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節 歧路(三)

“不,不…會吧。”莊繼華的話讓熊綬雲如墜冰窟,良久才吃吃的說:“再怎麼說我們都是北伐軍,在一面旗幟下戰鬥。”

“我也希望不會,”莊繼華嘆口氣說:“這只是最壞的情況,不過,有一點我始終沒明白,程潛爲什麼一定要到南昌來?根據我們得到的情報,我們完全可以攻下南昌,他們在德安能起更大的作用。”

莊繼華與熊綬雲的政治經驗還是太少,他還不完全明白這個時候的軍人對地盤的渴望,如同前世對官職的渴望,因爲只有得到了,才能想收紅包就收紅包,想包二奶就包二奶,就算偶爾出點事,也只是罰酒三杯,另行任用。

“文革,你還是去師部,與王師長商議一下吧。”熊綬雲委婉的建議道,他知道莊繼華與王柏齡不對付,從教導二團時就不對付,莊繼華雖然面上不說什麼,但心底裡瞧不起王柏齡,王柏齡不來找他,他根本不會搭理王柏齡。可現在情況不一樣,一師上下必須團結起來共渡難局。

莊繼華明白熊綬雲的意思,遲疑片刻才點頭:“好吧,我去師部看看。”

王柏齡與繆斌商議,兩人嘀咕好久都拿不出可行的辦法,看到莊繼華回來了,王柏齡如釋重負。

王柏齡把情況向莊繼華作了介紹,然後問他的看法。

莊繼華心裡的不安更強烈了,程潛的做法有違常理,他又想起了那個問題,程潛爲什麼一定要到南昌來?爲什麼非要先運十九師?

王柏齡與繆斌交換一個眼色後才說:“應該是爲江西來的,如果六軍首先攻入南昌,那他程潛可以仿唐生智舊例,當上江西省主席。”

莊繼華恍然大悟,連連嘆息說:“利令智昏,利令智昏。”然後正色的對王柏齡和繆斌說:“沒有辦法,程潛決心已下,他是最高指揮官,我們只能服從。”

莊繼華邊說思想卻在高速運轉,南昌地圖在他腦子裡清晰重現,南昌地勢平坦,瀕臨鄱陽湖,贛江穿城而過,西北面的西山是南昌地區的最高山脈,南潯線的終點牛行車站位於城西北郊區,與南昌隔贛江相望。

聽到莊繼華的回答,王柏齡禁不住失望,繆斌卻冷冷嘲諷道:“莊副師長也會沒辦法?茂如,看來我們只能聽天由命了。”

一聽這話,王柏齡懷疑的看看莊繼華:“文革,校長對我們寄予很高希望,這個時候我們可要精誠團結。”

莊繼華沒管繆斌,他對王柏齡說:“師長,如果一定要搶首功,只有一個辦法,命令薛嶽現在就對南昌發動進攻,搶先進城。南昌城內只有不到八百守軍,薛嶽一個團足夠了。不過….這樣作會驚動牛行車站的敵人,對奪取牛行車站不利……。”

“好,就這樣幹。”王柏齡大喜之下站起來,立刻命令一個參謀攜帶命令過江,命令薛嶽率領已經過江的部隊立刻向南昌發起進攻。

莊繼華急忙阻攔:“師長,千萬不能,此戰前景難料,萬萬不可輕動。”

“有什麼難料的。”繆斌陰陽怪氣的說:“我們一軍一師,拿不下幾百人防守的南昌?笑話,莊副師長杞人憂天了吧。”

“繆黨代表,這不是杞人憂天!”莊繼華急了,衝繆斌吼道:“你只看到攻克南昌的好處,卻沒看到程潛沒有切斷南潯線的壞處。盧香亭從南潯線反攻怎麼辦?鄧如琢從樟樹反攻怎麼辦?你們說怎麼辦?”

莊繼華心急之下怒目圓睜,吼聲如雷,繆斌打個寒顫,身子向後微微一縮,忽然又感到不妥,不能被他嚇倒:“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怕,就別革命。莊副師長,你有畏戰思想!”

