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火炮(一)

後膛青銅火炮這種東西也就只能是由於有李峴這個穿越者的出現,纔會在這個金屬加工技術還處於相對落後的初級階段就被研製了出來。

雖然和後膛燧發火槍的構造類似,可實際上它的製造工藝卻要比製造一杆火槍要複雜了十數倍。炮筒是多層的,內層是強度雖夠但韌性不足的鋼管,中間是青銅承力保護層,而最外層又套了一層鐵箍。雖然製造起來十分複雜和麻煩,卻要比另一世那種鑄造的青銅火炮輕便了一半,看起來要順眼得多。

使用各種卡扣與炮管連接在一起的炮膛體積一下就粗大了三倍,炮膛的閉鎖是楔式閂門式的,密閉並不是很好。爲了加強炮膛的氣密性和安全性,外面又加了一副鋼套。

這玩意有些類似於最早期被英國人撤裝的那款阿姆斯特朗後膛炮,雖然沒有後者那麼精密,而且依然是一種滑膛火炮,炮管本身並沒有膛線。

工業技術和工藝的進步,並沒有什麼規律可言,需要大量的實踐和探索,人類在火炮出現之後,大約使用了將近三百年的青銅火炮,並不是沒有人進行過改進實驗,而是由於改進實驗的次數不夠,才導致了技術進步的緩慢。

因爲製造一門火炮實在是太昂貴了,早期火炮的製造都是掌握在王室或是皇帝的手裡,直到工業革命開始後,纔有一些資本家開始投資在火炮製造領域,這才造成了十九世紀火炮製造技術和工藝的飛速發展。

爲了研製出這麼一門號稱是戰爭之神的火炮出來,李峴所投入的材料費用就高達五十萬緡,也就是五十萬兩白銀,這還沒有計算在研製過程中使用的大量人工。僅僅是試驗材料的花費就是在大宋國號稱比較富裕的興元府將近兩年的歲入。

在這個時代,除了李峴的執着,就是大宋的皇室意識到了火炮的重要性,也是捨不得花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來研製這種雖然是威力巨大的火器。李峴每年在興州兵工廠的花費超過了千萬緡,其中有五分之一都投在了火器的研製上,正是有如此巨大的投入,才取得了如今火器製造技術的飛躍性進步。

有些東西,當它被製造出來後看似簡單,但當它還沒有出現之時,就象是被關閉在一扇厚重的鐵門後面,無論你怎麼尋找也很難以被發現。

漫山紅葉,秋意正濃。

梧桐嘴武器試驗場。

這是興州兵工廠的火器試驗場,由於火炮的出現,這座試驗場的警戒範圍擴大到了方圓五里,看起來規模不小,但是李峴卻知道對以後來說,這還遠遠不夠。興州鐵廠和兵工廠是李峴的命根子,他在這裡一直保留着三千五百名精銳的部隊,以保證這些工廠的安全。

現在靶場的一側並排擺放着六門火炮,張遠帶着十多名助手和技師在做着試射前的最後檢查。

趙鄺則陪在專程過來觀看這次測試的李峴、劉法、趙隆和楊可世等人身旁,站在距離這些火炮足有十多丈遠的地方。他現在是興州兵工廠的主管,實際上黑火藥即使是炸膛後也沒有那麼大的威力,只不過親眼見識過幾回炸膛的趙鄺還是覺得離遠一些爲妙。

這種測試基本上屬於是表演性質的,實際上沒有多大問題。因爲如果研製沒有完成之前,他們也是敢向李峴主動報告,除非是李峴自己問了起來。

“這玩意纔是真正的戰爭利器,到了戰場上,幾炮就能轟散敵方的陣形,而且一般的土城牆,也禁受不住多少炮彈的直接轟擊。”李峴主動爲劉法和趙隆兩人充當起了解說員,實際上他吹的有些過了,這種口徑只有不到四寸多的火炮所發射的實心彈重量只有不到十斤重,攻城的效果遠不如投石機理想。

只不過它還能發射開花彈和散彈,用來對付密集衝鋒的騎兵隊伍卻是效果絕佳。火槍兵戰陣再配以火炮,步兵就具備了與騎兵對抗的能力。不過在後世,騎兵是直到重機槍的出現,才逐漸被淘汰出近現代軍事編制之中的。

即使是在裝備了後膛連發步槍的情況下,行動迅速的騎兵部隊一樣還是能夠在戰場上起到一定的突襲作用。至於偵察和警戒功能,則一直是騎兵的長處。

興州兵工廠所研製的火炮是鋼銅混合套筒式的,卻恰巧符合了前世火炮發展的方向。主要是因爲在華夏銅的產量很低,銅價很貴,趙鄺和李茂、張遠等人出於延長炮管壽命和節省資金的目的而採用鋼製內套,卻無意間使得這種火炮已經飛越過了數百年的青銅火炮歷史,直接邁進了另一世界歷史中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界初的水平。

