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以誠動人

石虎大舉進攻冀南之際,慕容皝叛變、雁門遇襲、常山陷落等急報,一前一後緊連着送到御案上。高嶽急怒交加,唯有打起精神,調派後援針鋒相對。夏州牧樊勝,長期鎮守西北並及塞外,並沒有多參與中原戰事,此番也奉命派遣老將何成率師兩萬精銳,馳援幷州。

晉陽方面,楊韜本來驟聞燕國突襲雁門,正親自領兵北上迎敵時,半路又驚悉常山失守,楊鋒不屈被殺,當即痛上加痛。他有三個兒子,皆在軍中效力,但論及過人的勇猛和指揮作戰的能力,在天賦資質上,卻都遠遠不及侄兒楊鋒。近年來,楊鋒也確實憑着自己出衆的能力,再加上楊韜有意的培養,在年輕將領中脫穎而出,累建功勳,漸有名聲。故而,於公於私,楊韜都極爲信重楊鋒,視其爲自己的接班人。

此前,攻下常山郡後,在考慮守將人選上,楊韜最終還是選擇了楊鋒。一方面是楊鋒確有本事,叫他去鎮守常山是合適人選;另來派自己的侄兒去最前線,也可向所有人表示身先士卒奉公爲國的忠義精神。此外楊韜總還有些私心,雖然常山是危險的地方定會迭遭敵襲,但不經險地,哪有奇勳,他也是存了讓侄兒進一步去建功立業的思想,將來纔可以憑藉傲人戰功,逐步升遷,續他楊家顯赫地位。

孰料人算不如天算,楊鋒果真命喪敵手,人死不能復生,痛失骨肉至親的心愛接班人,怎不叫人斷了肝腸。而半生希望一朝滅絕,楊韜從此深恨石閔及慕容皝,爲其後來屢次對慕容恪打壓迫害、公報私仇埋下了因由。

傷痛歸傷痛,眼下,鑑於幷州當前的嚴峻形勢,作爲本地最高長官,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幾近暈厥之際,楊韜強忍激動情緒,不得已上表自劾,請求朝廷論罪處罰,並調派重臣前來主持幷州戰事。

未及皇帝旨到,免去楊韜幷州牧、衛將軍之職,黜爲幷州都護、徵西將軍,並從郡公爵位降爲縣公,罰俸半年。但同時皇帝並沒有派任何人來代替楊韜,仍准許他都督幷州軍事,統帥三萬餘幷州軍,繼續全權負責北線戰局。楊韜明白這是皇帝在給他一個將功贖罪而能堵住悠悠謗議的機會,不禁百感交集,流着眼淚謝恩領旨。

何成將入幷州的時候,洛陽城有司來報,御史中丞多柴攜鎮東將軍石生入朝,請求覲見。高嶽正當午休,聞報立時披衣而起,特在寢宮內召見,以示親厚之意。石生甫見高嶽,遠遠便即跪倒,膝行至前,抱住高嶽雙腿,失聲大哭,說自己在青州私自用兵,竟敢對朝廷無禮,更使皇帝增添了煩憂,而今羞悔難當,願意以死謝罪。

時隔三年有餘,再見石生,竟已兩鬢斑斑,面容憔悴。高嶽見他跪在腳前,真情流露哭得不能自己,又見他短短几年便落到如此委頓身形,也曉得他的天大難處,立生同情。感慨唏噓之餘,高嶽一把扶起石生,當面表示既往不咎,免他一切罪

責,並再次重申了君不疑臣、臣不背君;君臣同心、攜手共進的原則。石生重新獲蒙皇帝的信任,長期以來的重大心病一朝卸落,當即激動地連叩九首,並噬破手指,不顧高嶽的攔阻,當即在地板上,以血書寫了一個大大的“忠”字,指天發誓,此生若有背叛,當鬼神共誅,子嗣無存。

