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二十一條

日軍攻下青島後,袁世凱政.府要求日軍自山東半島撤退到膠州灣租借地,可是日方根本不加理會。

袁世凱政.府又分別照會英日兩國政.府,宣告撤銷前所劃定的交戰區域,撤退前此佔領山東半島的各地軍隊。日本政.府不但仍然不理,且在山東已佔領的各縣設立民政署,架設軍用電線,驅逐青島海關人員,完全把山東當作佔領地。

經中國多次照會日本。要求撤退駐留山東的軍隊。日本纔在一九一五年一月十八日,假借交還青島及撤退山東戍兵的名義,附列交換條件和覺書等,向袁世凱政.府要求秘密談判。

在日軍攻下青島後,日本外相加藤高明即電召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回國,商討對華的新策略。

民國三年十二月末日置益返回北京任所,藉口回任,請求和袁世凱面談。

一月十八日,袁世凱如約接見了日置益。

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先向袁世凱當面遞交了一個文件,對袁世凱說:“日本政.府向大總統表示誠意,希望中日懸案能夠早日解決。同時如果中國方面有誠意,也表示是大總統向日本表示善意的一個良好機會,中日懸案解決,則日本政.府願給大總統更多和更大的幫忙。日本政.府鄭重希望大總統一點,就是在這次商談中,請貴國嚴守秘密。”

日置益交給袁世凱文件的內容分爲二項:一是條款,相當於準備以條約的形式訂立的內容;一是覺書(中國方面稱爲勸告書),同樣是要求中國需要履行的事項。

袁世凱將條文略略翻了一翻,很客氣地說:“請貴公使去找外交部商談”。

國際間的交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外交談判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比如,一個國家的公使,要求和駐在國進行外交談判,只能通過駐在國的外交部。如果直接去找駐在國的皇帝或總統,在當時是極沒有禮貌的行爲。

日本竟讓駐華公使當面向袁遞交文件,這實是當時國際外交史上空前未有的舉動。或許,這表明,日方認定中國的事只有袁世凱說了算,和別的任何人說都沒有用。這同樣表明,日方對中方的無視。

按日方的意願,中日的談判秘密進行,中方可不想這麼做。很快,日本向中國要求秘密談判的消息,在中國各報都刊登了出來,外國報紙的駐京訪員也紛紛撰寫長電回國。

美、俄、英三國電令各該國駐日公使向日本外務部要求,希望獲知中日秘密談判的內容,尤其是日方的條款。

日本經不住國際壓力,乃將其中較爲普通的十一款以正式文書通知各國。

這十一項條款,是前面所說的條款中的部分,這部分內容是能見得人的,在國際法上也是能說得過去。另一部分,特別是覺書,多是不能見人的東西,日方當然不能告之各國。

其實覺書與條約,在國際法上約束力是相同的。區別在於,條約一般是可以告人的,而覺書則是不可告人的或不想爲人知的。

這次日本向袁世凱政.府提出要求,條約方面的內容還是容易接受的,而覺書部分涉及到的問題則極爲嚴重、苛刻。

袁世凱接見日置益當日,指着其提交的文件,一再表示這是外交部的事,不便直接干涉。但日置益堅持請大總統先親閱一下,臨告辭時還特意強調,讓袁世凱感到事態的重大。

待日使走後,袁世凱翻開文書一看,大爲震動;即刻電召熟悉外交事務的陸徵祥,由瑞士放下手頭所有事回國。

陸徵祥回國後,知道事情緊急,馬不停蹄趕到總統府。袁世凱正和國務卿徐世昌密談,一見陸徵祥到,長舒了一口氣,隨即送走徐世昌,邀陸徵祥密談。

據有史料記載,袁世凱見陸徵祥把日方的文書仔細讀一遍後,對陸徵祥說: “你今晚便召集孫寶琦、曹汝霖和樑士詒密商對策。”

陸徵祥於晚飯後,按袁世凱的要求,在他下榻迎賓館邀參政樑士詒、外交總長孫寶琦、次長曹汝霖商談。

陸徵祥先說明召集會議的原委。

文件這些人都看過了,孫寶琦首先發言:“日本公使一定還會來外交部遞送文書,他已和曹次長討論了好幾個鐘頭。本人認爲日本這次是找到了一個天造地設的好機會了,如今歐戰期間,各國自顧不暇,中國內部也不寧靜,日本這次手段毒辣,竟直接向大總統遞送文書,這種藐視中國的手段都能使出,則必然會對中國施加武力的。”

接下來,幾個人對於這個棘手而嚴重的問題,反覆談商,最後的結果是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接受日方條件;二是利用談判和日方討價還價。

當然還有第三條路是拒絕,可是拒絕就等於決裂,在袁政。府無力在武力上抵抗日本的條件下,這是大家不敢想的事。。

孫寶琦認爲,今日面臨的問題是隻有接受日本條件。曹汝霖贊成孫的主張。(說明:對此,曹汝霖在其《我與二十一條》書中是堅決否認的)

樑士詒則持反對意見,他說:“不談就接受,在外交上沒有這種例子,我們必需和日方談判,能談到什麼地步,也算盡了心,否則如何對國人和歷史交代?”

