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太子

戰馬在嘶鳴,戰士在嚎叫,箭矢在上空飛過,刀槍在眼前晃動,鮮血在噴灑,生命在消逝。

女真精騎最後的瘋狂,註定不會持久,杜山虎,趙石麾下經歷戰陣最多的人,攻守兼備,乃趙石麾下,最得力,也是最善戰的良將。

由他駐守在右翼,女真精騎雖利,卻也絕無可能在八千秦軍鐵騎攔截之後,再潰其所部,雖破陣而入,看似秦軍右翼岌岌可危,但宴際上,一層層的軍陣,將騎軍衝擊緩衝下來,讓其陷入軍陣當中,而失去了衝擊力的騎兵,在層層環繞的步軍大陣圍繞之下,其結局早已註定。

隨着時間過去,日頭西沉,殘陽如血,秦軍右翼漸漸穩固了下來,刀槍舞動之間,一個個精疲力竭的女真騎士慘叫着被步卒斬落馬下,人數越來越是稀少,漸漸被密密麻麻的步軍所淹沒。

女真悍將,阿保,絕望的帶着僅剩的數十騎向外突圍,他不能不絕望,耶律哥奴衝在最前面,被秦人箭雨所覆,開始時便折損不少,接着直面秦人騎軍衝擊,沒有幾個能衝出秦人騎軍軍陣,耶律哥奴,很可能已經戰死。

顏顏,女真人中的把阿禿兒,卻在衝陣之時,爲長槍刺穿腹部,死在陣前。

完顏祿順,面門中箭,身死當場。

四個千人隊,太原最精銳的虎衛軍精騎,縱橫大漠,名揚諸族,今日,卻全都葬送在了這裡,一個個在太原,大同,乃至漠南,漠北,名聞遐邇的勇士,在秦人鐵騎衝擊中,在秦人嚴整的如同銅牆鐵壁般的步軍軍陣中,被砍翻下馬,割下頭顱,死的如此輕易,卻又如此的悲壯。。。。。。。。。。。。

阿保不想同他們一樣,死在這裡,他要活着,他還想看到大漠青青的綠草,藍藍的天空,還想看到遼東那雄偉壯觀的羣山以及那肥沃的黑土地。

所以,在所剩無幾的同袍還在拼命向前的時候,他選擇了逃走,帶着心腹,調轉馬頭,拼命向後突圍而出。

數十騎在阿保率領之下,爆發出最後的力氣,突出殘缺的秦人軍陣。在秦軍鐵騎還未迴轉的當口,催動汗淋淋的戰馬,沒命的繞過汾州,也不會東門,繞城而走。相北方逃去,這個時候,阿保尊邊,卻只剩了聊聊數人,各個渾身浴血,身上滿插鵰翎,狼狽如喪家之犬般,逃向了遠方。

隨着最後一個女真精騎被長槍高高挑起,慘叫着摔落下來1接着便被蜂擁而上的秦軍士卒亂刃分屍,秦軍右翼爆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歡呼聲,殿前司禁軍士卒們揚起手中猶帶血色的刀槍,歡呼着,跳躍着,慶祝着這得來不易的勝利。

接下來便是收治傷者,打掃戰場。

騎兵們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戰利品之後,在號令聲中,拖着有些疲憊的身軀,翻身上馬,移至中軍之後,進行修整。

而秦軍右翼軍陣,在略略打掃了戰場之後,便拔營而起,往城東而來,到天色將幕之時,已然將汾州東城圍的水泄不通了。

趙幽燕部,進西城,河中新軍,在見識了一天慘烈的攻城之戰後,這些戰場新丁,滿懷着對女真人的仇恨以及建功立業的嚮往,來到了汾州西城之下結陣,將汾州西面堵了個嚴實。

圍三缺一,汾州已是岌岌可危。

。。。。。。。。。。。。。。。。。。。。。

。。。。。。。。。。。。。。。。。。。。

“去,告訴種懷玉,今晚,我要在汾州城內爲諸將慶功。”

