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堂堂正正

眼瞧着就要上演“王平百騎劫曹營”的戲碼,誰料天還沒有黑,便有信報傳來,說魏軍大舉自陸路來攻。

甘興霸真是捉襟見肘啊,他佔據水陸要衝,地勢險要,本來穩居上風,但問題兵數太少,卻得分守巴東、巴西各縣,真正能夠堵在魚復的,不過才一萬多人罷了。魏人則有陸軍五萬,水軍萬餘,是自己的好幾倍。關卡再險,終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是俗諺而已,當不得真的,魏人若是不計傷亡地擁上,一個不慎,被其打開一道缺口,便可能全線崩潰。

所以他原計劃是自己堵着陸路,讓詹彥統領水軍,以敵魯肅。雖說甘寧本身的水戰經驗比詹彥強過好幾倍去,但他在意識中水路的威脅不會太大,只要攔住那些縴夫,就算曹魏的大船可以逆水划槳,慢得跟烏龜爬一樣的玩意兒還能作戰嗎?誰想水路倒先逢敗績,連港口都讓敵人給奪了。

如今該怎麼辦?繼續跟這兒堵着魯肅,則司馬懿很可能在陸路輕鬆突破。回去堵陸路?那魯子敬也不是吃素的,不會僅僅止步於港口不前。分兵抵禦吧,兵力本就不足……無奈之下,只得命王平暫且在此擋着魯肅,自己親率主力返回魚復城去戰司馬懿。

魯子敬這回大放黑科技,順利通過瞿塘峽,然後吊打蜀漢水軍,殺了甘興霸一個措手不及,真正石破天驚,將來必可入史。但是其後的戰鬥便乏善可陳了,兵力既然佔優,又有連弩保底,只管平推過去便是,無論王子均如何百般防禦,都無法扼阻其進軍之勢,短短兩日,王平便即敗退回了魚復,去向甘寧請罪。甘寧也是無法可想。司馬懿親率大軍已至城下,也不浪戰,這兩天一直都在伐木製造攻城器械,只怕等其器械造就之日。便是魚復傾覆之時。

甘寧都快被曹魏那些新器械給嚇傻了,從前但知有火焰箭,如今又親見巨型連弩,尤其魏船逆水而能如飛,最使人舌橋不下。天知道到時候司馬仲達還會玩兒出什麼新花樣來?

於是將心一橫。即於夜間招募敢死之士三百,潛開城門,親率着殺出去劫營。“百騎劫營”聽上去挺威風,其實也是無奈之計,頂多暫時挫敵銳氣而已。在原本歷史上,甘寧受孫權命使劫曹操,史書上說“敵驚動,遂退”,其實因果關係未必有那麼明顯。《江表傳》就說:

“寧乃選手下健兒百餘人,徑詣曹公營下。使拔鹿角,逾壘入營,斬得數十級。北軍驚駭鼓譟,舉火如星,寧已還入營,作鼓吹,稱萬歲。因夜見權,權喜曰:‘足以驚駭老子否?聊以觀卿膽耳。’……停住月餘,北軍便退。”曹操根本不可能被這一百來人突擊一次,便立刻下令撤退的。

在這條時間線上。甘寧親出襲營,沒想到效果更差。他人銜枚、馬裹蹄,潛近魏軍營壘,突起高呼。即拔鹿角而入。魏軍初始確實驚駭,但司馬懿穩穩當當地窩在本營不動,只是傳令,使士卒一層層執械列隊,逐漸向外側掃蕩,甘寧斬獲數十級。但無魏軍將校,都是些小兵而已,亦且不能深入,只得反身退回。

因爲這時候司馬懿所帶的兵,跟原本歷史上的曹軍已然根本不同了,而他的用兵風格,也與曹孟德大相徑庭。

在原本歷史上,漢末和三國前期的仗都打得很精彩,也廝殺得很慘烈,將領個人素質對於勝負影響非常之大,相對的士卒素質卻往往要大打折扣。丹揚天下強軍所出,可以陶謙的丹揚兵就被曹操一貫散慢的青州軍殺得跟狗一樣,郯城都幾乎不保,爲什麼呢?將領強力故也。

因爲那時候的士卒大多並非漢朝的官軍,就理論上而言,只是各地方官私募的武裝而已,訓練度有限,紀律很糟糕,更無大義名分可加統合,全得靠將領個人以恩義相結。所以能將必得強兵,但這強兵也大多隻能打打順風仗,如關羽在襄陽、樊城,一聽說後路被斷,士卒瞬間奔散,即是一例。

曹軍在各路諸侯中算軍紀比較好的,那也不過銼子裡拔將軍而已,徵徐州屠戮甚慘——史謂曹操屠滅三縣,固然水分甚大,多爲抹黑,但要說不犯平民,也是扯淡——還三天兩頭出現劫將爲質事。於文則就是靠整頓青州兵軍紀起家的。

