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1 -0300

0291 0300

許多大臣上書,陳說遷都的害處,並表示之所以有天災,就是因爲遷都造成的。其中主事簫儀的言辭最爲激烈,史料記載“儀言之尤峻”,至於他到底說了些什麼並未列出,但估計是罵了朱棣,大家知道,朱棣從來就不是個忍氣吞聲的人,他的迴應也很乾脆,直接就把簫儀殺掉了。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要知道讀書人可不是好惹的,自幼聆聽聖賢之言,以聖人門生自居,皇帝又怎麼樣?怕你不成?

於是衆多大臣紛紛上書,言論如潮,還在午門外集會公開辯論,說是辯論會,但會上意見完全是一邊倒,其實就是針對朱棣的批鬥會,如果換個一般的皇帝,看到如此多的手下反對自己,很可能會動搖,但朱棣不是一般的皇帝,他堅持了自己的看法,堅定了遷都的決心。

“你們都不要再說了,遷都是我做的決定,一定要遷,我說了算,就這麼辦了!”

朱棣這樣做是需要勇氣的,他在反對者佔多數的情況下,還敢於堅持觀點,毫不退讓,事實上,很多大臣提出的意見也是很中肯的,如遷都勞民傷財,引發貪污腐敗等,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歷史將會證明,朱棣的選擇是正確的。

在歷史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十分有水平的人物,他們能夠在形勢尚不明朗之前預見到事物將來的發展,如諸葛亮在破草房裡就能琢磨出天下將來會三分等,但諸葛亮的這種琢磨是不需要成本的,即使他琢磨得不對,也沒有人去找他麻煩。

容易出麻煩的是抉擇,也就是說,必須犧牲某些眼前的利益去換來將來更長遠的利益。這種抉擇往往是極爲痛苦的,因爲眼前利益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長遠的利益卻是看不到的,就好比你讓大家丟下手中已有的鈔票,跟着你去挖金礦,金礦固然誘人,但是否真有卻着實要畫個大問號,你說有就有?憑什麼?

一百多年後偉大的改革家張居正就是栽倒在這種抉擇上的,因爲那些大臣們寧可抱着手上的那點家當等死,也不肯跟他去走那條未知的道路。

朱棣就是這樣一個很有水平的領導,也是一個敢於抉擇的領導,他知道遷都是一項大工程,耗時耗力,但他準確地判斷出,影響明帝國的長治久安的最大因素就是北方的蒙古,要想將來平平安安過日子,就必須捨棄眼前的利益,遷都北京。否則明朝將難逃南宋的厄運。

與張居正相比,朱棣有一個優勢——他是皇帝,而且還是一個鐵腕皇帝,一個敢背罵名我行我素的皇帝,所以他能夠一直堅持自己的信念,所以他終於完成了遷都這項艱難的工作。

朱棣遷都的行爲招致了當時衆人的反對,很多人也斷言此舉必不可行,但十九年後站在北京城頭遙望遠方的于謙應該不會這樣想。

歷史纔是事物發展最終的判斷者,在不久之後,它將毫無疑問地告訴每一個人:朱棣的抉擇是正確的。

鄭和的壯舉

之前我們曾經介紹過,朱棣曾派出兩路人去尋找建文帝,一路是胡熒(有三點水旁),他的事情我們已經講過了,這位胡熒(有三點水旁)的生平很多人都不熟悉,這也不奇怪,因爲他從事是秘密工作,大肆宣傳是不好的。

但另一路人馬的際遇卻大不相同,不但聞名於當時,還名留青史,千古流芳。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鄭和艦隊和他們七下西洋的壯舉。

同樣是執行秘密使命,境遇卻如此不同,我們不禁要問:同樣是人,差距怎麼那麼大呢?

原因很多,如隊伍規模、附帶使命等等,但在我看來,能成就如此壯舉,最大的功勞應當歸於這支艦隊的指揮者——偉大的鄭和。

偉大這個詞用在鄭和身上是絕對不過分的,他不是皇室宗親,也沒有顯赫的家世,但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就了一段傳奇——中國人的海上傳奇,在鄭和之前歷史上有過無數的王侯將相,在他之後還會有很多,但鄭和只有一個。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梁啓超

下面就讓我們來介紹這位偉大航海家波瀾壯闊的一生。

鄭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馬三保,雲南人,自小聰明好學,更爲難得的是,他從小就對航海有着濃厚的興趣,按說在當時的中國,航海並不是什麼熱門學科,而且雲南也不是出海之地,爲什麼鄭和會喜歡航海呢?

