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七章 水落石出

熱門推薦:、 、 、 、 、 、 、

趙軍軍帳之外,衆將們都是興高采烈地議論起來。

上百餘員戰將聚集在一起,說話都是聲音洪亮,連打氣噴嚏來,都是氣動山河。這也是武人一貫的作風,看得有幾分粗俗。而文臣也是站在一邊聊天。趙國沒有什麼文武殊途,所以文武大臣們也是站在一併攀談。帳外此景稱之,戰將如雲,謀臣如雨

而在大帳之內,幾員大將,以及重要謀臣,也是坐着那,臉上掛着笑容。

王馬漢將泥濘馬靴的拖下,放在火邊烤火道:“從河內一路打到河東,又過了黃河,眼下距離長安只有兩百多裡,咱們再加把勁,就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王馬漢樂觀的情緒,帶動了衆將。

薛萬徹旁顧左右笑着道:“現在趙軍六大府軍中,五路府軍都渡過黃河,會師於此,這就是近十五萬精銳,陛下,眼下直搗長安就聽你一句話了。”

聽薛萬徹這麼說,徐世績當即道:“薛大將軍,王大將軍之言,太過樂觀,我們渡過黃河,但是西路軍一直沒有消息傳來,微臣心底忐忑不安,依微臣之見,眼下該派人馬向河西方向搜尋,得到西路軍的消息後,再作決定。”

“這纔是穩妥之見。”虞世南表示附和。

兩邊大將各執一詞,這時候李重九問道:“前幾日要叫你們偵查李唐主力動向的事情,作得如何?”

張玄素道:“風聞司已是在處理此事,據消息前幾日出現在黃河邊的,並非是李世民的人馬,而是其故意佈置下的疑兵,實際上不過幾千鄉勇罷了,而李唐皇帝的御旗也是令人假冒打得,李世民並不在此處。”

張玄素說出此言,衆將都是驚訝,若是黃河岸邊不是李世民的主力,那麼很顯然李世民並沒有在長安。

王馬漢好奇道:“李世民這麼故弄玄虛是爲什麼?難道就是爲了掩蓋他不在長安?”

“不錯”薛萬徹此刻也是一下坐直了身子道,“李世民既不在長安,肯定是去了河西或者是洛陽,那麼故意佈下疑兵之陣,讓我們不敢輕易渡過黃河。而在絳州,蒲津關的阻擊,也是爲了延誤我們進軍的速度。”

薛萬徹這麼說,帳內歡喜的氣氛,一掃而空。

衆將不禁在想,李世民到底是去了洛陽,還是河西。

尉遲恭問道:“洛陽方向有什麼消息?”

姬川聽此言道:“洛陽方面,我們有水路可以聯絡,隨時可以察知洛陽的情況。之前進兵時要求水驛每六個時辰,稟告一次唐軍動態。而最新的消息是,兩天,洛陽方面稟告,潼關方向唐軍毫無動靜。大概三個時辰後,昨日的情況也是應該到達了。”

聽姬川這麼說,衆人釋然既然如此洛陽應該是沒有問題了。

“既然唐軍不是去了洛陽,那麼只有一個可能,就是去了河西!”單雄信開口言道。

“河西?河西有我大趙二十萬大軍?李世民有那麼好的胃口,一口吃下?我不信。”薛萬徹首先提出反對。

“那麼如何能解釋,河西到現在一點消息也沒有呢?”單雄信提出質疑道。

虞世南當下道:“單將軍有所不知,風聞司的情報,李世民在我大趙的兵鋒之下,有打算放棄長安,逃至蜀中了。”

王馬漢點點頭道:“我看有這個有可能。”

虞世南,王馬漢的想法都有些一廂情願,過去是有大戰時,一方打到敵軍國都,兵臨城下時,其國主率軍而降的事。但是這不適用於現在的李唐,至少所知李唐十萬精銳主力還沒有被擊潰,現在投降是不可能的。