數年嫌隙,一朝消釋。石生復對多柴深深禮拜,言道生我者父母,恩我者皇帝,全我名節者,多公也。高嶽也十分高興,對多柴言道,能使自己與石生消除了誤會而不至於愈走愈錯反目成仇,更且彼此知心君臣融洽,使得國家避免了一場牽扯甚多的內鬥,這都是多柴在背後的努力付出,非常難得,功勞巨大。爲了賞酬,高嶽當場封了多柴潁川侯爵位,並叫他開始做好接手御史臺的準備。

石生請求交還兵權,隻身歸朝,另派良將鎮撫青州。高嶽不許,讓他放心大膽的繼續帶兵就是。繼而談到而今趙將石閔不僅攻陷了常山窺伺雲中,還時常南下襲擾鄴北,似堪猛銳難制。石生當即自告奮勇,表示皇帝既然如此信任允其繼續領兵,自己當爲皇帝分憂。石生言道,石閔乃是自己的侄輩,從前初入軍中,便是在自己的麾下供職,從偏裨步步升遷,都是自己一手帶出來的。可謂既爲族親,又份屬師徒,對石閔頗爲了解。眼下石閔勢大猖獗,他石生無法坐而視之,願意親率兵馬,北上冀州,往擊石虎,並尋機與石閔戰。

高嶽點首,允他率部北上,可徑直去圍邯鄲,協助胡崧抵禦石虎及石閔。高嶽道:“卿且去。朕當親自修書一封給胡崧,叫他與卿好生相處,勿得生隙。”

石生昔年爲後趙頂尖的王牌將領之一,曾與秦軍大小數十惡戰,多次和胡崧等兵戈相向,互有殺傷。後來投入秦國,胡崧對其頗爲厭憎,便在公開場合斥諷石生。而石生桀驁未消,敏感自尊,也即不顧身份,反脣相譏過,胡崧怒不可遏,甚至揚言必要殺他。再之後,石生爲國屢立功勞,胡崧便也作罷,而時過境遷,二人也不似當初那般針鋒相對,但畢竟還是不睦。現今,石生將要入冀,而冀州最高長官便是胡崧,高嶽生怕兩人再起波折,乃有此語。石生感激皇帝爲他設身處地考慮,也表示會從大局出發,時時禮讓胡崧,絕不會讓皇帝憂心。

君臣歡談一番,雖已吃罷午飯,高嶽卻執意再次設了私宴,款待石生及多柴,親自接風洗塵。並推心置腹言道,石生正當壯年卻面有病容,爲他擔憂。叮囑其定要保重身體,將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倚仗他多多出力。石生感動至極,從此死心塌地效力,終生再未起半分異志,爲秦掃蕩北方統一中原立下汗馬功勞。十七年後,石生在幽州牧任上病逝,終年六十二歲,追封郡王爵,贈車騎大將軍、樞密副使,諡曰武毅,皇帝更親書輓聯相送:“用武安國一身凌雲膽,去邪歸正兩朝河東王。”

宴席將畢時,

侍衛進來稟報,說李鬆年求見。高嶽曉得一般尋常之事,李鬆年是不敢來打擾的,定然是有什麼專門事情彙報。但此刻還是傳話,讓李鬆年在堂外等候。

略說幾句後,多柴與石生便識趣地站起要告退。高嶽允了,叫石生先留一步,拍着他的背,溫言與語道:“卿多年在外征戰,戎馬倥傯,難得回京一趟。趁着現在回來了,且休憩幾日再出發罷!可去看看你的兄弟石堪,敘敘手足之情。”

說到私話上,石生更加放鬆了些,但還是躬身敬道:“陛下不說,臣其實也正有此意。臣這個人,生於草莽,出身粗鄙,有江湖之氣,喜愛結交朋友。但從前臣擔心與王公大臣走得近了,會引起不必要的流言,故而可以避嫌,寡言少語。時間長了,臣在洛陽,也就沒有什麼相熟的朋友,只得石堪等寥寥數人。石堪比臣小四歲,昔年臣的兄弟們中,他與臣關係也最爲莫逆。後來時局變幻,物是人非,不料臣與他竟殊途同歸,皆來仰仗陛下的恩德。”