片刻之後,不知爲何,秦軍陣前發出一陣如同山呼海嘯般的呼號聲,激戰近一日,已經略有疲憊的秦軍,好像被點燃了的火藥桶般,爆發出了難以想象的戰力。

潮水般的秦軍,又一次衝抵城下,這一次,率兵攻城的乃是兩條大漢,頂盔貫甲,奔走如飛,登上城牆的那一刻,立時便在城頭掀起了一陣腥風血雨。

如同螞蟻般的秦軍士卒隨在他們身後,攀爬而上,用刀槍,用身體,有牙齒,推的守城漢軍不斷後退,後退,再後退。

城頭兩座望樓上一直飄揚的金國旗幟很快便被拔下,扔下城頭,激起秦軍軍陣中一陣歡呼,大軍隨即前移,黑壓壓的秦軍士卒蜂擁而上,很快便將城牆覆蓋。。。。。。。。。

。。。。。。。。。。。。。。。。。。。。。

。。。。。。。

大秦咸寧七年,三月六日,大將軍趙石率部抵汾州,八日,攻城,當晚幕間,大秦悍將張嗣忠,孟青率部登城,守軍不敵,隨之,秦軍全軍上前,猛攻不止,守軍大潰,汾州南城城牆易主,守軍退守內城。

不多時,東城也爲秦軍所破,西城,金國守將黎大可,開城出降,西城門破。

秦軍蜂擁而入,挑燈夜戰,深夜,破汾州內城,金國漢軍守將王秀被擒,獲其以下金國漢軍將領十數人。

太原兵馬提調,領西京行臺尚書,昌寧侯完顏和尚率心腹,走汾州北門,逃往太原。

三月九日,秦軍陷汾州。。。。。。。。。。。

。。。。。。。。。。。。

。。。。。。。。。。。。。。。。。。

慘烈而又短暫的汾州之戰結束了,自趙石所部北渡黃河,不過半載,整個河中,已爲秦人所據。

汾州一陷,太原門戶大開,已在秦軍兵鋒之下,趙石之名,聲震北地,令人聞風喪膽。

是役,全殲太原虎衛軍精騎四千餘衆,殺傷金人漢軍六千餘,俘獲汾州鎮守使王秀以下,一萬餘人。

趙石所部,損傷也是不小,猛虎武勝軍,騎軍亡八百餘,傷者不過四十七人,可見騎戰之慘烈。

攻城之猛虎武勝軍步軍,亡一千二百餘人,傷兩千六百餘人。

其餘各部,傷亡也在兩千餘人上下。

這一戰,爲秦軍北渡以來,最慘烈的一戰,傷亡頗重,卻遠遠不到傷筋動骨的地步。

之後趙石據汾州,下令全城大索,緝拿散於城中的金人漢軍殘部,又得三千餘。

隨之,趙石便舉起了屠刀自王秀以下被俘之金人漢軍各部將領,四十餘人被斬於汾州南城城下,爲這一戰,又添了許多血色。

之後又陸續斬殺數百降卒,其餘被俘金人漢軍降卒,除了臨陣反戈的黎大可所部之外,皆貶爲罪囚,或爲文軍運送糧草或開墾荒地,或於山林間砍伐樹木,供大軍所用,等等等等,一萬多漢軍降一年之後,所剩已然寥寥無幾。

時,北地之人,一旦提起大將軍趙石之名,都會帶着幾許血腥的味道,而在金國轄下西秦名將,趙石,則是魔頭一般的存在了聞之,可使軍兵談之色變可止小兒夜啼,甚至許多年後,北地百姓會用大將軍趙的畫像來鎮宅辟邪,可見,其殺人如麻的名聲,到底有多麼深入人心了。

不過民間之傳言,卻無損於趙石善戰之名,一日而破河中重鎮汾州,殲女真精騎於汾州城下,大敗金國名將完顏和尚,消息一旦傳開,金國朝堂震動自不必提,便是大同,太原兩處金國大軍雲集之所在,也是如*在喉,寢食難安了。

。。。。。。。。。。。。。。。。。。。。。

。。。。。。。。。。。。。

報捷,這是每一次勝利之後必定要做的事情。

但這一次,趙石延遲了兩天,汾州大捷,聽上去很不錯,但實際上,打開通往太原的道路,對於現在的秦軍來說,並非一件好事,戰術總爲戰略服務,戰術上的勝利,並不代表着戰略上就能佔據主動。

