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反清時機

十九世紀朝廷清廷最激烈的一場權力鬥爭,卻是以一種表面和平的方式展開的,肅順和慈禧雙方都有禮有節。

兩宮太后的回京隊伍,由勝保親自率大軍護送,從熱河啓程後不久便遭遇大雨滂沱,道路泥濘無法前行,兩宮太后無奈,只好於峽谷中尋找避雨歇腳的地方,衣食與住宿也沒有提前安排,她們幾乎成了落湯雞。

此時,護送咸豐皇帝靈柩的隊伍也因爲下雨,行進遲緩,落後她們大約有十英里。

慈禧此時依然不忘禮節,以兩宮的名義,派了幾個人返回梓宮歇腳處,詢問咸豐皇帝靈柩是否安妥。

怡親王、肅順及諸位贊襄大臣回覆稱:“靈柩已經安全抵達第一個休息地。”

接到消息,慈禧從自己的俸祿中拿出一千金賞予搬運者,以示對他們辛勞的肯定和讚賞。

怡親王載垣又猶豫不決了,對肅順說:“本王看慈禧沒什麼異常,要不取消行動,等我們回京後再看她的表現吧,大行皇帝剛逝,我們這麼做,會不會授人以柄?況且皇太后是無辜的。本王看勝保會壞我們的事!”

“我們現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肅順雖清楚,只要慈禧太后活着,自己的危險便會時刻增加,便勸說怡親王載垣。

怡親王載垣沒有說話,他仍然不忘職責及大清禮儀,派人回奏兩宮太后,感謝她們對咸豐皇帝遺體的擔憂掛念。

慈禧也回覆怡親王載垣,贊其忠心耿耿,盡職盡責。就這樣,在一路的生死較量中,兩方始終保持以禮相待。

兩宮的太后隊伍到了古北口。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位於密雲區東北部,距離京城約二百四十里,爲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這裡就是肅順打算除掉兩宮太后的地方,他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曾紀澤。

曾紀澤對肅順說過,殺慈禧最好的時機,是在咸豐皇帝死後,當時可以立即僞造要慈禧陪葬的詔書。但是肅順的心不夠狠,也沒說服怡親王載垣。

在古北口殺兩宮太后,嫁禍捻賊,這是一個相當愚蠢的決定。此時,兩宮太后有勝保的大軍護衛,小股的捻賊根本靠近不了兩宮的轎子。

天已經快黑了,榮祿離開了送葬隊伍,帶上自己的一小隊人馬,快馬加鞭趕去古北口營救太后,並在她們到達古北口前趕上來了。

曾紀澤需要做一個艱難的決定,在肅順集團和慈禧集團之間。

這個抉擇對曾紀澤來說,並不揪心,他在等父親曾國藩的決定。

而曾國藩的決定,要比曾紀澤揪心得多,他面對的選擇,是要不要反清。

曾紀澤在湘軍拿下安慶之後,就跟曾國藩寫了一封帶暗語的密信,說1861年底,是湘軍反清的最佳時機。曾紀澤知道,一個人的思想很難轉變,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出來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型知識分子。他認爲“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認爲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機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但曾紀澤還是要試試,他勸曾國藩先反清,佔據江南,和大清王朝以長江爲界,分而治之。

當時確實存在着改朝換代的機會,咸豐死後,以肅順爲首的朝臣勢力、以恭親王爲首的帝胤勢力、以慈禧爲首的帝后勢力互相傾軋,不能形成對外的合力。此時,湘軍如果造反,確實是有機會的。這也是曾紀澤爲什麼選擇帶兵北上勤王的原因,他要保持肅順集團和慈禧集團的平衡。

當時咸豐駕崩、幼帝即位,京城裡的人心比較浮動。這種時候舉旗造反,民衆不會對清朝絕對忠誠。而江南大營覆滅,僧格林沁、勝保率領的八旗兵也兵敗八里橋,清朝的正規部隊遭受了重創,湘軍起義是有可能會成功。

曾紀澤不認爲曾國藩反清應該在攻陷江寧後,舉兵北上。他覺得湘軍最好的舉義時間,只能是攻陷安慶後的這段時間。當時湘軍將領對曾國藩的推戴,幾乎全部發生在1861年前後,而在1864年湘軍攻陷江寧後,反而沒人提反清的事了。