衆將各執一詞,對於李世民所在產生猶豫。

薛萬徹這時候道:“猜測李世民主力在哪裡毫無意義,眼下長安就在兩百里處,唾手可得,我們沒有理由放棄長安不攻,而原地等候西路軍的消息。若是李世民在西面與王都護的西路軍決戰,而勝負未分,那麼我軍正可以乘此良機,攻下長安城。”

薛萬徹的意思,衆將都是認可,因爲張玄素他們當初制定進軍的計劃同時,也是如此構想。

長安是關中重心,攻下長安的意義,不言而喻。

李重九也是贊成繼續向長安進軍,這時候姬川小聲地道:“陛下,微臣怕這是李世民計謀,若是唐軍引誘我軍孤軍深入長安,也不是沒有可能。”

“不可能!就算李世民擊敗了王君廓,但是二十多萬大軍,一場敗戰,怎麼也會有消息漏過來。”薛萬徹解釋道。

李重九點點頭,他對於王君廓還是有信心的,二十萬草原精銳,李世民還沒有這麼好牙口。而眼下大軍已渡過黃河,長安就在眼前,若是顧及沒有西路軍的消息,而不敢進軍長安。不說這些大將,就是下面的士卒也會多心的。

什麼叫箭在弦上不得不,眼下就是這樣,一路奔襲了上千裡,連破唐軍數路人馬,眼下長安就在眼前,卻束手束腳了,這不是自己的將道。

當下李重九伸手一按,衆將都是停止了爭議。李重九目光掃過衆人,肯定地道:“朕已拿定主意,無論李唐主力動向如何,明日即進軍長安!”

渡過黃河,沒有太多休整。儘管沒有西路軍的消息,但是李重九仍是決定向長安進軍。李唐派出單雄信部的室得奚部大將乞阿術率三千騎兵,往西搜尋,打探西路軍的消息。

之後李重九又留軍兩萬守蒲津,護衛浮橋和糧道,再加上留守河東,絳州的人馬,也有近五萬之。李重九採用是穩紮穩打,雖然是派軍留守後路,會分薄了前軍攻擊的力量,但是爲了保護長達千里的糧道,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最後李重九自己率領十五萬大軍,向長安進發。兵馬雖從二十萬減少至十五萬,但都是趙國最精銳的人馬。

行軍前,當地有一儒生自告奮勇而來向李重九,道:“陛下大軍傾國而來,長安城池堅厚,並非旦夕可下,而李唐有德之主,祖上乃是老子之後,又出自西涼王室,也是皇家帝胄。陛下爲一己之私,興兵討伐,豈不聞名不正而言不順,不如適可而止,就此罷兵,兩家言好。”

李重九聽這儒生的話,對左右笑着道:“此乃是腐儒之見。”

那儒生道:“在下不是腐儒,當年項羽不從儒生之見,焚咸陽,失了霸業,而劉邦聽從儒生之言,卻得了天下,陛下不可不三思。”

李重九怒叱道:“長安就在眼前,爾敢於軍前胡議,來人斬之。”

大臣姬川見了不忍道:“陛下,不要以言獲罪。”

李重九道;“此人動搖我軍心,不殺不足以平朕之怒。”

說完這名儒生與歷史上勸諫項羽的那個儒生一樣,被拖出去斬首,最終李重九沒有聽這儒生的話,而是率軍朝長安而來。

雖說距離長安有兩百餘里,但作爲政治中心,長安範圍很大。比如前方的同州,在漢朝時稱爲左馮翊,在過去與京兆尹,右扶風,一併合稱三輔,在漢朝時由三位管理畿輔的大員管理。

左馮翊今日的轄區,就在同洲,合陽一帶。

李重九大軍前鋒抵達同洲,同洲城已是一座空城,城中居民盡去,連糧秣也不見分毫。而左近的合陽也是一般,趙軍前鋒抵達後,發覺也是一座空城。李世民連合陽和同洲都不守,顯然是要放棄二城了。

“這是要堅壁清野啊!”

