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選士之策

關於人才選拔制度的議題研究了相當長時間,等商量得差不多了,曹操一擡頭,來的時候纔是朝陽初升,這會兒可都日上三杆啦——已過朝食。

這年月習慣一日兩餐,一般上午巳時(10點左右)用朝食,下午申時(16點左右)用夕食。不過有記載諸侯王是一日朝、午、夕三餐的,皇帝則時常一日四餐——大概爲了彰顯與衆不同吧——也逐漸影響到了一般的貴族、地主。只是曹操以身作則,曹魏政權崇尚節儉,官員們也都是慣常兩餐的。

一般情況下,曹操過來摻和宰相議事,朝食前就該基本談完啦,然後他返回公府用餐,宰輔們各歸屬衙吃食堂。不過這天不同,僅僅一個議題,大家夥兒就討論得相當熱烈,不知不覺之間,都已然臨近中午了。

先不說曹操與羣僚了,是勳可是慣常一日四餐甚至五餐的,結果今天爲了趕一大早先去遊說曹操,空着肚子就直奔魏公府了,一直餓到現在,光喝了幾口水。原本與衆人鬥嘴鬥智,還不覺得什麼,這一放鬆下來,就感覺渾身乏力,胃部也難免一陣陣地抽搐。

趕緊朝曹操使個眼色,在得到首肯以後,便即吩咐小吏:“端朝食來。”這中書檯的小吏倒是都挺敏,本來光給準備與會兩位本署長官(中書令是勳、中書左僕射劉曄)的朝食的,可是一瞧這都幾點啦,會還不散。包括魏公在內,全都還餓着肚子呢,趕緊的新起竈火。趕製食物。如今得着是勳的吩咐,立刻就把竈上溫的飯菜給端上來了,一人一方食案,一葷一素一湯一漬物,外帶麪餅或者黍飯。

衆人都餓得狠了,端起碗來就吃啊,荀攸、陳羣等輩還算儀態端莊。曹操、曹洪之流就吃得相當奔放啦,一眨眼便碟盡碗空,涓滴不剩。是勳一邊用餐。一邊回想剛纔討論的過程和結果,完了點一點頭,基本滿意。

他既然事先說服了曹操,那便定下了科舉制的大方向。然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衆人七嘴八舌地依照自家的理念和立場來討價還價。最終的結論自然是各方妥協的結果,誰都不認爲大獲全勝,只是覺得勉強還可以接受罷了。

曹洪之類的純武夫可以忽略不計,曹操作爲決策者,一般只是傾聽,而很少親自發表意見——曹昂跟他爹學,也基本上沉默是金。餘衆大多爲荀攸、陳羣一黨,是站在世家大族一方的。出身不高的除毛玠外,只有賈詡、程昱。不過賈文和素來謹慎。程仲德最近一段時間貌似也想仿效,故此一開始毛玠、陳羣爭論的時候,他倆都沒插嘴——反正有毛孝先頂着嘛,我們還費什麼唾沫啊?多言必然多失。

直到大方向定了,開始研究細節問題,那倆纔打點精神,開始儘量爲庶族爭取利益。

總體說起來,在座皆爲當世有識之士(還得刨掉曹洪),並非僅僅執著於家族、階層利益的庸吏,而都有澄清天下、安定國家之志,所以不難找到共同語言。終究東漢朝末年的混亂局面,很大因素是世家門閥勾黨結連所造成的——宦官們雖然扛着打擊黨徒的棍子來剷除異己,但這罪名本身也不是全然虛妄。抑壓世家大族、地方豪強,給庶族留一線出頭之天,本就是曹魏集團上層的共識。

所不同的是,庶族出身的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發展空間,世族出身的則覺得在曹操“唯纔是舉”的政策下,給你們留的空間已經夠多了,應當收上一收啦。不錯,世家是有很多不成器的子弟,把國家搞得如此混亂,可你們庶族不通經、不講德,只有更糟糕啊,怎能把國政都交到你們手中?