從性能上來看,這種火炮比另一世界十九世紀初期的西方火炮唯一落後的只是缺少膛線,甚至這種後膛裝藥和擊發的方式還要領先於另一個世界。

實際上人類在農業時代的進步是非常緩慢的,一直到工業革命中期時,科學技術纔開始飛速地發展起來的。若說領先於農業時代多少年並沒有多少意義,比如冶金技術,一直到十六世紀也比公元前強不了多少。

靶場上所排列的火炮只有兩種,一種能夠發射十斤重的彈丸,如果是發射實心彈,射程是六百步,換成是開花彈的話,射程能夠達到八百步。差不多一公里的射程,即使是放在另一個世界,在十九世紀初都不算是落後。

另一種就更爲輕巧,發射五斤重的彈丸,口徑只有三寸(65毫米),射程也只有四百步到五百步,但在拆卸開之後,只要四名軍卒就能夠抗着它行動。

這些火炮都是架在有鋼輪和鋼架的炮車上的,口徑較大的火炮身長七尺多,重達二千二百多斤,在行軍時需要用兩匹馬才能拉動。而那三寸的火炮身長四尺多一點,重量也只有五百多斤,只需要一匹馬就能拖動,緊急情況下,三、四個人也能拉着進行短途行軍。

這重後膛火炮要比同樣口徑的前膛炮要重了三分之一,主要是因爲那極其複雜的鋼製炮膛的原因,但性能卻要比前膛炮高出了數倍,主要是射速,應該是前膛火炮的六到七倍。

72、投效2、出逃(一)38、學琴54、學宮與修橋80、濁浪(四)5、獵熊55、汜水關(七)14、童大帥77、升龍府55、招生66、突襲河陽(二)七、大理國(二)1、 血夜(一)55、招生2、請柬53、鋼鐵啊74、北上41、河東義軍(二)32、會州城下(三)54、學宮與修橋77、蜀道6、豈曰無衣20、人事5、血夜(五)26、太行義軍57、蜀地71、學生們十、河清驛40、河東(一)五、北境43、救援太原(二)34、獎賞7、太上皇3、 施恩54、汜水關(六)五、北境69、穎昌之戰(三)71、穎昌之戰(五)22、過年(二)75、聚將57、太學6、 血夜(六)18、荊襄44、西風起74、龐恭孫56、火藥10、永樂城(一)75、背鍋1、 平遼事4、 血夜(四)10、灰燼53、汜水關(五)80、右江道64、拉攏14、康王登基四、呼倫之戰83、少年從軍7、 牧場58、野心19、揍人49、西軍的衙內們48、喀羅川(一)六、大理國(一)12、永樂城(三)31、野馬峽3、 出逃(二)47、決戰前74、北上67、穎昌之戰(一)17、匠戶50、沒有希望67、穎昌之戰(一)43、收復河東(一)51、汜水關(三)66、騷動73、入川5、种師道5、出逃(四)52、躁動的冬日35、金城關26、關山難越55、風波再起60、淮西(二)34、獎賞7、太上皇27、牧場7、自立28、岳飛41、河東義軍(二)68、康王70、易幟36、琴譜75、背鍋56、勳貴67、穎昌之戰(一)54、學宮與修橋57、都作院62、暗流(三)56、曲端75、背鍋
72、投效2、出逃(一)38、學琴54、學宮與修橋80、濁浪(四)5、獵熊55、汜水關(七)14、童大帥77、升龍府55、招生66、突襲河陽(二)七、大理國(二)1、 血夜(一)55、招生2、請柬53、鋼鐵啊74、北上41、河東義軍(二)32、會州城下(三)54、學宮與修橋77、蜀道6、豈曰無衣20、人事5、血夜(五)26、太行義軍57、蜀地71、學生們十、河清驛40、河東(一)五、北境43、救援太原(二)34、獎賞7、太上皇3、 施恩54、汜水關(六)五、北境69、穎昌之戰(三)71、穎昌之戰(五)22、過年(二)75、聚將57、太學6、 血夜(六)18、荊襄44、西風起74、龐恭孫56、火藥10、永樂城(一)75、背鍋1、 平遼事4、 血夜(四)10、灰燼53、汜水關(五)80、右江道64、拉攏14、康王登基四、呼倫之戰83、少年從軍7、 牧場58、野心19、揍人49、西軍的衙內們48、喀羅川(一)六、大理國(一)12、永樂城(三)31、野馬峽3、 出逃(二)47、決戰前74、北上67、穎昌之戰(一)17、匠戶50、沒有希望67、穎昌之戰(一)43、收復河東(一)51、汜水關(三)66、騷動73、入川5、种師道5、出逃(四)52、躁動的冬日35、金城關26、關山難越55、風波再起60、淮西(二)34、獎賞7、太上皇27、牧場7、自立28、岳飛41、河東義軍(二)68、康王70、易幟36、琴譜75、背鍋56、勳貴67、穎昌之戰(一)54、學宮與修橋57、都作院62、暗流(三)56、曲端75、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