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暗流(三)

到了南陽後,張浚改變了自己原來的計劃,放慢了速度,並不急於趕去長安。他需要時間,深入京西、河東和陝西各軍的內部,慢慢地瞭解現在西軍的真實狀況。

在汝州,翟興、楊進等人無意中抱怨李峴行事非常跋扈,喜歡獨斷專行,讓張浚敏銳地意識到西軍本身並不是無懈可擊,鐵板一塊,其內部的矛盾也是不小,只不過都被暫時掩蓋了起來而已。

從汝州出去往洛陽,張浚在官道兩側所看到的景象與江南、淮西那種滿目蒼痍的混亂局面截然不同,顯得安定了許多。大部分的田野裡生長的秋小麥,還有大片的苜蓿地,雖然已經是寒霜初降,但放眼望去,依然是滿眼綠色。

河南府和洛陽城在建炎元年曾遭受金兵荼毒,西軍大將翟進堅守洛陽,擊退完顏撻懶和完顏宗弼兩支大軍的圍攻,力保城池不失,也是一戰成名。洛陽也成了自金軍南下侵宋以來,第一座沒有被大軍攻破,讓金人鎩羽而歸的堅城。

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宋地民衆抵抗金人的決心。

由於翟進軍紀嚴明,地方安定,京畿周邊大量的流民涌入河南府。翟進在流民中招募丁壯,在河南府大規模推行軍事屯田,使得河南府在這戰亂之時,反而呈現一種畸形的繁榮和安定。現如今河南府及汝州擁有丁戶七十餘萬,反而比戰亂前還多出了三成。

而南陽盆地,由於之前李峴所制定的戰略是堅壁清野,堅守襄陽,南陽、鄧州一帶民衆被動員南遷到荊湖一帶,反而沒有河南府這麼繁榮。到現在,翟進在中原民衆中的聲望如日中天,是猶如保護神一般的存在,甚至比西軍的統帥李峴還要高得多,在民間流傳着不少歌頌“翟爺爺”的童謠和俚詩。

這也是汝州知州翟興對於翟興自甘居於李峴之下,聽其指揮很不服氣的一個主要原因。在翟興看來,自家的兄弟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不比李峴差,憑什麼要聽從李峴的支使?他是小地主出身,只讀過幾年鄉學,眼界和見識自然沒有翟進那麼多,對李峴的瞭解也不夠,自然不知道李峴在西軍主要將領心目中的地位。

他自然沒有想到,自己只是隨口抱怨了幾句,竟然給了張浚莫大的信心。

張浚在汝州還了解到,如今河南府實行屯田的流民都被編入了軍籍,實際上翟進手上隱含的軍力還有二十多萬。也就是說,如今河南府的兵力,實際上超過了三十萬之數。在張浚的想象裡,如果是自己統帥這麼一支強大的軍隊,在汜水關之戰中就不會如縮頭烏龜般死守城池,而是會選擇主動出擊,與宗翰進行決戰,說不定能夠一舉殲滅金軍主力,驅逐金虜,趁機收復東京乃至是河北之地。

他心懷大志,這種想象更是讓他的內心變得無比熾熱起來。

只不過到了洛陽後,翟進卻給他收復中原的熱情當頭澆了一盆冷水。

翟進告訴他,京西路諸軍明年的戰略就是防禦,至於反攻中原,收復汴京,那也是兩、三年後,等河南、鄧州一帶軍屯穩定下來,糧草儲備充足以後的事。而在這之前,京西路各軍絕不會冒險出擊,主動與金軍進行決戰。

張浚認爲自己這個樞密使的權威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從翟進的言語裡,根本看不到任何對於自己這個樞相半點的尊重,他用極爲輕蔑的語氣輕易就將自己趁機收復東京的建議給否決了。

真是一個極大的侮辱!

張浚認爲這主要是太子府和官家互相對抗所造成的惡果,陝西和京西各軍只聽太子府的命令,而根本不理會那個現在也確實是不知跑到了哪裡去的官家。

武人專權,非國家之幸。他張浚要用一己之力,來扭轉這種局面,縱然前路千難萬險,也無所畏懼!