趙軍衆將也是久經沙場,一下認出了李唐的套路。

“李世民難道真的是要堅守在長安,等我們決戰?”

這時候趙軍不少大將也是動搖了,向李重九勸誡,要等候西路軍的行蹤,再作決定,否則就真是孤軍深入了。當然更多的大將卻認爲,李世民根本沒有餘力擊敗西路軍,若是畏懼不前,反而失去了奪取長安的機會。

李重九當下沒有停止進軍,而是親自率人馬繼續前進。

一日之後,趙軍兵馬前鋒抵達涇陽,而涇陽距長安僅四十里。

沿途村莊皆無,但見地裡的禾苗都放在那,卻無人耕種,李世民竟是將黃河以南十數縣百姓盡數搬空,這是真正堅壁清野,斷絕了趙軍渡過黃河後,任何補給來援。

大將單雄信提議,再派一軍守同洲,加強對糧道的保護,否則一旦糧道被切斷,十五萬趙軍不需五日,就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李重九聽了答允派單雄信率兩萬五千人馬,鎮守同洲,三原縣,以策後路安全。

不過大軍抵達涇陽後,終於看見了唐軍駐守的兵馬。前方探馬回報,涇陽城防守嚴密,無法查探。

李重九得知後,又派大將柯木倫率兩千人馬,從渭河上的中渭橋通過,往長安城下查探。

不過半日後,風塵僕僕地的柯木倫返回大帳。

李重九見柯木倫如此問道:“你與唐軍接戰了嗎?”

柯木倫抱拳道:“是的,陛下。”

原來柯木倫的兩千騎兵,從渭水之上,渡過中渭橋,繞來到長安西面的橫門。

剛抵達城下,就遭到唐軍騎兵伏擊。唐軍騎兵有三千之衆,不過一場廝殺,柯木倫反而擊退了唐軍騎兵,全身而退。同時柯木倫回報長安城頭,旗幟無數,城頭上滿是士卒披甲守護。

聽到柯木倫回報的消息,趙軍衆將頓時都是心安了,原來唐軍主力哪也沒去,就鎮守在長安。

“好個李世民,真的要固守長安與我們一戰嗎?”

“不可能,長安城池雖然高大堅厚,但是周長三十幾裡,唐軍士卒就是一里上駐守個三千人馬,也是守不過來。”

“什麼話,唐軍或許只要守皇城就好了。王世充當年守洛陽也不是這樣,李唐圍攻了半年都沒有拿下來。”

“那麼你說,唐軍要堅守長安,與我們一戰嗎?”

“是啊,不過也不怕,我軍糧道雖長,但若是分兵攻破了潼關,從洛陽那運糧就方便多了。”

衆將你一言我一語的,將長安唐軍軍情道了個七七八八的。

李世民會學王世充,固守長安?李重九是一萬個不信,自古以來,沒有外援,就沒有必守之城。當年王世充死守洛陽,是相信李重九會從河北率軍去洛陽救他,這才咬牙堅持了半年。

而今日李世民困守長安,又去指望哪裡的人馬來救他呢。

至於軍糧消耗,圍困長安城二十萬大軍足夠了,以趙國現在的糧草儲備,從洛陽運糧,圍困長安城個一年絕對沒有問題。

李重九道:“不必爭論了,朕要親臨城下,一探長安虛實。”

衆將聽了都是詫異,然後一併道:“末將願率部與陛下一併。”

李重九擺了擺手道:“不必這麼人多勢衆的,只要朕的廷衛軍與朕一道就可以了。”

“這怎麼可以?”

