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周平王事

是勳本來對曹丕並沒有太大好感,想當初就沒想過捧他上位,等他真吃了癟,其實也沒有拯救之心。之所以曾經幫曹丕說過幾句好話,理由就如同桓範所言,再立太子不到一年,若又更易,恐怕引發朝局動盪,對國家大爲不利啊。

可是眼看着曹操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了”,他自知再勸也無濟於事,只好明哲保身,閉上嘴巴。曹操稱帝以後,加上年老,性格乃有了相當大的改變,總而言之,是原本的長處逐漸萎縮,原本的弱點和短處被日益放大,性格越來越粗暴,並且剛愎自用,少納忠言,“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新晉臣子,或許還以爲當皇帝的原本如此——而且曹操也遠沒有傳說中的桀、紂、始皇暴虐啊——只有是勳、夏侯惇、曹仁這類老臣,才能夠發現曹操性格之改變,從而日常行事更爲謹慎。是勳這時候不禁想到:夏侯元讓是真的病了那麼長時間,始終也不能痊癒嗎?還是他有抽身之意?或者擔心因爲自己生病導致劉備突入關中,而次子夏侯楙又是戰敗的罪魁禍首,生怕曹操遷怒,乾脆我就一直病着得啦……

是勳這時候也懊悔啊,還不如當初花點兒心思扶持曹彰上臺呢,此人粗豪而無機心,雖然名文而實無文,卻也並非剛愎自用之士,或許倒是守成之令主……只可惜人死不能復生。再說曹彰若爲太子,估計更加躲不開那些明槍暗箭。

適才大家夥兒全都勸諫曹操,不要更易太子,只有曹洪不說話——一則他跟曹丕並不對付,二則也知道自己雖在軍中有莫大影響力,其實對於國事並沒什麼發言權,純屬來湊數旁聽的。等到曹操怒喝一聲:“朕意已決!”你們就別瞎逼逼了,光給我研究誰可繼曹丕爲嗣就成,是勳斜眼一瞥曹洪,就見曹子廉面露哀傷之色——估計他也想到了曹彰啦。

曹德首先提議曹植。但被曹操直接就給否了。隨即曹操便問:“子盈可乎?”是勳心說誰都可以,就是曹衝不成啊!

他手頭雖然沒有證據,但基本上已經可以確定,施種種陰謀秘計陷害曹丕的。正是這個曹小象,這路貨色可不能放他上臺。其實帝王家奪嗣本是常事,下手狠辣的未必不是聖主之才——李家老二還親手殺兄屠弟、霸佔弟媳呢;COSPLAY王四爺雖說篡改遺詔、逼死生母之事未必確實,但他也不如自己所言是清白上位的,身上絕對不乾淨。然而正如桓範所言。這種主子將來可不好伺候哪!

再說了,先害曹彰,再刺丁儀,早早地就在校事當中密植黨羽,且還如此隱秘,是勳不相信僅憑曹衝個人的智慧和能量,能夠辦成此事,哪怕他身邊埋伏着賈詡或者司馬懿都不成!這起碼要有一整套間諜和刺客班子,才能抓準時機,連續做出那麼多大事兒來。就是勳所知。當世有此能力的,除了自己外,只可能來自於國家體系——要麼刺奸、校事早就已經被曹衝侵蝕得千瘡百孔了,除了盧洪和丁儀外全都是他曹小象的人,要麼……有外國勢力插手!

西蜀承故漢之餘恩,遍佈中原的奸細絕不會少,說不定就是他們利用曹衝急於上位的心理,掀起波瀾,甚至暗中與曹衝達成了什麼秘密協議……循着這個思路深挖下去,真相那就實在太可怕啦。

這般嗣主若然上位。自己這種前代老臣還可能有好果子吃嗎?

所以別人還沒有開口,是勳首先表態:“歷陽王不可!”

曹操冷冷地望着他:“爲何不可?”

