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料事於先

琉璃寶頂觀天閣。

天羅陷仙陣,無端自鳴。

麻姑仙猛然睜眼。漢水神女延娟、延娛,玄天二女旋波、提謨。異口同聲:“乃上元求救。”

麻姑掐指一算,玉容含羞:“速去……馳援。”

“嗯!”延娟、延娛,旋波、提謨,聞聲而動。撲下頂閣,飛降五重平座。

南宮雲臺。

月朗星稀,光照如水。

先前董太皇久等不歸。這便命人搜尋。

少頃,便有云臺羽林郎,合力將中大夫架入殿內。

“何處尋着?”董太皇問道。

“於雲臺階下。”右側羽林郎答曰。

“是死是活。”董太皇又問。

“昏睡不醒,並無性命之憂。”羽林郎再答。

“且退下。”董太皇慍怒之情,溢於言表。

“喏。”羽林郎魚貫而出,自去守備宮闈。

“速救醒。”董太皇言道。

冷水潑面,灌下藥湯。少頃,中大夫悠悠回魂。舉目四望,仍不知所以。此情此景,何必多言。中途必遭人暗算。

“先前之事,可曾記得。”董太皇問道。

“奴婢奉命回(永樂)宮,傳語太僕。返回時,行至半途,忽聞惡臭。頭昏目眩,再無知覺。醒時,已在太皇當面。”中大夫亦知事大。

“聞史子眇道術高深。雖已入土,然道猶存。先前,你被攝魂矣。”董太皇心生驚懼。

“當真有攝魂術。”中大夫亦知傳聞。

所謂攝魂術,乃指能“攝人魂魄”之法術。

據後世《書譜》所載。唐朝僧人葉法善,求李北海爲其撰寫碑銘,但李貴爲太守,身居高位,不可強求。葉法善求之不得,遂用法術,攝製李北海之魂魄,命其書寫。

李北海夢中爲葉法善寫完碑銘,一覺醒來,察覺有異,便派人追看,果真有一碑文,宛如夢中所書。此便是聞名後世之《攝魂碑》(注①)。

《閱微筆記》,亦有請道士攝悍婦之魂,令其轉變心智,自願爲夫納妾之故事。

便是後世,亦屢有“拍肩攝魂”之傳聞。

漢時仙門,早有此奇術。

類後世吐真劑。施展此術,可令人全無防備。但有所問,必有所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多數爲真。若再與同黨,行交叉比對。當可洞悉隱秘。

“史侯將史子眇妻,接入宮中安居。必與此事相關。”董太皇驚怖之下,切齒言道。換言之,此時此刻,少帝已從中大夫口中,得知董太皇盜書之事。

更有甚者,若覓得良機,對竇太皇施以此術。《起居遺詔》之下落,手到擒來。

那時,萬事休矣。

“爲今之計,該當如何。”中大夫伏地問道。

“謹守宮門。萬勿外出,被賊人所乘。”危急關頭,董太皇忽思得一計:“傳命董衛尉,星夜入宮相見。不得有誤。”

“喏。”中大夫自去傳命。

少頃,永樂衛尉董承,車駕入宮。趕來與董太皇相見。

“臣,叩見太皇。”董承乃董太皇親侄。少帝只除二戚,並未大肆連坐。故董承得以倖免。然進出洛陽,卻內披軟甲,死士帶足。不敢有絲毫大意。

“起身。”董太皇言道:“貴子相貌,可還記得。”

“事關國祚,如何能忘。”董承再拜。

“甚好。”董太皇言道:“竇太皇出宮探母,多日未歸。長信宮乃永安宮改建增築。固若金湯。且程璜養女,暗藏其中。料想此刻,尚未被史侯所破。”

“當是如此。”董承對曰:“程璜養女,皆女刺客。守備竇太皇,可擋史侯道術。”

“事不宜遲。且將此書,親呈於竇太皇當面。”董太皇吃一塹長一智。只命董承傳書,書中內容卻不告知。即便被道術所攝,吐露真言。少帝不過知曉,董承奉命傳信。至於信中內容,卻無從知曉。

“喏!”董承領命而去。董承乃永樂衛尉。進出宮闈,通行無虞。且臨危奉命,掖門兵丁亦不敢阻攔。

車駕出宮。直奔長信宮。

須臾,便有一支人馬,自出北宮掖門,直追董承而去。

待夜深人靜,四處無人。

董太皇喬裝起身,挑燈入雲臺二十八功臣閣。立於一幅畫像前,悄然搬動機關。

暗門徐徐開啓。董太皇自下密室。

出宮暗道,乃周時宮殿暗渠改建。爲便於桓帝與酒家安氏相會。先前大將軍何進,火燒二宮。二宮太皇便經由此密道,逃出生天。

暗渠積水,需經扁舟往來。搬動機關。扁舟自動。徐徐駛向對面。

周遭漆黑如墨。唯有燈前三尺熒光。董太皇矗立船頭,強壓心頭驚怖。直到扁舟輕輕抵岸。仰見向上階梯,董太皇這才暗鬆一口氣。

記憶中。登上階梯,仍有一段暗道。暗道底端,便是通往胡姬酒肆出口。

“可是太皇當面?”將將站穩,忽聞暗處人言。

宛如晴天霹靂。董太皇六神無主,顫聲發問:“何人藏身?”

“太皇毋驚。”便有一人,徐徐現身燈下:“薊王門下主記,叩見太皇。”

聞是薊王門下,董太皇險喜極而泣:“薊王何在?”

