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2 長城自毀

“劵書既定,自當如約獲利。”薊王言道:“海外寄田,皆以畝產十五石計,月月足額錄入各家賬戶。不可減一分一釐。”

“喏。”安素並無意外。所謂一諾千金。薊王威信天下,如何能言而無信,令長城自毀。

須知。薊鈔,皆是券書。面值如何,乃是約定價值。薊王威信四海,天災人禍,無有例外。之所以,以一國之君,令天下信服。

薊王乃亦步亦趨,積威至此。便是涼州羌氐諸胡,日賺二百大錢,薊王亦足額支付,未曾食言。諺語“一口唾沫一個釘”,便是言此。

今年血虧,明年大虧,後年小虧。不出三載,足可轉圜。而後與日俱增,大利於國。

薊人稻作,耕一餘三。再得海外寄田,一年三熟,足稱無憂矣。便是天災人禍,百年不遇。大漢十三州青黃不接。僅憑海外寄田,足可飽食。

時武帝私藏桃核,欲種仙桃。

王母言:“中夏地薄,種之不生。”

聞此言,不知武帝心意若何。

若薊王在場,必有此問:“何處可種之?”

卻不知王母,當作何解。

再者說來。薊鈔與角錢,比率究竟如何。唯有貲庫令並薊王,二人可知也。自補上西涼彌天大缺,薊國貨幣體系,穩如泰山。如今再少許氾濫,亦可控風險。

實不足爲慮。

氣候風土,乃生存所必須。氣候趨寒,北疆寸草不生。乃至遊牧民舉家南遷,擠壓漢人生存空間。於是大戰一觸即發,不可避免。

如今薊國圩田大成。稻草青儲飼料,足量供給。於是北疆牧民,改遊牧爲農牧。與薊國互通有無,再加冬季採暖,日趨完善。生存無虞,何必以死相拼。

終歸飢寒起盜心。

薊王深知人性本善,多爲生活所逼。少數爲惡最樂,罪大惡極之輩,必殺之以除後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先前,薊王親征倭島。授六尺倭人,薊國粳米。受倭人頂禮膜拜,視爲天神下凡。以己度人。古時燧人氏,鑽木取火而成神。時華夏先民,與今日倭人,何其相似也。

此便是,文明的神力。

天朝上邦,守護初火。薊王豈能故步自封,偏安一隅。縱橫七海,薪盡火傳。有生之年,當可預見。

“洛陽之事,如何?”薊王又問。

“妾已去信義兄,助王太僕成事。”安素答曰。

“需小心行事。”薊王叮囑道:“且董卓身後事,亦需顧及。萬勿再起兵亂。屠戮京師。”薊王此語,乃是規勸王允。

“遵命。”安素自能領會。

“近日,京都有童謠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士貴人問道:“夫君可解其意?”

“此乃‘董卓’二字隱語。”薊王言道:“‘千里草’爲董,‘十日卜’爲卓。童諺謂董卓殘暴,必不得好死。”

“卻不知董卓,是否得聞。”士貴人心有所慮。

“京中童諺四起,路人皆知。董卓如何能不知曉。”薊王心頭,亦有不詳掠過:“唯謹慎行事。萬勿大意。否則前功盡棄,累及無辜喪命。”先前叮囑王允之言,便是此因。

稍後,安素遂去密信,告知王允不提。

洛陽東郭,建陽裡,王允府邸。

不其侯伏完、左中郎將呂布、司隸校尉桓典,同謀齊聚。

王允環視左右,遂將安素手書傳閱衆人。

不其侯接過,細觀後大喜過望:“薊王知矣。”期盼之心,一聽便知。

桓典、呂布,亦先後取書一觀。

“王上既已知曉,我等後顧無憂矣。”桓典嘆道:“先前苦思,董卓亡後,四方大軍當如何收場。如今,只待薊王傳檄天下。十萬大軍,自當望風而降。”

呂布亦點頭道:“董卓麾下兵馬,除去五千秦胡騎兵。十萬大軍,皆出四方將軍營。其中半數,乃前將軍臧旻、右將軍田晏、左將軍夏育,生前所募。今董卓竊據丞相高位,自號太師。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莫敢不從。若一朝敗亡,十萬大軍,瓦解土崩。即便不一朝散盡,亦難爲患。有何懼哉。”

王允欣然道:“奉先所言極是。”

“奈何董賊,自萬歲塢築畢,便輕易不出。自言‘聖人深居以避辱’。如之奈何。”不其侯恨聲道。

“此語出《淮南子》,豈是董卓口出。”王允冷笑:“然正月旦會將至。宗室諸劉、將相公卿、百蠻貢職、衆郡奉計。且少帝初登大位,如此盛典,焉能缺席。”

“太僕之意,莫非大典之日行刺。”不其侯忙問。

“然也。”王允擲地有聲:“只需伏兵於宮門。董卓無備,輕車赴死。奉先,一擊可中矣。”

“此計可行。”桓典重重頓首。

見衆人來看,呂布吐氣開聲:“敢不從命。”