陸徵祥贊成樑士詒的意見,於是這次商談有兩個主張,各有兩票支持。

第二天,孫寶琦謁見袁世凱,報告先一天商議情形,袁聽了說:“很好,讓我考慮一下,再作決定。”

孫寶琦退出後,袁世凱又召見陸徵祥,對陸徵祥說:“剛纔孫總長來過,我經過慎重考慮,也主張和日方談判,並且希望你能出任主.席,主持這個談判。”

陸徵祥沉吟了一下,答:“這個談判太困難,徵祥體力不足,最好請總統另派幹員。”

這時陸徵祥的身體狀況確實不佳。

袁世凱說:“精力不足,無關重要,我可告訴曹次長,要他多負談判責任,並告訴日方,陸先生體力衰弱,需要休息。我全力付託你,你放心去談判好了。”

陸徵祥見袁意已決,只好接受。

袁世凱在陸徵祥辭出後,又召見孫寶琦,告訴他決定要對日本談判。

孫寶琦很快提出辭呈,請辭外交總長,並向袁世凱推薦陸徵祥爲外交總長。

袁世凱於一月二十七日發表陸徵祥爲外交總長,並令他和曹汝霖負責對日談判,調孫寶琦爲審計院院長。

日本公使日置益聽到孫寶琦辭職消息,極爲不安,乃赴總統府向袁世凱提口頭抗議。

日使日置益表示:“敝國剛遞要求書,中國便換外長,分明是毫無誠意,日本**深爲遺憾。”

袁世凱答:“貴公使的看法適得其反,中國換外長,正是表示誠意。何況新任外交總長,做事素有耐心,必能一心一意和貴國談判,如不相信,請你去問問別國公使吧。”

日使果然去問北京公使團領袖英國公使朱爾典,英使答覆說陸徵祥很好。日置益只得電告東京,謂中國換外長,實在是好意的表示。

陸徵祥接任外交總長後的第二天,就接見日置益,雙方談話如下:

日置益說:“久聞總長大名,知道總長是一位着名的外交家,這次能和總長談判中日問題,深感榮幸。”

陸徵祥答:“本人當盡力而爲。請問貴公使願意何時開始舉行討論,我們現在就訂下日期好不好?”

日置益說:“我想請總長定日期好了。”

陸徵祥答:“貴使既奉政.府命令,當然以早開談判爲佳,那麼明天就開好了。”

日置益說:“可不可以容許我提出一點意見?”

陸徵祥答:“當然可以,當然可以。”

日置益說:“本人希望談判每天開會,星期日也要開,以趕快解決爲原則。”

陸徵祥想了一下說:“每天開會是可以的,不過星期天要開,外交習慣上沒有這個成例,似可不必。還有一層,雖然每天開會,不過我身爲外交總長,不能把其他正式約會通統取消,因此每天上午必需騰出時間,接見賓客,所以會議只能在每天下午舉行。”

日置益說:“可以。”

陸徵祥說:“那麼規定每天午後五點鐘開會好了。”

日置益說:“五點太晚了,最好下午兩點開始,夜間也必須繼續開下去。”

陸徵祥說:“兩點鐘開不成問題,不過夜間繼續開會,我身體太壞,拖一個星期,我必須辭職了。”

日置益問:“我們確定何時開會呢?”

陸徵祥答:“決定二月二日下午三時舉行會談如何?”

日置益說:“好吧!就決定這個日期好了。今天和總長的會晤,非常榮幸,希望由這個好的開始,我們可以有好的結果。”

陸徵祥答:“我一切當盡力爲之!”

陸徵祥從這次談話中看出日方態度強橫,一個公使,對駐在國的外交總長,竟試圖以他爲中心來安排一切。

孫寶琦(1867—1931) ,字幕韓,晚年署名孟晉老人。浙江杭州人。晚清至民國時期重臣、外交家。

自幼好學。以父蔭任戶部主事,後改任候補直隸道員。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進京,隨光緒帝至西安。一九零一年任駐德、澳、法等國使館隨員。一九零二年七月,升任駐使法國大臣。

一九零五年回國,署順天府尹。一九零七年四月,出使德意志,籌措討還青島事宜。

一九零八年回國,充幫辦津浦鐵路大臣。一九一一年任山東巡撫。當年爆發辛亥革命,在山東宣佈獨立,後又取消獨立。

一九一三年九月,任袁世凱政.府外交總長。一九一四年二月兼代國務總.理。 一九一四年五月辭去國務總.理,專任外交總長(次長曹汝霖)。

適時地辭去外交總長,看來孫寶琦還是有先見之明的。

陸徵祥當然知道自己接下的是什麼差事,只是沒有辦法,只是推脫不了。

因爲他即將和日本商談的文件,就是後來給中國造成極大震動的,讓國人至今提起都怒火中燒和無法忍受的“二十一條”。

第16章 柳暗花明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62章 垂釣洹上第90章 汪袁配合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71章 您不走嗎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480章 改名字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38章 高密事件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162章 國恥第50章 過街老鼠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88章 大通起義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44章 北歸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94章 僵局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123章 孫袁會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294章 曹錕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46章 辦實業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67章 迫不及待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48章 開灤礦權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139章 慶典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41章 東南互保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597章 北大三寶
第16章 柳暗花明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62章 垂釣洹上第90章 汪袁配合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71章 您不走嗎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480章 改名字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38章 高密事件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162章 國恥第50章 過街老鼠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88章 大通起義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44章 北歸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94章 僵局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123章 孫袁會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294章 曹錕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46章 辦實業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67章 迫不及待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48章 開灤礦權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139章 慶典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41章 東南互保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597章 北大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