這個道理趙石明白的很,而現在的情形就是這般,汾州一下,秦軍便要直面太原,太原可不是汾州,常年受到來自北方,或者西夏的威脅,太原作爲大同之依託,不但是金國河東糧草之重地,更是屯兵之所在。

那裡有十餘萬金兵重兵把守,加上大同人馬,共近三十萬,整個北地,除了大金京師以及南京之外,再無什麼地方會有此重兵。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進軍太原已不可能,所以,在戰略上,已是全然出於被動了,若大秦與金國傾力一戰,勝負許在兩可之間,但現在只憑他一路偏師,除了退兵或死守之外,估計沒有第三條路可選。

大秦朝堂之上,知兵之人衆多,糊弄不了,所以這個捷報該怎麼寫,怎麼解釋,之後又做怎樣的計較,都要有個考量。

南十八,孫文通不在跟前,便更要想的仔細些,不然書信往來,費事不說,還耽誤工夫。

而汾州既然已經在手,在沒探到金兵大舉而來之前,這處戰略要地,是斷不能放手的,其實,趙石之前已經預料到這種情形,現在不過是再反覆考量罷了,朝廷旨意一直未到,大將軍張培賢的軍令也斷了很長時日了,看似平靜,卻隱含玄機,此次大勝的背後,總有些陰影在的。

思量了幾日,終是不能再拖了,趙石召來幾個心腹將領,參詳一番,這才動筆,向朝廷報捷。

但捷報送出去沒兩天,朝廷欽差卻是到了河中,而這來人,也讓趙石吃了一驚。

大秦太子殿下,李全責。

當太子李全壽出現在趙石面前的時候,趙石確實驚了一下,非是他孤陋寡聞,用太子宣旨軍前,本身所代表的含義就要複雜的多的多,實際上,與御駕親征,只有一線之隔,其中牽涉必定也不會簡單了。

欽差來到,趙石率衆將出城相迎,以其大將軍之尊,又是領兵陣前,已算是給足了欽差面子,但見到太子李全壽施施然的,帶着點促黠的笑意,出現在面前,趙石先就一驚,接着便有些惱火兒,南十八他們幹什麼吃的,竟然沒報上來太子來了河中。。。。。。。。

不過這些心思,在城府日重的他的臉上,卻看不出分毫,立即便帶衆將下面,作勢要跪,但太子李全壽急趨上來,一把拽住了他的胳膊,卻任由趙石身後衆將拜倒在地。

“半載未見,大將軍勞苦功高風采更甚往日,可喜可賀啊。。

。。。。

。。”身高已到趙石肩頭的年輕太子,帶着雍容的笑意,還有幾分親近,爽朗的大聲道。

“都起來,都起來,諸位皆有功於國又都是軍中男兒何必如此?都起來說話。。。。。。”

趙石順勢站起身來,卻回頭吩咐“還不見過太子殿下。”

衆將多數都是一驚,隨之高聲參見,之後趙石四下看了看,招手將杜山虎叫了過來,吩咐他照顧好隨行衆人,不得怠慢便一把抓住李全壽的胳膊,甩開衆人,走到了一旁,低聲問道:“殿下怎麼來了河中?

都說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這。。。。。。。不是胡鬧嗎?”

他這裡有些冒失也大有失禮之處,但無論太子隨行之人,還是麾下衆將,卻只做未見,有的不知就裡的,也只會在心裡嘀咕老天爺,大將軍。。。。。。。。。與太子殿下還真不見外。。。。

。。。。而太子殿下親臨河中的震撼,卻也留在心頭久久不散。

。。。。。。。。

太子李全壽抖着胳膊,臉上滿是不情願但心裡頭,卻略有暖意,要知道,兩人自當年景王府相識至今,也有十餘個年頭了。

兩人雖爲主從,但卻師從一人,亦師亦友亦兄亦弟,干係實非旁人能夠曉得明白,近些年相交,雖遠不如景王府時親近,但互爲倚重之意卻明白的很,兩人又都不是什麼迂腐之人,相互連結,相互借重,漸漸已有榮衰一體的意思。

見趙石如此的不見外,又多有關切之意,他怎能不高興?又如何能不高興?

