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 搶佔先機

王太后,遂以心腹之言相告:“妹妹當知。海外寄田,一年三熟。一畝便當大漢三畝。徼外荒洲,皆無主之地。先佔先得。於家於國,皆有大利,如何能輕棄。”

“長姐乃憂,爲他人所先。”太史慈母言道。

“然也。”王太后言道:“先前皆不知其利,故棄如敝屣。今已人盡皆知。必有人不甘其後。若爲我兒所得,當比薊國,授之於民。然若爲他人所得,必據爲己有。先帝曾言,天下十分,漢室三分,豪強七分。然萬千黎庶,卻無一分。海外荒洲,縱廣袤十萬裡,若爲豪強所得,又與民何益?”

“長姐所慮,我等不及。”時至今日,二位義王太后,方知王太后苦心。

“家國天下。今我兒並土封國。尚未能富有四海。聞徐豫諸王,廣造海船。其用意,不言自明。若不能先發,且又後繼有人。不出百年,海外荒洲,當又如今漢這般。天災人禍,羣盜蜂起。萬民飢流,十不存一。”王太后素有遠見。

大航海,因薊王而興。寄艙劵,寄田券之利大,天下皆聞。漢室宗王,豪門大姓,躍躍欲試者,多如過江之鯽。徐豫諸王,大造薊式海船,順下南海,搶佔荒洲之心,昭然若揭。

毋論其他。一季三熟,足見利大。大漢農耕立國。本以爲徼外皆蠻夷。如塞北,西域,多不宜耕作。豈料薊王首開海外屯田之先河。先立港津,再圈其地。而後支渠四通,圩田築堤。向化島夷,充填勞力。薊人寄田,可謂耕一餘九。一本萬利。

然,如何搶佔先機?

大漢家國天下。天子居首,諸國次之,諸侯再次。此乃自上而下,三級封建體系使然。

換言之。薊王圈佔,唯天子可取之。諸王、諸侯,皆不可染指。即便薊王壽終正寢,與世長辭。推恩之下,諸王子下承封國。與二代薊王,乃兄弟之邦。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便是天子,亦需細掂量。

更有甚者,天子賜九龍柱華表。授薊王開疆並土之權。凡所佔荒洲,皆可併入封國。

“今漢封國,多不過一郡之地。若以一郡之地分割,百子足夠乎?”王太后有聲擲地。

衆人這才醒悟。郡國地有所限。

便是薊國,亦不過並六縣爲國。論大小,亦不出一郡之地。“郡國“二字,不言自喻。今漢封國,皆循此例。無有例外。

再深思。天子雖授九龍華表,許薊王開疆並土。然薊王又豈能擅自僭越。大肆吞併,授人以柄。唯有化整爲零。郡國分割,授於諸子。

“唉……”倍思前後,二位義王太后,這才遲遲醒悟:“無怪先前,洛陽朝堂屢次增封,王上皆婉拒。”

“此,便是臣節。”王太后言道:“君有所賜,臣有所辭。”

“如何分辨?”太史慈母問道。

“率由舊章,蕭規曹隨。”王太后答曰。

“原來如此……”衆皆有所悟。

今時今日。薊王尚不便將廣袤海外領土,併入封國。唯分封諸子。如此一來,爲搶佔先機,必行螽斯衍慶,多生多育。

遲恐不及。

誠然,待三興漢室,登基爲帝,自當百無禁忌。

然王太后並國中肱股重臣皆以爲,宜當雙管齊下。三興漢室不可棄,人倫大事不可廢。

只限一郡之境。三百子嗣,佔地有限。確實力有未逮。

更何況,薊王后宮,多宜生養。三百函園姬,三百雲霞衛。更有五千西園妃。

西園妃,出身六宮采女:“六宮采女凡數千人,天子遣掖庭丞相率於鄉中閱視童女年十三已上、二十已下,長壯皎潔有法相者,因載入宮,謂之采女也。”

先帝又擇年十四至年十八,姿容上佳者入西園。皆裙下開襠,以便臨幸。待先帝崩,新帝合肥侯,遂將西園采女盡數驅離,守先帝陵。

得何後赦免,擇優入園,號西園妃。

如此層層擇選,品貌俱佳,皆稱殊麗。試想,先帝王美人,先前亦不過西園采女之一。若非母憑子貴,如何能萬花叢中,出類拔萃。

饒是如此,薊王依舊婉拒。

足見,美色難動其心。誠如薊王所言,與國無利,不言和親。

一國之君,豈只徇私慾,而不言利益。

或有人言,多生多育,亦於國有利。

薊王必駁斥。若只爲生子,何須五千西園妃。

待覓得良機。薊王當與后妃、御姬共育。

再者說來。十年之內,開海外三百郡國,足矣。以一州十郡計,再開三十州,併入漢土。薊王憑一己之力,足可問心無愧。

母親所思所想,亦出先見之明,當無可厚非。

然薊王亦有所慮,不可強爲。

值兩漢之交。乾坤板蕩,社稷傾覆在即,如何能過於分心。待萬事俱備,何愁春風不度,空懸玉門。

十二月中。

薊王攜百官,送上計使團赴京。

大河冰封,輕車而行。自王城出發,順下官道。不出十日,足可抵達函園。靜待正月旦會,百蠻貢職、衆郡奉計。

聞薊國上計使團動身。

朝野上下,春風洋溢。

竊據高位,寢食難安。薊王奉獻如舊,默認董侯坐穩大位矣。董侯雖年幼,亦頗識大體。六百里傳詔沿途亭舍,萬勿輕慢。

九億四千五百萬。錢鈔各半。

饒是萬歲塢中積銅如山,董卓亦整日牽腸掛肚,提心吊膽。生怕變生肘腋。

須知,今時朝政皆出魚梁臺。百官俸祿,宮廷用度,乃至三公九卿,各項支出。皆有董卓擔負。俗語曰,“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困守洛陽八關,百里之地。便是掘地三尺,竭盡所能,亦坐吃山空無疑。得薊王獻費,則無憂矣。

函園瓊臺裡,左中郎將府。

“夫人留步。”見夫人登車,便有典事監奴,跪地相勸:“將軍有令,府中人等,皆不得擅出。”

嚴夫人不悅:“將軍乃我夫,豈與家奴比同?”

