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攻略山東(三)

“現在播報最新戰況,今天江北戰區司令部正式宣佈,[***]光復淮北,負隅頑抗的倭軍全部被殲!”

“[***]在魯西北攻勢如潮,宋希濂將軍光復嘉,兵逼濟寧,邱清泉將軍指揮[***]強渡運河,突破倭軍防線,登上運河東岸土地!新八軍軍長和新編110師緊隨邱清泉將軍渡過運河,正向汶上挺進。”

“杜聿明將軍率部光復蕭縣,藍運東將軍光復睢寧,關麟徵將軍光復宿遷,華東戰略重鎮徐州,正在我英勇[***]刀鋒之下![***]奪取徐州,指曰可待!”

“文革正一步一步按照他的設想取得勝利。”聽着一連串好消息,梅老爺子露出欣慰的笑容,經過十二年不懈努力,儘管到東京的路還比較長,可終於可以說,我們要勝利了。

“是呀,可軍事上的勝利並不能掩蓋國內讀才的危險,甚至可能加速這樣的危險。”鄧演達的神色嚴肅,目不轉睛的看着老爺子和張靜江。他忽然想起當年在雲橋,他、蔣介石、張靜江,三人遇上莊文革的情形,十九年過去了,他們也分道揚鑣,張靜江現在與莊文革牢牢站在一起,他與蔣介石反目成仇,而他們倆人與莊繼華的關係卻含糊不清。

“擇生呀,你們的目的是什麼?”張靜江的速度比較快,他很快看過鄧演達的方案後,將方案合上放在小圓桌上,擡頭問道。

“靜江先生,”鄧演達的神色平靜:“我們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一個明煮的中國,反對一黨專政和讀才政斧,我認爲參政會應該發揮更大作用,改革參政會就是這個目的,使之成爲美國式的衆議院或英國式的下院。”

張靜江微微搖頭,這就是鄧演達他們與莊繼華的不同,莊繼華每走一步都有很清晰的目標,不會是那種空泛的說辭,雖然看上去很慢,實際卻很踏實,每一步都在前進。

見張靜江搖頭,鄧演達有些誤會了,他沒希望一次便說服張靜江,以爲張靜江如此快的便拒絕了,失望之色禁不住溢於言表。

張靜江卻象沒看見,端起茶杯輕輕抿了口茶,此刻梅老爺子也看完了,他摘下老花眼鏡,揉了揉眼眶,然後才說:“這個方案我是贊成的,不過,擇生,現在很多人在說,戰後中國該走那條路,美國式的明煮,蘇俄式的集權,這是兩條不同的路,現在看來好像美國式的明煮得到更多支持,甚至連《新華曰報》也在要求實現美國式的明煮政治。可在我看來,美國式的明煮不過是金錢遊戲,並非真正的明煮。”

“老爺子說得不錯,這個論斷我也和文革討論過,”張靜江沒等鄧演達開口,便接過話題:“不過,就目前來看,世界上成熟的政體只有這兩個,我們要麼選擇美國式明煮,要麼選擇蘇俄式集權,在我看來,美國式明煮雖然不很充分,但在現階段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那麼靜江先生是贊成我的方案了?”鄧演達眉毛一揚,又恢復了些許信心。

“方案,”張靜江停頓下:“我是贊成的,不過,擇生,你說的明煮什麼的,那是最終目的,這個方案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蔣介石要不同意,你打算怎麼辦?”

這兩個問題,鄧演達認爲自己已經有所思考,便毫不遲疑的答道:“我提出這個方案目的是讓目前的參政會有一定的立法權,爭取在戰後成爲中國的參議院。如果蔣介石不同意,那麼他的讀才面目便暴露無疑,我們也就可以採取下一步舉措,比如召開國民大會,各黨派聯合大會。”

張靜江和梅老爺子同時沉默了,此舉肯定會在後方政壇引起巨大波瀾,政局由此動盪起來,這讓他們很是爲難,莊繼華在發起徐州作戰之前曾經來電,千叮嚀萬囑咐,讓他們保持渝城政局的穩定,萬不可輕啓紛爭,影響前方戰事。如此一來,鄧演達與莊繼華的想法便發生矛盾。

“我們的希望是政局保持穩定,現在戰爭形勢剛剛好轉,正是集合全國民心士氣,進行戰略反攻的大好時機,政治局面最好保持穩定。”張靜江神情和緩,態度卻比較堅決。

“靜江老弟說得不錯,有些事情不要太急,”梅老爺子贊同的點點頭:“擇生,不要急,慢慢來,這些事放在戰後商議也來得及。”

看到連梅老爺子也不贊成,鄧演達很是失望:“如果得到兩位的支持,這二個議案通過的可能姓是百分之百。”

“可是你忘了,參政會的議案對國民政斧沒有約束力,”張靜江毫不含糊的點出鄧演達的目的:“這個議案即便通過了,蔣介石也不會執行,不過卻可以掀起政爭,導致政治局面紛亂,影響民心士氣,進而影響前方戰事。擇生,我還是勸你放一放,待戰爭局勢進一步明僚之後再提。”

“我真想和文革當面談談。”鄧演達失望之極,忍不住嘀咕道。

“文革不會同意。”張靜江毫不含糊打斷他:“擇生,爲什麼不能等等呢?等光復山東後再談,非要在這戰事關鍵時刻提這樣的議案?”

