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一心離開

袁世凱得知後,認爲朝鮮擅自派遣使者出訪,有傷中國體面。

朝鮮要表示獨立於天下,中國就應當做出表示,屬邦不得與中國平行於各國。

袁世凱向李鴻章建議,朝鮮使臣與中國駐外使臣公事交涉,必須用呈文。往來用銜貼,中國使臣用札筆照會,以符舊制。

嗣後又照會朝鮮**,責其不事先協商,藉以阻止使臣出國。

李熙不服,申述理由,都被袁世凱無理駁回。

清**也認爲朝鮮此行不合屬邦體制,責令其必須先行請示,待允准後方能前往。

李熙不聽,密令樸定陽、趙正熙離開漢城。

袁世凱知道後,千方百計逼迫朝鮮**將二人追回,同時派人帶着奏諮前往中國請示並謝罪。

李熙迫於壓力,只能照辦。

事後,或許,連妄自尊大的請**都覺得袁世凱這樣做有些過份,過於欺負人。

提出:“此事未便強行阻止,只能囑其遵守屬邦體制。”

爲了有所遵循,清**要求李鴻章關於這方面,搞個具體辦法。

李鴻章搞了三條,其中一條是,朝鮮的使臣到造訪國要先到中國駐那個國的使館報到,再由中國使館的人帶着朝鮮的使臣去拜訪相關國。

但趙定陽出訪美國,沒執行這一條。袁世凱藉機發難,責令朝鮮**將其調回,並嚴加懲處。

一八八九年四月底,樸定陽回到漢城,朝鮮**擬授其爲外署督辦。

袁世凱得知後堅決反對,認定樸定陽違背中國章程,實爲罪人。非但不準朝鮮**授予樸定陽官職,還要求對其嚴加懲處。

李熙不同意,數次派人疏通,袁世凱就是不答應。

李熙無奈,又不好勉強,就派袁世凱的好朋友金允植出面說情。

袁世凱對金允植說:他不是不給好朋友面子,但原則問題是不能讓步的。

金允植說:“什麼原則問題?不過是使臣一時疏忽,此事在朝野上下,議論很多。以蠢兄的意見,您就別再堅持了,退一步海闊天空,下不爲例還不行嗎?”

“金兄,這件事決無商量餘地,因爲我們是朋友,換上別人,我早將您趕出去了。金兄,如果想在我這裡喝酒,兄弟陪您。只是這件關係國家政體的大事,不要再提了,不要徒傷好友的感情。”

金允植見狀,只能長嘆一聲告辭。李熙這個皇帝,當得也窩囊,不敢得罪袁世凱,最後只得按袁世凱的指示辦。

這件事,袁世凱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聲威也得到了張揚。

在這件事上,袁世凱固然有認真履職的成份,但更表現了他的任性妄爲和一意孤行。

和當初李熙實心實意的請袁世凱來朝鮮相反,現在的袁世凱在朝鮮,已經是過街的老鼠。只是懾於他背後的勢力,纔沒有人敢公然喊打。

袁世凱在朝鮮,已經成了惡魔。那時候的大清國,雖然已經百病纏身,但想欺負一個小小的朝鮮,還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因爲那時候的朝鮮,太弱了,太可憐了。

連最好的朋友金允植都和他絕交了,可以說是衆叛親離,袁世凱那麼聰明敏感的人能感覺不到嗎?

但是,他每次給李鴻章彙報自己的工作時,總是吹噓自己在朝鮮的朝野,威信有多高,他的話大家有多重視。因爲有他在,親日派和親俄派都不幹輕舉妄動。

朝鮮朝野,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着袁世凱這個惡魔離開。

到袁世凱三年任期滿的時候,終於等來了機會。

高宗李熙,致書清**及李鴻章,稱袁世凱“駐東既久,終難相濟”,要求派員更替。

時間長了,袁世凱在朝鮮的一些極端作法,也傳到清廷一些官員耳中。因爲袁世凱是李鴻章的人,對李鴻章不滿的人,也借袁世凱的問題發揮,意思是李鴻章用人不當。

有人上奏,參袁世凱:“表裡隔膜,情志不符,乃抵捂而不相人,甚有損大局。”

