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二章 農業部的運作(三)

而農村的土地分配製度是,李鬆晨提議應該直接施行土地公有制,即先將土地收爲穿越集團政府所有,然後由政府將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但農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權,並沒有土地的所有權。

這一也引起了不的爭議,賈振召就不解道:“現在就施行土地公有制,是不是太早了一,當然我到不是反對土地公有制,但在舊時空裡,我們的先輩們一開始也並沒施行土地公有制度啊,而是直接將土地分配給農民,一直到取得了全國的政權以後,纔開始施行土地公有制度改革,因此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學習這些經驗。”

財政部的副部長趙銳也道:“居我所知,就現在天津地區的土地情來,還有一部份農民有自有土地,如果我們現在就施行土地公有制,雖然農民還是有土地的使用權,但也總不如所有權也在手得好,因此他們未必會願意接受土地公有制,而我們現在的威勢還不夠,強行推行土地公有制,會不會激起農民的反彈,這樣對我們的統治可並不有利。”

現在穿越集團並沒有成立與土地相關的部門,因此土地分配製度目前是由農業部付責,按是和財政部無關,不過農村的稅收制度是和土地分配製度是密切相關的,另外也是關係到穿越集團統治基礎,財政部對土地分配製度頗爲上心,也在情理之中。

李鬆晨了頭,道:“各位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不過我提議現施行土地公有制,也並不是一刀切,根據我的調,現在天津的土地大體分爲兩種情況,一種是農民有自有土地,還有一種是因爲戰亂,被遺棄的土地,基本可以算是無主土地,而自有土地只是極少一部,對這部份土地可以暫時不動,而其他無主土地則全部收爲公有,由政府進行統一分配。這樣一來土地制度的主體是公有制,而少部份的私有土地可以通過政策引導、並且用補償的形式,慢慢轉爲公有。就算不能變成土地完全公有,但極少量的私有土地也不會影響大局。不僅是天津如此,其他地方,比如我們佔領山東以後,同樣也可以釆用相同的土地分配製度。”

財政部的另一名副部長朱南圳皺了皺眉,道:“天津的情況十分特殊,因爲八國聯軍入侵,造成大量的人口逃離,因此有大量無主農田,但其他地方可沒有這麼好的事情,土地都是有主的,我們怎麼實行土地公有制呢?”

李鬆晨道:“這一我們可以學習舊時空的做法,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按照舊時空的歷史情況,還有我瞭解的情況,這個時代的土地兼併情況十分嚴重,絕大部份土地都是地主佔有,自耕農只是極少數,因此只要是我們把地主土豪的土地奪過來,收爲公有,基本就可以保證土地公有制爲主體。”

頓了一頓,李鬆晨又道:“我們確實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我們也缺乏足夠的發展資金和動力,而且這個時代就是一個叢林法則橫行的時代,帝國主義國家是不會給我們足夠的時間和平發展,因此現在的中國想要快速發展,只有將絕大部份土地收爲國有,由國家直接管理農村,消滅地主階層,而將地主剝削的收入併入農業稅,收爲國庫所有,當然也會給農民留一部份,然後利用農業工業的剪刀差,將從農村收取到的各種資源,投入到工業建設中去,發展工業,這樣才能用工業成果來反哺農業,實現整個中國的全面發展,除此之外,絕對沒有第二條路可走。這也是舊時空的歷史經驗。”

在舊時空中,穿越者的先輩們從走上武裝奪取政權的那一刻開始,就積極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大大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也讓穿越者的先輩們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最終取得了全面的勝利。而無論是這場戰爭的勝者、負者都承認,土地改革的因素,實際要大於戰場因素。

不過由於當時的土地改革運動,沒有把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開對待,因此留下了許多並不完善的地方,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農村的土地無償佔用,亂佔、多佔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致新一輪的土地兼併也有擡頭之勢,因此在195年到1956年,中國又進行了一次土地改造,才正式確實了土地公有制,將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徹底分開。

在後來的數十年時間裡,中國的土地制度又經過了多次調整,進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並沒有改變土地的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從而也就從根本上斷絕了土地兼併。

當然,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土地改造運動,成爲一些惡意的評論者,還有失敗者重攻擊的目標,成是在取得政權以前,把土地分給農民,以爭取民心,但奪取了政權以後,立馬就翻臉不認,把土地又從農民手上收走,甚致將後來由於國內生產的有限性,以及自然災害造成的糧荒,也歸罪於新中國的土地制度。