高嶽點點頭,面上又起了笑意道:“朕光明磊落,往後也望卿心懷坦蕩,再不須刻意壓抑。這個,說到石堪呢,你可能還不知道罷。去年裡,他不知怎地卻迷上了佛法,動輒便前往白馬寺聽禪論經,朕也不去管他。前些時日,他竟然要求剃度,正式出家,住持曉得他身份特殊,不敢擅定,結果一層層便報到朕了這裡,還未來得及找他。正好卿去,卿是他的兄長,意義不一樣,去好好問問,若是真心向佛,朕也支持,絕不會干涉他;若只是爲了自保避嫌嘛,那麼大可不必這般做戲。”

石生有些愕然,繼而啼笑皆非。石堪曾經犯有大罪被擒拿歸國,雖然皇帝最終沒有殺他,石堪卻總是日日憂心忐忑不安。而今聽說石堪竟要出家,石生暗忖,不曉得石堪到底是怎麼想的,但若是當真潛心修行,好歹也算他有個相對清靜無災的好結局,很不錯了。

石生應承下來,拍着胸脯表示會好好教導石堪。高嶽頓了頓,又道:“還有一事。三月前,桃豹得病,朕數次遣太醫去診治,都說愈發沉重。五日前,太醫還來稟報,說桃豹年邁體衰,加上長期鬱鬱不樂,這次恐難好了。他滿門老小都被石虎殺光了,被迫孤身來投,朕想,則必然會有人在異域、孑然悽惶之感。念着他與你家先君的關係,你便可算是他如今唯一能說上話的親人,這次也去看望看望他,全彼此一個故人之情!”

石生立時下拜,動情道:“石堪、桃豹乃至臣,從前都是聖朝的罪人。天幸遇見陛下恩深似海,不但不交付有司,還願意擡愛任用或者優容恩養,使臣等能安然處之。臣無他話,只能爲陛下多多殺敵,也算替石堪桃豹,贖罪便了。”

高嶽笑笑,擺擺手叫他不要如此多禮,再略說幾句,石生便告退而去。高嶽緩了緩情緒,坐定了,便傳喚李鬆年進來。

(本章完)

