東西總是不缺的。很快,從人取來用具,呼廚泉仍然雙手捧印,先在牘版上加了封泥,然後蓋章、顯字。

這字一正過來,他終於瞧清楚了,還是五個字,後面“單于璽”三字無錯,但前兩個,肯定不是“匈奴”。

是勳緩緩地伸出左手,撩起右袖,一邊坦然說道:“自先單于南遷以來,單于庭之勢日蹙,鮮卑、烏桓等皆無以爲制也。昔中原之地,天子治之,草原大漠,單于居之,而如今所謂‘匈奴單于’者,便只能統馭匈奴一族而已……”

其實他這話說得不盡不實。狹義的匈奴族,不過是以欒鞮氏爲核心,蘭、須卜等數氏爲輔翼,一個很小的部族而已,從戰國時代開始崛起於草原大漠,到冒頓、軍臣二單于時代達到鼎盛,基本上吞併或者臣服了從遼北直到蔥嶺的絕大多數遊牧民族。因而廣義的匈奴族,就包括匈奴帝國管轄下幾乎所有民族,也包括今天的鮮卑、烏桓和部分羌族。鮮卑、烏桓等族逐漸脫離匈奴統治自立,從竇憲等二度征服南匈奴以後就開始了,跟於扶羅率兵南下,以及羌渠單于的死,其實並無關聯。

也就是說,降漢的匈奴,本來就已經不是草原共主了,目前所謂廣義的匈奴,也即“便只能統馭匈奴一族”的匈奴,不過是與烏桓、鮮卑等族並駕齊驅的一箇中上等草原部族而已。

然而是勳那話呼廚泉愛聽,彷彿只要他真的能夠正位單于,並且返回單于庭,匈奴便仍舊能夠恢復往日的榮光,仍然可以只掛着一個漢朝藩屬的虛名,卻實際統馭整個草原大漠一般。

只見是勳說着話,右手食指緩緩伸出,開始逐一指點那兩個呼廚泉不認識的漢字:“此印文爲——天降,單于璽!”

呼廚泉轉頭望了一眼纔剛湊過來的去卑,兩人目光中都流露出一種近乎瘋癲的狂喜。

“天降單于”,這個名字可以有兩解。第一種解釋,天是指天子,天降單于就是漢天子冊封的單于;第二種解釋,那是匈奴單于的本號。“單于”二字爲音譯,同時也是簡稱,全稱應爲“撐犁孤塗單于”,撐犁之意爲天,孤塗之意爲子,單于之意爲廣大無邊,若是意譯成漢語,就是“天子皇帝”,半音譯半意譯,也可以符合這新的印文——天降單于。

“匈奴單于璽”爲先代漢帝所封,劉協不可能原樣再鑄一方,以賜呼廚泉,想要正了呼廚泉的單于之位,那就只能遣人到單于庭去索要先前的璽印——當然啦,單于庭的長老們肯定不會給。所以當日是勳拉着曹操去覲見劉協,就乾脆建議,咱們換個印文,刻塊新印吧。曹操提出異議,說當初王莽更改單于璽的印文,惹出了多大的禍事?宏輔你要引以爲戒啊。是勳微微一笑:“王莽新印,故改其名,故降其號,又更‘璽’爲‘章’,匈奴以是不喜。若今雖更印文,卻更增其光彩,安有不喜之理?”

“天降單于”四個字,其實不是是勳的新發明,源於他前世所知,1955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召灣漢墓出土過一塊瓦當,上面便刻有這樣四個字。當然啦,漢瓦當上的字,“降”作降服解,意思是漢朝的天兵降服了匈奴的單于。不過受此啓發,他腦筋一轉,就想到把這“降”字作下降解,給鑄造出這樣一方金印來。

——這兩個音一平聲一去聲,到中古纔始分化,漢末這年月,其實還不是多音字。

拉回來說,倘若所謂“天降單于”,只不過是“撐犁孤塗單于”的另一種譯法,呼廚泉和去卑還未必會那麼興奮。可是是勳事先已經埋下伏筆了,也用語言暗示他們了——“匈奴單于”,只是匈奴一族的君主,可惜如今匈奴族的勢力已衰,起碼管不到烏桓、鮮卑等族;而“天降單于”不標族號,卻可以認爲是古老的匈奴帝國的君主,是草原、大漠的共主。

當然啦,漢人最喜歡玩兒文字遊戲,他們說怎麼解合適,那就怎麼解合適,這後一種認識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但根據這幾日與是勳交談中所獲得的信息,呼廚泉和去卑也不傻,瞬間就明戲了,這是一種承諾,也是一種要挾——你若助曹,將來便可成爲草原、大漠的共主,若不助曹,這一切全都免談。

而且是勳爲此意還加了雙重保險,他指給單于看,在金印的側面,還鏤刻着一行小字。那是一行隸書字,去卑認得,當即誦讀出來:“建安天子賜封。”

“建安”是當今的年號,“建安天子”自然是指劉協。這意思就更明確了,倘若劉協可以一直呆在帝位上,並且順利將帝位傳承給他的子孫,那麼此印便具有官方效力。倘若劉協不居帝位,或者他的正統性遭到抹殺——比方說袁紹另立天子,甚至自立爲帝——那麼此印便一錢不值。

呼廚泉手捧着金印,反覆摩挲。是勳也不催促,就這麼抄着手,沉着冷靜地望着他,明白此刻這位新單于的內心必然翻江倒海,天人交戰,在反覆權衡利弊得失哪。

呼廚泉摩挲了半天金印,終究捨不得撒手,不禁心中暗歎一聲,轉過頭去高聲吩咐道:“擺宴,款待是太守!”

