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挽弓(十)

上林的櫻花在短暫的燦爛後迅速凋零了,化作春泥,摻入泥土。春天邁着細步緩緩走進帝國原野,乾枯的樹枝吐出新綠,細嫩的綠葉在帶有寒意的春風中微微顫抖。街頭的婦人換上了美麗的和服,在春天的陽光下忙碌,可要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和服少有新置的。

“帝國難道真的就象這櫻花,註定只能發出一瞬間的燦爛。”小磯國昭望着原野間的翠綠長嘆着說:“帝國聖戰什麼時候能結束呢?陛下爲此擔心不已。”

這個春天對帝國來說,註定是痛苦的,鄂北戰敗被嚴密封鎖起來,武漢失守後,官方媒體才羞答答的承認,皇軍消滅了大量支那軍後,放棄武漢。

兩個人影在山道上緩緩而行,在他們身後十多步是三四個西裝裝束的男人默默的跟着。

“首相大人,你沒發現嗎,耕田的都是女人。”石原莞爾的雙手縮在寬大的和服中,語氣冷漠的提醒道。

這個情況實際小磯國昭早已經注意到,山間充滿女人們的吆喝聲,由於出征男人太多,農村嚴重缺少勞動力,婦女救國會便將這些留在家中的女人們組織起來,共同耕作。

小磯國昭沒有接這個話,他停下腳步,深深的呼出口氣,將一縷寒氣吸進肺腑,然後才轉身看着石原莞爾。東條英機上臺後不久,石原莞爾就被劃入後備役,回到他的家鄉山形縣鶴崗,同時還受到憲兵監視居住。

小磯國昭擔任首相後,曰本對軍隊指揮系統進行了大調整,杉山元重新出任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留下的唯一還沒人接替的職務是參謀總長。這個職務,小磯國昭在沒就職前就屬意石原莞爾,其實他更想讓石原莞爾出任陸軍大臣,但可惜的是,石原的軍銜只有中將,按照慣例只有大將才能出任陸軍大臣。

不過讓小磯國昭的意外的是,石原莞爾拒絕了他的邀請,石原明確告訴他,要他出任參謀總長必須滿足一個條件——從中國撤軍。

“石原君,現在戰線雖然還遠離本土,可實際上帝國情況危如累卵,鄂北戰役失敗後,皇軍受到前所未有的慘敗,內閣決定向支那增兵,可國內人力卻接近枯竭,現在徵兵年限已經擴展到十五歲到四十五歲,經濟、金融都很糟糕,石原君,以前的事就不要再糾葛了,我們一起努力挽救帝國。”

小磯國昭的語氣極其誠懇,的確,曰本的情況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海軍在中途島戰敗後,已經喪失了進攻能力;陸軍經過兩次緬北戰敗和鄂北戰敗,已經全面轉入守勢。在國內,衆多小工廠破產,由於軍費的沉重壓力,財政赤字一再上升,物價騰飛,國民苦不堪言,雖然有軍方的強力壓制,不滿的言論依舊不斷冒出。

“首相先生,我石原雖然不屑,可絕不會計較上等兵的作爲。”石原莞爾的神色很是輕蔑,不過這幾句話卻暴露了他的真實想法。石原莞爾心高氣傲,當年他力主不擴大,甚至不惜與滿朝重臣對抗,事後因此受到貶斥。可現在戰爭的發展證明了他當初的判斷,可當初那幫誤國誤民的蠹賊卻依舊在臺上,這幫人不去,即便出任參謀總長也不可能有所作爲。

兩個女人揹着揹簍從小道上過來,看到小磯和石原,遠遠的便衝她們施禮,在曰本這個男尊女卑,等級森嚴的國家,這樣的鄉野村婦是地位最低的。

低着頭,邁着碎步,兩個女人從他們身邊迅速離開,小磯國昭看着她們菜色的面容,再度嘆口氣,石原莞爾尖刻的聲音再身後再度響起:“你的陸軍大臣,不是說三個月滅亡支那嗎?現在他打算再用幾個月滅亡支那?”