“全軍處於危險之中,你卻爲謀私利串綴師長作冒險之舉,卻還敢妄言革命,真不知無恥二字是如何寫的。”莊繼華的話極其刻薄,刺得繆斌臉色紅一陣白一陣。

“你….”繆斌指着莊繼華氣得說不出話來。

“你什麼,難道不是嗎?你繆斌身爲黨代表,卻吃喝瓢賭樣樣俱全,無絲毫革命者應有的覺悟,你有何顏面當這個黨代表,有何顏面談論革命!”莊繼華言語如刀,刀刀砍在繆斌的痛處。

王柏齡冷汗直冒連忙勸道:“文革,文革,別吵,別吵,現在我們要精誠團結,要團結。繆黨代表也曾在黃埔黨過教官,也還是校長器重的人。”

王柏齡心裡卻怪不是滋味的,這莊繼華到底是罵繆斌還是罵我呀。

莊繼華轉頭對王柏齡說:“師長,我決非危言聳聽,剛纔我進行了戰局推演….”莊繼華把自己與熊綬雲進行的推演結果一一分析給王柏齡聽,最後以結論的口吻說:“此戰的結果控制在朱培德手中,如果他救我們,我們就能保住南昌;如果他不救我們,南昌城就是我們的葬身之地。”

王柏齡陳倬同時色變,王柏齡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人,卻是個老練的官場油子,程潛南下的目的他一眼就瞧穿了,而對莊繼華,他可以打擊莊繼華但他卻又相信莊繼華的軍事才能,現在莊繼華作出了這樣的結論,他心中已經有六成相信了。

陳倬也同樣震驚,他和熊綬雲一樣不相信朱培德會坐視他們在南昌被殲滅。

“這太….讓人震驚了,文革,朱軍長絕不會坐視鄧如琢攻擊南昌,再說還有校長。”

“我也希望是這樣,那只是最壞的結果。”莊繼華想起前世流行的一句名言:只有更壞,沒有最壞。在心裡他對程潛充滿怨恨,你想當省主席,別把我們拉下水呀。

“要不我們撤離南昌?”陳倬試探的問王柏齡。

王柏齡搖搖頭:“不行,校長命令我們進攻南昌,文革那只是推斷,要是沒有發生,我如何向校長交代?”

衆人又沉默了,這確實是個難題。看到他們的樣子,莊繼華心裡直搖頭,貪小利而忘大禍;莊繼華開始爲自己保命想辦法了。隨即發現,不管怎麼樣,他都不好處理。

現在就離開南昌,不管勝敗,他都難逃罪責;勝了,是不服從命令,王柏齡可以責任推到他身上;敗了,程潛可以說他不服從命令未戰而逃,也難逃一死。看來最好的辦法是讓程潛給他一道命令,讓他去防守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應該進可攻,退可守,不過有一條,莊繼華已經拿定主意了,那就是決不進南昌,那是一塊死地。

左思右想,他選中了牛行車站,牛行車站在南昌西北郊(注:當時的南昌沒有現在大),南臨贛江,只要不過贛江,就算打不贏,也可以順贛江西逃。

“師長,牛行車站是南潯線終點,對守禦南昌有重要作用,我願率部攻取牛行車站。”莊繼華思慮已定便向王柏齡請戰。

王柏齡迷惑的看看莊繼華,不知他是什麼意思,牛行車站是很重要,可是盧香亭要是從反攻南昌的話,首先就要奪取牛行車站,一方面截斷南昌守軍的退路,另一方面可以保證運輸暢通;而對南昌守軍而言,牛行車站可以保障他們的退路的側翼安全。

“文革,這個建議好,一團可以不過江,轉道直接進攻牛行車站。”陳倬表示贊同,至少安全點。

“茂如,我看這樣好。”繆斌陰沉的表示贊成,他是想把莊繼華趕出南昌。

“好,師長,南昌城內恐怕沒什麼大的戰鬥,我隨文革的一團行動,你看可好?”陳倬多了個心眼,莊繼華是個走一步看三步的主,他提出去牛行車站肯定大有深意,陳倬雖然不肯相信朱培德會袖手旁觀,不過他還是想預防萬一;他和莊繼華的想法相同,如果朱培德真的袖手旁觀,那麼不過贛江至少比過了贛江要安全些。

