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次大陸特徵

京流雲作品 漢獻帝新傳 漢獻帝新傳 大漢帝國地理篇 南亞次大陸特徵

南亞即亞洲南部,包括從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和中段的南側到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通常指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錫金、不丹、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等國及克什米爾地區。由於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它地區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所以又稱它爲南亞次大陸,或稱次大陸。

本區界線明顯,年輕的新褶皺山脈(如西北部的蘇來曼山脈,北部的喀喇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巴達開山脈和阿拉乾山脈等),圍繞在半島的北面,南臨大海,南北和東西距離各約3,100公里,面積約430萬平方公里。

地質構造和地形具有非常明顯的關係。南部的德干高原,佔有印度半島的大部分,是一個龐大的前寒武紀的古陸塊,它是構成次大陸的核心,是岡瓦那古陸的一部分。白堊紀末,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曾有大規模玄武岩溢出,覆蓋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構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岩臺地。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個久經侵蝕的向東北緩傾的大古老地塊,西高止山構成高原的西部邊緣,高度約1,000~1,500米,其西斜面成斷層崖;東高止山構成高原的東部邊緣,高度約500~600米,爲低丘狀,沿海有較寬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內部多地壘和地溝的地形。總之,德干高原是一個古老的、久經侵蝕的、傾動的和被許多河川所切割的準平原殘丘狀地塊。至於斯里蘭卡島,在地質構造上與印度原爲一體,後因保克海峽和馬拿爾灣的沉降,才與印度分離。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一部分山地,這是喜馬拉雅運動的產物。喜馬拉雅山脈在構造上可分爲三帶:北部帶,又名西藏帶或西藏喜馬拉雅帶,是由古生代初期至第三紀的岩層組成;中部帶,又名雪峰喜馬拉雅帶或喜馬拉雅帶,露出岩石主要爲花崗岩和片麻岩,現代冰川和雪峰甚多;南部帶又名外帶或山麓喜馬拉雅帶,位於印度大平原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主要爲低矮山麓,岩層以第三紀沉積岩爲主,高度約1,000米。印度大平原是屬於新褶皺山的前淵地帶,其前身爲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250~300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之一。

南亞大部分地區位於赤道以北和北緯30°以南,除馬爾代夫羣島和斯里蘭卡島南部接近赤道,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季風氣候的形成,與冬夏海陸之間的熱力差異、行星風帶的季節位移以及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等都有密切關係。根據季風的進退,一年之中可分涼、熱、雨三季。12~2月,從大陸吹向海洋的東北季風帶來晴朗、乾燥、涼爽的天氣,爲涼季。在涼季裡氣溫日較差較大,西北部有一定的氣旋雨,半島東岸也有較多的降水。3~5月,隨着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氣溫迅速增高,氣候炎熱乾燥,稱爲熱季。德干高原中部氣溫達到35℃,塔爾沙漠的絕對最高溫度曾達50℃以上,有時出現沙暴。6~9月,由於南亞地區的持續高溫,在印度西北部產生熱低壓,強烈地吸引着由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而來的西南季風,從而使西南季風的勢力進一步加強。西南季風經過遼闊溫暖的熱帶海洋,飽含水汽,給南亞大部分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年降水的90%集中於雨季。雨季來臨的時間,半島西部最早,印度西北部最晚,西南季風的晚來早退是南亞雨量變率大的一個主要原因。10~11月爲雨季末期,氣溫開始逐漸降低,北部一帶的氣壓也逐漸增高,這樣海陸間的氣壓梯度也逐漸變弱,因此西南季風開始退縮,降水隨之減少,很快轉入涼季。

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林佔有廣大面積,其分佈與降水量有密切關係。西高止山西側,東部喜馬拉雅山的南側和阿薩姆地區以及斯里蘭卡島大部,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爲熱帶雨林區;德干高原大部年降水量爲1,000~2,000毫米,樹木爲了減少熱季的蒸發,形成乾季落葉;德干高原內部和印度半島西北部,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之間,多爲灌木和草原植被;塔爾沙漠及其周圍,雨量很少,爲荒漠和半荒漠,僅生長稀疏草本植物和多刺灌木。