“我主就國數月,太皇當知。”記室掾答曰。

“何以至此?”董太皇又問。

“我主醒來,方知洛陽生變,關東逆亂。上陳情表,卻久無音訊。我主遂言:‘太皇處境,岌岌可危’。故命我先伏於此。暗中接應。”

“薊王每每料事於先。朕,復何言。”薊王忠心可鑑,董太皇自不會生疑:“爲今之計,該當如何。”

“敢問太皇,孤身出宮,所爲何來。”記室掾不答反問。

“乃爲傳書竇太皇。”董太皇遂將宮中諸事,和盤托出。

“陛下乃史道人養大。精通道術,亦合乎情理。”記室掾略作思量,這便言道:“車駕已備好,太皇可願入二崤城暫避。”

“不可。”得薊王相助,董太皇心神大定,智機重回:“大勢將去,避無可避。若等史侯得《起居遺詔》,萬事休矣。”竇太皇曾向盧司空,面授機宜。料想,《起居遺詔》,薊王亦之知矣。

“如此,太皇且入(輔漢大將軍)府安居。下臣,代向竇太皇討要此詔。”見董太皇心意已決,記室掾遂言道。

“如此,也好。”畢竟孤家寡人,多有不便。萬一被少帝所乘,悔之晚矣。

出暗道前,董太皇隨口一問。

“主記何名?”

197 因時而化100 難爲人臣111 雲龍風虎1.89 一州之國153 替父簽押117 知子莫母1.33 劍器大宗1.36 懷真抱素1.35 西烏鐵騎第2077章 1.266 羣鴉火雨1.22 天下機關161 內難未弭140 盡數歸心10 大夢初醒125 息事寧人17 爲瓽所轠145 貴麟二子185 王都擴建196 遠古迴響153 替父簽押101 老臣謀國115 帝王心聲130 南廣陽城180 破解之策122 誰與爭鋒170 樹大招風119 濮陽之戰161 狐假虎威119 萬全之策108 積重難返121 非此即彼103 薊國雙壁175 石破天驚155 萬物之極17 甄選女官179 蠢蠢欲動1.88 腰纏萬貫1.34 內憂外患174 生死交替127 金絲毛毯1.64 朝聞夕逝1.98 尾大不掉1.52 契約精神199 必有其子1.244 薊國民貴128 堂議三問142 萬物生輝1.46 辟邪三寶163 佛道先後153 來龍去脈1.29 浮屠佛祠18 四面楚歌190 軍師節哀126 名公之胄1.276 命喪宮門194 焉知非福1.56 雨夜血染120 隨行就市127 先入爲主107 九河之地1.40 洛陽酒家1.66 飛廉斬薙1.70 王道如砥151 董卓擲戟1.86 學壇祭酒121 功在不捨157 至人無己1.89 一州之國231 司馬爭先112 泊樓車位148182 何患無嗣122 亦是豪傑191 另立門戶91 不脛而走117 盜亦有道1.67 大明輪船1.247 愛屋及烏12 戰意橫生1.2 燕燕于歸149 鳳燃九天1.54 正中下懷1.67 勝券在握1.26 再無歸期134 光融天下1.66 象軍初立1.50 無中生有1.9 牛刀小試1.76 牽繮執轡216 五射之術1.40 有心無力18 如芒在背1.277 賊臣授首183 長史女衛170 黃泉相見107 克堅平難1.28 地陷神術176 王田壽鯉1.5 米中摻沙13 殊途同歸
197 因時而化100 難爲人臣111 雲龍風虎1.89 一州之國153 替父簽押117 知子莫母1.33 劍器大宗1.36 懷真抱素1.35 西烏鐵騎第2077章 1.266 羣鴉火雨1.22 天下機關161 內難未弭140 盡數歸心10 大夢初醒125 息事寧人17 爲瓽所轠145 貴麟二子185 王都擴建196 遠古迴響153 替父簽押101 老臣謀國115 帝王心聲130 南廣陽城180 破解之策122 誰與爭鋒170 樹大招風119 濮陽之戰161 狐假虎威119 萬全之策108 積重難返121 非此即彼103 薊國雙壁175 石破天驚155 萬物之極17 甄選女官179 蠢蠢欲動1.88 腰纏萬貫1.34 內憂外患174 生死交替127 金絲毛毯1.64 朝聞夕逝1.98 尾大不掉1.52 契約精神199 必有其子1.244 薊國民貴128 堂議三問142 萬物生輝1.46 辟邪三寶163 佛道先後153 來龍去脈1.29 浮屠佛祠18 四面楚歌190 軍師節哀126 名公之胄1.276 命喪宮門194 焉知非福1.56 雨夜血染120 隨行就市127 先入爲主107 九河之地1.40 洛陽酒家1.66 飛廉斬薙1.70 王道如砥151 董卓擲戟1.86 學壇祭酒121 功在不捨157 至人無己1.89 一州之國231 司馬爭先112 泊樓車位148182 何患無嗣122 亦是豪傑191 另立門戶91 不脛而走117 盜亦有道1.67 大明輪船1.247 愛屋及烏12 戰意橫生1.2 燕燕于歸149 鳳燃九天1.54 正中下懷1.67 勝券在握1.26 再無歸期134 光融天下1.66 象軍初立1.50 無中生有1.9 牛刀小試1.76 牽繮執轡216 五射之術1.40 有心無力18 如芒在背1.277 賊臣授首183 長史女衛170 黃泉相見107 克堅平難1.28 地陷神術176 王田壽鯉1.5 米中摻沙13 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