聽到陳倬的話,王柏齡難以置信,他猛然意識到,陳倬是相信莊繼華的判斷的,可是難道真的會出現那種狀況嗎?王柏齡猶豫了,他表情複雜的看着陳倬:“陳參謀長也要親臨一線,這自然是好事。我這就向程總指揮請命。”

“我和師長一齊去吧。”出於保命目的,莊繼華擔心王柏齡不能說服程潛。

莊繼華和陳倬算來算去,兩人都算掉兩個人,一個是孫傳芳,一個是盧香亭。

謝鴻勳在德安等程潛,左等沒來,右等也沒來,讓他很是奇怪,不知道北伐軍在玩什麼玄虛,派人四處偵察,發現北伐軍已經放棄武寧,隨後在修水也沒發現北伐軍,這讓謝鴻勳大爲驚訝,他把這個情況上報到盧香亭和孫傳芳哪裡。

孫傳芳和盧香亭幾乎同時判斷贛北北伐軍南下了,攻擊目標只有一個,南昌。於是孫傳芳十萬火急電報查問鄧如琢南昌的情況,鄧如琢也如實報告由於樟樹吃緊,他把南昌的兵力幾乎全部抽調到樟樹前線了,南昌現在只有不到八百守軍幾乎是座空城。

孫傳芳大爲震驚,連電命令鄧如琢調軍回南昌,同時電令盧香亭加派部隊趕往南昌,務必守住南昌。

就在他們電報往來之時,程潛同意莊繼華率一團進攻牛行車站,只要不跟他爭南昌,程潛所有都好商量。

莊繼華帶着一團出發後,王柏齡在指揮部裡左思右想,最後終於狠心命令一個參謀渡江,命令薛嶽立刻出發進攻南昌。

這個參謀很機靈,找了套十九師的軍裝穿上,混在十九師的部隊裡過江了,把命令交到薛嶽手上,薛嶽二話沒說,帶上部隊就向南昌出發了。

薛嶽走了,過江的十九師軍官報告給已經過江的楊傑,楊傑略一思索就明白薛嶽的目的,他立刻命令已經過江的張軫帶着五十六團也立刻開向南昌,同時嚴令張軫必須搶在薛嶽進城前進城。

於是薛嶽和張軫兩支部隊你爭我搶的朝南昌進發,而贛江北岸,莊繼華帶着一團也披星戴月奔襲牛行車站。

薛嶽首先趕到南昌城下,南昌的守軍的確太少了,城牆上根本沒人,唯一讓薛嶽難辦的是,沒有登城工具,幾丈高的城牆,怎麼爬上去,薛嶽在城牆下急得直跳,情急下,倒給他憋出個主意,他把人分成兩部分,順着城牆根走,看看哪裡有破損,或者可以搭人梯。

而另外一處地方張軫卻比較幸運,過河的時候他多了個心眼,帶了個嚮導過來,嚮導告訴他漳江門附近有處城牆坍塌了,一直沒修,至於能不能攀爬他倒不清楚。

塌了的城牆,總比沒塌的要好點,張軫本着這個思想,在漳江門右側200米找到了那段塌了的城牆,一試之下居然可以攀爬,這讓張軫大喜過望。

剩下的事情就簡單了,上去一個連,把在城門樓睡覺的一個班俘虜了。

打開城門後,張軫別出心裁,讓四個號兵排成一行,吹着號走在最前面,後面的部隊排成四路縱隊,跟在後面吹吹打打的向敵軍司令部前進。

沿途站崗的哨兵,巡街的巡邏隊,全都納悶的看着這支吹吹打打的部隊,結果自然全部被俘,就這樣一槍不發的一直走到警備司令部附近的十字路口,才遇上大隊敵軍阻攔,雙方就在南昌十字路口展開戰鬥,一方準備充足,一方事起倉促,結果不問可知。五十六團很順利的擊退敵人,衝進了警備司令部,守軍從德勝門出逃。

到天亮時,南昌全城落入北伐軍手中。

(未完待續)