是勳心說難道曹老大你還沒有瞧清楚小象的真面目嗎?可是我說其人不可,你問什麼理由,這還真不好回答……一則我手頭沒有他搞陰謀詭計的證據。二則此事牽扯到很多隱秘,一旦揭露,不等於告訴曹操,我跟盧洪有所勾結嗎?腦子一邊飛快地旋轉,一邊拱手回答:“洪荒有序,乃生天地;黎庶有序。乃成國家;社稷有序,斯可長久。今若以歷陽王爲嗣,是無序也……”

按照長幼論,且不說曹植排在曹衝前面,還有一個曹彪曹朱虎,也比曹沖年歲大呀——固然曹彪之母孫夫人身份低微,可曹衝的老孃環夫人也好不到哪兒去,二人併爲庶子。所以無論長幼還是嫡庶,肯定都輪不到曹衝啊。就因爲你喜歡他所以立他爲嗣?那早立就好了嘛,先按長幼、嫡庶,在曹昂後面選擇了曹丕,如今再跳過曹植和曹彪選擇曹衝,世人又會如何議論?

“且臣妄言,歷陽王貴體孱弱,非可固社稷者也。”

曹衝的身體狀況不大好,當年大病一場,雖然被華佗給救回來了,但從此落下病根兒,三天兩頭地氣喘、咳嗽。曹操其他幾個兒子,只要能夠活到成年,大多遺傳了老爹的優良基因,體格壯,能騎劣馬,能舞刀弄槍——曹彰就不用說了,曹丕那也是能夠身帶兩韉,左右開弓的,曹植騎在疾馳的駿馬上還能提筆寫字……這要是曹衝上位,隔不幾年就掛了,恐對國家不利啊。

當然啦,曹衝雖然一張夭壽臉,其實倒不一定早死,反而是曹丕這路瞧着挺壯實的,在原本歷史上才四十歲就薨了。然而勳必須要這麼說,問曹操,你冒得起這個險嗎?國家冒得起這個險嗎?

“前漢孝昭雖智,惜乎早卒,遂有昌邑之亂,若非霍光輔政,國幾傾覆。其後孝哀早歿,王莽得以篡僭。後漢殤帝未足一歲而歿,國移小宗,‘明章之治’不可復見矣。陛下三思。”

曹操聞言,雙眼略略一眯:“若是,則子盈不可?”

“斷然不可。”

“若子盈不可,則朱虎等更不可也……”其他皇子就沒有身份比曹衝高的,而且按你說的長幼排序,除非立曹彪爲嗣,否則更後面那些也不可能越過曹衝去。可是曹彪素來頑劣,德性不著,怎麼可能冊封他做太子呢?“即如宏輔所言,則兒輩無可繼嗣者也。”

是勳腦袋裡“嗡”的一聲。心說剛纔你拍桌子打斷了我的思路,讓我沒能往深裡琢磨——原來你傷心半天兒子們爭權奪利,說不忍見兄弟鬩牆,真正的目的是這樣啊!我還以爲你屬意曹衝呢。趕緊是故意提出曹衝之名,來等人——可能就是等我——提出反論啊,然後跟這兒等着我哪!

這會兒羣臣也大多反應過來了——或許不包括曹洪——紛紛驚問道:“陛下此何意耶?”曹操乃一字一頓地說道:“前子修因疾而辭太子位,其中緣故,卿等並知……”對外宣傳。當然說曹昂因爲身體不好,恐怕難承大業,所以才主動提出辭去太子之位,其實朝中重臣全都明白,那是他受人蠱惑,自己無意於儲位,纔會在曹操終於失望之後下臺的——“是子修本無大過,朕每思之,常覺惻然。天幸其嫡子已漸長成,聰慧仁厚。或可紹繼乃父未竟之業也。”

曹操這是打算跳過兒子,立皇孫爲嗣啊,大家夥兒這下全都明白了。若說皇孫,還活着的不下二十位,最大的已經加冠,但最有資格繼嗣的,當然不是那些庶孫,而是嫡子嫡孫的曹髦——剛過十四歲生日。

王朗首先表示異議:“昔荀公達所言‘三不可立’,陛下豈忘之耶?”