“我怎的不能來?又非御駕親征,不過是太子。。。。。。。

。。”臉上帶着苦笑,但亂轉的眼珠兒,還是讓熟悉他的根底的趙石明白,這位是童心作祟,開始習慣性的胡言亂語了。

擡起巴掌就拍了李全壽腦袋一下,若是在長安,趙石斷不會如此,但大軍征戰半載,自然不自然的,心裡那頭野獸已經探出了腦袋,加之在大軍中呆的久了,便也漸漸帶了幾分粗豪之氣。

“少廢話,這裡是哪裡?殺人奪命的地方,你瞧瞧,這城上城下的血還沒幹呢,不定計麼時候,金人就要過來,這等險地,你。。。

。。。殿下怎麼能來?朝中那些人是怎麼想的?是不是。。。。

。。。。。。。

被拍了一下腦袋,李全壽不但未怒,心中暖意更盛,不過也有些尷尬,多少年了,這腦袋可是太子的腦袋,可沒人再敢來拍,今日這大庭廣衆的,卻。。。。。。不由左右張望,不遠處旌旗招招,人羣林立,見他望過來,齊刷刷的,將目光都移了開去,李全壽不由苦笑,這臉好像丟的有些大了。。。。。。。。。。

不過隨即聽趙石越說越是嚴重,趕緊擺手“別,別,這次怨不得旁人,雖有皇命,卻是我自己力請來軍前傳旨的。。。。。。。

。。

“長安呆着氣悶。。。。。。。。。母后身子不太好,卻也沒大礙,所以就總想出來走走,這不,找個時機,就出來了。。。。

。。。。父皇也想我多走走,多看看,就沒攔着。。。。。。

。。。

“尤其是你,滿朝皆知你秉性,旁人怕是不敢來。。。。。。

。。也就是我。。。。。

。。。所以啊,來之前阻攔的人也有,但卻沒那麼多。。。

。。。。。

“再者說了,不過是太子而已,就算。。。。。。。。再立一位也就是,父皇又不是沒有旁的兒子?”

這等大逆不道的話,以調笑的口吻說出來,除了讓趙石再次覺得皇家親情淡薄之外,不論說的,還是聽的,都沒覺什麼不對。

沉吟片刻,趙石還是搖頭道了一句“你不該來。”

李全壽笑了笑,沒再接話,當年小小的景王府世子,現在已是太子之尊,不再是什麼孩子,隨着身體長成,眼中除了皇位之外,其餘的,多少都無關緊要了,而眼前之人,卻是他登位最重的一環,無論是在朝中,還是在軍中,漸漸已經變得舉足輕重,而在他眼中,更是無可替代之人。

而這次自請來軍前,除了走走看看的初衷之外,卻也是怕,怕趙石一意孤行,兵敗河中,怕這一敗。就無法翻身,怕趙石一去,讓他少了最大的助力,這些利益糾纏,看似冷酷,但卻也牢固,至於其中有多少真情實意,兩人其實都不會在乎。像他們這樣的人,也只有利益攸關,才能將他們連結的如此緊密的。。。。。。。。

所以,一些解釋,也就無關緊要了。

“走吧。這裡的風,可是比長安的風冷多了,咱們邊走邊說?”

趙石點頭,隨即吩咐起行,兩人上馬,走在隊伍前面。並無人敢去打擾,隔後一段,兩隊合成一隊,迤邐往汾州城內而來。。。。。

。。。

太子駕臨,誠然乃是大事,但在這一刻,隊伍中的所有人,包括滿帶風霜之色的東宮侍衛,溫文爾雅,一路行來,多有飄逸之姿的東宮侍講,伴讀,〖書〗記們,多數都是頭一次離得長安如此之遠,滿眼好奇的太監們,從長安一路跟隨而來的欽差儀衛們,從潼關,解州等處,一路護衛而來的軍兵將校們,趙石麾下的領兵將領們,所有的人,目光中若有若無的聚在前方兩人身上,帶着好奇,帶着探究的觀望着。

許多人都聽聞過,大將軍趙石不但乃皇上親信之人,更是太子殿下之心腹,更有人說,當年景王府時,此人曾爲世子師,世子友人,相伴數載,親近有若一人。

但除了少數人外,又有誰曾親眼見過?