“陛下人馬太少了,若是長安唐軍主力出擊如何是好。”

李重九搖了搖頭,拒絕了部下建議。

次日,李重九率五千廷衛軍,親至長安城下。

雄偉的長安城城牆豎立於面前,歷史記載長安城,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米,周長36.7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池。與之相比,東羅馬帝國引以爲傲的君士坦丁堡,只配作長安城的衛城。

在國內這長安也遠勝過王世充駐守的洛陽城,那時洛陽城城周也不過十幾公里。

所以要李重九相信,李世民是準備固守長安城,與趙軍在城下決戰,是根本不可能的。三十六公里的城牆,怎麼守得過來。

不過李重九今日一來,就是一探長安城虛實。

李重九先率兵馬從中渭橋渡過渭河,在長安北面一帶徘徊。自己與姬川,張玄素,虞世南在馬上對着長安城城牆指指點點,一派指點江山的模樣。而李重九身後明黃色的龍旗,早令長安城上的唐軍士卒知道是趙國皇帝親自駕到。

頓時城頭上旗幟舞動,大批披着鎧甲的唐軍士卒,在城牆上行動,並架起弓弩嚴陣以待。

李重九初時見城上唐軍人多,不由驚訝,僅僅一處城牆上就有這麼多人馬,若是長安城各處都是這樣,那麼李世民的主力,真是屯駐於在長安城城內。

李重九心底雖是懷疑,但面上卻是談笑自如,隨即與部下一併騎馬繞城而走。李重九從長安城北,縱騎至長安城城東而去。

城東之處,乃是灞水,涇水和渭水交橫之地。前方橫跨灞水的就是傳聞中的灞橋。

李重九策馬與張玄素等人一併臨於灞橋之上,以馬鞭指着城頭上談笑,同時觀察着城上唐軍動向。但見不久城牆上,一隊隊的唐軍士卒,從遠方調來。

兵馬竟也有好幾千士卒。

見之一幕,李重九一旁的姬川和虞世南,皆是低聲道:“陛下,看來唐軍主力就在長安城城內,否則不可能調動如此迅速,這倒是令我們虛驚一場。”

李重九聽了搖了搖頭,隨即突然策馬朝城牆下前奔。

“陛下!”

“陛下!”

姬川,虞世南等人都是驚呼。李重九親自策馬逼近城下,萬一中了什麼流矢如何是好。

但見李重九輕騎往前,至城下兩百步之處,從馬鞍旁掏出一弓,勒馬半停。然後李重九張弓拉箭,朝城頭上一箭射去。城頭上唐軍不由驚訝一呼,紛紛舉盾或者是彎身閃避。

但卻聽見城下趙軍突然一併歡呼。

唐軍放下盾牌看去,但見懸掛在城樓一面繪着唐字的旗幟,緩緩從城頭上,顯然是被李重九一箭射落。

趙國三軍盡數歡呼!

城頭上的唐軍不由氣惱,紛紛拔箭還擊。

李重九這時候策馬已回,轉頭看向唐軍,但見唐軍士卒還擊,弓力疲軟,多是射到半途墜落。但是士卒猶自不知仍是拼命朝城下射箭,直到一人喝停,衆士卒這才停手。

李重九見此點點頭,心底有數,當下勒馬返回。

虞世南,姬川,張玄素三人都是率領廷衛軍人馬趕上。

虞世南道:“陛下,一箭射落唐軍旗幟,足以攝破唐軍之膽,一箭之後,長安今夜百姓無人敢安枕矣。”

聽了虞世南的誇讚,李重九將弓一放,不由哈哈大笑道:“當年朕千軍萬馬,一箭射傷始畢可汗,今日這不算什麼。”

李重九話音剛落,一旁姬川道:“陛下,不可再如此輕身犯險了,陣前斬將奪旗,此不過是匹夫將勇,如何是趙國的皇帝呢。”

聽姬川直言,李重九笑而不語,這時候一旁張玄素才緩緩道:“陛下英明,這一箭已試得長安城下虛實了!”

