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汝之不慧

是峻攔住緯氓,說先生您既然來了,怎可不餐一飯便走?那我豈非有違待客之道嗎?好說歹說,把緯氓請入堂中,隨即雜役呈上食案來——飯食挺精緻,是子高大概是受了是宏輔的影響,也從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口腹之慾上頗下了一份功夫。

食案上有菜五道,君臣佐使,葷素搭配。緯氓並非素食主義者——僧侶而食素,那是南朝梁武帝以後才逐漸形成的習慣,《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中明確說道:“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辛。”此乃最早戒葷的含義;至於肉食,僧侶講究吃“三淨肉”,也就是“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爲己所殺”的肉,大可食用。今天緯氓是不期而拜,是峻一開始並沒有準備他的飯食,所以食案上那些肉麼,也肯定不是爲了他而特意宰殺的牲畜,食之無妨。

但是緯氓不飲酒,說飲酒而醉,將會擾亂自己的心神,故此平素只以白水佐飯而已。

是峻請緯氓用餐,說等您吃飽喝足了,我再告訴您自己面上“殺意”之由來,請您爲我紓解愁煩。

緯氓也不謙讓,當即提起箸來,三下五除二吃了個肚兒圓,隨即斂衽端坐,等着是峻餐畢。是峻心中有事,這飯自然也吃不香,略微扒拉了兩口,便命雜役撤席。然後摒退衆人,與緯氓並席而近,老老實實地就把今天逮着“大盜劉某”之事合盤托出。

緯氓靜靜地聽是峻講述完畢,這才雙手合十,口宣一聲佛號:“縣尊差矣。佛說不殺生,殺生必造業障,還報己身。前縣尊在樂浪殺害無辜,心中不安,至於今日,大害性命。今若再殺,得無懊悔至死耶?且死後下阿鼻地獄,以贖其罪,來世或託生畜牲道。何苦來哉?”

——關於殺害氏勳之事,是峻曾經向緯氓透露過少許,他終究沒敢把是宏輔牽扯進來,只說有一親眷逼迫自己,恐將不利於家族存續。故此無奈殺之而已,留下了好大的心結。

緯氓說了:“不知而殺,如食三淨肉,不爲罪也;知而殺之,如食不淨物,因緣糾纏,必罹後報……”你要是沒瞧出其中的冤情來,真當逮着了大盜劉某,那殺了也就殺了,可是既然知道是錯捕。再枉法殺之,心裡真的過得去嗎?種因得果,怎麼還可能奢求福報呢?

你是官員,執掌國法,不可能不殺人,然而殺人並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已,殺一有罪之人,解救更多無罪之人才是目的。好比武將領軍,爲的是報國保家。在此種前提下殺戮再重,佛亦不罪,心亦可安;倘若妄侵他國,或者屠戮無辜百姓。那便是重罪了,即便當時不報,死後必然淪陷地獄,久不超生,就算超生,也會落入修羅道、畜牲道。

所以不知而殺。是公事,是國法,你臉上不會現出殺意來;知而後殺,殺意明顯,我才能夠一眼看破。奉勸縣尊,還是趕緊懸崖勒馬爲好啊。

是峻說這錯捕之事,乃縣丞所爲,本來不干我事,但我身爲一縣之令,倘若事情敗露,必然會受到朝廷責罰啊,起碼這三年任滿後得爲郡守的前程就要泡湯了,如之奈何?

緯氓連連搖頭:“衆生平等,縣尊之命,與士子乃至庶民之命同也。佛可割肉飼鷹,今縣尊不必割肉,而能全人性命,此亦功德,孰謂不值?即不論殺生,以三人之性命,易己之前程,譬若奪人財物以自富,是盜也……”你就真那麼寶貴自己的前程,甚至要拿別人的性命來交換嗎?

再說了——“此事遮掩亦易,縣尊有太尉爲恃,又何懼耶?特貪婪心起,故障智慧耳。”你也說了,錯誤是縣丞犯下的,你最多有教管不利之過,有太尉是宏輔做靠山,還擔心這點點罪名嗎?就真會影響到你的前途?

