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驚濤暗涌

“拜見母親。”劉備跪地行禮。

“吾兒舟車勞頓,一路辛苦了。”母親強忍淚光,柔聲說道。

兒行千里母擔憂。數年未見,母親如何能不牽腸掛肚。

“一路風平浪靜,並不辛苦。”劉備亦問道:“兒久居在外,未能侍奉身前。母親一切可安好?”

“一切都好。”母親命人送來坐席。“吾兒且起身答話。”

“遵命。”劉備這便起身落坐。

“聽聞嫣兒在船上誕下一子。母子平安否?”

“母子平安。”劉備笑答:“已送入後宮,稍後便與母親相見。”

“王妃已去爲諸位如夫人安排寢宮事宜,晚些自當與你相見。”母親又道。

“兒已知曉。”劉備再答。

千言萬語,皆在這一問一答之中。

家國天下。如今家大業大的薊國,已非少時只有母子二人的破落之家。國難當頭,時不我待。母子之間能說些家常,已是奢侈。

略作停頓,母親言道:“家臣們皆在殿外等候,國事爲重。詔衆臣入殿吧。”

“遵命。”劉備輕輕點頭。

垂簾在身後緩緩落下,劉備自端坐簾外。

士異命人開啓殿門,傳羣臣入殿。

“臣等,拜見王上,王太妃。”

“賜坐。”母親不疾不徐,頗有王母風範。

“謝王太妃。”

待羣臣依次落坐。母親遂言道:“數年前,君侯遠赴洛陽。時二位家丞進言,‘國不可一日無主’。我與公孫氏,這才勉爲其難,代爲理政。

今國君就國,自當迴歸正朔,還政與薊王。自今日起,我與王妃不再監國。諸位當盡忠職守,輔佐國主。齊心協力,護我百萬之衆,守千里疆土。”

“臣等,遵命。”

“王太妃爲君興——”左國令士異朗聲唱喝。

母親緩緩起身,儀仗自簾後出殿。

“臣等恭送王太妃。”

母親返回宮中。士異命人升起垂簾,請劉備就主位。

殿內羣臣再拜:“拜見王上。”

“諸位請起。”劉備雙手虛扶:“坐。”

“謝王上。”衆臣就位。一個簡短的交接儀式。薊國國政便交還給劉備。

漢朝之所以屢遭外戚專權。女權強盛,乃是主因之一。

諸如劉備這樣的諸侯王。母親垂簾理政時,一國大權盡在掌握。若要分封些外戚,或安插一些親屬居要職。並非難事。

母親卻從未有此舉。一切政務皆以二位國相及一衆官吏爲主。從未插手干政,亦從未橫生枝節。

真乃國之幸事。

以前。對劉備娶尤長母數歲,孤苦無依的公孫氏爲妻,時人多有非議。

如今再看。薊國之所以君臣和睦,內外和諧。正因無外戚和內宦兩大毒瘤!

母憑子貴的公孫氏,並無父兄,何來外戚。

又生性淡泊,一心繫劉備。對權勢、財富這些身外物,全然不在意。便是垂簾時,亦只是作陪,很少參論國政。

如此賢妻良母。真乃薊國之福。

或曰,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劉備白手起家,從未借勢旁人。事事親力親爲,亦從未假手他人。所謂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若娶一個世家王侯之女爲妻,假以時日,又如何能不受制於人。

陛下欲立幼子爲儲君。大將軍何進,便是他的心頭之忌。而王美人之兄,乃是一介儒生。爲人敦厚和善,又豈是何進之流可比。

陛下爲何忌憚何進。故大將軍樑冀,便是舊例。

竟敢毒殺少帝!

wWW ▪ttκan ▪¢O

陛下焉能不怕。

劉備雖遠在洛陽,卻與兩位國相,時常有書信往來。薊國國情,盡在掌握。百官亦心知肚明,朝會這便早早散去。

所謂小別勝新婚。劉備與公孫氏數年未見,自當望穿秋水。

散朝後,劉備直奔後殿,趕去與公孫氏母子相見。

殿中。公孫王妃、蓮夫人、麗珠夫人,正陪五位如夫人說話。

剛剛生產的黛夫人、嫣夫人,已回各自寢宮歇息。

見劉備進來,這便各自起身相迎。

心中雖早有準備。可真見到劉備的那一刻,公孫氏再也控制不住,潸然落淚。

少時與劉備相伴相依。待長成又嫁入家門。對公孫氏而言,劉備便是她此生唯一的牽絆。受盡磨難九死一生的劍絕公孫,傾盡所有。只求劉備能一生平安。

劉備也顧不得許多。這便近前好言安慰。

舟船再穩,也不如腳踏實地。幾位小姐姐有孕在身,用完晚膳,便早早回去休息。

剩下久別重逢的劉備與幾位夫人。

一切盡在不言中。劉備這便將公孫氏攔腰抱起,心急火燎,英姿勃發,猙獰畢露。入內室共赴巫山雲雨。

面紅耳赤,欲說還羞的麗珠夫人,半推半就,被蓮夫人拖了進去。

一夜被翻紅浪,有聲無話。

一覺醒來神清氣爽,通體舒泰。劉備沐浴更衣,用完早膳。前往正殿早朝。

五日一休,十日大朝。

已是薊國慣例。

王傅黃忠,兩位國相,及兩千石以上高官,臨鄉令,上計令,家馬令,南港令,薊太倉令等一衆官舍在臨鄉城內的千石官吏,亦列席。

首當其衝,便是新任都水長的人選。

卞紀與屬吏多棄官而去,薊國治水官奇缺。連通東西走向數條河流的“薊國渠”,修造已刻不容緩。急需治水人才繼任。

兩位國相連日來遍查國中官吏。卻無人可擔此重任。

此事暫且擱置。

太平道舉事在即。先滅反賊,再建家國不遲。

談及幽州太平道。左國相崔鈞起身進言:“不久前,臣接到烏延單于密報。言,上谷烏桓王難樓,遣使四處聯絡,重金結好三郡烏桓,似謀大事。”