“這其中有差別嗎?”鄧演達反問道。

“當然,”雙方都直來直去,張靜江毫不含糊:“光復山東後,戰局會有段平靜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可以支持你們,但,現在不是時候,而且很容易授人以柄。”

“授人以柄?”鄧演達又有些激動了,他騰地站起來大聲說:“怎麼授人以柄了?光復山東,固然可以贏得一段暫時的安穩,可蔣介石也就更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改革建議了!”

“其實,說穿了,你是擔心蔣介石威望上升,所以你們要抓住時機,是這樣嗎?”張靜江很冷靜,語氣也很平淡,可目光卻充滿惋惜和嘆息。

鄧演達一愣,張靜江心中嘆息同時隱隱有些後悔,自己是不是該建議文革重新考慮與第三黨的關係,他還是習慣將鄧演達他們稱爲第三黨。

“對,”沉默良久,鄧演達點頭承認:“我們必須趁蔣介石羽翼未豐的時候,進行制約。”

“民國十六年時候,你們就是這樣想的。”張靜江的話越來越尖刻,心中的遺憾也越來越強。莊繼華從前線回到到四川后,他們之間的交流更多了,也曾經談起過當年那些事情,莊繼華就詳細分析了當年的各方勢力,他們的想法,目的,以及策略。張靜江這才如夢初醒,那次長談,也讓張靜江在政治上更成熟了。

鄧演達一下愣住了,當年北伐關鍵時刻,由於政治上的分歧,北伐最終失敗,從此國民黨分裂,國內陷入新的內戰中,直到現在。

“教訓!”張靜江見鄧演達有些動搖,便接着說:“你們想要制衡他,可你們必須要有制衡他的力量,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魏徵有句話,以史爲鑑,可以知得失;我們親手創造的歷史,我們更應該反思。”

“當年的錯誤便是沒有早點對他形成制約。”鄧演達辯解道,提起當年的事,鄧演達最後悔的是在中山艦事件時,沒有采取斷然措施,解除蔣介石的兵權,以致到最後無法制約他。

“看來你沒有從當年吸取教訓,”張靜江搖搖頭冷冷的說:“文革比你強的就在這裡,他從來正視自己,正視別人,從不低估別人。”

梅老爺子見他們像是就要吵起來,便連忙插話緩和氣氛:“靜江,擇生,改革現在的政治體制是我們的共識,現在我們的差別就在,我們希望延緩一段時間後再提,你們希望馬上就提,我想我們可以在這上面商量,用不着激動。”

張靜江冷笑下,似乎沒有聽見老爺子的話,有點恨鐵不成鋼的說:“不是這個原因,而是,你們怎麼還這樣理想主義?你與介石作對這麼多年,對他的瞭解還不如文革。說實話,文革要和你們合作,我雖然不贊同,但還是沒反對,因爲他說得有道理,可現在…….”

說着嘆口氣,毫不掩飾他的遺憾。鄧演達有些驚訝了,他完全沒想到情況居然是這樣,張靜江的惋惜居然是因爲他們讓他失望了?

失望?鄧演達整整心情,清理下思路,他很想知道,張靜江到底因爲什麼失望。梅老爺子也有些奇怪望着張靜江,他不太清楚莊繼華最後目的是什麼,不過,莊繼華既然與鄧演達他們合作,肯定有他的理由,他是基於對莊繼華的信任才支持他的。

“文革到底是怎麼想的?”老爺子禁不住問道。

張靜江苦笑下:“他的想法並不是只要打敗曰本人,光復失地就行,他的目的落在戰後的國內和平,你以爲他爲什麼會如此不遺餘力的幫你們,幫GCD,蔣委員長信的不是政治,是實力。你要沒有實力,他寧肯犧牲現在的局面,也絕不會向你們讓步,民國十六年的教訓都沒有吸取,擇生,你們太讓我失望了。”

這話如霹靂重重的打在鄧演達心中,他有些恍然大悟。在他們看來,莊繼華之所以支持他們,是因爲與蔣介石有了隔閡,可這個判斷居然完全錯了,按照張靜江剛纔的話,莊繼華根本不是因爲與蔣介石有了隔閡才與他們合作,實際上,莊繼華早就要與他們合作,目的就是在戰後制約蔣介石。

更讓他大悟的是,張靜江,或者更確切的說是莊繼華對蔣介石的認識,是如此入骨三分。以蔣介石的姓格,他是寧予外賊不於家奴,當年就是這樣,武漢要限制他的權力,他就敢制北伐大局不顧,斷然分黨,最終導致北伐失敗。今天他會不會採取同樣舉措呢?鄧演達幾乎不用思索便可以回答,絕對!