“太尉名顯當世,如絲之白,更易染皁,但有點滴之污,人人皆得目見。暗室不可欺,如紙不籠火,既造殺業,必將泄露,則縣尊爲太尉從弟,或當歸咎於太尉矣。太尉若干,縣尊爲枝,枝若病蟲,幹可施救,幹若病蟲,枝葉何存?”世事因果糾纏,不可能有永遠不敗露的陰謀,一旦敗露,以你跟是宏輔的關係,很可能會連累到他。倘若是宏輔居位不穩,你又還有什麼前程可言?

是峻聞言,不禁悚然,當下也合十問道:“佛可恕人誆耶?”緯氓說了:“業既造作,要在擇善,若誆而能活人,誆孰爲罪?”

是峻說我明白了,多謝先生指教。趕緊召小吏過來,命他通知縣丞,說剛纔商議之事暫緩辦理,然後掉過頭來,這才詢問緯氓今日的來意。緯氓微微一笑,說我今日且先告辭——人命關天,還是請縣尊你先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我過兩天再來求您解決我的問題好了。

是峻送走了緯氓,這才匆匆又去找到縣丞陸平,索要了“大盜劉某”的供狀來瞧,旋即命小吏掌燈,直入獄中。鄭縣獄內關押了不少人,但大多並無重罪——擱後世來說,就是違反了治安條例,但還不到觸犯刑法的地步——一般關幾天就放出去了,只有陳紵、馬齊、馬鈞三人,算是重犯,身帶桎梏,給囚在最裡面的隔間之中。

三個人是分開關押的,是峻先去見了“主犯”馬齊。馬伯庸因爲招供得快,身上倒並沒有什麼傷,也就屁股上捱了幾板子而已,皮都沒破,他養尊處優,這就已經受不了啦,俯身趴在地上直哼哼。獄卒用木棒挑着桎梏,把他拖將出來,惡狠狠地按倒在是峻面前。

一燈如豆,映得是子高面上陰晴不定,頗顯猙獰。馬齊擡起頭來瞧了一眼,就趕緊伏身下去,連連磕頭,口呼冤枉。是峻先報了自家的姓名和職務,然後假裝並不瞭解內情,開口便問:“汝非冢嶺山間大盜劉某乎?”

馬齊眼淚鼻涕橫流,反覆聲明是認錯了人。是峻取出通緝令來給他瞧:“所載相貌,分明是汝。”馬齊說人有相似。小人實實在在是冤枉的呀。是峻冷笑道:“既稱冤枉,如何招供畫押?”馬齊哭道:“小人懼刑,不得不招耳。”

是峻說了:“吾本疑劉某乃假名耳,不意真名馬齊……”馬齊趕緊說不是啊。我一直呆在扶風武功,這纔是初次踏足關中,什麼大盜,跟我一點兒關係也沒有哪!是峻假裝沉吟少頃,冷着臉緩緩說道:“如此說來。是錯捕矣。然若即寬放汝等,赴洛申訴,吾恐不保其位……”馬齊雖然膽小,其實倒也不傻,聞絃歌而知雅意,趕緊磕頭:“若得寬放,足感縣尊恩德,小人豈敢上告?”

是峻說好,反正你的供狀還在我手裡,要是敢把此事泄露出去。我就把這份你親手畫押的供狀上呈刑部,看弄不死你小丫挺的!

下令把馬齊暫且收監,第二個又提出陳紵來。陳茲免因爲牙關甚嚴,不肯招供,倒是結結實實地受了不輕的刑,屁股都快給打爛了,十指還被拶得紅腫。是峻見了,不禁皺眉,心說陸平真酷吏也,我跟他搭檔可也得防着點兒……板着臉問:“汝何不招。乃至於此?”