但此時此刻,幾乎所有東宮隨行之人,對那些傳言,都深信不疑了,如此言行無忌,還有旁的解釋嗎?有的人已經心中大喜,有此人相助,將來太子登位,成算已有九成。

不管其他人的心思如何,前面的兩人談話,確也帶着幾分隨意。

仰望汾州城,猶能見到城牆之上的坑坑窪窪以及一片片的,黑色的斑駁痕跡,那是已經凝固風乾了的鮮血。

李全壽帶着些感慨,以及振奮道:“到了解州,還以爲得在汾州城下的大軍當中相見,不想,在途中去已接獲汾州捷報,嘿嘿,大將軍勞苦功高,用兵如神,實讓我等在長安安享富貴之人慚愧啊。”

趙石眉頭輕揚,卻並不受這恭維,直接問道:“殿下可是帶了陛下旨意?上面怎麼說?”

李全壽輕笑一聲,大秦皇家特有的細長眸子眯了起來“本來不讓各人通報,想給大哥一個驚喜,看來,大哥見了我,只有驚,卻沒有喜啊。”

稱呼換了,趙石嘴角也掛了笑,他已經知道,消息不一定好,但也絕對不會壞,到不用太過急切。

“太子殿下驟臨河中,叫我怎麼不驚?城裡還有些亂,沒什麼準備,一旦有事,怎麼護殿下週全?你讓我怎麼喜的起來?”

聞言,李全壽大笑,安慰道:“能給大哥帶點煩惱,也是不易,不過大哥放心便是,這河中如許荒涼,我可不願多呆,過幾日就走,不給大哥添麻煩,這總成了吧?、。

“大哥擔心什麼,我知道,你我相談,也不必忌諱許多,朝堂上的那些事兒,大哥應該明白,爭執來去,總要些日子,所以耽擱了下來。

。。。。。。。。不過沒什麼壞消息,我帶來的只有好處,大哥可是又升官了,平虜大將軍,掌河中事。。。。。。。。”

說到這裡,李全壽頓了頓,這才接着道“父皇對大哥的信重,實非旁人可比,朝堂諸公,欲命大哥回軍,只父皇一言而決,許了大哥便宜行事之權,與當年平蜀事同,不知羨煞了多少人?

本來呢,我來河中,是想勸大哥撤兵的,但現在看來,見事之明,識人之重,我不如父皇遠矣。。。。。

。。。。。大哥只管行事便是,這次啊,沒有多少後顧之憂了。”

“但大哥的捷報卻被我截回來了,這會送出去,可有些不合時宜。”

趙石有些疑惑的看過來心中略喜之餘,卻無多少意外,只因現在即便讓他撤兵,也是不成的了,定然還要上書據理力爭,來來回回拖下去,朝廷令喻只要一拖,也就變得無足輕重了的,這就是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只不過要溫和一些,不是硬抗罷了,而李全壽一說,只是讓事情變得更加順遂,也更加的名正言順,到是少了許多的麻煩。

不過他疑惑的是,這捷報算起來送上去也正是時候怎麼會不合時宜?

只見年輕的太子殿下從容的笑了笑,解釋道:“大哥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這捷報怎麼能現在送出去?旁的不說,只要到了潼關,就一定會生出許多變故枝節出來。”

“大哥試想,張大將軍見了這捷報,會如何想?父皇剛剛下旨,晉其爲鎮東大將軍卻也問他了幾句,頗有斥責之意?大哥也猜到了吧,其人與觀軍容使段德,紛紛上書,欲加罪於大哥他也不想想,大軍兩位副帥,一位已經待罪回京,一位再若問罪,他想幹什麼?”

“所以,官兒雖然也升了但之後嘛,卻不好說。。。。。。

。。有了這些,大哥這封捷報一旦到了潼關定然激起衆將爭功之心無疑,此爲春日一旦出兵,農時便誤了,張大將軍不可能不曉得這個,但。

。。。。。。。。他也不能不出兵,這個道理不用說,誰又能不明白?”