反過來看,莊繼華對蔣介石的瞭解絕對超過他們所有人,所以他才一再告誡他們,政治局面要保持穩定,穩定壓到一切。

再細想,鄧演達禁不住冷汗直流,他們這時提出的這個蔣介石絕不會接受的議案,不正是想讓現在的局面激盪起來嗎?這同樣是基於黨派意識,而至國家民族利益於不顧。

莊繼華把他們都看透了???

(未完待續)

第四節 再戰津浦(三)第八節 轉折(十八)第六節 爾虞我詐(八)第五節 號角(八)第四節 九天之上(八)第三節 結盟(三)第一節 辦學(三)第十一節 大捷(二)第四節 酒會(一)第四節 塞北烈焰(八)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一)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第二節 策劃(六)第九節 臨沂破軍(五)第九節 魅影(十五)第四節 雙雄三傑第三節 會戰(十七)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一)第二節 沙基(三)第四節 對策(二)第四節 決戰前奏(四)第四十八節 傷懷(二)第四節 外交(三)第四節 戰鼓(三)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九)第三節 結盟(一)第一節 突破(十四)第一節 霧(二)第一節 返川(四)第五節 戰雲密佈(九)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四)第四節 外交(五)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九)第一節 奪軍(一)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七)第六節 爾虞我詐(十一)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三)第四節 婚禮(二)第四節 婚禮(二)第一節 霧(一)第四節 戰爭(二)第九節 倒胡驅許(一)第三十四節 宣傳隊第一節 奪軍(二)第三節 太行行(九)第三十五節 戰東莞(一)第四十九節 別離(一)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二)第五十六節 棉湖(二)第三節 會戰(二十一)第一節 德黑蘭(十)第五節 突擊(八)第四節 經濟改革(七)第四十一節 四天三勝(二)第五節 曙光(十七)第一節 諜影(四)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四)第六節 新雲南(二)第五節 突擊(五)第六節 爾虞我詐(五)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四)第八節 南京,南京(三)第一節 諜影(一)第三節 前哨戰(二)第七節 閃電(十六)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七)第六十一節 裂痕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一)第十節 風雲(八)第三節 會戰(八)第二節 察東收編(九)第三十七節 長沙閒第五節 曙光(三)第三節 戰天津(三)第十九節 兵油子(一)第一節 報名第十節 大撤退(四)第四節 再戰津浦(五)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三)第四十七節 分路(二)第五節 曙光(十)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七)第九節 佈局敵後(一)第二節 策劃(十三)第九節 魅影(六)第六十六節 綱領第三節 演練(二)第四節 塞北烈焰(七)第十節 暗棋(四)第五節 曙光(十)第三節 巧取(三)第四節 再戰津浦(八)第十二節 陰雲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八)第十節 撤退(三)第九節 臨沂破軍(七)第八節 刺廖(九)第三節 戰鼓(十)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八)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
第四節 再戰津浦(三)第八節 轉折(十八)第六節 爾虞我詐(八)第五節 號角(八)第四節 九天之上(八)第三節 結盟(三)第一節 辦學(三)第十一節 大捷(二)第四節 酒會(一)第四節 塞北烈焰(八)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一)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第二節 策劃(六)第九節 臨沂破軍(五)第九節 魅影(十五)第四節 雙雄三傑第三節 會戰(十七)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一)第二節 沙基(三)第四節 對策(二)第四節 決戰前奏(四)第四十八節 傷懷(二)第四節 外交(三)第四節 戰鼓(三)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九)第三節 結盟(一)第一節 突破(十四)第一節 霧(二)第一節 返川(四)第五節 戰雲密佈(九)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四)第四節 外交(五)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九)第一節 奪軍(一)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七)第六節 爾虞我詐(十一)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三)第四節 婚禮(二)第四節 婚禮(二)第一節 霧(一)第四節 戰爭(二)第九節 倒胡驅許(一)第三十四節 宣傳隊第一節 奪軍(二)第三節 太行行(九)第三十五節 戰東莞(一)第四十九節 別離(一)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二)第五十六節 棉湖(二)第三節 會戰(二十一)第一節 德黑蘭(十)第五節 突擊(八)第四節 經濟改革(七)第四十一節 四天三勝(二)第五節 曙光(十七)第一節 諜影(四)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四)第六節 新雲南(二)第五節 突擊(五)第六節 爾虞我詐(五)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四)第八節 南京,南京(三)第一節 諜影(一)第三節 前哨戰(二)第七節 閃電(十六)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七)第六十一節 裂痕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一)第十節 風雲(八)第三節 會戰(八)第二節 察東收編(九)第三十七節 長沙閒第五節 曙光(三)第三節 戰天津(三)第十九節 兵油子(一)第一節 報名第十節 大撤退(四)第四節 再戰津浦(五)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三)第四十七節 分路(二)第五節 曙光(十)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七)第九節 佈局敵後(一)第二節 策劃(十三)第九節 魅影(六)第六十六節 綱領第三節 演練(二)第四節 塞北烈焰(七)第十節 暗棋(四)第五節 曙光(十)第三節 巧取(三)第四節 再戰津浦(八)第十二節 陰雲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八)第十節 撤退(三)第九節 臨沂破軍(七)第八節 刺廖(九)第三節 戰鼓(十)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八)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