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 近水樓臺

“大哥之意,孟起恐歸國中。”張飛又笑。論知劉備至深,張飛小胖當仁不讓。畢竟少時相伴,一母同胞。

“何以知之?”馬超忙問。

“孟起不聞‘南極老,一丈青;東王父,漢三興’乎?”張飛不答反問。

“路上小兒歌,國人盡知。”馬超答曰。

“或不出三五載,待河北人心歸附。大哥當傳檄天下,叔侄之爭可休矣。”張飛虎目,精光四射:“那時,大哥當兵發三路,攻入巴蜀、關東並江東。孟起當隨王傅或橫海將軍,渡河南下,三興漢室。”

“原來如此。”張飛乃薊王義弟,馬超自深信不疑。

言及此處,張飛又嘿聲一笑:“且看蓮妃姐姐,可否將西烏鐵騎相授。”因自幼相識,故張飛喚烏蓮爲姐。而不稱嫂。

西烏鐵騎,如雷貫耳。乃是多年前,少君侯以“給事黃門侍郎,兼領胡騎校尉”,遠征塞北時,烏蓮所募西域傭兵,計千騎。其中精銳,乃龜茲長公主白卓統帥,騎乘大宛馬,身披鎖環甲,手捉孔雀刀的三百龜茲王騎。

隨薊王南征北戰,東討西伐。陸續有鮮卑王騎、高車王騎、烏桓突騎、西域著名傭兵團等,不斷加入。今已過五千之數。

常駐西林邑。隨商隊往來內外絲路。由蓮貴妃、卓貴妃、麗貴妃,家俸供養。貴妃食中二千石家俸。家中父兄,授民爵十七等之“駟車庶長”。歲俸八百五十石,授田八十八頃,授地八十八宅。三妃親父皆亡,兄弟又各立爲王:高車歸義王,烏桓率善王,龜茲國王。故民爵所授,季季折錢,悉轉於三貴妃。

更有甚者,高車麗貴妃、烏桓蓮貴妃,誕下二長公主。受封東凌、西沃,兩處湯沐浴。年年食俸,皆歸其母代領。論諸貴妃之富,東胡二妃,可想而知。養五千鐵騎,綽綽有餘。

薊王自不會厚此薄彼。嫡長子封,今爲陸城侯。薊國商都樓桑食俸,皆由長姐代領。如秦後、甘後,皆食象林小苑。

或有人問,長姐因何無食?

夫妻一體。長姐乃髮妻。凡,湯池、客舍、酒壚、茶館、金水小市、一里之回薊王宮、十里函園、象林苑等,所有王家產業,皆由長姐並七位小姐姐打理。輔漢大將軍萬石薪俸,亦由七位小姐姐代領。凡有收支,少府需事無鉅細,四時通稟。薊王大而化之,具體事宜皆由長姐決斷。

薊國日新月異。今季案比,千六百萬民。且天下強兵,並涼之人、匈奴屠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舉族齊奔薊國者,比比皆是。即便薊王千里挑一,精益求精。能募兵幾何,掐指一算,一目瞭然。更何況薊國稻作,季季大熟。通商四海,絲路流金。國強民富,大漢一藩。錢、糧、兵、甲,足可支應。

言歸正傳。

“精銳如斯,豈交我手。”西烏鐵騎之大名,馬超自當知曉。

張飛嘿笑答曰:“俺要有孟起之相,西烏鐵騎早已討來!”

馬超四分之三羌人血統。有大月氏貌。羌胡一家,自然親近。

言及此處,張飛又想起一事:“明日,俺來引薦,與西林少年相識。”

馬超自當言聽計從。

好友相聚,盡興而歸。

馬超雖年幼,卻被張飛勸飲三杯。趙雲、陳到,亦不逞多讓。好在所飲鬆泉釀,而非翠玉瓊漿。否則恐大醉不醒。

稍後罷歸。馬超辭別一衆好友。走馬大溪地,南溪衢。入自家樓院。

阿母尚未安寢,幼妹已牙牙學語。馬超牽馬後院槽頭,又加了把精料。這便入堂,與母相見。

“何以晚歸。”超母問。

“賽罷與友小聚,故晚歸。”馬超如實作答。

“可是王上義弟。”馬超好友,母豈能不知。

“正是。”馬超答曰。

超母這便安心:“巴蜀動湯(蕩),你父身居要職,不敢輕離。傳書來問,明春年滿十五,當出仕何處?”

馬超答曰:“或爲軍曲候。”

超母亦驚:“我兒竟領比六百石高俸。”

如前所言。比六百石,乃仕途分水嶺。比六百石,授民爵十等之左庶長。

循例。二十等爵之第九等,號“大夫之尊”的五大夫以上,始爲高爵。除“本家得免役”外,授田從五大夫的二十五頃,暴增至十等“左庶長”之七十四頃。授地亦從二十五宅,暴增至七十四宅。

薊國二百石少吏,升四百石長吏,已稱困難。升六百石宿吏,難上加難。故薊國士子,夢寐以求,三百出仕,二千及冠。能達成所願,鳳毛麟角。

馬超比六百石出仕。其母焉能不驚喜。

又循例。比六百石以上,自千石,官邸爲二進院落。比二千石以上,至中二千石,官邸爲三進院落。萬石國老,獨享四進院落。

南溪衢,恐難久居。

知子莫若母。反之亦然。觀母神色,馬超這便寬慰道:“阿母,若不願離族別居,亦無妨。”

“大溪地,亦是宜居之地。”超母言道:“鄭門弟子,薊王舅父,皆居於此。”

馬超笑道:“阿母所言極是。”