小磯國昭苦澀的嘆口氣,杉山元實際上已經成爲東京政壇的笑話,一個苦澀,難以排解的笑話。之所以杉山元還能出任陸軍大臣,主要原因還是有資格出任陸軍大臣的大將們都在前線,而且陸軍中一部分強硬派軍官擔心東條下臺後政斧的外交策略,重臣集團中的部分重臣也希望能用杉山元來壓制住這些強硬的青年軍官。所以,雖然都認爲杉山元能力不足,但還能勉強用一下。

望着山上蒼翠的樹林,兩人的腳步異常沉重,幾個小孩揹着書包,揮舞着國旗,追逐從他們身邊跑過。

“石原君,氣話就不要再說了,”小磯國昭的目光追逐着孩子們的背影:“現在國家已經陷入危急中,正是你發揮才能,挽救危局的時候,不應該因小小的委屈而袖手旁觀。石原君,你想想,要是帝國戰敗,國家滅亡,那時候,你的滿腹才華到那去施展呢?”

石原莞爾的目光同樣追逐着孩子們的背影,他的臉上毫無表情,可小磯國昭的話如同把尖刀一樣插進他的心裡。

兩人默默的繼續向前散步,小磯國昭希望石原出山的心情十分急迫,在他看來如果現在還有人能解決曰本的困境的話,這個人肯定是石原莞爾,而不是其他,所以他才丟下東京的事,親自跑到山形縣來。

“首相能看到曰本的困境,這很好。”石原莞爾收斂起怨氣鄭重的說,不過語氣依然充滿傲氣,絲毫沒把首相身份看在眼裡,小磯國昭心中忍不住苦笑下:“昭和11年我就說過,帝國國力有限,必須謹慎使用,可沒有人聽。現在帝國的困境就是國力使用過甚,首先表現就是戰線過長,必須收縮戰線。

看看帝[***]隊的分佈,支那戰場已經佔用了帝國大部分兵力,所以要解決目前的困境,首先就要與支那達成和平協議,從支那撤軍。”

石原莞爾終於拋出他出任參謀總長的條件,小磯國昭輕輕鬆口氣,與支那達成和平協議,從支那戰場撤軍本來就是他贊成的,在他的施政綱領中就有所暗示,不過真的施行,卻是阻力重重。

“從支那撤軍……,”小磯國昭斟酌着說:“陛下也有這個意思,不過,石原君,支那派遣軍中反對不小,而且蔣介石政斧的態度是什麼還不知道,石原君,要是蔣介石堅持要包括滿洲,我們能答應嗎?”

石原莞爾沒有立刻回答,小磯國昭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太平洋戰爭後,與蔣介石的秘密談判中,蔣介石的代表就提高了要價,原來的條件是恢復盧溝橋事變前狀態,後來要求是山海關以內,現在的要求呢?整個東三省不是不可能。

“除了滿洲以外,可以把山海關以內,包括熱河蒙疆全部還給他們。”石原莞爾沉默良久後答道。

“如果蔣介石能答應,我願意與親自去支那與他談判。”小磯國昭苦澀的說,現在的曰本高層已經完全清楚,曰本不可能戰勝支那,鄂北戰役已經將曰本所有弱點打出來了。

中國人通過這一戰,士氣民心大振,對勝利再無懷疑;相反,曰本人經過這一戰,軍心士氣大幅下降,開始對戰爭前景產生懷疑。

“閣下有這個信念,那事情就還可爲。”石原莞爾點頭,算是認可小磯國昭的回答,隨後語氣一轉:“不過,閣下,要是陸軍內部反對呢?”

小磯國昭抿下嘴,沉默一會才嘆口氣:“你說的是杉山大臣吧,我想他不會反對的。”

這個回答才軟弱了,杉山元是個固執的老將,要讓他接受從中國撤軍的事實是非常困難的。小磯國昭似乎意識到了,他暗示道:“內閣的問題可以慢慢調整,況且,陛下也支持與支那和談,杉山大臣是不會反對陛下的。再說,與支那的談判還沒開始,支那的態度還不清楚,內閣剛剛成立,現在就讓陸軍大臣辭職,妥當嗎?”

石原莞爾默默的向前走,這個話讓他還容易接受些,在他看來,杉山元是個無能的將領,正是他的固執,讓曰本走到現在這個危險的懸崖邊。

“石原君,”感受到身邊的石原態度緩和,小磯國昭便進一步問道:“鄂北戰役後,武漢失守,支那派遣軍形勢危險,你對支那戰場怎麼看?”

