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督亢城倉

百里之地,資源有限。劉備已命人細細勘察。金銀銅鐵錫,礦產一概沒有。只有河沙、礫石和鵝卵。皆隨巨馬水而來,散落在淺灘河岸,取之不盡。此次築堤所用礫石、河沙,還有護坡所用鵝卵,皆就近取材,花費甚低。

再加上西林的木材。材料齊備,臨鄉,確是大建的風水寶地!

唯一讓劉備欣慰的是,據說河工經常能在礫石中找到色彩豔麗的石塊。是不是寶石不知道。

立冬前,樓桑、酈城,水稻開始收割。

以前稻香十里。如今稻香數十里。再過數年,劉備有信心令封邑稻香百里。

樓桑畝產六石,還有富餘。酈城稍差,也有五石之巨。酈城百姓,喜不自勝。一戶五十畝,得糧三百石。一石三百錢,得錢九萬!淮泗老農說,今年地力未能盡顯,待來年或有八石畝產。

劉備見他言之鑿鑿,便暫且記下。

馴田之說,或有道理。

酈城建城之初,便是農邑。城中用青石鋪設有大小曬場。街巷間亦可曬穀。新樓旁邊曬新谷。新附之民笑開顏。戶戶先造倉樓望樓,許多人不解。待新糧入倉,方知少君侯深意。一年得糧三百石,不造高倉,如何盛下。不造望樓,何以心安!

督亢兩千戶山蠻今年多行馴田。所得之糧便不用交田賦。縱然只有酈城三千餘戶,樓桑兩千餘戶百姓繳納田租,三十稅一,少君侯亦得新谷五萬石!

家中十二萬五千石的倉樓,有餘糧二萬五千石。剩下十萬石的餘量,兩年便可裝完!

這還沒完!

三十稅一的田租,成人每年一百二十錢的算賦,未成人每年二十三錢的口賦,每戶每年二百錢的戶賦。

此四項相加,少君侯今年約有:五萬石的田租,五百又四萬錢的算賦,三十五萬錢的口賦,一百四十萬錢的戶賦。

今谷一石三百錢。換算之後,少君侯年入約:兩千一百七十九萬錢。

除去向朝廷繳納‘人歲六十三錢’的獻費,等開支,劉備仍能盈餘一千七百三十八萬錢。

給皇帝的獻費,就繳了四百四十一萬!

實在是……富可敵國。

按照所轄城邑的歸類。樓桑爲商邑。酈城爲農邑。西林爲馬邑。臨鄉城則是都邑。督亢將爲倉邑。

所謂倉邑,又叫倉城。多建在依山傍水之要衝,乃邊關儲量重地。

督亢爲丘陵,正適合建糧倉。

且房屋皆是沿督亢溝渠堤岸開始,從山腳往上,層層修建。山頭之地尚未規劃。

劉備找來蘇伯,實地勘測後,定下方案。

督亢倉,依山而建,大致呈矩形。東西長三十六丈(82.8米),南北寬十八丈餘(42.1米),倉牆高三丈(6.9米),爲夯土版築,外包長磚。

類似劉備家的倉樓,可造四排。每排兩座,共計八樓。可盛糧一百萬石!

倉樓亦通高八丈(18.4米),分四層,方形樓閣式。門窗、通氣孔、出糧口、防鼠結構、防潮結構,一應俱全。

下層爲倉房,有五座相連的糧倉排列而成,均成筒狀,下設通風孔,爲通風防溼,倉底高於地面,倉門以臺階相連。二、三、四層均有平座。一、二層爲一體,用於儲存糧食。

二層、三層、四層與劉備家稍有不同:八座倉樓之間,皆用堅木鋪滿,形成一個碩大的整體大平座。如此一來,在二、三、四層之上,糧倉便成了立柱,大平座上可通車馬,兵士往來自如。且有覆道與城牆相連。只需四面圍牆,隔成走道、屋舍,二層便可爲守軍營舍。同樣圍建迴廊,闢箭窗。架斜梯、天梯通行上下。

三層爲倉官官舍,四層爲倉庫要塞,設牀弩諸器守城。

圓柱形糧倉,即是糧倉,又是支柱。且自成一體,與外隔絕。即便平座坍塌大火,糧食也無妨。

秦漢倉、庫有別。“庫,兵車藏也”,“庫謂車馬兵甲之處也”。庫即武庫。“倉,谷藏也”。倉便是糧倉。

倉儲制度,夏朝便有。至春秋戰國,其規模、制度漸趨發達。當時各國都有完備的糧倉系統。它們即是糧食芻藁等物資的儲藏機構,又兼具生產功能。是保證國家機器運轉的重要部門。秦統一以後,更形成了數量衆多、體系細密、管理嚴格的糧倉制度。兩漢大體沿襲秦制,按照行政建制從朝堂到地方,建立起多層次、廣分佈的糧倉體系。

朝廷直屬糧倉叫太倉。還有位於甘泉之甘泉倉、華縣之華倉,細柳倉、嘉倉等。

除此之外,內廷許多部門另有各自所屬糧倉。如大司農之籍田倉、詹事之詹事倉、長信宮之長信倉、水衡都尉在上林苑之農倉、考工之考工倉,太學之長滿倉等。

郡、縣兩級,均有常設之倉。見於史料的有,河內、渤海、酒泉等郡倉。昭帝時一度在邊郡設立的常平倉,也可看做郡級糧倉。縣屬之倉,亦有桓倉、共倉、海曲倉、諸倉、桐倉等。

除此之外,還有邊郡守軍的糧倉。因受都尉管轄,所以叫都尉倉。又因設在駐所城內,故稱爲‘城倉’。

漢朝郡國並行。除去朝廷和各級官府的糧倉。諸侯國都有類似於王朝的糧倉。比如:齊太倉。文帝時齊太倉長淳于意爲著名醫生,號“倉崐公”。著錄有“齊太倉印”封泥。又如:吳太倉。《漢書·枚崐乘傳》:“轉粟西鄉,陸行不絕,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海陵,崐縣名也。有吳太倉”。