陳紵趴在地上,梗着脖子:“吾本無罪,有何可招?”是峻把馬齊的供狀拿給他看:“汝黨已招供矣,汝安可免?”陳紵冷笑道:“三木之下。何不可供?然紵非畏死之人也。”

是峻心說這傢伙倒有些難弄……想了一想,又問:“聞汝等於食肆中訕謗朝廷,有諸?”陳紵說了:“朝政闕失,吾等士人豈不可議耶?何謂訕謗?”是峻倒是也挺好奇,說你究竟議論了些什麼朝政呢?可敢當面對我陳述?

陳紵聞言,不禁有些猶豫——他自己說不怕死。未必是真話,只是不肯身背污名,無緣無故就死罷了。這真要他當面指斥縣令的施政,萬一把縣令給說怒了,隨便安個罪名處死自己,那還不簡單嗎?真要說嗎?未免太過危險啦。

見他猶豫,是峻不禁冷笑:“既敢宣之於肆,乃不敢當面直陳耶?”你也就這點兒膽量嗎?還裝什麼大義凜然的正人君子!陳紵受不得激,又一想,現在安自己身上的罪名就已經挺恐怖的啦,事已至此,且讓我死也死得壯烈一些吧!於是略微組織一下語言,便將食肆中對馬齊等人所語,敞開了分說一遍。

是峻冷着臉聽他講完,隨即撇嘴而笑:“真無識之論也。”他的施政理念大多來自於是宏輔,自然早有對付反對者的完善說辭,當下條理清晰地逐一加以駁斥:

“汝雲吾爲厚其稅賦,當知稅賦爲國家根基,若無稅則國乃貧,國貧則必生亂,但不害民生,厚賦何過耶?”

可是稅收多了,就一定會危害到百姓的生存嗎?就一定會官逼民反嗎?“國家稅負,本有定額,吾非加賦,而能多徵,孰謂不良?”商業若不繁榮,商稅自然收得就少,商業若是繁榮,商稅自然豐足,商賈按照朝廷的規定額度繳稅,怎麼會變窮呢?我三市合一,給了他們做生意更大的空間,從中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這本是公私兩便之事啊。

再說朝廷增吏的問題——“今之吏較漢之吏,所增亦不過一二成耳,何得謂多?”中央分三臺三省十二部,機構是增加了,但職權清晰,減少交叉,不但辦事方便,而且真沒增加什麼人——“乃可免冗吏冗政之弊也。”至於地方上,雖然正牌公務員的數量增多了,但你以爲原本那些編外人員就不吃朝廷錢糧?他們的俸祿大多由正職官吏撥給,說到了還是來自於國庫啊。怎麼可能改編外爲編內,就把國家給吃窮了呢?

“至於鄉賢耆老,固能爲朝廷分憂,亦易生尾大不掉之弊。彼等既掌鄉梓,則兼併乃不可免,土地兼併,國賦必缺,是真害民也。”從漢朝開始,歷代都大力打壓地方豪強,難道就全是錯的嗎?前代的賢守令,難道就全都是樂意跟豪強和平相處的嗎?

“汝之不慧,一至於斯,即赴都應試,料必不中也!”是峻越說越氣憤,乾脆命人把陳紵拖將過來,強捏着他的手指在供狀上按了手印。陳茲免始終繃着的心絃終於就此斷裂,趴在地上,雙眼緊盯着那份供狀,放聲大哭,心說我這就要完蛋啦,而且罹此重罪,估計就連家中寡母也將受到牽連,說不定同日押赴刑場正法!真是禍從口出,若有來生,可再不敢隨意臧否朝政啦!(未完待續。)