www● т tκa n● c o

這是因爲鄭和是一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的祖父和父親都信奉伊斯蘭教,而所有的伊斯蘭教徒心底都有着一個最大的願望——去聖城麥加朝聖。

去麥加朝聖是全世界伊斯蘭教徒的最大願望,居住在麥加的教徒們是幸運的,因爲他們可以時刻仰望聖地,但對於當時的鄭和來說,這實在是一件極爲不易的事情。麥加就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境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地圖上把麥加和雲南連起來,再乘以比例尺,就知道有多遠了。不過好在他的家庭經濟條件並不差,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經去過麥加,在鄭和小時候,他的父親經常對他講述那朝聖途中破浪遠航、跋山涉水的驚險經歷和萬里之外、異國他鄉的奇人異事。這些都深深的影響了鄭和。

也正是因此,幼年的鄭和與他同齡的那些孩子並不一樣,他沒有坐在書桌前日復一日的背誦聖賢之言,以求將來圖個功名,而是努力鍛鍊身體,學習與航海有關的知識,因爲在他的心中,有着這樣一個信念:有朝一日,必定乘風破浪,朝聖麥加。

如果他的一生就這麼發展下去,也許在十餘年後,他就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完成一個平凡的伊斯蘭教徒的夙願,然後平凡地生活下去。

可是某些人註定是不會平凡地度過一生的,偉大的使命和事業似乎必定要由這些被上天選中的人去完成,即使有時是以十分殘忍的方式。

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藍玉奉朱元璋之命令,遠征雲南,明軍勢如破竹,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平定了雲南全境,正是這次遠征改變了鄭和的命運。順便提一句,在這次戰役中,明軍中的一名將領戚祥陣亡,他的犧牲爲自己的家族換來了世襲武職,改變了自己家族的命運,從此他的子孫代代習武。這位戚祥只是個無名之輩,之所以這裡要特意提到他,是因爲他有一個十分爭氣的後代子孫——戚繼光。

歷史真是讓人難以捉摸啊。

對於明朝政府和朱元璋來說,這不過是無數次遠征中的一次,但對於鄭和而言,這次遠征是他人生的轉折,痛苦而未知的轉折。

戰後,很多兒童成爲了戰俘,按說戰俘就戰俘吧,拉去幹苦力也就是了,可當時對待兒童戰俘有一個極爲殘忍的慣例——閹割。

這種慣例的目的不言而喻,也實在讓人不忍多說,而年僅11歲的馬三保正是這些不幸孩子中的一員。

我們不難想像當年馬三保的痛苦,無數的夢想似乎都已經離他而去了,但歷史已經無數次地告訴我們,悲劇的開端,往往也是榮耀的起點。

悲劇,還是榮耀,只取決於你,取決於你是否堅強。

明朝那些事兒2朱棣篇第十一章

章節字數:3636更新時間:07-02-2216:16

從此,這個年僅十一歲的少年開始跟隨明軍征戰四方,北方的風雪、大漠的黃沙,處處都留下了他的痕跡,以他的年齡,本應在家玩耍、嬉戲,卻突然變成了戰爭中的一員,在那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戰場上飛奔。刀劍和長槍代替了木馬和玩偶,在軍營裡,沒有人會把他當孩子看,也不會有人去照顧和看護他,在戰爭中,誰也不能保證明天還能活下來,所以唯一可以照顧他的就是他自己。

可是一個十一歲的孩子怎麼能照顧自己呢?

我們無法想像當年的馬三保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累,多少次死裡逃生,我們知道的是,悲慘的遭遇並沒有磨滅他心中的希望和信念,他頑強地活了下來,並最後成爲了偉大的鄭和。

總結歷史上的名人(如朱元璋等)的童年經歷,我們可以斷言:小時候多吃點苦頭,實在不是一件壞事。

在度過五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後,他遇到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這個人就是朱棣。

當時的朱棣還是燕王,他一眼就看中了這個沉默寡言卻又目光堅毅的少年,並挑選他做了自己的貼身侍衛,從此馬三保就跟隨朱棣左右,成爲了他的親信。

金子到哪裡都是會發光的,馬三保是個註定要成就大事業的人,在之後的靖難之戰中,他跟隨朱棣出生入死,立下大功,我們之前介紹過,在鄭村壩之戰中,朱棣正是採用他的計策,連破李景隆七營,大敗南軍。