實際上,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土地改造運動,是以前土地改革運動的一次補充,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後來的土地改造運動,那麼以前進行打土豪分田地,不過是中國歷史上土地的“分配——兼併——分配”的輪迴而己。

因此李鬆晨才提議,既然舊時空的經驗證明,必須在中國實行土地公有制,那就乾脆直接把土地收爲國有,就算不能一下孑將所有土地全都收爲國有,但也應該將絕大部份的土地收爲國有,再重新分配給農民。

聽了李鬆晨的解釋之後,衆人雖然並不完全贊同,但也不好再什麼,畢竟土地制度這並不是財政部、人事部的職權範圍,因此讓執委會去決定吧。

而按照李鬆晨的提議,土地分配並非以戶爲單位,而是按人口分配,每一個成年勞力可以分到五畝地,未成年人年滿十歲,可分三畝地,等成年以後,可以加分二畝。這樣按一戶五到六口計算,可以分到二十畝左右的土地,基本可以保正一戶的生活

土地的使用權可以定爲終身制,但不能轉包、出租、互換、轉讓、且隨土地使用權的所有者發生變化,如果土地使用權的所有者因婚姻、分戶形成新的戶籍,土地也隨之發生變化,而如果土地使用權的所有者死亡或違反相關法律,土地使用權將收爲國有,進行重新分配。如果家庭出現新的成員,在年滿十歲以後,也可以向鄉政府申請,分配土地。

農民的自有土地,擁有所有權,可以自行決定轉包、出租、互換、轉讓,不過互換的對像只能是其他的自有土地,而自有土地進行轉讓時,政府有優先的收購權。但如果自有土地達不到土地分配的標準,也可向鄉政府申請,得到補充,但補充的土地只有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

農村的稅收制度,目前暫時採用實物地稅的方式,這是因爲現在穿越集團還沒有自己流通的貨幣,也沒有專門的農業收購管理部門,而這個時代中國的金融制度、貨幣制度十分混亂,因此還是採用實物地稅的方式爲好,等以後穿越集團建立了自己完善的金融體系,並且完善機構建設之後,再實行貨幣稅收。

無論是自有土地,還是國有土地,都統一收取四成地產收成所得,而且是一次性收取,不再有其他稅收、後役,而交納稅收以後的其餘可以由農民自行處理,但政府有優先收購權。這個稅收標準,也是參考了目前天津地區的農民收入情況做出的,一般農民普遍交納的稅收都超過了五成,而有些僱農甚致超過了六成,因此四成的稅收,實際己經減輕了農民相當的負擔。

對於李鬆晨制定的稅收標準,財政部並無異議,因爲財政部現在急需要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否則財政部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而另一方面,穿越集團在前面的幾次戰鬥中,儘管繳獲了鉅額的財富,白銀達六百餘萬兩,各國貨幣達數十萬,但做爲一個政權來,這筆財畗並不算多,而且工業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就在十年以前,張之洞在漢陽創辦漢陽鐵廠,歷時四年,累積投入白銀五百餘萬兩,可以六百餘萬兩白銀,扔到工業建設中,最多也就只能聽個響。因此穿越集團自身的發展,也需要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