第33章 大國雄風第30章 一觸即發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24章 西域雄獅第4章 海洋帝國第14章 火燒五丈原第34章 阿非利加第8章 晉陽密會第1章 青州寇帥第1章 襄陽治略第23章 政教合一第1章 大漢疆域第8章 崔浩之疾第21章 烈焰之心第14章 火燒五丈原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1章 紛亂之秋第1章 天下國商(一)歷史各時期遊牧方式探討第1章 楚王選妃第10章 黃河水患傳統儒家文化對東亞經濟的影響探討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第12章 泰州攻略第29章 羅馬使團第36章 羅馬之鷹第27章 高原血戰第14章 北非之旅第32章 千古遺憾第16章 龐統奇襲第14章 火燒五丈原第4章 人之天賦第16章 西非之旅第4章 襄陽軍備第8章 噩夢弩第1章 太尉府之會第3章 盧公去郭嘉到第13章 鐵血控鉉第26章 吞噬主義第1章 初降漢室第33章 太子妃第33章 太子妃第17章 完美帝國第十一卷帝國動盪第二十七章第3章 法正笑談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第23章 太子之位第27章 高原血戰第2章 治略九卿第10章 長子風範第21章 帝國盛世第1章 告別大漢第26章 吞噬主義第1章 青州風波第20章 廣富主義第10章 趙雲之威中國古代航海技術淺論轉載第2章 臧洪南投第22章 巨靈之嘆第17章 首帥之責第17章 首帥之責第15章 神秘祭祀第7章 襄陽雄辯第34章 諸王時代第9章 賈詡孫堅第4章 郭嘉投效楔子第17章 楚地官制第11章 會見閻行第14章 關羽之敗第33章 太子妃道家的氣玄學說和中國古代的氣論第37章 文明之刃第12章 涼州閻行第3章 武將羣英會第37章 文明之刃第1章 襄陽治略第28章 西涼戰神第16章 赤裸交易第13章 晚宴第26章 明爭暗鬥第8章 呂布趙雲第14章 關羽之敗第11章 封藩楚王第31章 華夏之樹第27章 亞洲最強第31章 耶路撒冷第8章 天地之學第22章 巨靈之嘆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4章 賈詡之志第11章 絲綢戰爭第4章 襄陽軍備第12章 張飛之血第25章 皇子劉巍第4章 定南策第12章 賈詡破曹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14章 關羽之敗第7章 沮授之約
第33章 大國雄風第30章 一觸即發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24章 西域雄獅第4章 海洋帝國第14章 火燒五丈原第34章 阿非利加第8章 晉陽密會第1章 青州寇帥第1章 襄陽治略第23章 政教合一第1章 大漢疆域第8章 崔浩之疾第21章 烈焰之心第14章 火燒五丈原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1章 紛亂之秋第1章 天下國商(一)歷史各時期遊牧方式探討第1章 楚王選妃第10章 黃河水患傳統儒家文化對東亞經濟的影響探討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第12章 泰州攻略第29章 羅馬使團第36章 羅馬之鷹第27章 高原血戰第14章 北非之旅第32章 千古遺憾第16章 龐統奇襲第14章 火燒五丈原第4章 人之天賦第16章 西非之旅第4章 襄陽軍備第8章 噩夢弩第1章 太尉府之會第3章 盧公去郭嘉到第13章 鐵血控鉉第26章 吞噬主義第1章 初降漢室第33章 太子妃第33章 太子妃第17章 完美帝國第十一卷帝國動盪第二十七章第3章 法正笑談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第23章 太子之位第27章 高原血戰第2章 治略九卿第10章 長子風範第21章 帝國盛世第1章 告別大漢第26章 吞噬主義第1章 青州風波第20章 廣富主義第10章 趙雲之威中國古代航海技術淺論轉載第2章 臧洪南投第22章 巨靈之嘆第17章 首帥之責第17章 首帥之責第15章 神秘祭祀第7章 襄陽雄辯第34章 諸王時代第9章 賈詡孫堅第4章 郭嘉投效楔子第17章 楚地官制第11章 會見閻行第14章 關羽之敗第33章 太子妃道家的氣玄學說和中國古代的氣論第37章 文明之刃第12章 涼州閻行第3章 武將羣英會第37章 文明之刃第1章 襄陽治略第28章 西涼戰神第16章 赤裸交易第13章 晚宴第26章 明爭暗鬥第8章 呂布趙雲第14章 關羽之敗第11章 封藩楚王第31章 華夏之樹第27章 亞洲最強第31章 耶路撒冷第8章 天地之學第22章 巨靈之嘆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4章 賈詡之志第11章 絲綢戰爭第4章 襄陽軍備第12章 張飛之血第25章 皇子劉巍第4章 定南策第12章 賈詡破曹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14章 關羽之敗第7章 沮授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