石原莞爾停下腳步,小磯國昭隨即也站在他身邊,石原莞爾看着對面的水田,十幾個女人正喊着號子,拉動木犁。

“太重了,”石原莞爾嘆口氣:“現在的曰本就架在這些女人肩上。”

“國家現在步履維艱,國內青壯年現在只剩下在兵工廠和鋼鐵廠中的,這些農活只能讓女人幹了。”小磯國昭的目光中充滿悲憐:“石原君,國家需要你,她們也需要你,需要你讓她們的丈夫兒子,從前線回來。”

“閣下,我們的戰線太長了,兵力入不敷出,僅僅就支那戰場而言,戰場也太大了,鄂北戰役就證明,支那軍的裝備,戰術能力已經大幅上升。而且他們的將領也變得聰明瞭,所以再用昭和11年的戰術是絕對不行的,所以對支那戰場,我們首先要增加兵力,其次是撤軍。

這個撤軍不是與支那政斧和談後的撤軍,而是主動撤軍,目的是集中兵力,放棄整個江南,部隊全部運到華北;在華北,放棄山西,退守綏遠察哈爾,如此我們在華北平原就集中了一百多萬部隊,支那人再也沒有鄂北那樣的機會了。”

小磯國昭遲疑了,這個調整幅度太大了。石原莞爾看出他的遲疑,冷笑聲問:“怎麼?閣下剛纔還說,願意去支那與蔣介石面對面談判,現在就捨不得了?”

“讓戰爭停下來是最危險的,石原君,”小磯國昭思索着說:“除了軍事上的問題,還有南京汪精衛政斧的問題,他們畢竟是我們的朋友,如果拋棄了他們,會對南洋的政斧產生影響,在政治上是非常危險的。”

石原莞爾啞然一笑:“汪精衛從來沒有發揮多大作用,東條對他給予的希望太高,鄂北戰役期間,支那和平救[***]頻頻叛亂就是證明,他只是一個木偶。”

“話雖如此,可長江三角地區是支那的核心地區,南京上海杭州,是支那工業和金融中心,是支那最富裕的地區,如果我們就這樣無條件放棄,勢必會引起蔣介石政斧更大的野心,爲和平條約增添障礙,倒不如用這塊地區來吸引蔣介石,誘使他同意和談,保住滿洲。”

石原莞爾遲疑下,點頭承認小磯國昭的顧慮有道理,如果就這樣放棄長江三角,蔣介石勢必會在和談中,提出包括滿洲在內的所有中國領土,這又是曰本絕對不能接受的,包括他石原莞爾都不能接受。

“在東南亞,我建議放棄緬甸,將部隊後撤到泰緬邊境和馬緬邊界,利用這裡的地形,阻擊盟軍。”對東南亞的局勢,石原莞爾早就深思熟慮:“放棄緬甸,除了集中兵力外,還有個政治上的考慮,可以分化盟軍,支那派出遠征軍的目的實際上是維護滇緬公路,如果支那人拿到仰光,進攻的慾望就會大幅下降,而英國人的主要兵力在歐洲,我們在東南亞的壓力就會減小。”

“可放棄仰光,就無法封鎖支那了。”小磯國昭疑惑的說。

石原莞爾微微搖頭,輕輕嘆口氣:“閣下,難道你不明白嗎,戰爭的形勢已經變了,現在不是我們考慮封鎖支那,而是要體面的結束戰爭。”

小磯國昭默然了,良久,他才抗聲道:“可是…。”

“沒有可是,”石原莞爾這時卻顯示出一定的耐心,他解釋說:“支那早在戰前便構築了川藏公路,要想封鎖支那,我們必須打進印度,我們能嗎?還有打進印度的兵力嗎?閣下,別忘了,現在是我們想結束戰爭。”

“好吧,你擬定個全面的調整方案,交給內閣討論。”小磯國昭點頭表示接受。

石原莞爾沒有反駁,也沒有推遲,顯然他已經決定接受參謀總長的職務,小磯國昭又說:“石原君,鑑於你對帝國的貢獻,我將向陛下申請,將你的軍銜由中將升大將。”

石原莞爾沒有表示出多少興奮,只是禮貌的表示感謝,這也是應有之舉,陸軍大臣需要大將,參謀總長的職務也同樣需要大將軍銜。

石原莞爾出任參謀總長,在東京政壇同樣引起一番震動,當年石原堅決反對擴大盧溝橋事變的態度,給軍界大佬留下深刻印象,可讓他們無法提出反對意見的是,戰爭的發展證明,石原是當時中唯一正確的。

(未完待續)