如果說世家是10,寒門是-10,那麼曹操的政策就是-3。陳羣定九品官人制,希望扳正方向,恢復到5,是勳提出科舉制,表面上是0,其實骨子裡比曹操更加激進。只是最後經過反覆博弈,基本定調在2到3之間。對此是勳已經挺滿意啦,因爲隨着中原逐漸安定,曹操本人的傾向也在向世家大族轉化,並且可以預見的,一旦真的統一了,他這屁股估計比5還得往上挪。如今定下制度,爲萬世之法,沒有徹底偏向世家,已經算是一大勝利了。

社會的客觀環境擺在那裡,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再強,也不可能徹底超越時代,否則就變王莽啦,必然落個身死名毀的下場。

最終的結果,是九品中正加科舉的一個四不象,就表面而言,前者爲主體,後者爲補充。首先魏國下轄五郡皆設中正官,由本籍的現任官員兼任,負責品評郡內不論世家還是庶族,所有學有所成的士人——縣級中正暫不設置,先看看效果再說。然後品評結果並不直接報給選部或者吏部,作爲任官的憑據,而是先交予各郡選司備案。

品評人物按照陳羣所說,分家世和狀(相關德、才的評語)、品(等級),品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級。

其中列爲上品,並且德行較高的,如同傳統的察舉制一般,直接舉爲孝廉,仍然是每郡每年兩位,公車載往安邑,與任子、蒙蔭一般仕爲郎官,甚至可以直接入中書爲吏。其餘人等則不限數量,可前往各郡選司報名,分科應試。

此外,中正官因爲各種理由並無品評的,及外郡人士,皆可向選司“投刺自薦”,覈查得家世清白,並無作奸犯科事,亦可參與考試。但最終考試結果,正常應試者可因其備案之品得到加分,自薦者則無此等優待,且自薦者的錄取數量不得超過正常應試者的五分之一。

考試通過的,便稱爲“茂才”,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可即將檔案移交郡吏司,授予縣一級的吏職。也可由郡選司向中央選部推薦,使之參與選部的分科考試,通過者即可由選部授予郡一級或中央各衙署的吏職。

考試分五科,即:明經、明法、明算、治劇(治安、捕盜)、知兵,應其科目,授予不同類型的職務。當然啦,人要繼續往上升,或許會換“專業”,那你就管不着啦。但是規定,非“明經”出身且郡內品評爲下品或自薦者,除非君主特命,否則不得擔任三臺及吏、選、禮、文四部的正副主官。

說起來,這算是勳對世家最大的讓步了,等於把國家最核心的機構、最清要的職務,全都直接向世家敞開大門,卻只給庶族留了一道小縫隙——就跟明朝慣例非進士不得擔任輔臣一般。變通之法就是:規矩是君主定的,所以君主有權破壞,可以直接插手這一類型的人事任免。

當然啦,這一規定只適用於今後,曹操的原從班底不在此列——不是說荀攸、是勳、陳羣等人就必須在三臺、四部一直幹下去,除非君主特旨簡拔,或者等新一代通過科舉考試的士人成長起來,纔有機會讓位的。曹操直接把這權就給抓過去了,說現任重要官員,我親自品評,給個等級好了,還順手一指:“公達、宏輔、孝先皆可列二品也。”

除非聖人復生,否則沒人有一品的資格——或許荀文若仍在職的話,曹操會考慮列他爲唯一的一品吧。

這種品評並非終身制,三年一定。科舉考試也是三年一考,估算宣佈政策、中正品評的時間,第一次考試就定在了本年秋後。是勳建議,科舉考試這是個新生事物,恐怕各郡未必具備切實理解和執行的能力,首次考試咱們直接跳過郡試,就由中央來舉辦吧,算是給日後定一個基調,給各郡做一個模本。曹操說好,即命是勳主持此事,吏部尚書陳羣、選部尚書任嘏、文部尚書荀悅、門下監劉放參與籌劃。

就總體而言,這套制度還是對世家有利的,並且主要因爲只施行於魏國五郡,才允許外郡人士投刺自薦,這算是個臨時性的舉措。世家代表們都說,等到中正制上了軌道,乃可施之於全天下也,到時候就不必再搞什麼自薦啦,等於朝廷通過中正官,把全天下的讀書人全都管理了起來。

而至於施之於全天下是不是等同施之於全漢朝,衆人皆“呵呵”一笑,心照不宣。

這回開會,曹操不是光帶着是勳來的,身旁還跟着兩名機要秘書——陳琳和蘇林,衆人一邊討論,這二位就跟中書的小吏一起把條目開列出來,還沒開飯呢,詔書草稿便已擬就。曹操說我拿回去再由秘書監潤色,然後下給中書、御史,核發各郡。

等飯吃完——其實荀攸等人也就吃了個半飽,誰叫曹操吃得太快呢?主公都放下筷子了,誰還敢繼續往嘴裡扒飯啊——曹操說咱們得進入下一個議題了:“吳可伐否?”