對於類似紀律性不強的部隊,被百餘人一夜襲便即營嘯,使甘興霸還見孫權報功,那也是極爲正常的事情吧。

但是如今的魏軍不同了,通過曹操的整頓、是勳的制度統籌,大多已經歸爲真正的國家軍隊,眷屬多得安置,甚至分了田地——要知道原本西漢最強有力的中央軍,本來就出於“三輔良家子”,那都是有產業,能自備裝具,參軍不是混飯吃而純是想博個出身的富農或者小地主子弟。這樣的軍隊,本身的訓練度和紀律性,都已非曹魏草頭班子時代可比。

尤其曹操爲了對付西蜀,最着力整頓的就是雍州軍和荊州軍,原本在荊州地區影響力甚大的蔡氏、蒯氏、黃氏等均被解除了兵權,調入都中供職,文聘、黃忠等也借南征之名,暫調交、廣,荊州陸軍徹底被國家體系所消化了。司馬仲達這回就是領着這麼一支部隊來的,要不然以他三十多歲的年紀,又無赫赫戰功,絕不可能在短短數月間便即徹底掌控住部隊。

就好比原本歷史上,司馬懿初上隴與諸葛亮對戰,就幾乎被壓着打,末了還喪了名將張郃。根據史書記載,雖然曾經在南部戰區做過司馬懿的副手,張儁乂仍然事事跟上司對着來,司馬說往東,他偏偏說往西。無法確定二人誰對誰錯,但將帥不和,司馬懿沒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打仗,確是不爭的事實。故此後人也有揣測,張郃中箭木門道,其實是司馬故意坑陷,即便沒想殺他,也想張將軍丟一個大人,從此在自己面前再也擡不起頭來……

即便張郃死了,此後司馬懿仍然得跟曹叡演雙簧,讓辛毗柱節轅門,阻止諸將出戰,由此亦可得見,想要牢牢掌控住一支獨立性非常強的地方部隊,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

如今初掌荊州軍,司馬懿自然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如臂使指,但略加整頓,所面對的局面卻要比原本歷史上強過很多。再說了,仲達用兵素無花巧,多用正攻——是勳有時候也想啊,倘若真進入火繩槍時代,說不定司馬就會跟後來湘軍似的,結硬寨,打呆仗……

司馬懿也挺奇怪,自己雖說上過幾回陣吧,可是並無赫赫戰功,老師怎麼就向天子推薦,讓自己總統荊州兵馬呢?他真那麼瞧得起自己?重任在肩,不由得仲達不打點起十倍的精神來,他琢磨着敵衆我寡,只要不出疏漏,則勝日可期,怕就怕想玩兒花結果玩兒豁了,反爲敵軍所趁——這種例子在歷史上還少嗎?所以魯肅說他有計可破西蜀水師,直薄城下,司馬懿說那你去幹吧,我這裡還是用堂堂之陣、正正之旗,一路平推過去。

所以他到得魚復城下,先不着急攻城,而把營盤扎得牢牢的,鹿角、箭樓,連環密佈,竟使甘興霸毫無下嘴處。當晚聽聞敵軍劫營,司馬是一點兒也不擔心:你就算全師殺出,能有多少兵馬?我不怕被你真把營寨給奪了,怕的是軍隊自亂,就此一發而不可收拾。於是告誡諸將勿驚,都回去勒束士卒,不必與敵人硬碰——只要營寨不亂,死多少人你們都無罪過!

最終甘興霸黯然而退,戰果寥寥。司馬懿則繼續按兵不動,只是多采石木,趕製攻城器械。魯肅在其斜方布營,多次遣人催促,說咱們可不能跟這兒消耗太長時間啊,才得着消息,漢中已爲大都督所得,如今正待挺進蜀中,蜀道難行,又恐糧秣不繼,一定希望咱們趕緊前去應援。司馬懿只回了他《論語》中的一句話:“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一連花費了整整七天的時間,終於一應攻城器械全都造就,就此展開了對魚復城的猛攻。魏軍中先排出一列礟車來,各車間還有巢車遮護——車上佈置了弓弩手——朝着城上便是連續三四個時辰的狂轟爛炸,幾乎把土牆砸塌,牆上各種木製建築,更被掃蕩一空。

接近黃昏時分,司馬懿一瞧遠程攻擊效果不錯,便即下令,推出撞車、雲梯,乃至呂公車等各種近戰器械,魏軍排成百人一組的多個方陣,朝着城上便車輪般輪番攻打。將將入夜,城下火把亮如白晝,甘寧終於再也扛不下去了,南門首先被突破,接着東門亦失。

甘興霸長嘆一聲:“罷了!”他說“先帝屬我以守魚復,拱衛川東門戶,今僅一日即爲敵破,吾但有死,即往地下以向先帝請罪可也!”就手拔出環首刀來,朝着脖子上就抹……(未完待續。)