“這……”監奴頓時語塞。然卻依舊擋在車前。

嚴夫人言道:“此去白馬寺,見過家父便回。速速讓開。”

“遵命。”監奴不敢忤逆。

1.88 藩強朝弱113 冰釋前嫌218 近水樓臺1.45 入園面後176 封國在即1.58 耿雍認主51 流民來附1.42 劉備四友144 迎刃而解197 試兒之禮1.36 寒光耀雪1.28 雌雄雙劍1.62 五陵少年167 綠洲公社1.45 再得貴子134 大利匠城192 火燒西園15 蔣幹遺書1.53 驚濤暗涌1.30 未琢璞玉163 百夷來朝1.65 形勢急轉1 龍血玄黃147 雙食君俸161 漢祚復興91 飯稻羹魚175 綠洲熔爐1.27 天下瞠目179 清白無鬼1.43 天機莫測218 近水樓臺1.32 公孫二雄1.93 助紂爲虐1.95 十面埋伏146 漢宮女主1.92 萬世太平1.4 買一饒一1.9 三危既宅1.99 謹慎擇友21 赤心如故1.87 鯤鵬之志1.68 淮南大捷163 戾氣摧城130 鮮卑寇邊111 義高於律1.296 可甘人下1.96 魂不守舍117 無人清白31 垂綏琬琰1.96 開年見喜179 中舨共約123 宦海沉浮17 甄選女官109 舊友重聚第2083章 1.272 殺得性起192 共赴巫山1.72 誤打誤撞1.263 羌煮貊炙1.45 再得貴子1.28 奇貨可居1.272 董卓赴宴1.64 朝聞夕逝107 忍辱偷生15 各有算計1.33 四郡亡胡11 洛陽安家160 遠見卓識168 無法拒絕1.5 米中摻沙1.35 劉備擲金1.6 以物易物1.42 劉備四友194 利令智昏1.65 如湯沃雪100 與我一戰1.45 好治不病1.23 督亢城倉1.23 夫復何言1.98 斯人已去152 烏蓮白卓1.44 善利萬物1.43 樓桑特產188 舉火爲先1.5 捅馬蜂窩1.49 以道御術1.48 微觀天下1.64 定國之謀1.83 紛華靡麗172 喜訊頻傳1.55 情義無價1.90 貴不可言1.3 摔杯居首1.64 萬夫莫敵109 原形畢露194 焉知非福11 豔后無忌1.250 天下之始194 利令智昏194 天下共疾163 萬一之率
1.88 藩強朝弱113 冰釋前嫌218 近水樓臺1.45 入園面後176 封國在即1.58 耿雍認主51 流民來附1.42 劉備四友144 迎刃而解197 試兒之禮1.36 寒光耀雪1.28 雌雄雙劍1.62 五陵少年167 綠洲公社1.45 再得貴子134 大利匠城192 火燒西園15 蔣幹遺書1.53 驚濤暗涌1.30 未琢璞玉163 百夷來朝1.65 形勢急轉1 龍血玄黃147 雙食君俸161 漢祚復興91 飯稻羹魚175 綠洲熔爐1.27 天下瞠目179 清白無鬼1.43 天機莫測218 近水樓臺1.32 公孫二雄1.93 助紂爲虐1.95 十面埋伏146 漢宮女主1.92 萬世太平1.4 買一饒一1.9 三危既宅1.99 謹慎擇友21 赤心如故1.87 鯤鵬之志1.68 淮南大捷163 戾氣摧城130 鮮卑寇邊111 義高於律1.296 可甘人下1.96 魂不守舍117 無人清白31 垂綏琬琰1.96 開年見喜179 中舨共約123 宦海沉浮17 甄選女官109 舊友重聚第2083章 1.272 殺得性起192 共赴巫山1.72 誤打誤撞1.263 羌煮貊炙1.45 再得貴子1.28 奇貨可居1.272 董卓赴宴1.64 朝聞夕逝107 忍辱偷生15 各有算計1.33 四郡亡胡11 洛陽安家160 遠見卓識168 無法拒絕1.5 米中摻沙1.35 劉備擲金1.6 以物易物1.42 劉備四友194 利令智昏1.65 如湯沃雪100 與我一戰1.45 好治不病1.23 督亢城倉1.23 夫復何言1.98 斯人已去152 烏蓮白卓1.44 善利萬物1.43 樓桑特產188 舉火爲先1.5 捅馬蜂窩1.49 以道御術1.48 微觀天下1.64 定國之謀1.83 紛華靡麗172 喜訊頻傳1.55 情義無價1.90 貴不可言1.3 摔杯居首1.64 萬夫莫敵109 原形畢露194 焉知非福11 豔后無忌1.250 天下之始194 利令智昏194 天下共疾163 萬一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