爲什麼湘軍不能等攻克江寧後再起義勝呢?當時慈禧太后的地位已經相當穩固。1865年,她罷免恭親王奕議政王與軍機大臣之職,恭親王毫不敢反抗。從這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那時的慈禧太后擁有怎樣的權勢。這時候的清廷,在慈禧太后的領導下,已經擰成了一股繩。老百姓對清廷的信心,也有所恢復。這個時候的清朝,不太容易被推翻。而且當時洋人也比較認可清廷。而且1865年,曾國藩對於湘軍的統攝能力已經下降了許多。

反而是攻克安慶後不久,胡林翼病逝,這時候曾國藩成了名義上的湘軍的唯一統帥。此時的曾國藩,對於除了劉長佑、劉坤一一系湘軍以外的各路湘軍,都有着比較強的統攝能力。左宗棠羽翼未豐,也聽曾國藩指揮。

然而,從1862年淮軍建立到1864年湘軍攻克江寧的這段時間裡,左宗棠、李鴻章都自立門戶。如果曾國藩在攻克江寧後造反,左宗棠、李鴻章很可能不會跟從,甚至會幫助清廷消滅曾國藩。此時的曾國藩,真正能夠控制的部隊,只有曾國荃的吉字營以及彭玉麟的湘軍水師。以這點實力爭衡天下,無異於蚍蜉撼樹。

而且,等到1865年,曾家嫡系部隊的戰鬥力會下降許多。吉字營攻克安慶時,只有一萬多人,基本上都是精兵。但之後爲了迅速攻克江寧,盲目擴招到五萬,士兵的平均戰鬥力下滑。這時候的吉字營,已經沒有了剛開始時的那種衝勁,都指望着攻克江寧搶掠一番,然後回湖南老家過好日子,戰鬥力早已不能和攻克安慶後的那段時間相比。靠這樣的軍隊爭奪天下,是不行的。在1865年,曾國荃對曾國藩說:“你是兩江總督,加上閩浙總督左宗棠,四川總督駱秉章,江蘇總督李鴻章三個現任總督,還有五個現任巡撫全是湘軍嫡系。大哥手裡握着20萬湘軍精兵,再遣李秀成收納10萬太平軍降兵,這樣30萬精銳之師,即可攻破京師,恢復漢家江山,大哥將成爲一代帝王。”

曾國藩回答道:“共患難時大家可以是朋友;同富貴時往往成了仇敵。就說那個左宗棠,他做師爺時便不甘居人之下;如今同我平起平坐,他肯對我俯首稱臣?再說李鴻章,我若平穩安泰他就是我的學生;我若不順,李鴻章必然反戈一擊。還有那個李秀成,他投降了,就是一隻喪家犬,誰還聽他的?再說,朝廷防我之心令人枕蓆難安。”

這一番話,是無奈的事實,叫曾國荃無話可說。而且,當時湘軍兵力在江南數省雖佔優勢,但清廷的官文據長江上游;富明阿、馮子才分守揚州、鎮江;增格林沁屯兵粵皖,這表明慈禧對湘軍早有防備。

反不反清,1861年底,曾國藩也不是沒考慮過。安慶破城不久的一天晚上,曾國荃率湘軍高級將領30餘人突然求見曾國藩。見面後,所有將領齊刷刷跪倒,一言不發。須知,在當時,勸進是成則王侯、敗則誅九族的舉動,這無言勝有言的場景只能靠曾國藩慢慢體味其中的奧義。見大哥面無表情,按捺不住的曾國荃遞上一張紙條。打開紙條,映入曾國藩眼簾的赫然是“東南半壁無主,滌公豈無意乎”兩行字。

見此,曾國藩大喝一聲:取紙筆!紙筆到後,曾氏揮毫疾書,完後把筆一擲,一語不發,從容退入後室。衆將不知所措,屏息良久,才趨至書案前,見曾寫了14個大字:“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這幅集句聯上聯出自蘇軾的詩,下聯出自王安石的詩,在這裡,曾國藩明確向衆將表示:我崇尚清高、淡雅的聖賢,稱王稱帝,成就一方霸業並不是我終身的追求。