會談一直進行到晚上十二多鍾,但各方也都基本達到了自己的目地,因此也都滿意而歸。

第二五八章 公審大會(三)第六七九章 大獲全勝(十)第二十三章 作戰計劃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四四九章 遼陽之戰(十一)第十二章 五年規劃(三)第二六三章 反撲(三)第四零六章 旅順攻略(三)第一五四章 回師第二一五章 青島攻略(四)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二一四章 奇襲庫倫(八)第二六八章 進城(四)第五六七章 預備會議(二)第四六九章 戰前(一)第一章 撤僑艦隊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四四五章 遼陽之戰(七)第一二零章 晚餐(上)第二七八章 五人會議(二)第二零三章 從軍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第四五三章 新聞發佈(二)第二八零章 五人會議(四)第四十三章 天津分治(一)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三六二章 徳國特使(十)第一四八章 進攻楊村第二十章 接管濟南(十三)第三一二章 備戰(六)第七十五章 進攻赤峰(下)第五一四章 穆棱河之戰(十)第三九五章 談判(三)第五五九章 地主聯盟(三)第八十九章 安置營(五)第四七九章 登陸作戰(一)第四十八章 錦州之戰(六)第三一七章 錦州(五)第二章 收關行動(二)第六五一章 撤僑(三)第三九二章 全面開戰(一)第九十九章 新根據地(二)第一六二章 農業部的運作(三)第二二六章 後續影響(一)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九十五章 陸軍改制(上)第十八章 接管濟南(十一)第五二八章 攻佔哈爾濱(三)第二六九章 進城(五)第四五一章 遼陽之戰(十三)第十五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二)第五四九章 土地改革(四)第五二七章 談判(五)第四十章 火炮陣地第四二二章 停戰期(三)第三零三章 南線,北線(一)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二四九章 天誅(六)第二一零章 奇襲威海衛(四)第四五七章 圍殲日軍(一)第二八零章 中立(四)第六零二章 西安之行(二)第二零五章 懲罰行動(下)第一五五章 新農村建設(六)第一八九章 德國海軍戰略(七)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一四四章 訪問(四)第七十五章 規劃(一)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五)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四四四章 外交斡旋(一)第一七九章 護僑行動(一)第五八四章 青島密約(四)第二二五章 清廷求和(八)第三一九章 騎軍(三)第二四七章 王家寨(九)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一三一章 外調(五)第四四四章 外交斡旋(一)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六十七章 德國使團(七)第五二八章 攻佔哈爾濱(三)第五四七章 鎮南浦登陸(七)第五三九章 聯合軍演(四)第三六四章 餘波未平(一)第五四六章 鎮南浦登陸(六)第七二三章 歸國(三)第三十三章 年度總結(三)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三七五章 上海(三)第三八九章 新聞發佈會(三)第五七三章 談判(一)第一五八章 對日談判(三)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四四七章 遼陽之戰(九)
第二五八章 公審大會(三)第六七九章 大獲全勝(十)第二十三章 作戰計劃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四四九章 遼陽之戰(十一)第十二章 五年規劃(三)第二六三章 反撲(三)第四零六章 旅順攻略(三)第一五四章 回師第二一五章 青島攻略(四)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二一四章 奇襲庫倫(八)第二六八章 進城(四)第五六七章 預備會議(二)第四六九章 戰前(一)第一章 撤僑艦隊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四四五章 遼陽之戰(七)第一二零章 晚餐(上)第二七八章 五人會議(二)第二零三章 從軍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第四五三章 新聞發佈(二)第二八零章 五人會議(四)第四十三章 天津分治(一)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三六二章 徳國特使(十)第一四八章 進攻楊村第二十章 接管濟南(十三)第三一二章 備戰(六)第七十五章 進攻赤峰(下)第五一四章 穆棱河之戰(十)第三九五章 談判(三)第五五九章 地主聯盟(三)第八十九章 安置營(五)第四七九章 登陸作戰(一)第四十八章 錦州之戰(六)第三一七章 錦州(五)第二章 收關行動(二)第六五一章 撤僑(三)第三九二章 全面開戰(一)第九十九章 新根據地(二)第一六二章 農業部的運作(三)第二二六章 後續影響(一)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九十五章 陸軍改制(上)第十八章 接管濟南(十一)第五二八章 攻佔哈爾濱(三)第二六九章 進城(五)第四五一章 遼陽之戰(十三)第十五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二)第五四九章 土地改革(四)第五二七章 談判(五)第四十章 火炮陣地第四二二章 停戰期(三)第三零三章 南線,北線(一)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二四九章 天誅(六)第二一零章 奇襲威海衛(四)第四五七章 圍殲日軍(一)第二八零章 中立(四)第六零二章 西安之行(二)第二零五章 懲罰行動(下)第一五五章 新農村建設(六)第一八九章 德國海軍戰略(七)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一四四章 訪問(四)第七十五章 規劃(一)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五)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四四四章 外交斡旋(一)第一七九章 護僑行動(一)第五八四章 青島密約(四)第二二五章 清廷求和(八)第三一九章 騎軍(三)第二四七章 王家寨(九)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一三一章 外調(五)第四四四章 外交斡旋(一)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六十七章 德國使團(七)第五二八章 攻佔哈爾濱(三)第五四七章 鎮南浦登陸(七)第五三九章 聯合軍演(四)第三六四章 餘波未平(一)第五四六章 鎮南浦登陸(六)第七二三章 歸國(三)第三十三章 年度總結(三)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三七五章 上海(三)第三八九章 新聞發佈會(三)第五七三章 談判(一)第一五八章 對日談判(三)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四四七章 遼陽之戰(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