第三節 聚才(五)第一節 諜影(四)第六節 救亡(三)第八節 光復武漢(九)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五)第四節 戰爭(二)第八節 日薄(一)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五)第八節 轉折(二十六)第五節 曙光(十二)第六節 攻略山東(四)第十一節 反擊閃電(二)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二)第一節 德黑蘭(十三)第一節 諜影(一)第八節 南線(三)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四)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六)第四節 決戰前奏(十)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一)第二節 交易(七)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五)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九)第十一節 酒話第八節 天火(二)第五十四節 農村(二)第四節 九天之上(八)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四)第三節 會戰(七)第三節 戰鼓(五)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一)第八節 天火(一)第十節 大撤退(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三)第六節 攻略山東(七)第二十九節 婚禮(二)第三節 戰鼓(八)第三節 戰天津(一)第二節 重建(五)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八)第四節 婚禮(一)第三節 會戰(十六)第三節 整編(四)第四節 新方向(二)第二節 陝北行(四)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一)第七十節 劫持第一節 法幣(三)第九節 轟炸東京(三)第二節 起航(一)第二十八節 舒心第八節 光復武漢(二)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八)第四節 再戰津浦(八)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七)第四節 盤尼西林戰爭(三)第五節 曙光(十一)第十節 大撤退(三)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八)第二十七節 視察(二)第四十八節 傷懷(三)第三節 太行行(九)第一節 陰謀(九)第三十七節 長沙閒第十節 風雲(十四)第六節 救亡(二)第二節 投敵(九)第二十八節 新聞(一)第六節 波瀾起(八)第八節 南線(二)第四節 以牙還牙(九)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三)第四十八節 傷懷(八)第二節 交易(五)第四節 戰鼓(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二)第五節 積聚(九)第八節 天火(八)第五節 兩全(二)第五節 號角(七)第一節 奪軍(十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八)第二節 起航(七)第四節 戰鼓(四)第五節 圈套(三)第二節 重建(一)第三節 巧取(六)第二節 戰略轉向(四)第八節 轉折(十一)第三節 結盟(三)第十節 江戶之花(八)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六)第四節 視察(二)第一節 挽弓(四)第一節 上海風波(二)第二節 交易(二)第二節 減租減息(二)第七十五節 東方式謙虛第七節 塞克特(三)第四十一節 四天三勝(一)
第三節 聚才(五)第一節 諜影(四)第六節 救亡(三)第八節 光復武漢(九)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五)第四節 戰爭(二)第八節 日薄(一)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五)第八節 轉折(二十六)第五節 曙光(十二)第六節 攻略山東(四)第十一節 反擊閃電(二)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二)第一節 德黑蘭(十三)第一節 諜影(一)第八節 南線(三)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四)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六)第四節 決戰前奏(十)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一)第二節 交易(七)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五)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九)第十一節 酒話第八節 天火(二)第五十四節 農村(二)第四節 九天之上(八)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四)第三節 會戰(七)第三節 戰鼓(五)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一)第八節 天火(一)第十節 大撤退(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三)第六節 攻略山東(七)第二十九節 婚禮(二)第三節 戰鼓(八)第三節 戰天津(一)第二節 重建(五)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八)第四節 婚禮(一)第三節 會戰(十六)第三節 整編(四)第四節 新方向(二)第二節 陝北行(四)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一)第七十節 劫持第一節 法幣(三)第九節 轟炸東京(三)第二節 起航(一)第二十八節 舒心第八節 光復武漢(二)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八)第四節 再戰津浦(八)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七)第四節 盤尼西林戰爭(三)第五節 曙光(十一)第十節 大撤退(三)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八)第二十七節 視察(二)第四十八節 傷懷(三)第三節 太行行(九)第一節 陰謀(九)第三十七節 長沙閒第十節 風雲(十四)第六節 救亡(二)第二節 投敵(九)第二十八節 新聞(一)第六節 波瀾起(八)第八節 南線(二)第四節 以牙還牙(九)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三)第四十八節 傷懷(八)第二節 交易(五)第四節 戰鼓(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二)第五節 積聚(九)第八節 天火(八)第五節 兩全(二)第五節 號角(七)第一節 奪軍(十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八)第二節 起航(七)第四節 戰鼓(四)第五節 圈套(三)第二節 重建(一)第三節 巧取(六)第二節 戰略轉向(四)第八節 轉折(十一)第三節 結盟(三)第十節 江戶之花(八)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六)第四節 視察(二)第一節 挽弓(四)第一節 上海風波(二)第二節 交易(二)第二節 減租減息(二)第七十五節 東方式謙虛第七節 塞克特(三)第四十一節 四天三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