第3章 自恃其智第33章 孝即是忠第34章 階級鬥爭第8章 公達三策第17章 披髮叫天第32章 使王蜀中第30章 南風驟起第8章 志不可奪第20章 忙中得閒第23章 陣前詭言第7章 卿何人也第1章 內科聖手第25章 五火鬼兵第5章 觀卿者心第29章 駐馬浿陽第11章 天生猛將第10章 月黑殺人第9章 爲國殺賊第17章 外禦其侮第24章 所以餌敵第23章 霸王鎩羽第25章 萬人敵也第20章 是郎才盡第5章 白波谷前第35章 命盡園桑第30章 入其彀中第33章 青囊何在第30章 奉駕幸許第32章 使王蜀中第25章 陸梁冀州第5章 今古不同第17章 禍福所依第34章 階級鬥爭第5章 谷口設伏第6章 字典價貴第19章 東出盧龍第11章 叔勉之心第21章 海上仙山第25章 汝國何在第2章 佈防關中第8章 囊中羞澀第4章 豆中有膏第25章 天地之力第27章 賢卻未賢第1章 禍起蕭牆第27章 盡屠公孫第14章 非當世人第23章 烏帽子親第28章 真書僞書第15章 名醫神針第11章 魔鬼之聲第32章 暗流涌動第26章 城頭箭書第22章 請跪恭送第19章 覆蓋攻擊第30章 俊傑相對第15章 新野之宴第17章 含飴弄孫第17章 強固是氏第26章 公仁僞書第26章 何必三策第32章 海船入江第10章 海隅神威第6章 有如神鬼第4章 例不可開第6章 嚴其考法第17章 搖脣鼓舌第33章 城下遇難第28章 誅心之論第20章 是郎才盡第8章 木蘭何人第28章 誅心之論第13章 殺夫獻妻第28章 面折梟臣第31章 日暮途窮第9章 察考諸子第2章 窮山逐鹿第5章 鮮花牛糞第24章 城上易幟第21章 家國國家第25章 一國將相第17章 外禦其侮第4章 無米之炊第15章 黃鬚封侯第3章 禍不旋踵第21章 奉耶挾耶第23章 刺客奇才第4章 使徐三事第19章 編定魏律第8章 一死人耳第13章 大人將歸第27章 一朝出門第24章 兗州叛將第29章 殆天授也第24章 偃師御胡第16章 爲人難哉第8章 佛國之願第20章 作死節奏第11章 螻蟻草芥第6章 欲言南事
第3章 自恃其智第33章 孝即是忠第34章 階級鬥爭第8章 公達三策第17章 披髮叫天第32章 使王蜀中第30章 南風驟起第8章 志不可奪第20章 忙中得閒第23章 陣前詭言第7章 卿何人也第1章 內科聖手第25章 五火鬼兵第5章 觀卿者心第29章 駐馬浿陽第11章 天生猛將第10章 月黑殺人第9章 爲國殺賊第17章 外禦其侮第24章 所以餌敵第23章 霸王鎩羽第25章 萬人敵也第20章 是郎才盡第5章 白波谷前第35章 命盡園桑第30章 入其彀中第33章 青囊何在第30章 奉駕幸許第32章 使王蜀中第25章 陸梁冀州第5章 今古不同第17章 禍福所依第34章 階級鬥爭第5章 谷口設伏第6章 字典價貴第19章 東出盧龍第11章 叔勉之心第21章 海上仙山第25章 汝國何在第2章 佈防關中第8章 囊中羞澀第4章 豆中有膏第25章 天地之力第27章 賢卻未賢第1章 禍起蕭牆第27章 盡屠公孫第14章 非當世人第23章 烏帽子親第28章 真書僞書第15章 名醫神針第11章 魔鬼之聲第32章 暗流涌動第26章 城頭箭書第22章 請跪恭送第19章 覆蓋攻擊第30章 俊傑相對第15章 新野之宴第17章 含飴弄孫第17章 強固是氏第26章 公仁僞書第26章 何必三策第32章 海船入江第10章 海隅神威第6章 有如神鬼第4章 例不可開第6章 嚴其考法第17章 搖脣鼓舌第33章 城下遇難第28章 誅心之論第20章 是郎才盡第8章 木蘭何人第28章 誅心之論第13章 殺夫獻妻第28章 面折梟臣第31章 日暮途窮第9章 察考諸子第2章 窮山逐鹿第5章 鮮花牛糞第24章 城上易幟第21章 家國國家第25章 一國將相第17章 外禦其侮第4章 無米之炊第15章 黃鬚封侯第3章 禍不旋踵第21章 奉耶挾耶第23章 刺客奇才第4章 使徐三事第19章 編定魏律第8章 一死人耳第13章 大人將歸第27章 一朝出門第24章 兗州叛將第29章 殆天授也第24章 偃師御胡第16章 爲人難哉第8章 佛國之願第20章 作死節奏第11章 螻蟻草芥第6章 欲言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