朱棣從此也重新認識了這個貼身侍衛,永樂元年(1403),朱棣登基後,立刻封馬三保爲內官監太監,這已經是內官的最高官職,永樂二年(1404),朱棣又給予他更大的榮耀,賜姓";鄭";,之後,他便改名爲鄭和,這個名字註定要光耀史冊。

要知道,皇帝賜姓是明代至高無上的榮耀,後來的鄭成功被皇帝賜姓後,便將之作爲自己一生中的最大光榮,他的手下也稱呼他爲“國姓爺”,可見朱棣對鄭和的評價之高。

上天要你受苦,往往會回報更多給你,這也是屢見不鮮的,鄭和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爲了朝廷中炙手可熱的人物,作爲朱棣的臣子,他已經得到了很多別人想都不敢想的榮耀,想來當年的鄭和應該也知足了。

但命運似乎一定要讓他成爲傳奇人物,要讓他流芳千古。更大的使命和光榮將會降臨到他的頭上,更大的事業將等待他去開創。

出航

朱棣安排鄭和出海是有着深層次目的的,除了尋找建文帝外,鄭和還肩負着威服四海,胸懷遠人的使命,這大致也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的老傳統,但凡強盛的朝代,必定會有這樣的一些舉動,如漢朝時候貫通東西的絲綢之路,唐朝時衆多發展中國家及不發達國家留學生來到我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都是這一傳統的表現。

中國強盛,萬國景仰,這大概就是歷來皇帝們最大的夢想吧,歷史上的中國並沒有太多的領土要求,這是因爲我們一向都很自負,天朝上國,萬物豐盛,何必去搶人家的破衣爛衫?

但正如俗話所說,鋒芒自有畢現之日,強盛於東方之中國的光輝是無法掩蓋的,當它的先進和文明爲世界所公認之時,威服四海的時刻自然也就到來了。

實話實說,在中國強盛之時,雖然也因其勢力的擴大與外國發生過領土爭端和戰爭(如唐與阿拉伯之戰),也曾發動過對近鄰國家的戰爭(如徵高麗之戰),但總體而言,中國的外交政策還是比較開明的,我們慷慨的給予外來者幫助,並將中華民族的先進科學文化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地,四大發明就是最大的例證。

綜合來看,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中國胸懷遠人的傳統和宗旨:

以德服人

現在中國又成爲了一個強盛的國家,經過長期的戰亂和恢復,以及幾位堪稱勞動模範的皇帝的辛勤耕耘和工作,此時的華夏大地已經成爲了真正的太平盛世,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糧銀充足,是該做點什麼的時候了。

在我們這個龐大國家的四周到底還有些什麼?這是每一個強盛的朝代都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明帝國就是一個強盛的朝代,而明帝國四周的陸地區域已由漢唐盛世時的遠征英雄們探明,相比而言,帝國那漫長的海岸線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遐想,在寬闊大海的那一頭有着怎樣的世界呢?

最先映入人們眼簾的就是西洋,需要說明的是西洋這個名詞在明朝的意義與今日並不相同,當時的所謂西洋其實是現在的南洋,之前的朝代雖也曾派出船隻遠航過這些地區,但那只是比較單一的行動,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海的那邊到底有些什麼,人們並不是十分清楚,而現在強大的明帝國的統治者朱棣是一個與衆不同的人,他之所以被認爲是歷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絕非由於仁慈或是和善,而是因爲他做了很多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

現在,朱棣將把一件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交給鄭和來完成,這是光榮,也是重託。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鄭和都是最合適的人選,他不但具有豐富的航海知識,還久經戰爭考驗,軍事素養很高,性格堅毅頑強,最後,他要去的西洋各國中有很多都信奉伊斯蘭教,而鄭和自己就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

按說這只是一次航海任務而已,何必要派鄭和這樣一個多樣型人才去呢,然而事實證明,鄭和此次遠航要面對的,絕不僅僅是大海而已。

歷史將記住這個日子,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鄭和在福建五虎門起航,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遠航征程,鄭和站在船頭,看着即將出發的龐大艦隊和眼前的茫茫大海。

他明白自己此次航程所負的使命和職責,但他並不知道,此時此刻,他正在創造一段歷史,將會被後人永遠傳頌的歷史。

他的心中充滿了興奮,自幼年始嚮往的大海現在就在他的眼前,等待着他去征服!一段偉大的歷程就要開始了!