其實,早在安慶勸進之前,李元度、左宗棠、彭玉麟、王闓運等衆多湘軍將領和社會名流都對曾國藩有過或明或暗的示意。湘軍攻克安慶後,曾的幕僚李元度撰成一聯呈給他,其聯爲“王侯無種,帝王有真”。曾見後立即將其撕毀,並斥責了李。在《曾國藩日記》中,也有多處戒勉李審慎的記載,雖不便明記,但大概應指此事。不久,左宗棠又託湘軍二號人物胡林翼爲曾送來一聯,其聯爲“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看後,立即將“似”字改爲“未”字,以表明心跡。

曾國藩的腦袋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作爲飽受儒家傳統文化浸染的理學大家,“名份”觀念是曾氏內心無法邁過的一個坎。整日標榜“忠孝”,卻一朝謀反作亂,這無異於自己狠狠抽了自己一記耳光,對於視名節如生命的曾氏而言,天下人尤其是天下士人的罵聲會把自己“淹沒”。況且,按照曾國藩推崇的老莊之道,“花未開全月未圓”方是人生最佳狀態,自己能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走到位極人臣的高位,“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已經不是什麼好兆頭了。但這也並不意味着他不敢越雷池,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曾國藩也有自己的野心。

曾國藩心想,湘軍要想起義成功,必須首先處理好和太平軍之間的關係。如果湘軍能和太平軍達成諒解,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旗幟下實現聯合的話,推翻清朝易如反掌。如果湘軍能夠穩住太平軍,雖然不聯合但也不相互攻擊,則湘軍北伐推翻清朝的可能性是有的。如果湘軍完全不能和太平軍改善關係,則難以兩邊作戰,推翻清朝。

曾國藩和洪秀全不共戴天,他是不大可能向洪秀全那種落地秀才妥協的。所以,第三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前兩者。

湘軍要想北上推翻清朝,還必須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軍餉的問題。關於湘軍軍餉,我在下一章中將會詳細敘述。大家會看到,軍餉的籌集是多麼的困難。

就攻陷安慶前後這個時間段來說,曾國藩所能依仗的軍餉來源其實只有湖南一省。但即便是湖南,也因爲石達開的兩次襲擾,經濟受到重創,能夠提供給湘軍的軍餉不會太多。

湖北在胡林翼逝世後,成了官文的天下。湘軍要造反的話,他不但不會幫助,反而會成爲鎮壓湘軍的急先鋒。江西官場與曾國藩關係一直很僵,所以不可能爲造反的湘軍提供軍餉。安徽剛剛經歷大的戰亂,根本沒有可能提供軍餉。至於其他省,更不會提供軍餉。

沒有軍餉,湘軍不可能打勝仗,這是曾國藩最擔心的問題。

曾國藩覺得攻克安慶前後雖然存在着造反成功的時機,但並不成熟。強行去做可能沒有好結果,捨生取義固然可嘉,但自己必須活着。只有活着,才能爲家族、爲民族做出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曾國藩給曾紀澤送去回信,說國內動亂頻仍,列強環伺中華,內憂外患之中,不想再度置民於水火,不想讓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又會經歷更多磨難。

曾紀澤看到曾國藩的回信,曾國藩的態度,在他的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他已經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他騎在一匹高大的黃馬上,雙腿一夾緊馬肚子,帶人往古北口方向疾馳而去!(。