“哦?”劉備猛然警醒:“莫非欲與太平道聯手。”

三郡烏桓,卻有四部。

上谷烏桓王難樓,衆九千餘落。遼西烏桓王丘力居,衆五千餘落。遼東屬國烏桓王蘇僕延,衆一千餘落。

右北平烏桓王烏延,原本只有八百餘落,實力最弱。自結好劉備,與薊國互通有無,如今已猛增到六千餘落。兵強馬壯,糧草無數。大有取代上谷烏桓王難樓之勢。

“臣等亦憂心此事。”左國相又道:“三郡烏桓若與冀州黃巾,上下夾攻。則薊國勢危,不可不防。”

“中山王久居我國,中山國內亦頗多微詞。漸有流言蜚語風傳。言我薊國將中山國君禁錮,欲行不軌。”右國相耿雍亦提及一事:“中山國,三郡烏桓,皆於我國毗鄰。兩地各有異動,如左相所言,不可不防。”

“中山國,三郡烏桓……”劉備隱隱約約,似乎想起了什麼。

第2100章 1.289 洞若觀火176 薊王東歸1.48 百善孝先21 兵符將令167 一去不返1.252 長城自毀1.53 望廬而還105 天師三分154 以享司寒171 無福消受1.42 撐犁孤塗1.69 吾家麒麟132 馬兒吃飽1.202 白馬銀槍169 以日易月1.243 十有八九149 聖上好驢12 料事於先1.34 牛刀割雞156 開卷有益159 名不經傳187 良平之奇1.73 何須殺人1.200 兼顧利弊117 知子莫母197 生命禮讚161 空前絕後152 涓滴成海1.79 河間奼女1.280 天下貴二第2098章 1.287 王者見王1.208 殺出重圍1.74 唐突佳人1.80 喜訊傳來129 欺君太甚1.289 四面樹敵160 能者居之1.26 以直報怨173 王取幾何161 兵發關西21 三人成虎141 曲水流觴1.32 潔身守道81 夜入太倉123 坐觀風雲1.89 未改初心1.87 年終臘賜1.226 七進七出212 德不配位165 天下至理1.70 封侯拜相145 無人接盤12 縑車載禍179 蠢蠢欲動102 殺良冒功158 常山之蛇18 四面楚歌1.29 迴光返照133 歸期已定135 喜得千金21 兵符將令100 難爲人臣1.37 投石卜路1.88 暗流涌動191 明燈指路1.73 何須殺人1.48 浴室水塔114 闢禍樓桑1.34 庸人自擾1.229 鐵骨石心163 拈花摘葉15 退居其次1.54 薊國四師121 怒海潮升1.70 奉詔和親176 王田壽鯉1.32 明隱之爭1.44 豐取刻與1.200 兼顧利弊133 強者之姿1.4 買一饒一127 兔死狐悲10 坐井觀天193 利大難估1.43 龍生九子1.94 與王雷同1.92 相見恨晚1.69 貨比三家1.34 大難不死1.60 楛矢貫隼1.33 出訪鴻儒190 一較高下1.84 百工居肆17 將府五校130 不可定期1.67 冬季攻略1.67 黑夜女王1.29 迴光返照21 二宮之亂139 與民爲伍
第2100章 1.289 洞若觀火176 薊王東歸1.48 百善孝先21 兵符將令167 一去不返1.252 長城自毀1.53 望廬而還105 天師三分154 以享司寒171 無福消受1.42 撐犁孤塗1.69 吾家麒麟132 馬兒吃飽1.202 白馬銀槍169 以日易月1.243 十有八九149 聖上好驢12 料事於先1.34 牛刀割雞156 開卷有益159 名不經傳187 良平之奇1.73 何須殺人1.200 兼顧利弊117 知子莫母197 生命禮讚161 空前絕後152 涓滴成海1.79 河間奼女1.280 天下貴二第2098章 1.287 王者見王1.208 殺出重圍1.74 唐突佳人1.80 喜訊傳來129 欺君太甚1.289 四面樹敵160 能者居之1.26 以直報怨173 王取幾何161 兵發關西21 三人成虎141 曲水流觴1.32 潔身守道81 夜入太倉123 坐觀風雲1.89 未改初心1.87 年終臘賜1.226 七進七出212 德不配位165 天下至理1.70 封侯拜相145 無人接盤12 縑車載禍179 蠢蠢欲動102 殺良冒功158 常山之蛇18 四面楚歌1.29 迴光返照133 歸期已定135 喜得千金21 兵符將令100 難爲人臣1.37 投石卜路1.88 暗流涌動191 明燈指路1.73 何須殺人1.48 浴室水塔114 闢禍樓桑1.34 庸人自擾1.229 鐵骨石心163 拈花摘葉15 退居其次1.54 薊國四師121 怒海潮升1.70 奉詔和親176 王田壽鯉1.32 明隱之爭1.44 豐取刻與1.200 兼顧利弊133 強者之姿1.4 買一饒一127 兔死狐悲10 坐井觀天193 利大難估1.43 龍生九子1.94 與王雷同1.92 相見恨晚1.69 貨比三家1.34 大難不死1.60 楛矢貫隼1.33 出訪鴻儒190 一較高下1.84 百工居肆17 將府五校130 不可定期1.67 冬季攻略1.67 黑夜女王1.29 迴光返照21 二宮之亂139 與民爲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