是勳心說成了,下面就該正式談條件啦。

PS:今天爭取二更,晚上再努一把力。

第18章 姻戚之重第9章 隔壁老王第6章 建安石經第2章 雷霆手段第27章 平原搬兵第5章 府中密議第10章 隆中訪賢第26章 罵死荀彧第8章 願爲雲敞第21章 藏富於山第31章 日暮途窮第29章 堂堂正正第24章 偃師御胡第23章 烏帽子親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36章 封侯之賞第9章 反逆蟊賊第25章 汝國何在第2章 據蜀自立第19章 覆蓋攻擊第21章 家國國家第27章 直面刺奸第22章 未盡善也第23章 豈可無馬第14章 倭使入覲第15章 野有遺賢第9章 隔壁老王第25章 又聞噩耗第28章 人與禽獸第21章 海上仙山第26章 君權相權第3章 破此五賊第26章 熹平石經第30章 繫鈴解鈴第16章 屯敵必取第13章 河北棱堡第10章 明修棧道第9章 周平王事第34章 震主之威第15章 重修長城第26章 直取葭萌第13章 曹魏五京第7章 宛城宣詔第8章 徐方名士第12章 黃鬚大奇第10章 新式算法第30章 養疾自重第13章 必擒是勳第12章 趙達彈狀第22章 故人重逢第31章 漢之忠臣第33章 賢良孝廉第28章 懸危之計第2章 雷霆手段第2章 朋友無隱第28章 鄴下舌戰第5章 賣官鬻爵第7章 請殺孔融第8章 不共戴天第7章 不忠不孝第3章 出泥不染第38章 矜功失節第18章 光祿新丞第24章 汝爲中行第27章 敗絮其中第4章 海東來去第12章 汝之不慧第33章 乃可不歸第5章 谷口設伏第11章 社會進步第15章 不王而王第5章 府中密議第17章 強固是氏第9章 家事難斷第7章 謀身謀國第24章 勇救都昌第28章 陣前殺將第24章 河內司馬第19章 血戰赤阪第29章 駐馬浿陽第12章 壯當封侯第19章 屈身蠻夷第17章 禍福所依第7章 不忠不孝第18章 二將爭功第7章 謀身謀國第9章 隔壁老王第15章 亂世能臣第36章 蜮蚓豈龍第6章 一時俱反第13章 誤交損友第27章 白晝荒夢第25章 千里之間第16章 討袁紹檄第1章 遼東軼聞第5章 朝鮮新冢第14章 敗得甚好第33章 青囊何在第18章 無心插柳第31章 曾母投杼
第18章 姻戚之重第9章 隔壁老王第6章 建安石經第2章 雷霆手段第27章 平原搬兵第5章 府中密議第10章 隆中訪賢第26章 罵死荀彧第8章 願爲雲敞第21章 藏富於山第31章 日暮途窮第29章 堂堂正正第24章 偃師御胡第23章 烏帽子親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36章 封侯之賞第9章 反逆蟊賊第25章 汝國何在第2章 據蜀自立第19章 覆蓋攻擊第21章 家國國家第27章 直面刺奸第22章 未盡善也第23章 豈可無馬第14章 倭使入覲第15章 野有遺賢第9章 隔壁老王第25章 又聞噩耗第28章 人與禽獸第21章 海上仙山第26章 君權相權第3章 破此五賊第26章 熹平石經第30章 繫鈴解鈴第16章 屯敵必取第13章 河北棱堡第10章 明修棧道第9章 周平王事第34章 震主之威第15章 重修長城第26章 直取葭萌第13章 曹魏五京第7章 宛城宣詔第8章 徐方名士第12章 黃鬚大奇第10章 新式算法第30章 養疾自重第13章 必擒是勳第12章 趙達彈狀第22章 故人重逢第31章 漢之忠臣第33章 賢良孝廉第28章 懸危之計第2章 雷霆手段第2章 朋友無隱第28章 鄴下舌戰第5章 賣官鬻爵第7章 請殺孔融第8章 不共戴天第7章 不忠不孝第3章 出泥不染第38章 矜功失節第18章 光祿新丞第24章 汝爲中行第27章 敗絮其中第4章 海東來去第12章 汝之不慧第33章 乃可不歸第5章 谷口設伏第11章 社會進步第15章 不王而王第5章 府中密議第17章 強固是氏第9章 家事難斷第7章 謀身謀國第24章 勇救都昌第28章 陣前殺將第24章 河內司馬第19章 血戰赤阪第29章 駐馬浿陽第12章 壯當封侯第19章 屈身蠻夷第17章 禍福所依第7章 不忠不孝第18章 二將爭功第7章 謀身謀國第9章 隔壁老王第15章 亂世能臣第36章 蜮蚓豈龍第6章 一時俱反第13章 誤交損友第27章 白晝荒夢第25章 千里之間第16章 討袁紹檄第1章 遼東軼聞第5章 朝鮮新冢第14章 敗得甚好第33章 青囊何在第18章 無心插柳第31章 曾母投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