第53章 曾國藩的心思第2章 頓生殺機第21章 小將陳玉成第179章 中國無戰事第176章 豬一樣的隊友第81章 虛僞的愛迪生第56章 裂土封王(3)第66章 買炮艦打日本第143章 愛情與革命第124章 收回海參崴第24章 曾國藩的難題第64章 曾國藩的遺囑第36章 石達開之死(4)第108章 七國撤軍第24章 曾國藩的難題第117章 日本投降第139章 奪取柬埔寨第37章 竟然被逼婚第79章 少年袁世凱(3)第8章 曾國荃殺俘第6章 血戰武昌第162章 中英大海戰第166章 導火索第47章 驅逐荷蘭人第22章 澤字營開戰第24章 曾國藩的難題第58章 率軍北上第75章 湘軍三大紀律第174章 發戰爭財第77章 李鴻章捱打第114章 四國聯軍第9章 程學啓投降第84章 密謀反清第60章 救了林肯第19章 論持久戰第198章 世紀大海戰第18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章 最年輕的艦長第175章 巴黎夜色第81章 虛僞的愛迪生第34章 石達開出走第29章 天京大殺戮(3)第61章 用人之道第65章 猛將李續賓第30章 截殺李秀成第119章 大漢帝國第81章 虛僞的愛迪生第67章 新三河大戰(2)第162章 中英大海戰第1章 慈禧的美人計第186章 持久戰第100章 美女秘書第79章 少年袁世凱(3)第66章 買炮艦打日本第46章 與蘭芳結盟第102章 日軍傷亡慘重第115章 聯軍司令第32章 進攻天京第156章 轟炸英軍第168章 閃電戰第36章 石達開之死(4)第128章 多軍種作戰第25章 天京會戰(1)第34章 石達開出走第83章 招攬奇才第109章 政體的抉擇第188章 血色土耳其第119章 大漢帝國第168章 閃電戰第64章 孤軍深入第80章 決戰寶慶第18章 劉永福立功第87章 設行省計劃第58章 蕩平海盜第77章 李鴻章捱打第33章 被低估的天王第167章 不一樣的大戰第35章 石達開之死(3)第68章 石達開受挫(1)第92章 韋俊的戰鬥第28章 天京大殺戮(2)第50章 新大漢國第72章 改朝換代第107章 控制京城第86章 搞定朝鮮第202章 中國的野望第79章 胡林翼復出第32章 石達開的憤怒第181章 坦克的威力第46章 借雞生蛋第4章 李秀成擴軍第80章 少年袁世凱(4)第4章 討粵匪檄第46章 借雞生蛋第122章 攻打俄城第51章 反清準備(2)第157章 吞併不丹第182章 大海戰爆發第11章 安慶城破
第53章 曾國藩的心思第2章 頓生殺機第21章 小將陳玉成第179章 中國無戰事第176章 豬一樣的隊友第81章 虛僞的愛迪生第56章 裂土封王(3)第66章 買炮艦打日本第143章 愛情與革命第124章 收回海參崴第24章 曾國藩的難題第64章 曾國藩的遺囑第36章 石達開之死(4)第108章 七國撤軍第24章 曾國藩的難題第117章 日本投降第139章 奪取柬埔寨第37章 竟然被逼婚第79章 少年袁世凱(3)第8章 曾國荃殺俘第6章 血戰武昌第162章 中英大海戰第166章 導火索第47章 驅逐荷蘭人第22章 澤字營開戰第24章 曾國藩的難題第58章 率軍北上第75章 湘軍三大紀律第174章 發戰爭財第77章 李鴻章捱打第114章 四國聯軍第9章 程學啓投降第84章 密謀反清第60章 救了林肯第19章 論持久戰第198章 世紀大海戰第18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章 最年輕的艦長第175章 巴黎夜色第81章 虛僞的愛迪生第34章 石達開出走第29章 天京大殺戮(3)第61章 用人之道第65章 猛將李續賓第30章 截殺李秀成第119章 大漢帝國第81章 虛僞的愛迪生第67章 新三河大戰(2)第162章 中英大海戰第1章 慈禧的美人計第186章 持久戰第100章 美女秘書第79章 少年袁世凱(3)第66章 買炮艦打日本第46章 與蘭芳結盟第102章 日軍傷亡慘重第115章 聯軍司令第32章 進攻天京第156章 轟炸英軍第168章 閃電戰第36章 石達開之死(4)第128章 多軍種作戰第25章 天京會戰(1)第34章 石達開出走第83章 招攬奇才第109章 政體的抉擇第188章 血色土耳其第119章 大漢帝國第168章 閃電戰第64章 孤軍深入第80章 決戰寶慶第18章 劉永福立功第87章 設行省計劃第58章 蕩平海盜第77章 李鴻章捱打第33章 被低估的天王第167章 不一樣的大戰第35章 石達開之死(3)第68章 石達開受挫(1)第92章 韋俊的戰鬥第28章 天京大殺戮(2)第50章 新大漢國第72章 改朝換代第107章 控制京城第86章 搞定朝鮮第202章 中國的野望第79章 胡林翼復出第32章 石達開的憤怒第181章 坦克的威力第46章 借雞生蛋第4章 李秀成擴軍第80章 少年袁世凱(4)第4章 討粵匪檄第46章 借雞生蛋第122章 攻打俄城第51章 反清準備(2)第157章 吞併不丹第182章 大海戰爆發第11章 安慶城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