“行軍打仗,我不甚了了,但卻知道,此時出兵河洛,於大秦無益,就算得了河洛,今歲也將顆粒無收,河洛數十萬百姓,加上那許多的民夫,國庫能撐得住?”

“這捷報啊,以我之見,能瞞得幾日是幾日,最好是能瞞到春耕之後,到時再做說辭便是,大哥知我,不會怪我擅自做主吧?”

身段放的低,說的又很有見地,趙石點頭之餘,也是有些刮目相看,軍國大事,往往由細節決定,而其成敗,卻關係到所有人,所以說,一些冠之以軍國大事的事情,會拖沓一些,因爲上位者總會從細節處來完善他,而不會一直在宏觀上把握。

這不需要他們親力親爲,但也需要他們親力親爲,看上去有些矛盾,原因卻很簡單,細節上的事情,不會出自真正的上位者之手,但一定不會脫出上位者的控制,只知道把握大方向的人,永遠成功不了,因爲所謂大事,總是由這樣那樣的細節所堆積而成的,拍腦門的主意,便不會有細節上的考量,所以也只能是拍腦門的主意,辦下去,總會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最終便會形成一個誰也不願碰觸的爛攤子,包括當初拍腦門那位。

趙石算上位者嗎,當然算,但他還真沒想那麼深,因爲這不是長安,他現在統領大軍,考量的也多數爲戰事所服務,但李全責不同,身爲大秦太子,所計較的,與趙石完全不同,而他又能察覺出細節上的不妥,這就很難得了,所謂明君,無外如是,多爲民生所慮而已。

趙石不會想那麼深刻,他只是覺得,李全壽所言,極有道理,而麾下的軍中將領,哪裡會想到這個?說不定還巴不得的讓潼關衆將知道呢,畢竟被派來河中,衆將心中可都憋着一股鬱氣,這會兒報捷,還不得讓潼關衆將羨慕怕眼睛發藍?

“殿下所言極是,嘿,大將爭功,誰也不能免俗。。。。。。

李全壽聽得哈哈便笑“大哥好心胸,我這裡還怕你怪我給你找麻煩呢,要知道,陣前立下大功,卻不能直奏於朝廷,大哥麾下虎賁,定有人不會心服的,說到底,還是給大哥找了麻煩,恕罪恕罪,不過我這裡也不好受,父皇來之前,可是耳提面命,唯恐我擅自干涉軍務,這要是傳到父皇耳朵裡,一頓訓斥是逃不掉的,所不定啊,還得閉門思過呢。。。。。。。”

趙石臉上也帶了笑容“未必,殿下爲國爲民之心,天地可鑑,即便陛下知道了,也只能說好,怎還會有斥責?殿下未免多慮了。。。

。。。。。。。

兩人談談說說,不知不覺間,已經進了汾州城,南城乃是汾州之戰的主戰場,城牆附近,被破壞的厲害,殘垣斷壁,看上去分外的殘破。

由於時日尚短,到內城的一路上,到處也都是戰火硝煙的痕跡,讓李全壽大開眼界之餘,卻也連連作感慨狀,一連串的問題也是接踵而至。

趙石也是耐心,指點着各處,爲李全壽解說,這裡,因爲肅清城內金兵殘部,爭奪的厲害,所以房屋都毀壞了,那裡,因爲阻了大軍行進,所以都推平了,而在那一邊,又擒獲了誰誰誰,在這一邊,又斬首了誰誰誰。

而其間,又夾雜着,率部到臨汾,再到汾州的一些戰事以及考量,雖只略略一提,卻也讓頭一次身臨陣前的李全壽聽的津津有味兒。

一路說着,帶着興致盎然的李全壽來到了原汾州鎮守使府所在。

“殿下先洗漱休息一番,到了晚間,我在爲殿下接風洗塵,順便爲殿下引薦衆將,如何?”

李全壽笑着點頭“到了這裡,你是主,我是客,客從主便便是,正好,大哥也準備一下,晚間宴前,咱們先宣了旨意。。。。。。

。。。我也想見見大哥麾下虎賁,到底有何不凡之處,之後咱們再單獨暢飲一番,秉燭夜話,豈不是好?”