揚帆!

無敵艦隊

我們之前曾不斷用艦隊這個詞語來稱呼鄭和的船隊,似乎略顯誇張,一支外交兼尋人的船隊怎麼能被稱爲艦隊呢,但看了下面的介紹,相信你就會認同,除了艦隊外,實在沒有別的詞語可以形容他的這支船隊。

託當年一代梟雄陳友諒的福,朱元璋對造船技術十分重視,這也難怪,當年老朱在與老陳的水戰中吃了不少虧,連老命也差點搭進去。在他的鼓勵下,明朝的造船工藝有了極大的發展,據史料記載,當時鄭和的船隻中最大的叫做寶船,這船到底有多大呢,“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大家可以自己換算一下,按照這個長度,鄭和大可在航海之餘舉辦個運動會,設置了百米跑道絕對不成問題。

而這條船的帆絕非我們電視上看到的那種單帆,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它有十二張帆!它的錨和舵也都是巨無霸型的,轉動的時候需要幾百人喊口號一起動手才能擺得動,南京市在五十年代曾經挖掘過明代寶船製造遺址,出土過一根木杆,這根木杆長十一米,問題來了,這根木杆是船上的哪個部位呢?

鑑定結論出來了,讓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這根木杆不是人們預想中的桅杆,而是舵杆!

如果你不明白這是個什麼概念,我可以說明一下,桅杆是什麼大家應該清楚,所謂舵杆只不過是船隻舵葉的控制聯動杆,經過推算,這根舵杆連接的舵葉高度大約爲六米左右。也就是說這條船的舵葉有三層樓高!

航空母艦,名副其實的航空母艦

這種寶船就是鄭和艦隊的主力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旗艦,此外還有專門用於運輸的馬船,用於作戰的戰船,用於運糧食的糧船和專門在各大船隻之間運人的水船。

鄭和率領的就是這樣的一支艦隊,艦隊之名實在實至名歸。

這是鄭和船隊的情況,那麼他帶了多少人下西洋呢?

“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

說句實話,從這個數字看,這支船隊無論如何也不像是去尋人或是辦外交的,倒是很讓人懷疑是出去找碴打仗的。但事實告訴我們,這確實是一支友好的艦隊,所到之處,沒有戰爭和鮮血,只有和平和友善。

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這纔是一個偉大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蘊。

鄭和的船隊向南航行,首先到達了占城,然後他們自占城南下,半個月後到達爪哇(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此地是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據點,但凡由馬六甲海峽去非洲必經此地,在當時,這裡也是一個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的地方,當然,當時這地方還沒有統一的印度尼西亞政府。而且直到今天,我們也搞不清當時島上的政府是由什麼人組成的。

鄭和的船隊到達此地後,本想繼續南下,但一場悲劇突然發生了,船隊的航程被迫停止了,而鄭和將面對他的航海生涯中的第一次艱難考驗。

事情是這樣的,當是統治爪哇國的有兩個國王,互相之間開戰,史料記載是“東王”和“西王”,至於到底是些什麼人,那也是一筆糊塗賬,反正是“西王”戰勝了“東王”。“東王”戰敗後,國家也被滅了,“西王”準備秋後算賬,正好此時,鄭和船隊經過“東王”的領地,“西王”手下的人殺紅了眼,也沒細看,竟然殺了船隊上岸船員一百七十多人。

鄭和得知這個消息後,感到十分意外,手下的士兵們聽說這個巴掌大的地方武裝居然敢殺大明的人,十分憤怒和激動,跑到鄭和麪前,聲淚俱下,要求就地解決那個什麼“西王”,讓他上西天去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王。

明朝那些事兒2朱棣篇第十二章

章節字數:3568更新時間:07-02-2216:17

鄭和冷靜地看着圍在他四周激動的下屬,他明白,這些憤怒的人之所以沒有動手攻打爪哇,只是因爲還沒有接到他的命令。

那些受害的船員中有很多人鄭和都見過,大家辛辛苦苦跟隨他下西洋,是爲了完成使命,並不是來送命的,他們的無辜被殺鄭和也很氣憤,他完全有理由去攻打這位所謂的“西王”,而且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自己的軍隊裝備了火炮和火槍等先進武器,而對手不過是當地的一些土著而已,只要他一聲令下,自己的艦隊將輕易獲得勝利,併爲死難的船員們報仇雪恨。