“奉先誅此賊,名著青史矣!”不其侯伏完,擊掌而贊。

聞此言,呂布豪氣自生。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大丈夫立於天地間,豈能籍籍無名。

王允遂設家宴,與衆人一醉方休。

寒夜過半,不其侯醉酒,登車自回。呂布翻身上馬,護送桓典車駕,同赴函園。

稍後不久,便有太僕府蒼奴,翻牆而出,潛入魚梁臺告密。

董卓假公濟私。夜宿龍牀時,趁機姦淫宮女。見宮女欲拒還迎,無人忤逆。於是膽肥。盡掠南北二宮,顏色昳麗,姿容上佳者,裹入萬歲塢。收爲禁臠。

話說,自先帝遷居西園,宮中無主。宮婢多與黃門對食。今得董卓肥軀寄豭,不啻久旱逢甘霖。半推半就,囫圇吞棗。所謂“飢不擇食,寒不擇衣”。只顧解渴充飢,哪管身下高矮胖瘦,長短醜俊。

日夜笙歌,通宵達旦。

董卓積欲得解,遂止殺心。

再加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大營軍士,亦龜縮不出。難得與民秋毫無犯,百官無事相安。

終歸生於憂患。

得細作回報,董卓披衣來見。

“何事驚慌。”

“回稟丞相,卑下竊得一心腹害事,不敢耽擱,星夜來報。”出人意表,細作乃史門弟子。

“且說來。”董卓眼中,厲色一閃。

1.8 劍拔弩張127 萬法歸宗101 善始善終217 背水一戰1.98 水火相濟199 千里追兇141 曲水流觴130 民情如火1.60 衆國津徑135 爲主捉刀1 全在水裡140 情理之中1.38 誰人稱雄181 生死兩命第2088章 1.277 末席之爭1.93 少年長吏126 價高者得21 真龍之子1.60 廣而告之1.20 言稱必效1.50 下辯除石1.75 粗中有細151 便宜行事196 遠古迴響1.83 蓋世英雄1.92 南有喬木1.62 一日破膽1.22 天下機關164 首尾呼應127 先入爲主187 奪舍續命109 突飛猛進138 一席之地1.68 爲而不爭187 貨幣戰爭188 二日並天17 尊王攘夷1.44 降集氐羌1.6 沐猴冠帶17 忽左忽右1.63 築城爲先1.84 早朝晏罷1.30 洛陽小市130 瑌石武夫134 公之於衆1.99 進身之階1.76 峰迴路轉135 四時充美140 情理之中1.26 塢堡治所164 盡數滅口1.65 陰藏殺機1.73 大雅無傷1.29 外合裡應189 開立幕府185 天經地義1.70 海瀕廣潟132 吞光神鎧19 遊麟可用1.24 麒麟之子1.30 未琢璞玉113 對面而弈1.57 賞罰未定121 一騎破萬171 無福消受51 流民來附172 連珠合璧160 遠見卓識218 近水樓臺100 與我一戰112 泊樓車位100 通明達照1.83 以綏四方1.62 五陵少年1.38 爲國除賊1.42 布衣爲王1.55 馬踏聯營1.77 望洋興嘆1.38 人頭落地1.50 試釘馬掌132 謹遵醫囑1.5 何方神聖192 火燒西園1.66 飛廉斬薙147 河漢無極261 寄神免禍1.57 周不如漢1.29 奮威揚武198 千帆競發1.73 有教無類41 雲開見日1.44 輕卒銳兵41 鑄山煮海1.50 明日未知1.236 兵器時代1.39 天予吾王163 雙料博士187 得道不易125 賽馬效應1.50 百官承式
1.8 劍拔弩張127 萬法歸宗101 善始善終217 背水一戰1.98 水火相濟199 千里追兇141 曲水流觴130 民情如火1.60 衆國津徑135 爲主捉刀1 全在水裡140 情理之中1.38 誰人稱雄181 生死兩命第2088章 1.277 末席之爭1.93 少年長吏126 價高者得21 真龍之子1.60 廣而告之1.20 言稱必效1.50 下辯除石1.75 粗中有細151 便宜行事196 遠古迴響1.83 蓋世英雄1.92 南有喬木1.62 一日破膽1.22 天下機關164 首尾呼應127 先入爲主187 奪舍續命109 突飛猛進138 一席之地1.68 爲而不爭187 貨幣戰爭188 二日並天17 尊王攘夷1.44 降集氐羌1.6 沐猴冠帶17 忽左忽右1.63 築城爲先1.84 早朝晏罷1.30 洛陽小市130 瑌石武夫134 公之於衆1.99 進身之階1.76 峰迴路轉135 四時充美140 情理之中1.26 塢堡治所164 盡數滅口1.65 陰藏殺機1.73 大雅無傷1.29 外合裡應189 開立幕府185 天經地義1.70 海瀕廣潟132 吞光神鎧19 遊麟可用1.24 麒麟之子1.30 未琢璞玉113 對面而弈1.57 賞罰未定121 一騎破萬171 無福消受51 流民來附172 連珠合璧160 遠見卓識218 近水樓臺100 與我一戰112 泊樓車位100 通明達照1.83 以綏四方1.62 五陵少年1.38 爲國除賊1.42 布衣爲王1.55 馬踏聯營1.77 望洋興嘆1.38 人頭落地1.50 試釘馬掌132 謹遵醫囑1.5 何方神聖192 火燒西園1.66 飛廉斬薙147 河漢無極261 寄神免禍1.57 周不如漢1.29 奮威揚武198 千帆競發1.73 有教無類41 雲開見日1.44 輕卒銳兵41 鑄山煮海1.50 明日未知1.236 兵器時代1.39 天予吾王163 雙料博士187 得道不易125 賽馬效應1.50 百官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