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3 同堂異室

八日,祠世祖廟。

話說,中元二年(57年),光武駕崩。子劉莊繼位,是爲明帝。明帝感懷中興之功業,特立“世祖廟”,以祠光武。故自明帝始,洛陽並有二廟。供奉前漢皇帝之高(祖)廟,及供奉今漢光武之世祖廟。

至此,歷代帝王駕崩,皆立神主於世祖廟,而不進高廟。此廟制,稱爲“同堂異室”。同屬一家,稱“同堂”,分屬二支,爲“異室”。儘管前漢帝系,祭祀如舊。然今漢帝系亦自成一派。俗謂親疏有別,亦由此論處。遙想當年,薊王爲臨鄉侯。初次上洛,正月旦會入宗親諸劉隊列,爲宗室詬病。亦是因此。

七日祠高廟,八日祠世祖廟。五供畢。而後上陵禮,祭先帝。

五供之禮,無一可廢。

董卓初掌大權。如同新官上任。事必躬親,任勞任怨。尤其開年大典,乃宣告執宰天下之始。董卓用心,可見一斑。

上行而下效。一衆黨羽,畢恭畢敬。更不敢怠慢絲毫。天光微亮,萬歲塢內,人馬嘶鳴。魚梁臺上,鼓聲震天。洛陽四郭,遠近得聞。便是二宮之中,董侯亦夢中驚醒。

隆重聲威,無可匹及。

待車馬列隊畢,三通鼓罷。董卓朝服出殿。登竿摩車,順下魚梁臺。沿途軍士高呼:丞相順安。

順安一詞,見於《禮記·禮運》:“故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注①)。”疏曰:“既順安之,故不使渚者徙中原。”使和樂而安定也。劉向《說苑·貴德》亦有:“尊其人,必敬其位,順安萬物,古聖之道幾哉!”

傳聞此敬語,乃黨魁所獻。逢董卓車駕,順下魚梁臺,左右衛士皆大聲疾呼,以壯聲威。

待竿摩車駛入平地。百官伏於道旁,大禮參拜。亦口呼:丞相順安。

董卓目不斜視,徑直駛過,無需回禮。

日復一日,天天如此。

儀軌之隆,兩漢四百年所罕見。

久沿成習,習以爲常。待卑躬屈膝,遂成慣例。逆來順受。羣臣再無忤逆之心。此乃奴化之縟禮也。董卓雖不解黨魁深意,卻極爲稱心。用後世話說,儀式感爆棚。

此舉。不僅長諂媚之風,亦助爭寵之心。尤其上下左右,互相監督。凡有乾嚎不出聲,或是陰陽怪氣者,皆踊躍舉報。歪風邪氣,薰蕕莫辨。

董卓以降,卻樂此不彼。尤其家人皆入萬歲塢。說與世隔絕,亦不爲過。一切用度,可比函園。左右皆阿諛,不以爲恥,反以爲榮。即便自詡高潔之士。耳濡目染,又豈能獨善其身。

終歸“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董卓前呼後擁,車駕出塢,祠世祖廟而去。

此時此刻。薊王車駕亦出王宮。幕府並封國,百官車駕,沿裡道列隊恭候。王駕抵達,依次匯入。先北後南,繞行中郭。而後徑直赴西,浩浩蕩蕩,駛往靖陵。

薊人貴北。只因薊王居王都北宮。肱股重臣,皆居中郭之北。自北向南,依次入列,別無差池。外郭乃爵民所居。郭外,便是南港。

大衍之都,五十街衢。聚攏繁華,冠蓋諸夏。尤其洛陽屢遭兵變,南陽毀於大水。長安百廢初興,北都一騎絕塵。

靖陵扼國之西境。正因路遠,故提前一日出行。

多年前,靖王陵山便已重修畢。圍繞鳳凰陵山,靖陵縣城,亦營造畢。原北平城,改北平關。與南關共扼東西國境。前北平關長,許家少主許定,今爲北關令。葛陂黃巾渠帥彭脫,爲北關尉。與太行八徑內,黑山城塞,上下呼應。周遭四郡亡胡,及幷州南匈奴,多有部民翻山往來,互通有無。先前,靖陵令趙商,請開互市。薊王自當應允。

賦稅大增,足錢可用。稍後,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八徑由此通達。幷州部民,無需穿代郡、上谷,遠赴樓桑。只需經八徑,橫穿太行,便可於靖陵互市。靖陵因而繁盛。更有將作寺良匠,掘深井熱泉,令徐水四季不凍。將靖陵併入千里黃金水道。繁華更勝。

薊王本欲乘船上陵。奈何三足踆烏船宮,已入船塢修繕整備,持續升級優化。工期尚未過半,不宜擅動。於是遂改爲車行。

機關橇車,溫暖如春。鮮卑良馬,能耐極寒。冰雪出行,人馬皆披冬裝。五里一郵,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驛。熱湯沐浴,溫酒暖身。路上車馬,絡繹不絕。尤其趁國境之外,雪大路封。國人走親訪友,蔚然成風。

曾有人戲言。隆冬時節,方爲薊(人之)國。此言非虛。

一季辛勞,顆粒歸倉。河海冰封,絕跡外商。北疆萬里冰封。唯千里薊國渠,碧水東流。冬季保暖防寒,日臻大成。重重利好,助推遊興正濃。《圩田制》,戶不析產。子女遷往異地安居,屢見不鮮。正臘假期,舉家團圓,俱賀歲。