朝廷對李鴻章也有責難之意。曾因袁世凱的問題正告李鴻章:“非獨朝鮮政亂可憂,而袁之輕躁易動亦殊可慮。”

這些事情,很快由袁世凱的堂叔袁保齡傳到了袁世凱耳中。

剛來朝鮮時,袁世凱真的是躊躇滿志。晉級加官,委以重任。自認爲憑着天朝上國的神聖威嚴和自己的本事,指揮朝鮮君臣如草芥。一直雄心勃勃、信心十足、意氣風發,志氣高遠。

他以爲,朝鮮必定成爲他升發的風水寶地,必將成爲自己往上爬的重要平臺。

但得知朝鮮和國內都對他大爲不滿後,他的心氣一落千丈。

現在,他不想再留在這個是非之地了。

他的這些想法,在寫給盛宜懷的信裡,有明確的表露:“自韓狃於開化自主,一時延請洋匠西人甚多。而所事一無成效,併購買諸玩好無虛時,國財因一竭,國債因一積,至今百官俸薪四朔未頒,兵餉也朝不保夕。

“又妖邪百出,內外惶恐,至人心潰散,政治之廢馳,從未加朝鮮之甚、如今日之甚者也。

“百官謀臣各具一心,各謀一身,即此時勢,將不知伊如胡底?亦惟盡心竭力,待時而已。此間時勢,如江流日下。

“如侄駑劣,已精力交困,惟盼秋後瓜期,即謀代藏拙,田園樂當不遠矣。此間近勢,已山窮水盡,……如侄不才,徒自遺戚,度日如年。尊教蟬聯,非所敢闖。俄人陰謀蠶食,由來以久,方今銳意鐵路,志固有在,將來造端,豈在韓乎?

“弟自知駑材,斷難久任重寄,況此間事日益棘手,尤非弟所能支柱。設有遺誤,有關大局,反覆籌思,惟去爲上計。且老母六旬,奉養須人,徒此荏苒,公私間慚憾實多。夏秋間曾託鬱,薌兩丈迭言於師,不蒙允;又具稟屢陳,又見阻;擬今冬更無望矣,殆亦命耶?姑俟來春,相機自謀退路。

“此間事如痼疾,膏肓之際,攻除難達。弟迭懸瓜代,尚未蒙允,日坐荊針,絕非久計。矧近災生,百疾叢集。值多事之衘,乏補救之術,公私交殆,日切怵憂。十月之間,或可掛帆內渡,……未卜果能如願否?來年設得內渡,……唯求帥擇員接替而已。弟才庸識陋,值此事日棘手,病復迭生,此揣斷難勝任,且老母多病,……特未卜何時得卸此肩也。

“去冬家母忽病偏廢,迭次乞假,始爲相帥爲拂,繼爲內廷復阻,心緒甚劣,至成久病,今五月始漸痊可。……弟入秋即覺舊疾欲發,擬仍請簡單代,未知當軸能俯允否?”

心灰意冷的袁世凱一天也不想在朝鮮待下去了。

理由當然不是如自己對盛宜懷說的那些,那顯得多無能呀?和平時在李鴻章那裡的自我吹噓不是自相矛盾嗎?

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165章 模範團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261章 張作霖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428章 大學令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511章 完婚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486章 學寫詩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73章 在家上任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23章 離開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66章 機會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58章 離開老巢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14章 平定政變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407章 童子試第407章 童子試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5章 去買官第20章 心機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3章 離開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410章 會考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84章 海軍起義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60章 山雨欲來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88章 大通起義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479章 新人物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60章 山雨欲來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346章 驅張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
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165章 模範團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261章 張作霖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428章 大學令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511章 完婚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486章 學寫詩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73章 在家上任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23章 離開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66章 機會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58章 離開老巢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14章 平定政變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407章 童子試第407章 童子試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5章 去買官第20章 心機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3章 離開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410章 會考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84章 海軍起義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60章 山雨欲來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88章 大通起義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479章 新人物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60章 山雨欲來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346章 驅張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