張玄素一眼,姬川,虞世南都是大惑不解。

這時候長安城頭,一名穿着直袍的書生走到城樓上道:“城下莫非是趙國天子嗎?在下房玄齡在這裡有禮了!”

李重九聽了不由擡起頭看去,但見對方四十餘歲,手持摺扇,氣度從容。

李重九道:“朕在幽京時,久聞秦王幕僚之中,房謀杜斷。今日一見先生,實不虛此行,只是不知另一位杜先生在哪裡?”

房玄齡聽了李重九這麼說,臉上浮出笑容,顯然是因爲堂堂趙國皇帝,都聽過自己名聲而感到高興。不過房玄齡笑着道:“陛下好心機,莫非是藉着問杜先生,揣測吾主身在何處嗎?”

李重九哈哈大笑道:“房先生這麼說,就太小看朕的氣量了,朕早已確定,此刻李世民並不在城中,那麼杜如晦必是隨駕而去,對嗎?”

房玄齡臉上皮笑肉不笑道:“陛下不用再故意試探了,房某不是三歲小孩,不會被陛下套出話來的。此來城上不過是爲了一睹陛下風采,同時有言勸之,陛下兵多將勇,橫掃天下本再反掌之間,但眼下卻輕兵冒進,豈不聞強弩之末的道理。眼下陛下中了吾主堅壁清野的計謀,若是早早退兵,尚且可保半壁江山,不失一國之主,可要執意在長安城下虛耗,那麼陛下性命不用多說,幾十萬大軍恐怕也是轉眼煙消雲散。”

“大膽!”

“放肆!”

姬川,虞世南都是同時大罵,這個房玄齡實在是太不知好歹了。

李重九止住二人,從容地笑着道:“房先生,這樣的話,朕自領兵以來就聽得無數次了,耳朵都長老繭了。而今呢?朕依舊好好的,而對朕說過這些話的人,都已成了朕的階下囚了。”

“房先生,既是有話要勸朕,那麼朕也有話勸你,早早獻了這長安城,降了朕,以你的才能治理一個縣是可以的。至於杜如晦嘛,他若降朕,可以治理一個郡。怎麼樣要不要考慮一下?”

李重九說完,趙軍衆士卒都是捧腹大笑。房玄齡在城頭上哈哈大笑,然後拱手道:“陛下口若懸河,張儀蘇秦不能及,不過打戰不是嘴皮一動就可以打贏的,在下在這裡拭目以待。”

“那麼朕也拭目以待!”

李重九點點頭,他早已是看見城牆上唐軍,悄悄運來兩輛大型弩機。李重九自是知道唐軍要幹什麼,這房玄齡果真歹毒,這邊與自己說話,那邊要派人暗算自己。

當下李重九拔馬而走。趙軍從東渭橋再次渡過渭水。

見唐軍沒有追來,姬川不由問道:“陛下爲何知道李世民沒有長安城城中?”

李重九道:“你們也看到朕方纔一箭朝城頭射去,那些守城唐軍士卒用箭反擊,射得雜亂無章不說,所用之弓弓力不過一石,這樣的兵最多稱之鄉勇,怎麼可能是李世民在關中久練的精兵。”

姬川聽了恍然大悟,但同時道:“那陛下也不該親身犯險啊。”

李重九笑着道:“若是朕不親臨城下,以身作餌,守城唐軍士卒怎麼會輕易引弓射之,至於安全之事,朕自有分寸。”

姬川聽了不由佩服,當下不說什麼了。

當下廷衛軍返回大帳,衆將早就擔憂了侯了一個上午,眼見李重九平安無事,都是大喜。

李重九道:“長安城下不過鄉勇,並非是精銳,眼下我軍已至長安城下,攻城並非上策,朕已有……”

正待李重九與衆將商議之時,一名將領入內道:“陛下,風聞司的人得知了李世民主力所在,特來稟告陛下。”

“讓他速速進來。”李重九面色不變。 wWW◆тт kǎn◆¢o

不久一名男子奔入大帳,向李重九道:“屬下風聞司洛陽署秦嵐拜見陛下。”

早是有人查驗過此人身份,確實是風聞司安插在長安在細作。李重九道:“長安的風聞司之人,爲何今日纔來向朕稟告消息?”

