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王粲

bookmark

第121章 王粲

“明年……”劉表的提議正中劉景下懷,若是他回去後劉表馬上舉他爲茂才,那就顯得太過刻意了,恐怕會引起張羨的不快,明年的話就沒有這方面的擔憂了,時間上也剛剛好。

Wωω✿тт kan✿¢ 〇

劉景只拜謝,絕口不提其他,劉表卻以爲他默認了,就此打住,另起話題。

劉表從未生出過懷疑,眼前這個被鄧羲譽爲“王佐之才”,被宋忠贊爲“國器”的人,如今僅僅只是一個小小的百石吏,就算打破衆人的腦袋,也不會有人猜到他內心的真正想法。

堂中之人皆是荊州權要,能夠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接待劉景,實屬不易,劉景這次來見劉表的目的已然達到,便不再久留,當即向劉表提出告辭。

劉表親挽着劉景,送其出門,一臉依依不捨,最後說道:“仲達,張長沙以凡人待你,孤則不然,你乃孤之‘肺腑’,待你日後來到襄陽,孤必視你爲股肱匡弼。”

肺腑意指同宗,劉景笑了笑,他若是將這話當真,他就真是白癡了。

劉表和劉焉、劉璋父子同爲漢景帝之子、魯恭王劉餘之後,關係比他近多了,可結果如何?劉表先是向朝廷舉報劉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聖人之論(意指其圖謀不軌)”,劉焉一死,立馬派人挑撥蜀中豪強反叛劉璋,哪有半點肺腑之意?

劉景同劉表及劉先、鄧羲、賴恭等人拜別,輪到宋忠時,只聽宋忠說道:“仲達,我明日休沐,將在家中設宴招待同僚、朋友,到時你可前來。”

劉景肅容拜道:“先生有召,弟子敢不從命。”這樣最好,不必再一家一家拜訪,省去了他許多奔波之苦。

被州部的牛車送回都亭,劉景屁股還沒坐熱,便陸續有客人登門拜訪,他們有的是荊州人、有的是北方人,劉景不分南人北人,皆熱情相待,然而不出一個時辰,他就送走了訪者,並閉門謝客,因爲潘濬來了。

潘濬約弱冠之年,身量中等,五官出衆,其頭戴進一樑賢冠,身着茶色雲紋儒服,頗有君子之風。隨他而來的還有一人,此人身形瘦小,容貌鄙陋,長得還不如龐統,但偏偏此人神情自然,行止之間,氣度非凡,極爲引人注意。

“大兄……”

“仲達……”

兩人把臂大笑,潘濬仔細端詳劉景一番,劉景身高已長到七尺七寸,高出他一截,潘濬不禁感嘆道:“仲達,這才一年多不見,你變化何其之大,爲兄都快認不出你了。”

“大兄變化也不小。”劉景隨後問道:“大兄,不知這位朋友是?”

潘濬爲他介紹道:“這位就是名滿天下的王仲宣王君。王君素聞仲達之名,得知我要來見你,便跟着一起來了。”

劉景恍然大悟,潘濬雖然拜在海內大儒宋忠門下,但他在襄陽並不爲人所知,直到受到王粲的賞識,才漸漸有了名氣。

潘濬作爲荊州本地人,居然要靠外地人的賞識才能揚名,並且,這個外地人還是一個比他年紀還小的人。

不得不說,在中原士人面前,荊州士人太過弱勢了,不過也有例外,南陽作爲光武帝鄉,比鄰京師、潁川、汝南,歷來歸入中國行列,堪稱是大漢朝的核心文化圈。

劉景暗暗打量王粲,不管是前世還是今生,他對王粲這個名字都可謂耳熟能詳,王粲是兗州山陽大族王氏子弟,曾祖王龔、祖父王暢皆官至三公,其父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長史。王粲不僅出身高門,亦有傾世才華,據說他有過目不忘之能,十餘歲就被大儒蔡邕看中,譽其有異才,自愧不如,打算將自己的藏書全部贈送給他。

劉景爽朗一笑,對王粲道:“足下大名,在下聞之久矣,今日得見,三生有幸。”

“足下太客氣了。”王粲眼中閃過一抹異色,他以己度人,認爲劉景少年成名,才智過人,必定是心高氣傲之輩,沒想到竟如此謙遜。

劉景又道:“說來你我兩家頗有淵源,在下曾祖永和三年爲司徒,如果沒記錯的話,足下曾祖王公當時爲太尉。”

王粲聞言一愣,自家曾祖的事蹟他豈會不知,頷首道:“沒錯,在下曾祖永和元年十二月爲太尉,直至永和五年九月爲桓公代替。”

劉景笑道:“你我祖上同爲宰輔,共佐天子,治理天下,今日你我相識,論及先人功業,何其美哉。”