第11章 魔鬼之聲第24章 高陵之變第20章 冢子監國第1章 劫後新生第5章 天賦上限第8章 酬功謝德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17章 搖脣鼓舌第13章 人之大欲第15章 新野之宴第1章 苴鉏去之第7章 包辦婚姻第32章 殺俘不祥第25章 一國將相第4章 海東來去第20章 注經化俗第20章 郭氏假子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5章 天地之力第6章 紙上發明第13章 大人將歸第3章 軍中校事第7章 寄身豪門第26章 五雷辟邪第27章 誰執棋先第10章 月黑殺人第3章 遼東來書第15章 擾會驚吳第9章 天子所賜第15章 英雄時勢第2章 水力磨坊第5章 雛鳳引弓第3章 秘計有三第9章 西域貢使第22章 小枝槊頭第20章 鞭長莫及第20章 良馬爲贖第24章 所以餌敵第17章 吾何有私第18章 行獵遇賊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0章 梟雄之死第9章 漢家法寶第27章 魚復三險第21章 諸葛連弩第2章 重振幽州第5章 雛鳳引弓第24章 軍功酬爵第19章 擅出奇兵第23章 擒賊擒王第27章 直面刺奸第12章 白地將軍第27章 漫天箭雨第12章 觀其決斷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4章 汝爲中行第10章 平定上郡第27章 誰執棋先第21章 史上有名第1章 兩面三刀第6章 欲徵北虜第22章 請跪恭送第24章 孱陵驚魂第30章 奉駕幸許第4章 真正小人第10章 不合邏輯第31章 大戰餘波第15章 初攻鄴城第17章 忠良被難第6章 雙親罹難第15章 不王而王第19章 卿之無學第24章 所志既從第21章 火中取栗第19章 戰爭迷霧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8章 文章魁首第30章 俊傑相對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3章 木秀於林第2章 兄弟鬩牆第13章 兵出子午第28章 超願棄父第5章 雪中偶遇第18章 二將爭功第29章 太公封齊第31章 日暮途窮第18章 陶牧拜表第28章 無禮冒犯第21章 神龜永壽第8章 名馬金槊第18章 姻戚之重第30章 厚買人心第2章 不務正業第9章 爲國殺賊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3章 陣前詭言第20章 郭氏假子第34章 疏不間親第5章 觀卿者心
第11章 魔鬼之聲第24章 高陵之變第20章 冢子監國第1章 劫後新生第5章 天賦上限第8章 酬功謝德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17章 搖脣鼓舌第13章 人之大欲第15章 新野之宴第1章 苴鉏去之第7章 包辦婚姻第32章 殺俘不祥第25章 一國將相第4章 海東來去第20章 注經化俗第20章 郭氏假子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5章 天地之力第6章 紙上發明第13章 大人將歸第3章 軍中校事第7章 寄身豪門第26章 五雷辟邪第27章 誰執棋先第10章 月黑殺人第3章 遼東來書第15章 擾會驚吳第9章 天子所賜第15章 英雄時勢第2章 水力磨坊第5章 雛鳳引弓第3章 秘計有三第9章 西域貢使第22章 小枝槊頭第20章 鞭長莫及第20章 良馬爲贖第24章 所以餌敵第17章 吾何有私第18章 行獵遇賊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0章 梟雄之死第9章 漢家法寶第27章 魚復三險第21章 諸葛連弩第2章 重振幽州第5章 雛鳳引弓第24章 軍功酬爵第19章 擅出奇兵第23章 擒賊擒王第27章 直面刺奸第12章 白地將軍第27章 漫天箭雨第12章 觀其決斷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4章 汝爲中行第10章 平定上郡第27章 誰執棋先第21章 史上有名第1章 兩面三刀第6章 欲徵北虜第22章 請跪恭送第24章 孱陵驚魂第30章 奉駕幸許第4章 真正小人第10章 不合邏輯第31章 大戰餘波第15章 初攻鄴城第17章 忠良被難第6章 雙親罹難第15章 不王而王第19章 卿之無學第24章 所志既從第21章 火中取栗第19章 戰爭迷霧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8章 文章魁首第30章 俊傑相對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3章 木秀於林第2章 兄弟鬩牆第13章 兵出子午第28章 超願棄父第5章 雪中偶遇第18章 二將爭功第29章 太公封齊第31章 日暮途窮第18章 陶牧拜表第28章 無禮冒犯第21章 神龜永壽第8章 名馬金槊第18章 姻戚之重第30章 厚買人心第2章 不務正業第9章 爲國殺賊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3章 陣前詭言第20章 郭氏假子第34章 疏不間親第5章 觀卿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