秦嵐垂淚道:“陛下,並非是屬下辦事不力,在一個月前,李世民突然出手,派心腹于志寧率領人馬搗毀了我們風聞司在長安的數個據點,幾十個兄弟被俘,被殺,或是不知下落。當時卑職僥倖外出辦事,待看到同伴在城樓刻下示警的暗號,這才僥倖逃了性命。”

風聞司在長安安插數年,給趙國帶來了很多重要的情報,立下了很多功勞,但之前一直沒有怎麼被李世民針對。而這一次李世民突然出手,破除風聞司的據點,顯然是雷霆一擊,已經是蓄謀很久。

李世民的目的,就是要大戰前破壞趙國所有的耳目,讓李重九進入關中後,失去情報來援,成爲聾子瞎子。

“李世民真是狠辣啊。”李重九不由嘆道,自己看來還是低估這位強勁敵手。

“那麼李唐主力現在哪裡?”薛萬徹不想等對方分說直接問道。

“還在河西,但已是正在向長安返回了。”

“那麼這麼說,李世民的唐軍主力和王君廓的二十萬大軍交戰過了?”薛萬徹立即追問。

衆人都是盯着這名風聞司的細作秦嵐。

秦嵐點點頭道:“應該是交戰過了,這個因爲風聞司情報網絡被破壞,在下很多消息也不知道,但是這一次來見陛下,是因爲扶風那邊的弟兄告訴我,河西的唐軍主力,遣人至長安舉露布告捷,沿途告之,說已是全殲了趙國西路軍!”

“胡說!”

“造謠!”

“李世民的詭計!”

“二十萬大軍怎麼可能被全殲!”