但他沒有下達這樣的命令。

他鎮定地看着那些躍躍欲試的下屬,告訴他們,決不能開戰,因爲我們負有更大的使命。

和平的使命

如果我們現在開戰,自然可以取得勝利,但那樣就會偏離我們下西洋的原意,也會耽誤我們的行程,更嚴重的是,打敗爪哇的消息傳到西洋各地,各國就會懷疑我們的來意,我們的使命就真的無法達成了。

鄭和說完後,便力排衆議,制止了部下的魯莽行爲,命令派出使者前往西王駐地交涉此事。

鄭和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剋制自己的憤怒,以大局爲重,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事實證明,鄭和的行爲決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

鄭和需要面對的是忍耐,而那位西王面對的卻是恐懼,極大的恐懼。

當他知道自己的下屬殺掉了大明派來的艦隊船員時,嚇得魂不附體,立刻派出使者去鄭和處反覆解釋誤會,他又怕這樣做不奏效,便命令派人連夜坐船趕到中國去謝罪,這倒不一定是因爲他有多麼慚愧和後悔,只是他明白,以大明的實力,要滅掉自己,就如同捏死一隻螞蟻那麼簡單。

朱棣得知此事後,稱讚了鄭和顧全大局的行爲,並狠狠地教訓了西王的使者,讓他們賠償六萬兩黃金(這個撫卹金的價碼相當高),兩年後,西王派人送上了賠償金,只有一萬兩黃金,這倒不是因爲他們敢於反悔,實在是這麼個小島即使挖地三尺也找不出六萬兩黃金來。

實在是沒法子了,家裡就這麼點家當,該怎麼着您就看着辦吧。

當西王的使者忐忑不安地送上黃金後,卻得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回答,朱棣明確地告訴他,我早知你們是籌不出來的,要你們賠償黃金,只不過是要你們明白自己的罪過而已,難道還缺你們那點金子嗎?

朱棣的這一表示完全征服了爪哇,自此之後他們自發自覺地年年向中國進貢。

在這一事件中,鄭和充分地體現了他冷靜的思維和準確的判斷能力,也說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實在獨到。

在經過這段風波之後,鄭和的船隊一路南下,先後經過蘇門答臘、錫蘭山等地,一路上與西洋各國交流聯繫並開展貿易活動,這些國家也紛紛派出使者,跟隨鄭和船隊航行,準備去中國向永樂皇帝朝貢。

帶着貿易得來的物品和各國的使者,鄭和到達了此次航行的終點——古裡。

古裡就是今天印度的科澤科德,位於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此地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曾派使者到過這裡,而此次鄭和前來,卻有着另一個重要的使命。

由於古裡的統治者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國朝貢,並向中國稱臣,所以在永樂三年,明成祖給古裡統治者發放詔書(委任狀),正式封其爲國王,並賜予印誥等物。當然了,古里人不一定像中國人一樣使用印章,但既然是封國王,總是要搞點儀式意思下的。

可是詔書寫好了,卻沒那麼容易送過去,因爲這位受封的老兄還在印度呆着呢,所以鄭和此次是帶着詔書來到古裡的,他拿着詔書,以大明皇帝的名義正式封當地統治者爲古裡國王。從此兩國關係更加緊密,此後鄭和下西洋,皆以此地位中轉站和落腳點。

在辦完這件大事後,鄭和開始準備回航,此時距離他出航時已經一年有餘,他回顧了此次航程中的種種際遇,感慨良多,經歷了那麼多的風波,終於來到了這個叫古裡的國家,完成了自己的最終使命。

這裡物產豐富,風景優美,人們和善大度,友好熱情,這一切都給鄭和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留個紀念吧

他帶領屬下和當地人一起建立了一個碑亭,並刻上碑文,以紀念這段歷史,文曰:

其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鹹若,熙皞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

這是一座歷史的里程碑。

鄭和的船隊開始返航了,迎風站在船上的鄭和注視着那漸漸遠去的古裡海岸,這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啊,我們還會再來的!

也許是宿命的安排吧,鄭和不會想到,美麗的古裡不但是他第一次航程的終點,也將會成爲他傳奇一生的終點!