第35章 支使第961章 卡勒第1317章 孩子第993章 惑敵第380章 豪傑(四)第1536章 村落第745章 春來第590章 要命第999章 箭雨第1406章 夜宴(二)第1479章 張承第277章 初到第5章 大雪第526章 艱途(二)第1018章 說服第1566章 不安第1130章 喜事(二)第182章 爲官第532章 猶疑第1184章 事多第3章 血色都市第311章 邸報第1279章 兵敗第377章 遇匪(三)第480章 蜀亡第103章 先生第414章 山林第1444章 文樓(四)第1034章 相爭(二)第38章 解圍第1章 少年第1486章 算賬第1072章 獻策第1209章 胖子第1291章 大事第54章 糧草第148章 計議第45章 說笑第1015章 舊部第1507章 展示第1231章 鎮軍第444章 可笑第507章 雲涌(七)第646章 冬日第1425章 問話(二)第458章 童生第1385章 寺廟第818章 南宮第1404章 請命第217章 年關(十)第551章 夜戰第820章 天妖第1393章 安撫第1183章 兵部第1360章 陰暗第516章 雲涌(十六)第654章 建府第1548章 東去第846章 暴起第1549章 降人第1537章 女人第271章 開拔(一)第934章 論賞第82章 突破第1263章 韋州(九)第861章 回府第1189章 廷議第846章 暴起第1258章 韋州(四)第1415章 區別第1203章 訓誡第1028章 交戰(一)第86章 風雲(四)第229章 暗流第410章 獎懲(二)第1051章 諸事(二)第1140章 府中第495章 風起(四)第1373章 吐蕃第80章 收徒第302章 斬獲第715章 開端(四)第406章 獎懲(十一)第1371章 醉酒第1097章 商人(三)第740章 碑林第1151章 拜會(一)第1160章 主從第765章 入甕(三)第634章 人來(七)第807章 玩笑第1220章 詐城第405章 論人第1374章 雄心第1044章 北遷第926章 部衆(二)第1322章 年關第115章 遷陵第1087章 瘋狂第1407章 爭權
第35章 支使第961章 卡勒第1317章 孩子第993章 惑敵第380章 豪傑(四)第1536章 村落第745章 春來第590章 要命第999章 箭雨第1406章 夜宴(二)第1479章 張承第277章 初到第5章 大雪第526章 艱途(二)第1018章 說服第1566章 不安第1130章 喜事(二)第182章 爲官第532章 猶疑第1184章 事多第3章 血色都市第311章 邸報第1279章 兵敗第377章 遇匪(三)第480章 蜀亡第103章 先生第414章 山林第1444章 文樓(四)第1034章 相爭(二)第38章 解圍第1章 少年第1486章 算賬第1072章 獻策第1209章 胖子第1291章 大事第54章 糧草第148章 計議第45章 說笑第1015章 舊部第1507章 展示第1231章 鎮軍第444章 可笑第507章 雲涌(七)第646章 冬日第1425章 問話(二)第458章 童生第1385章 寺廟第818章 南宮第1404章 請命第217章 年關(十)第551章 夜戰第820章 天妖第1393章 安撫第1183章 兵部第1360章 陰暗第516章 雲涌(十六)第654章 建府第1548章 東去第846章 暴起第1549章 降人第1537章 女人第271章 開拔(一)第934章 論賞第82章 突破第1263章 韋州(九)第861章 回府第1189章 廷議第846章 暴起第1258章 韋州(四)第1415章 區別第1203章 訓誡第1028章 交戰(一)第86章 風雲(四)第229章 暗流第410章 獎懲(二)第1051章 諸事(二)第1140章 府中第495章 風起(四)第1373章 吐蕃第80章 收徒第302章 斬獲第715章 開端(四)第406章 獎懲(十一)第1371章 醉酒第1097章 商人(三)第740章 碑林第1151章 拜會(一)第1160章 主從第765章 入甕(三)第634章 人來(七)第807章 玩笑第1220章 詐城第405章 論人第1374章 雄心第1044章 北遷第926章 部衆(二)第1322章 年關第115章 遷陵第1087章 瘋狂第1407章 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