——當初曹操打算廢掉曹昂,更換儲君的時候。去詢問荀攸的意見,荀攸說啦,我不知道該立誰爲太子最好,但我知道不能立誰做太子。即“三不可立”:“嫡子在庶不可立,兒輩在孫不可立,冠者在稚不可立。”

曹操注目王朗:“榆中世子(曹髦)是嫡非庶。”

王朗追問,那麼說“兒輩在孫不可立”呢?曹操冷冷一笑,轉頭望向是勳:“宏輔昔日所言,朕亦在心。”

是勳心說你這倒記得清楚。我當時只是想把水攪混,外加跟荀攸一樣,以表態作爲不表態而已嘛……

當時他對荀攸的後兩個“不可立”提出反論,說:“昔漢昭帝薨,兒輩俱在,霍光先廢昌邑,乃立宣帝——宣帝,武帝戾太子之孫也,於昭帝亦孫輩,然終能紹繼其統,成‘昭宣之治’。”所以說“兒輩在孫不可立”這條未必說得通。

羣臣聞言,也全都注目是勳,雖然大多臉上沒有表情,但目光中的含義非常明確:“瞧你當初說的什麼屁話,皇帝竟然還記得……”是勳心說怪我嘍?那會兒可備選的第二代還一大堆,反正也不可能真跳過兒子選孫子,所以我才胡扯那些話,可如今也不好站出來自己打自己的臉……算了,我不開口了,你們自己上吧。就此垂首不語。

曹洪覺得自己也不能一直幹瞧着,總該說幾句話,因此大着膽子開了口:“昭、宣之事,臣略知也,爲霍光廢昌邑而立漢宣,非武帝、昭帝之意也。亙古以來,不傳子而傳孫者,有諸?臣無學,未嘗得聞也。”

曹操說怎麼沒有——“周平王薨,因太子洩父早死,而立其子林,是爲周桓王——左氏載‘周鄭交質’,周以王子狐爲質於鄭,而鄭公子忽爲質於周,乃知平王尚有別子,而乃立其嫡孫也。”

是勳暗中冷笑,心說看起來老曹你早就做足了功課啊。其實關於周平王是不是跳過兒子傳位給孫子,因爲史書上記載得很簡略,其實還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太子洩跟王子狐本爲同一人;另一種說法,洩死後即以狐爲太子,但是跟老爹差不多同時間死了,故此羣臣擁立桓王。而且就算曹操說的沒錯,其實也有理由反駁——人王子狐都赴鄭做了質子了,當然不堪再繼大統,況且你跟個讓諸侯威逼得只好“交質”的周平王比,好意思嗎?

理由雖多,但是勳悄悄擡眼四顧,見大家夥兒都不說話,所以他也不說。其實羣臣未必都跟曹洪似的不通史——華歆、王朗就很有學問嘛,不信他們找不出反駁曹操的理由來——但這時候再糾細節,有意思嗎?還是暫且轉入下一個話題吧——

御史大夫桓階便道:“榆中王世子尚幼,未冠,豈可以而爲嗣?”(未完待續。)