在場趙軍大將沒有一個人相信。R1152

第六百九十二章 校閱(第二更)第六百二十六章 山東局勢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十二章 折服以言辭第四百五十章 大將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五百三十九章 生了第兩百六十四章 昌平失陷第一百六十四章 上品士族第五百四十四章 黃河岸邊第四百九十六章 安定民心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三百一十五章陳兵於前第兩百三十五章 兵指遼西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三百零五章 涿郡二三事第六百六十七章 國破(第二更)第七百八十七章 決戰(第二更)第兩百一十四章 雪過方晴第一百七十八章 偷城第兩百九十章 李家有喜第四百九十七章 擺了一刀第五百五十三章 鄭軍內應第六百六十二章 城戰(第二更)第八百零六章 李世民兵諫第八百四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七百一十五章 主力出現第八百六十章 大勝第五百二十一章 暗棋第三白六十九章 民心可用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一百三十七章 走馬上任第七百六十章 河南道大行臺第五百七十六章 老臣蘇威(第二更)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第八百零七章 李唐的天第一百九十六章 蹄鐵第一百零三章 三軍出陣第六百一十三章 爲了陛下第兩百八十七章 名臣相助第三百零五章 涿郡二三事第六百五十四章 隋軍戰俘第六十六章 饑民流民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五百六十一章 身後榮光第兩百九十五章 兵臨城下第八十三章 建城大計第七百六十八章 隨我來(第一更)第兩百六十六章戰密雲第五十八章 最毒婦人心第一百三十六章 教諭第兩百三十五章 兵指遼西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第四百九十二章 詐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控制地方大結局明天更新第八百二十章 司徒丘第一百零八章 人可敵國第四百六十一章 不可再忍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門峽(第二更)第五百二十五章 士商之爭第三百八十七章 楊娥皇的決定第六百四十二章 魚躍龍門(第三更)第七百七十八章 北伐(第一更)第四百四十四章 曲江池畔第七百三十七章 嶺南之主第四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四十一章 四卷楞伽經第三百一十一章彼此傾軋第一百零三章 三軍出陣第七百五十六章 掃清側榻(第二更)第兩百七十九章驗庫第兩百七十九章驗庫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八章 變卦第五百五十九章 歷史借鑑第一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四百八十二章 岳母安危第四百九十六章 安定民心第五百五十四章 趙軍出陣第七百三十八章 蕭銑歸趙第兩百四十章 遼東之事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世績的反擊第兩百七十章盧家條件第七百四十二章 執子之手第六百一十一章 主僕二人第六百六十六章 降則活,拒則死(第一更)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四百四十六章同盟第兩百一十九章 檄文第四百零一章 大義名分第四十五章 高尚的情操第三百五十四章 關中精銳第三百三十章身在亂中第四百四十四章 曲江池畔第三百九十章 殺機第三百四十九章 太原郡攻略(三)第六十九章 一箭驚敵第兩百一十六章 皆大歡喜第七百六十四章 回家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
第六百九十二章 校閱(第二更)第六百二十六章 山東局勢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十二章 折服以言辭第四百五十章 大將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五百三十九章 生了第兩百六十四章 昌平失陷第一百六十四章 上品士族第五百四十四章 黃河岸邊第四百九十六章 安定民心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三百一十五章陳兵於前第兩百三十五章 兵指遼西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三百零五章 涿郡二三事第六百六十七章 國破(第二更)第七百八十七章 決戰(第二更)第兩百一十四章 雪過方晴第一百七十八章 偷城第兩百九十章 李家有喜第四百九十七章 擺了一刀第五百五十三章 鄭軍內應第六百六十二章 城戰(第二更)第八百零六章 李世民兵諫第八百四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七百一十五章 主力出現第八百六十章 大勝第五百二十一章 暗棋第三白六十九章 民心可用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一百三十七章 走馬上任第七百六十章 河南道大行臺第五百七十六章 老臣蘇威(第二更)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第八百零七章 李唐的天第一百九十六章 蹄鐵第一百零三章 三軍出陣第六百一十三章 爲了陛下第兩百八十七章 名臣相助第三百零五章 涿郡二三事第六百五十四章 隋軍戰俘第六十六章 饑民流民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五百六十一章 身後榮光第兩百九十五章 兵臨城下第八十三章 建城大計第七百六十八章 隨我來(第一更)第兩百六十六章戰密雲第五十八章 最毒婦人心第一百三十六章 教諭第兩百三十五章 兵指遼西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第四百九十二章 詐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控制地方大結局明天更新第八百二十章 司徒丘第一百零八章 人可敵國第四百六十一章 不可再忍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門峽(第二更)第五百二十五章 士商之爭第三百八十七章 楊娥皇的決定第六百四十二章 魚躍龍門(第三更)第七百七十八章 北伐(第一更)第四百四十四章 曲江池畔第七百三十七章 嶺南之主第四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四十一章 四卷楞伽經第三百一十一章彼此傾軋第一百零三章 三軍出陣第七百五十六章 掃清側榻(第二更)第兩百七十九章驗庫第兩百七十九章驗庫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八章 變卦第五百五十九章 歷史借鑑第一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四百八十二章 岳母安危第四百九十六章 安定民心第五百五十四章 趙軍出陣第七百三十八章 蕭銑歸趙第兩百四十章 遼東之事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世績的反擊第兩百七十章盧家條件第七百四十二章 執子之手第六百一十一章 主僕二人第六百六十六章 降則活,拒則死(第一更)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四百四十六章同盟第兩百一十九章 檄文第四百零一章 大義名分第四十五章 高尚的情操第三百五十四章 關中精銳第三百三十章身在亂中第四百四十四章 曲江池畔第三百九十章 殺機第三百四十九章 太原郡攻略(三)第六十九章 一箭驚敵第兩百一十六章 皆大歡喜第七百六十四章 回家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