衆人乃皆曰可伐,只有是勳故意唱反調:“恐未可輕伐也。”

曹操伸手一指:你丫又來了。有話就直說,別再兜圈子啦!(未完待續。。)

第19章 訓詁之師第12章 防微杜漸第15章 就食玄菟第18章 巨型火炬第19章 編定魏律第19章 白玉美人第3章 世家短視第8章 囊中羞澀第3章 遼東來書第2章 被翻紅浪第24章 勇救都昌第33章 青囊何在第29章 鎮撫關中第35章 世豪之富第26章 罵死荀彧第26章 甄氏佳婦第7章 置之美稷第21章 朔州互市第16章 陽平之戰第9章 爲國殺賊第20章 前程無限第11章 魔鬼之聲第32章 古之惡來第16章 數算之道第8章 政治革命第15章 初攻鄴城第23章 陣前詭言第32章 促膝對談第29章 不智不信第26章 甄氏佳婦第3章 曹洪之怒第25章 席藁待罪第19章 若奸若忠第11章 魔鬼之聲第11章 天生猛將第22章 國中無將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0章 平定上郡第12章 安漢之志第10章 翻供之謎第5章 漢語拼音第17章 子桓發礮第14章 文人落魄第13章 違天不祥第11章 須臾頃刻第37章 千年展布第10章 西行取經第17章 千鈞一髮第25章 爲公宣揚第13章 族內之爭第26章 五雷辟邪第17章 願爲孫程第30章 標名青史第14章 婚宴驚魂第8章 破局關鍵第35章 咄咄逼人第24章 中山之狼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22章 禍其始此第30章 大破魏賊第2章 朋友無隱第30章 大破魏賊第13章 族滅匈奴第12章 趙達彈狀第27章 狐假虎威第3章 天不可言第10章 擇易避難第20章 欲效定遠第19章 若奸若忠第8章 跨境追捕第11章 苦肉之計第20章 城守秘策第25章 大盈若衝第24章 勇救都昌第3章 益州可入第36章 誰人祖道第13章 孟門之山第4章 夢中殺人第36章 蜮蚓豈龍第12章 悲摧人生第17章 大戰序幕第11章 社會進步第34章 疏不間親第2章 隆中之對第19章 屈身蠻夷第25章 恩威並施第26章 隆中閒話第20章 欲效定遠第11章 幽州水師第12章 覆巢之下第30章 以魏代漢第16章 管他何人第26章 城門射的第22章 天下太平第17章 莒縣奇案第19章 訓詁之師第24章 兗州叛將第20章 天象示警第20章 叔孫制禮第23章 一身是膽
第19章 訓詁之師第12章 防微杜漸第15章 就食玄菟第18章 巨型火炬第19章 編定魏律第19章 白玉美人第3章 世家短視第8章 囊中羞澀第3章 遼東來書第2章 被翻紅浪第24章 勇救都昌第33章 青囊何在第29章 鎮撫關中第35章 世豪之富第26章 罵死荀彧第26章 甄氏佳婦第7章 置之美稷第21章 朔州互市第16章 陽平之戰第9章 爲國殺賊第20章 前程無限第11章 魔鬼之聲第32章 古之惡來第16章 數算之道第8章 政治革命第15章 初攻鄴城第23章 陣前詭言第32章 促膝對談第29章 不智不信第26章 甄氏佳婦第3章 曹洪之怒第25章 席藁待罪第19章 若奸若忠第11章 魔鬼之聲第11章 天生猛將第22章 國中無將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0章 平定上郡第12章 安漢之志第10章 翻供之謎第5章 漢語拼音第17章 子桓發礮第14章 文人落魄第13章 違天不祥第11章 須臾頃刻第37章 千年展布第10章 西行取經第17章 千鈞一髮第25章 爲公宣揚第13章 族內之爭第26章 五雷辟邪第17章 願爲孫程第30章 標名青史第14章 婚宴驚魂第8章 破局關鍵第35章 咄咄逼人第24章 中山之狼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22章 禍其始此第30章 大破魏賊第2章 朋友無隱第30章 大破魏賊第13章 族滅匈奴第12章 趙達彈狀第27章 狐假虎威第3章 天不可言第10章 擇易避難第20章 欲效定遠第19章 若奸若忠第8章 跨境追捕第11章 苦肉之計第20章 城守秘策第25章 大盈若衝第24章 勇救都昌第3章 益州可入第36章 誰人祖道第13章 孟門之山第4章 夢中殺人第36章 蜮蚓豈龍第12章 悲摧人生第17章 大戰序幕第11章 社會進步第34章 疏不間親第2章 隆中之對第19章 屈身蠻夷第25章 恩威並施第26章 隆中閒話第20章 欲效定遠第11章 幽州水師第12章 覆巢之下第30章 以魏代漢第16章 管他何人第26章 城門射的第22章 天下太平第17章 莒縣奇案第19章 訓詁之師第24章 兗州叛將第20章 天象示警第20章 叔孫制禮第23章 一身是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