第一百六十章 攻守相持第一百九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三百零五章 太傅未歸第三十九章 要事相商第三十二章 無端示好第三百七十六章 據實奏報第八十六章 行兵方略第兩百四十一章 外城失守第兩百六十二章 靖邊城主第七十五章 見機行事第五十三章 爲官之本第兩百二十七章 氣鬱心間第六十五章 史載大賢第一百三十二章 遊子之心第兩百零五章 合攻張春第三百三十七章 再伐代國第兩百二十九章 閉門商議第兩百五十一章 瞻前顧後第四百零二章 毫無貳志第兩百一十七章 最新去向第十章 一言而決第五十三章 爲官之本第三百五十章 何人擋路第四百零三章 不速之客第三百二十九章 東西夾擊第五十章 隴西郡守第一百零二章 和議達成第六十四章 真知灼見第兩百四十三章 要緊之事第一百六十六章 名王威勢第兩百九十八章 各種心態第一百一十一章 情難自已第一百一十四章 心有惡魔第一百九十四章 全面敵襲第八十二章 軍制商議第三百六十四章 久忍篡國第一百八十四章 當朝新貴第一百六十章 攻守相持統一回復第三百八十一章 君臣奏對第四百零七章 當庭處死第三百八十八章 總戎軍機第一百九十七章 會師宕昌第兩百五十章 皇帝遺旨第兩百一十六章 推心置腹第兩百六十五章 因故西行第三百二十八章 趙使來謁第三百一十一章 虎牢歸屬第兩百九十二章 秦國肇基第二十八章 韓雍生辰第四百零四章 威逼利誘第一百三十二章 遊子之心第十章 一言而決第三百四十章 兩趙決斷第一百五十一章 換個思路第一百四十四章 中樞之險第一百六十一章 叛將趙染第三十九章 要事相商第一百五十章 插翅而逃第三百六十二章 南戰北爭第一百九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三百九十二章 撫平邊地第九十一章 何方來軍第一百九十九章 同舟共濟第五十四章 痛貶庸吏第八十七章 土山失守第兩百二十九章 閉門商議第兩百零九章 不行就走第八十四章 心中煎熬第八十章 準備妥當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生嫌隙第八十四章 心中煎熬第兩百零七章 敗軍責任第一百零五章 潔身自好第三百二十七章 約秦之議第三百零五章 太傅未歸第兩百七十三章 臨汧大捷第八十章 準備妥當第三百四十章 兩趙決斷第四十八章 首陽易主第一百七十四章 入城面君第一百三十五章 豈願順服報到+抱歉第八十六章 行兵方略第三百二十三章 公賞私贈第兩百三十一章 各有心思第八十章 準備妥當第三百一十八章 神卜妙算第兩百三十三章 殺雞儆猴第三百九十四章 三年局勢第兩百一十一章 南安生亂第三百四十五章 代國被平第三百六十六章 捉摸不透第一百三十六章 若有所思第兩百四十三章 要緊之事第兩百七十三章 臨汧大捷第三百一十五章 義不可廢第一百四十六章 天羅地網第六十六章 難遂所願
第一百六十章 攻守相持第一百九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三百零五章 太傅未歸第三十九章 要事相商第三十二章 無端示好第三百七十六章 據實奏報第八十六章 行兵方略第兩百四十一章 外城失守第兩百六十二章 靖邊城主第七十五章 見機行事第五十三章 爲官之本第兩百二十七章 氣鬱心間第六十五章 史載大賢第一百三十二章 遊子之心第兩百零五章 合攻張春第三百三十七章 再伐代國第兩百二十九章 閉門商議第兩百五十一章 瞻前顧後第四百零二章 毫無貳志第兩百一十七章 最新去向第十章 一言而決第五十三章 爲官之本第三百五十章 何人擋路第四百零三章 不速之客第三百二十九章 東西夾擊第五十章 隴西郡守第一百零二章 和議達成第六十四章 真知灼見第兩百四十三章 要緊之事第一百六十六章 名王威勢第兩百九十八章 各種心態第一百一十一章 情難自已第一百一十四章 心有惡魔第一百九十四章 全面敵襲第八十二章 軍制商議第三百六十四章 久忍篡國第一百八十四章 當朝新貴第一百六十章 攻守相持統一回復第三百八十一章 君臣奏對第四百零七章 當庭處死第三百八十八章 總戎軍機第一百九十七章 會師宕昌第兩百五十章 皇帝遺旨第兩百一十六章 推心置腹第兩百六十五章 因故西行第三百二十八章 趙使來謁第三百一十一章 虎牢歸屬第兩百九十二章 秦國肇基第二十八章 韓雍生辰第四百零四章 威逼利誘第一百三十二章 遊子之心第十章 一言而決第三百四十章 兩趙決斷第一百五十一章 換個思路第一百四十四章 中樞之險第一百六十一章 叛將趙染第三十九章 要事相商第一百五十章 插翅而逃第三百六十二章 南戰北爭第一百九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三百九十二章 撫平邊地第九十一章 何方來軍第一百九十九章 同舟共濟第五十四章 痛貶庸吏第八十七章 土山失守第兩百二十九章 閉門商議第兩百零九章 不行就走第八十四章 心中煎熬第八十章 準備妥當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生嫌隙第八十四章 心中煎熬第兩百零七章 敗軍責任第一百零五章 潔身自好第三百二十七章 約秦之議第三百零五章 太傅未歸第兩百七十三章 臨汧大捷第八十章 準備妥當第三百四十章 兩趙決斷第四十八章 首陽易主第一百七十四章 入城面君第一百三十五章 豈願順服報到+抱歉第八十六章 行兵方略第三百二十三章 公賞私贈第兩百三十一章 各有心思第八十章 準備妥當第三百一十八章 神卜妙算第兩百三十三章 殺雞儆猴第三百九十四章 三年局勢第兩百一十一章 南安生亂第三百四十五章 代國被平第三百六十六章 捉摸不透第一百三十六章 若有所思第兩百四十三章 要緊之事第兩百七十三章 臨汧大捷第三百一十五章 義不可廢第一百四十六章 天羅地網第六十六章 難遂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