第23章 幽州諂臣第3章 深入西域第29章 國亂先兆第24章 日薄西山第13章 孟門之山第20章 欲效定遠第20章 作死節奏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4章 金商門外第30章 有害令名第5章 壽春城下第1章 先帝遺詔第26章 是郎才盡第30章 以魏代漢第27章 孟堅識淺第1章 帝后對泣第30章 凌雲雕龍第1章 南征袁術第20章 圖窮匕見第37章 項莊舞劍第5章 驅散病患第22章 故人重逢第30章 命中魔星第22章 醫者仁心第15章 窈窕淑女第21章 老馬戀棧第3章 吳中之禍第27章 澄清吏治第8章 不共戴天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4章 海外異聞第22章 故人重逢第2章 窮山逐鹿第20章 冢子監國第25章 初步較量第18章 延之日升第3章 深入西域第30章 南風驟起第23章 陣前詭言第19章 屈身蠻夷第22章 爭戰渭北第26章 老成謀國第9章 驚雷投箸第29章 關中之戰第19章 祖道之金第4章 詩歌免談第17章 火燒長安第10章 爲彼等耳第1章 先帝遺詔第3章 姻不如族第25章 所忠者天第25章 名王爲質第13章 族滅匈奴第17章 禍福所依第6章 此鬍匪也第12章 人心不足第10章 擇易避難第2章 謀士之責第13章 大人將歸第25章 大盈若衝第22章 天下太平第26章 爲政之權第5章 大國小鮮第16章 飛來乾醋第3章 世家短視第15章 同林之鳥第5章 霹靂高車第8章 一死人耳第7章 寄身豪門第16章 奮死報國第17章 立長立賢第26章 同滅吳寇第22章 革命宣言第28章 單騎闖陣第18章 投鼠忌器第8章 破局關鍵第2章 不務正業第19章 請徵句麗第6章 一時俱反第5章 朝鮮新冢第3章 破此五賊第27章 白晝荒夢第22章 故人重逢第5章 府中密議第25章 名王爲質第38章 謀國謀身第16章 後史先見第17章 立長立賢第28章 假子拒敵第14章 黑心煤窯第14章 李代桃僵第20章 不可得乎第6章 有如神鬼第11章 天生猛將第15章 新野之宴第35章 世豪之富第20章 入漢摘桃第17章 吾何有私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4章 河內司馬
第23章 幽州諂臣第3章 深入西域第29章 國亂先兆第24章 日薄西山第13章 孟門之山第20章 欲效定遠第20章 作死節奏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4章 金商門外第30章 有害令名第5章 壽春城下第1章 先帝遺詔第26章 是郎才盡第30章 以魏代漢第27章 孟堅識淺第1章 帝后對泣第30章 凌雲雕龍第1章 南征袁術第20章 圖窮匕見第37章 項莊舞劍第5章 驅散病患第22章 故人重逢第30章 命中魔星第22章 醫者仁心第15章 窈窕淑女第21章 老馬戀棧第3章 吳中之禍第27章 澄清吏治第8章 不共戴天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4章 海外異聞第22章 故人重逢第2章 窮山逐鹿第20章 冢子監國第25章 初步較量第18章 延之日升第3章 深入西域第30章 南風驟起第23章 陣前詭言第19章 屈身蠻夷第22章 爭戰渭北第26章 老成謀國第9章 驚雷投箸第29章 關中之戰第19章 祖道之金第4章 詩歌免談第17章 火燒長安第10章 爲彼等耳第1章 先帝遺詔第3章 姻不如族第25章 所忠者天第25章 名王爲質第13章 族滅匈奴第17章 禍福所依第6章 此鬍匪也第12章 人心不足第10章 擇易避難第2章 謀士之責第13章 大人將歸第25章 大盈若衝第22章 天下太平第26章 爲政之權第5章 大國小鮮第16章 飛來乾醋第3章 世家短視第15章 同林之鳥第5章 霹靂高車第8章 一死人耳第7章 寄身豪門第16章 奮死報國第17章 立長立賢第26章 同滅吳寇第22章 革命宣言第28章 單騎闖陣第18章 投鼠忌器第8章 破局關鍵第2章 不務正業第19章 請徵句麗第6章 一時俱反第5章 朝鮮新冢第3章 破此五賊第27章 白晝荒夢第22章 故人重逢第5章 府中密議第25章 名王爲質第38章 謀國謀身第16章 後史先見第17章 立長立賢第28章 假子拒敵第14章 黑心煤窯第14章 李代桃僵第20章 不可得乎第6章 有如神鬼第11章 天生猛將第15章 新野之宴第35章 世豪之富第20章 入漢摘桃第17章 吾何有私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4章 河內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