駟馬安車,日行三百里。日薄西山,入靖陵縣。

鄭門十賢之,靖陵令趙商,攜縣中屬吏,已在縣界驛館,恭候多時。

薊王傳令,前方引路。

門下並閣下,二署前車,這才稍稍放慢車速,由靖陵車隊當先。先前二署,你追我趕,並駕齊驅。門下並閣下,封國及幕府。進退有度,競相爭先。亦是薊王所願。爭強好勝之心,人人兼而有之。只需善加導引,公平競爭。你追我趕,奮勇爭先。自於國有利。

“夫君且看。”公孫王后,掀簾驚呼。

只見一座雄城,如鳳落山巔。

自上而下,外圓內方,三道城郭。懸樓飛閣,巍巍壘壘,錯落錯落。比函園二崤城,亦不逞多讓。

“無怪人稱鳳西(棲)城。”公孫王后讚歎。

“國中二十七縣,大略如此。”薊王笑道。薊國營城術,何必多言。

左側秦後亦贊:“‘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乃大吉之兆也。”

薊王輕輕頷首:“先祖擇此陵山,亦稱別具慧眼。”

1.82 飛虻流火129 明日功成1.24 君前披香1.38 祠堂傳藝1.55 負陰抱陽109 麴氏先登116 日黑水溢1.43 白馬楊氏128 廢史立牧221 大秦魚麗151 平定龜茲185 少不知味1.67 勝券在握170 意落心安179 瑞輪蓂莢121 一騎破萬1.49 和則增壽191 世衰道窮145 有軌騾車156 偷樑換柱1.4 陰陽連環130 紅塵濁世13 虛實失度1.23 王宮女官1.252 長城自毀171 無福消受1.9 策封爲王1.262 認賊作父165 政均法平1.84 百工居肆1.52 洛陽金市100 連夜謀劃1.56 一戰成名102 捧日而立1.38 秋色平分1 分兵入關183 長史女衛1.228 義貫金石138 一席之地21 三人成虎1.58 割發代首1.209 鐵騎橫衝1.209 鐵騎橫衝1.244 徒有虛名194 無事相安1.3 風潮不減133 金針撥障1.47 以儆猢猻103 入幕之賓第2099章 1.288 毋庸置疑1.89 薰蕕異器182 共握權柄1.42 兵行險着1.3 全身而返149 鳳燃九天182 羣仙聚會1.56 英雄末路1.94 長城邊患171 鮮卑五姓1.90 麥積冬狩1.207 以退爲進第2088章 1.277 末席之爭175 萬事齊備1.25 言之尚早12 料事於先146 黨人認主1.202 多事之冬11 檀口溫湯1.64 懷瑾相報128 魚遊燋釜195 名門大姓113 芳蘭之舉91 英雄同契141 以一濟全1.47 甲子之約1.20 軟語溫言136 後果前因191 明燈指路1.75 一錢太守1.32 銅錢雨落1.287 悉誅涼人135 抱火寢薪1.200 窮兇奇虣108 與王共治51 樑冀金山1.26 開荒種田143 以食爲天1.38 一日成鹽1.95 十面埋伏160 女中豪傑1.227 主客之爭1.209 轅門射戟1.36 懷真抱素181 薊王獻寶1.83 紛華靡麗160 成人之美118 幷州狼騎1.86 枕山跨海143 七十二妃1.59 熟視無睹
1.82 飛虻流火129 明日功成1.24 君前披香1.38 祠堂傳藝1.55 負陰抱陽109 麴氏先登116 日黑水溢1.43 白馬楊氏128 廢史立牧221 大秦魚麗151 平定龜茲185 少不知味1.67 勝券在握170 意落心安179 瑞輪蓂莢121 一騎破萬1.49 和則增壽191 世衰道窮145 有軌騾車156 偷樑換柱1.4 陰陽連環130 紅塵濁世13 虛實失度1.23 王宮女官1.252 長城自毀171 無福消受1.9 策封爲王1.262 認賊作父165 政均法平1.84 百工居肆1.52 洛陽金市100 連夜謀劃1.56 一戰成名102 捧日而立1.38 秋色平分1 分兵入關183 長史女衛1.228 義貫金石138 一席之地21 三人成虎1.58 割發代首1.209 鐵騎橫衝1.209 鐵騎橫衝1.244 徒有虛名194 無事相安1.3 風潮不減133 金針撥障1.47 以儆猢猻103 入幕之賓第2099章 1.288 毋庸置疑1.89 薰蕕異器182 共握權柄1.42 兵行險着1.3 全身而返149 鳳燃九天182 羣仙聚會1.56 英雄末路1.94 長城邊患171 鮮卑五姓1.90 麥積冬狩1.207 以退爲進第2088章 1.277 末席之爭175 萬事齊備1.25 言之尚早12 料事於先146 黨人認主1.202 多事之冬11 檀口溫湯1.64 懷瑾相報128 魚遊燋釜195 名門大姓113 芳蘭之舉91 英雄同契141 以一濟全1.47 甲子之約1.20 軟語溫言136 後果前因191 明燈指路1.75 一錢太守1.32 銅錢雨落1.287 悉誅涼人135 抱火寢薪1.200 窮兇奇虣108 與王共治51 樑冀金山1.26 開荒種田143 以食爲天1.38 一日成鹽1.95 十面埋伏160 女中豪傑1.227 主客之爭1.209 轅門射戟1.36 懷真抱素181 薊王獻寶1.83 紛華靡麗160 成人之美118 幷州狼騎1.86 枕山跨海143 七十二妃1.59 熟視無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