第八節 天火(九)第三十節 中山艦(三)第五節 謀功(一)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八)第五節 友人(一)第六十五節 說和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一)第三十節 中山艦(八)第九節 臨沂破軍(六)第七節 閃電(七)第五節 曙光(九)第三十二節 挽留(二)第二節 重建(二)第四十四節 襲淡水(二)第三節 重起(五)第四十二節 歧路(一)第五節 海關(二)第五節 圈套(一)第三節 魅影(一)第三節 戰天津(七)第一節 德黑蘭(八)第七節 閃電(七)第三節 戰鼓(十一)第四十八節 傷懷(八)第十節 虎嘯(九)第三節 太行行(十)第二節 川軍(一)第七節 風波(十四)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七)第七十八節 大風起第九節 倒胡驅許(一)第三節 戰鼓(九)第五節 積聚(一)第十節 風雲(八)第三十七節 戰東莞(三)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九)第五節 雲集(七)第五節 突擊(二)第一節 上海風波(一)第二節 戰略轉向(四)第五節 盟國(二)第九節 局勢第七節 塞克特(四)第三節 魅影(四)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第一節 上海陰謀(五)第十節 虎嘯(一)第一節 諜影(四)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三)第八節 南京,南京(八)第四節 牛人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二)第七十四節 解惑第三節 暗戰(七)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五)第十節 大撤退(一)第十節 虎嘯(十一)第三節 聚才(四)第九節 轟炸東京(七)第二節 初戰(二)第三節 戰鼓(二)第五節 曙光(十)第三節 鏖兵淞滬(一)第六節 爾虞我詐(三)第四節 九天之上(三)第四節 塞北烈焰(三)第六十五節 說和第三節 重起(五)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五)第五節 號角(一)第二節 投敵(七)第六節 救亡(三)第十節 江戶之花(二)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第一節 蟄伏(九)第七節 閃電(十四)第五節 戰雲密佈(二)第十節 拉薩風雲(三)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一)第一節 突破(十二)第三節 太行行(十一)第一節 出兵(二)第一節 湖議(一)第四十八節 諍友第七節 生機(二)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二)第一節 辦學(三)第六節 攻略山東(三)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三)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第十節 餘波(五)第三十七節 長沙閒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八)第五節 積聚(一)第十一節 重振(十)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二)第三節 縱論天下事第十一節 重振(三)第五節 曙光(三)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十一)
第八節 天火(九)第三十節 中山艦(三)第五節 謀功(一)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八)第五節 友人(一)第六十五節 說和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一)第三十節 中山艦(八)第九節 臨沂破軍(六)第七節 閃電(七)第五節 曙光(九)第三十二節 挽留(二)第二節 重建(二)第四十四節 襲淡水(二)第三節 重起(五)第四十二節 歧路(一)第五節 海關(二)第五節 圈套(一)第三節 魅影(一)第三節 戰天津(七)第一節 德黑蘭(八)第七節 閃電(七)第三節 戰鼓(十一)第四十八節 傷懷(八)第十節 虎嘯(九)第三節 太行行(十)第二節 川軍(一)第七節 風波(十四)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七)第七十八節 大風起第九節 倒胡驅許(一)第三節 戰鼓(九)第五節 積聚(一)第十節 風雲(八)第三十七節 戰東莞(三)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九)第五節 雲集(七)第五節 突擊(二)第一節 上海風波(一)第二節 戰略轉向(四)第五節 盟國(二)第九節 局勢第七節 塞克特(四)第三節 魅影(四)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第一節 上海陰謀(五)第十節 虎嘯(一)第一節 諜影(四)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三)第八節 南京,南京(八)第四節 牛人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二)第七十四節 解惑第三節 暗戰(七)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五)第十節 大撤退(一)第十節 虎嘯(十一)第三節 聚才(四)第九節 轟炸東京(七)第二節 初戰(二)第三節 戰鼓(二)第五節 曙光(十)第三節 鏖兵淞滬(一)第六節 爾虞我詐(三)第四節 九天之上(三)第四節 塞北烈焰(三)第六十五節 說和第三節 重起(五)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五)第五節 號角(一)第二節 投敵(七)第六節 救亡(三)第十節 江戶之花(二)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第一節 蟄伏(九)第七節 閃電(十四)第五節 戰雲密佈(二)第十節 拉薩風雲(三)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一)第一節 突破(十二)第三節 太行行(十一)第一節 出兵(二)第一節 湖議(一)第四十八節 諍友第七節 生機(二)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二)第一節 辦學(三)第六節 攻略山東(三)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三)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第十節 餘波(五)第三十七節 長沙閒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八)第五節 積聚(一)第十一節 重振(十)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二)第三節 縱論天下事第十一節 重振(三)第五節 曙光(三)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