王粲聽得一臉古怪,虧他能將兩人扯上關係。

潘濬同樣驚訝的看了劉景一眼,劉景從裡到外簡直就像換了一個人,他以前可不是一個善於言談的人。

劉景一上來就和王粲拉關係,自然是有原因的,王粲性格爭強好勝,才華又高,過目不忘,辯論應機,當世無雙。

劉景充其量不過是個掌握了一些未來知識的“半吊子”,真實文化水平比“(建安)七子之冠冕”差遠了,唯恐王粲生出較量之心,到時候弄得他下不來臺,就太難看了。

劉景將兩人迎入室中,立刻燒水煮茶,此舉成功引起了王粲的注意,潘濬亦頗感興趣,劉景藉機給他們介紹一番。

王粲不太喜歡茶的味道,反倒是潘濬,很喜歡喝茶。

在此期間,王粲數次將話題轉到辭賦、經學上,而劉景總是淺嘗即止,而後巧妙的岔開,談論天下大勢和書法,此二者是他的優勢所在,幾個王粲綁一起也不是他的對手。

王粲書法主要學自蔡邕,蔡邕稱得上是近代以來最爲傑出的書道大家,八分書、隸書、大篆、小篆無不精通。

不同於辭賦,只需靈感即可,書法固然也講天賦,但勤奮更重要,王粲今年剛滿二十,受限於年紀,他的書法還難以登堂入室。劉景則不然,他前世就苦練了十年以上的書法,又有“自創”的顏體楷書、行書,完全當得起“書道大家”四個字。

當劉景拿出衆多精品字帖,王粲輕易就被折服了。

(本章完)

第453章 攔路第498章 城破第161章 良法第510章 計成第231章 勸降第91章 壁畫第486章 主力第199章 撤離第82章 圍攻第344章 中箭第354章 屯田第76章 新左史第376章 出征第427章 身當第75章 百石第232章 負傷第280章 投靠第386章 面曹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299章 兵臨第16章 決定第282章 建言第336章 區景第230章 敗走第11章 帶經耕鋤第163章 解土第539章 所求第416章 暢談第405章 防疫第54章 鄧攸第456章 房陵第37章 邀請第392章 落幕第105章 八陣第160章 搶權第62章 拔刃第496章 鐵壁第496章 鐵壁第502章 選將第42章 點評第124章 宴會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50章 寶珠第443章 韓暨第494章 戰臨第237章 監九縣第228章 斬首第537章 茂才第109章 難題第104章 軍法第23章 赴任第218章 樓船第150章 開戰第539章 所求第497章 來投第104章 軍法第300章 召集第219章 開戰第265章 再勝第64章 擒獲第116章 再見第78章 曬書第532章 用意第330章 封拜第428章 突圍第412章 刺史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195章 韓廣第366章 歎服第371章 慰問第316章 禁酒第332章 徐庶第108章 名望第34章 志向第461章 守節第514章 後事第100章 大船第130章 親迎第464章 上書第378章 策反第270章 醫所第366章 歎服第75章 百石第289章 倒戈第92章 先賢第321章 瀏陽第154章 縣舍第219章 開戰第54章 鄧攸第419章 猛將第314章 賢妻第163章 解土第518章 海昏第161章 良法第78章 曬書第93章 墓祭第286章 軍令第281章 面見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
第453章 攔路第498章 城破第161章 良法第510章 計成第231章 勸降第91章 壁畫第486章 主力第199章 撤離第82章 圍攻第344章 中箭第354章 屯田第76章 新左史第376章 出征第427章 身當第75章 百石第232章 負傷第280章 投靠第386章 面曹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299章 兵臨第16章 決定第282章 建言第336章 區景第230章 敗走第11章 帶經耕鋤第163章 解土第539章 所求第416章 暢談第405章 防疫第54章 鄧攸第456章 房陵第37章 邀請第392章 落幕第105章 八陣第160章 搶權第62章 拔刃第496章 鐵壁第496章 鐵壁第502章 選將第42章 點評第124章 宴會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50章 寶珠第443章 韓暨第494章 戰臨第237章 監九縣第228章 斬首第537章 茂才第109章 難題第104章 軍法第23章 赴任第218章 樓船第150章 開戰第539章 所求第497章 來投第104章 軍法第300章 召集第219章 開戰第265章 再勝第64章 擒獲第116章 再見第78章 曬書第532章 用意第330章 封拜第428章 突圍第412章 刺史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195章 韓廣第366章 歎服第371章 慰問第316章 禁酒第332章 徐庶第108章 名望第34章 志向第461章 守節第514章 後事第100章 大船第130章 親迎第464章 上書第378章 策反第270章 醫所第366章 歎服第75章 百石第289章 倒戈第92章 先賢第321章 瀏陽第154章 縣舍第219章 開戰第54章 鄧攸第419章 猛將第314章 賢妻第163章 解土第518章 海昏第161章 良法第78章 曬書第93章 墓祭第286章 軍令第281章 面見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