第一次遠航就這樣完成了,船隊浩浩蕩蕩地向着中國返航,然而上天似乎並不願意鄭和就這樣風平浪靜地回到祖國,它已經爲這些急於回家的人們準備好了最後一道難關,而對於鄭和和他的船隊來說,這是一場真正的考驗,一場生死攸關的考驗。

自古以來,交通要道都絕不是什麼安全的地方,因爲很多原本靠天吃飯的人會發現其實靠路吃飯更有效,於是陸路上有了路霸,海上有了海盜,但無論陸路海路,他們的開場白和口號都是一樣的——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

按說鄭和的艦隊似乎不應該受到這些騷擾,但這決不是因爲強盜們爲這支艦隊的和平使命而感動,而是軍事實力的威懾作用。

即使是再兇悍的強盜,也要考慮搶劫的成本,像鄭和這樣帶着幾萬士兵拿着火槍招搖過市,航空母艦上架大炮的主,實在是不好對付的。

北歐的海盜再猖獗,也不敢去搶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幹搶劫之前要先掂掂自己的斤兩,這一原則早已被古今中外的諸多精明強盜們都牢記在心。

但這個世界上,有精明的強盜就必然有拙劣的強盜,一時頭腦發熱、誤判形勢,帶支手槍就敢搶坦克的人也不是沒有,下面我們要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位頭腦發熱的仁兄。

此人名叫陳祖義,他正準備開始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搶劫。

當然,也是最後一次。

陳祖義,廣東潮州人,洪武年間因爲犯罪逃往海外,當年沒有國際刑警組織,也沒有引渡條例,所以也就沒人再去管他,後來,他逃到了三佛齊(今屬印度尼西亞)的渤林邦國,在國王麻那者巫裡手下當上了大將。

真是厲害,這位陳祖義不過是個逃犯,原先也沒發現他擔任過什麼職務,最多是個村長,到了這個渤林邦國(不好意思,我實在不知道是現在的哪個地方),居然成了重臣,中國真是多人才啊。

更厲害的還在後面,國王死後,他召集了一批海盜,自立爲王,就這樣,這位陳祖義成爲了渤林邦國的國王。

以上就是陳祖義先生的奮鬥成功史,估計也算不上爲國爭光吧。

0151 -01600161 -01701031 -10401753 -17541501 -15101751 -17520641 -06500811 -08201737 -17381431 -14401151 -11601745 -17461421 -14300201 -02101091 -11000441 -04501251 -12600341 -03500751 -07601241 -12501241 -12501151 -11601001 -10100471 -04800381 -03900221 -02300041 -00501723 -17240651 -06601725 -17261041 -10501141 -11500641 -06500511 -05201763 -17651651 -16601727 -17280001 -00100701 -07101101 -11101707 -17080581 -05900971 -09801661 -16700101 -01101737 -17380101 -01100101 -01101021 -10300581 -05901201 -12101735 -17361741 -17421715 -17160291 -03000691 -07001011 -10200711 -07201331 -13401641 -16500461 -04701471 -14801521 -15300481 -04900601 -06100371 -03801501 -15101705 -17061041 -10500541 -05500951 -09600611 -06201671 -16801361 -13700691 -07001707 -17081621 -16300081 -00901291 -13001171 -11800611 -06200611 -06200581 -05900541 -05500291 -03001091 -11000341 -03501181 -11900871 -08800491 -05001031 -10401725 -17261231 -12400601 -06100421 -04300461 -04700201 -02101641 -16501491 -1500
0151 -01600161 -01701031 -10401753 -17541501 -15101751 -17520641 -06500811 -08201737 -17381431 -14401151 -11601745 -17461421 -14300201 -02101091 -11000441 -04501251 -12600341 -03500751 -07601241 -12501241 -12501151 -11601001 -10100471 -04800381 -03900221 -02300041 -00501723 -17240651 -06601725 -17261041 -10501141 -11500641 -06500511 -05201763 -17651651 -16601727 -17280001 -00100701 -07101101 -11101707 -17080581 -05900971 -09801661 -16700101 -01101737 -17380101 -01100101 -01101021 -10300581 -05901201 -12101735 -17361741 -17421715 -17160291 -03000691 -07001011 -10200711 -07201331 -13401641 -16500461 -04701471 -14801521 -15300481 -04900601 -06100371 -03801501 -15101705 -17061041 -10500541 -05500951 -09600611 -06201671 -16801361 -13700691 -07001707 -17081621 -16300081 -00901291 -13001171 -11800611 -06200611 -06200581 -05900541 -05500291 -03001091 -11000341 -03501181 -11900871 -08800491 -05001031 -10401725 -17261231 -12400601 -06100421 -04300461 -04700201 -02101641 -16501491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