超母對南溪衢的眷戀,只因油然而生的歸屬感。話說,自被薊王安置此地,已歷數載。北地羌人聚居南北街衢。坐擁樓桑繁華,又近西林港邑。遊人往來如織,時有北人到訪。尤其自家樓院,水洗水暖水淋,生活便利。即便隆冬時節,亦溫潤如春。更加獨棟重樓,更利於集熱。超母不肯遷居,亦是常情使然。

超母又道:“先前,伯父求得北溪衢宅。你父言,待開春,伯父一家當遷來樓桑。”

馬超伯父馬翼,爲隴西南部都尉。本就是薊王平羌時所募。今薊王以輔漢大將軍,兼督四州。河北官吏,皆求北遷薊國安居。謂“近水樓臺”。竊以爲,能結交國中高官權貴,於仕途,當大有裨益。更何況涼州羌氐牢城,本就歸幕府所轄。如延屬國都尉張遼。守肩水金關,護居延外道。勞苦功高。薊王特賜王都府邸。張遼感激涕零,舉家遷入,不提。

馬翼有此舉,亦合乎情理。

話說,從弟馬岱,已多將不見。聞伯父又生次子,卻不知可曾一併遷來。

時辰不早。馬超自去洗漱安睡。

卻忘了告知阿母。已與薊王義弟張飛,相約明日來訪。

134 鮮卑利亞142 萬物生輝141 喬裝出兵1.4 砥礪同行1.98 白湖水榭112 莫如勤王1.59 班師凱旋137 萬邦來賀1.29 得失參半111 無名之輩1.45 生死大敵1.64 百練清剛117 歸義降侯1.50 宮廷之變1.279 危國之道192 共赴國難1.34 大難不死160 能者居之104 窮無出路101 向虎山行1.48 百善孝先186 鬼火焚街186 董君一念81 投石問路1.253 軍法從事1.47 倉樓覆道1.72 血染清溪118 陳寔遺盜1.74 樓桑重器137 百無禁忌21 二宮之亂133 侵掠如火210 破繭成蝶14 萬象更新1.20 言稱必效107 忍辱偷生1.23 投桃報李1.284 宜若登天156 偷樑換柱1.46 尋機而動1.90 海島傳聲102 殺良冒功1.43 骨肉至親1.44 勸善禁惡11 恨意叢生1.39 火雨焚城1.72 羚羊掛角1.83 誅心之謀1.69 張飛劫親175 漢世之傑1.277 賊臣授首1.85 學而實習1.253 陰相與謀146 黨人認主1.230 列宿歸位21 兵符將令138 壯士解腕210 喧賓奪主1.84 護氐校尉51 提頭之難1.205 長安小聚121 避實擊虛1.48 浴室水塔1.68 清溪橋樓1.294 滅紀廢典157 定不辜負1.53 馳名中外132 一脈相承1.255 突施冷箭17 將府五校1.275 天下正色166 囈語少年1.70 佛道之爭1.70 王道如砥13 大賢良師14 興師動衆1.26 有勇無謀187 都護西域198 狗邪滅國105 直言不罪1.84 身陷囹圄1.33 以衆擊寡114 闢禍樓桑189 天降大任1.45 初次遠行51 情不亂法1.70 佛道之爭133 奪母之恨1.93 助紂爲虐14 一龍仕主1.44 非同尋常1.37芳蘭生門108 浮生若夢1.90 蒼天已死156 生死未卜1.80 十萬樓臺1.209 鐵騎橫衝1.82 狹路相逢124 表裡相合1.35 西烏鐵騎
134 鮮卑利亞142 萬物生輝141 喬裝出兵1.4 砥礪同行1.98 白湖水榭112 莫如勤王1.59 班師凱旋137 萬邦來賀1.29 得失參半111 無名之輩1.45 生死大敵1.64 百練清剛117 歸義降侯1.50 宮廷之變1.279 危國之道192 共赴國難1.34 大難不死160 能者居之104 窮無出路101 向虎山行1.48 百善孝先186 鬼火焚街186 董君一念81 投石問路1.253 軍法從事1.47 倉樓覆道1.72 血染清溪118 陳寔遺盜1.74 樓桑重器137 百無禁忌21 二宮之亂133 侵掠如火210 破繭成蝶14 萬象更新1.20 言稱必效107 忍辱偷生1.23 投桃報李1.284 宜若登天156 偷樑換柱1.46 尋機而動1.90 海島傳聲102 殺良冒功1.43 骨肉至親1.44 勸善禁惡11 恨意叢生1.39 火雨焚城1.72 羚羊掛角1.83 誅心之謀1.69 張飛劫親175 漢世之傑1.277 賊臣授首1.85 學而實習1.253 陰相與謀146 黨人認主1.230 列宿歸位21 兵符將令138 壯士解腕210 喧賓奪主1.84 護氐校尉51 提頭之難1.205 長安小聚121 避實擊虛1.48 浴室水塔1.68 清溪橋樓1.294 滅紀廢典157 定不辜負1.53 馳名中外132 一脈相承1.255 突施冷箭17 將府五校1.275 天下正色166 囈語少年1.70 佛道之爭1.70 王道如砥13 大賢良師14 興師動衆1.26 有勇無謀187 都護西域198 狗邪滅國105 直言不罪1.84 身陷囹圄1.33 以衆擊寡114 闢禍樓桑189 天降大任1.45 初次遠行51 情不亂法1.70 佛道之爭133 奪母之恨1.93 助紂爲虐14 一龍仕主1.44 非同尋常1.37芳蘭生門108 浮生若夢1.90 蒼天已死156 生死未卜1.80 十萬樓臺1.209 鐵騎橫衝1.82 狹路相逢124 表裡相合1.35 西烏鐵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