《漢書·百官公卿表》:“(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

倉令,秩六百石。倉長,也稱倉宰,秩三百石。令、長、丞之下爲嗇夫。還有令史、掾、佐、曹史等,均爲低級員吏。與置驛、市樓相同。

雖皆是斗食小吏並不入品秩。人數卻不少。

“太倉員吏九十九人”。“吞遠隧倉一所,吏卅七人,卒八十六人,候長、候史……”書上種種,便是明證。

糧倉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充實的倉儲,不僅能平抑糧價、保護自耕農免受地主豪強高利盤剝,乃至兼併土地,成爲佃戶甚至流民。還可向轄下民衆、家臣部將定期發放米糧。如高年賜米、薪俸食祿、救助孤寡貧困等。特別是災荒年份,開倉濟民可大大緩和民情,平抑動亂。迅速恢復民生。

既有先例,又當大用。

何樂而不爲?

1.296 可甘人下1.275 天下正色1.4 大禍滔天170 列城豪俠1.98 白湖水榭160 改造它乾131 鳩佔鵲巢1.27 以身舉債101 明示萬里1.227 主客之爭1.60 權重秩卑11 佐世之才195 勤王之師1.20 生得好看185 定國奇謀1.60 伏波定海1.60 衆國津徑1.6 網開一面81 俱合法相61 衝風之末165 生而不凡1.53 驚濤暗涌1.66 有女士異1.223 歲末大事1.90 貴不可言182 取捨有道146 心安吾鄉1.70 佛道之爭91 英雄同契1.67 何爲樓桑213 重名載半1.60 衆國津徑127 賊臣當道1.55 情義無價31 莊園我有1.26 敦煌六姓1.32 明隱之爭1.8 神都洛陽216 觸類旁通1.67 黑夜女王1.75 一錢太守148 五帝之學1.60 楛矢貫隼125 除舊迎新155 萬物之極1.252 長城自毀191 明燈指路1.226 全民參與1.20 生得好看1.83 古羌遺規15 平輩相交1.240 聽風即雨1.272 董卓赴宴190 半載之期1.65 東界牧馬154 一念之間1.37 菟園遊獵135 喜得千金1.42 布衣爲王11 佐世之才1.69 強宗驍帥1.83 誅心之謀1.24 君前披香1.43 天機莫測184 貪多必失1.35 三高三服197 仙人指路173 有生之年149 乘風而至1.42 鑿路先鋒170 自斷股肱1.94 不虛此行108 日新月異1.55 築臺募士1.98 斯人已去116 孟嘗遺風174 去蕪存菁10 入九龍門1.54 一字之師1.208 殺出重圍1.4 越俎代庖157 江淮上甲150 勢如水火1.36 兵亂在即167 綠洲公社1.50 無中生有127 賊臣當道142 萬物生輝1.57 周不如漢1.64 懷瑾相報109 舊友重聚1.7 三家解兵1.3 貢金補全164 盡數滅口第2100章 1.289 洞若觀火1.37 菟園遊獵118 陳寔遺盜1.33 天助我主124 表裡相合128 勢不兩立
1.296 可甘人下1.275 天下正色1.4 大禍滔天170 列城豪俠1.98 白湖水榭160 改造它乾131 鳩佔鵲巢1.27 以身舉債101 明示萬里1.227 主客之爭1.60 權重秩卑11 佐世之才195 勤王之師1.20 生得好看185 定國奇謀1.60 伏波定海1.60 衆國津徑1.6 網開一面81 俱合法相61 衝風之末165 生而不凡1.53 驚濤暗涌1.66 有女士異1.223 歲末大事1.90 貴不可言182 取捨有道146 心安吾鄉1.70 佛道之爭91 英雄同契1.67 何爲樓桑213 重名載半1.60 衆國津徑127 賊臣當道1.55 情義無價31 莊園我有1.26 敦煌六姓1.32 明隱之爭1.8 神都洛陽216 觸類旁通1.67 黑夜女王1.75 一錢太守148 五帝之學1.60 楛矢貫隼125 除舊迎新155 萬物之極1.252 長城自毀191 明燈指路1.226 全民參與1.20 生得好看1.83 古羌遺規15 平輩相交1.240 聽風即雨1.272 董卓赴宴190 半載之期1.65 東界牧馬154 一念之間1.37 菟園遊獵135 喜得千金1.42 布衣爲王11 佐世之才1.69 強宗驍帥1.83 誅心之謀1.24 君前披香1.43 天機莫測184 貪多必失1.35 三高三服197 仙人指路173 有生之年149 乘風而至1.42 鑿路先鋒170 自斷股肱1.94 不虛此行108 日新月異1.55 築臺募士1.98 斯人已去116 孟嘗遺風174 去蕪存菁10 入九龍門1.54 一字之師1.208 殺出重圍1.4 越俎代庖157 江淮上甲150 勢如水火1.36 兵亂在即167 綠洲公社1.50 無中生有127 賊臣當道142 萬物生輝1.57 周不如漢1.64 懷瑾相報109 舊友重聚1.7 三家解兵1.3 貢金補全164 盡數滅口第2100章 1.289 洞若觀火1.37 菟園遊獵118 陳寔遺盜1.33 天助我主124 表裡相合128 勢不兩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