懷着鬱悶而複雜的心情,張浚離開了洛陽,卻沒有走陝州,而是渡河北上,從孟州走太行陘,進入了剛被收復的河東。

……

在江南,整個朝廷都漂洋出海,沒有了音訊,主持長江防線的宰相杜充也是叛變投金,原來他屬下的部隊也是分崩四散,大多淪爲盜匪,靠劫掠爲生。

岳飛在脫離了杜充的指揮後,在茅山自立,仍然在堅持高舉着抗金大旗。他嚴明軍紀,又不斷地招募和收容各地的散兵遊勇,在太湖周邊取得了數場與金軍作戰的勝利,名聲大振,逐漸發展成爲了江南抗金義軍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宜興知縣錢湛在聽說岳飛所部的威名後,特地派人請岳飛率軍移師宜興,以保境安民。宜興東臨太湖,物產豐饒,縣城內存糧充足,岳飛在率部移駐宜興後,終於算是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其時,在宗弼過長江時,曾經在當塗阻擊金軍渡江,痛擊過宗弼的江淮宣撫使司水軍統制郭吉在杜充渡江投金後,也帶着自己的部下還有一百多艘戰船,在宜興落草爲寇,盤踞在太湖東岸一帶。

岳飛與郭吉同在杜充麾下任職,原是相識,於是派人給郭吉送信,邀其加入自己的部隊。郭吉在江南一帶劫掠了不少財富,對當湖匪這一油水豐厚的行當還十分留戀。他知道岳飛是北軍出身,比較能打仗,所以也不敢與之對抗,在接到岳飛的來信後,就開始收拾東西逃跑。

岳飛在得到郭吉逃跑的消息後,命部將王貴和傅慶率二千部衆進行攔截,結果俘獲了郭吉和其部下,尤其是其積累的財物。

於是岳飛就用這一部分財物招兵買馬,原來在東京時的戰友馬皋、林聚等人也前來投靠,於是岳飛愈加聲勢壯大。但在兵精馬壯之後,岳飛仍然能嚴明軍紀,做到與民無犯,安定地方,這在這個混亂的年代是極爲難得的。

正是有這份操守,讓他得到了民衆和地方官員、士紳的交口稱譽。也正是因爲有這種讚譽,在宋高宗重新返回臨安後,讓岳飛和他的部隊開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19、部曲8、廢宋20、貶職68、穎昌之戰(二)54、于闐國35、金城關18、西域于闐18、馬放南山45、紅城之下76、殲敵57、監軍69、救援劉法(四)7、自立72、會議58、火炮(一)56、宗弼渡江81、開拓17、再見童貫25、拖延13、淮東58、野心34、戰爭之前76、殲敵15、決策34、戰爭之前51、汜水關(三)17、官家趙構30、喜事62、無奈的變通1、 知識很重要72、穎昌之戰(六)32、剿滅曹成(二)60、宣撫使48、突襲臨潢府46、大撤退35、猛將劉法(一)79、濁浪(三)22、北遼使團74、龐恭孫七、大理國(二)51、巡狩19、部曲8、廢宋32、會州城下(三)11、永樂城(二)43、救援太原(二)57、都作院63、創造與失望74、北上33、剿滅曹成(三)81、平方臘(四)47、盛典61、農業時代71、風雲再起73、安南21、見聞75、背鍋31、韓城29、招募流民23、積蓄72、投效69、穎昌之戰(三)5、出逃(四)19、南陽軍20、基業25、再入關中62、風雪入洛陽35、猛將劉法(一)28、京西12、劉家九郎41、京玉關33、問責51、汜水關(三)10、永樂城(一)67、救援劉法(二)15、決策26、春耕6、豈曰無衣69、江州21、過年(一)30、喜事38、龍門渡79、平方臘(二)53、戰後63、創造與失望9、使幽州(一)58、火炮(一)四、呼倫之戰64、練軍(一)75、背鍋66、求援劉法(一)6、豈曰無衣38、龍門渡46、軍中事25、再入關中51、巡狩35、火槍(一)35、猛將劉法(一)57、太學69、穎昌之戰(三)
19、部曲8、廢宋20、貶職68、穎昌之戰(二)54、于闐國35、金城關18、西域于闐18、馬放南山45、紅城之下76、殲敵57、監軍69、救援劉法(四)7、自立72、會議58、火炮(一)56、宗弼渡江81、開拓17、再見童貫25、拖延13、淮東58、野心34、戰爭之前76、殲敵15、決策34、戰爭之前51、汜水關(三)17、官家趙構30、喜事62、無奈的變通1、 知識很重要72、穎昌之戰(六)32、剿滅曹成(二)60、宣撫使48、突襲臨潢府46、大撤退35、猛將劉法(一)79、濁浪(三)22、北遼使團74、龐恭孫七、大理國(二)51、巡狩19、部曲8、廢宋32、會州城下(三)11、永樂城(二)43、救援太原(二)57、都作院63、創造與失望74、北上33、剿滅曹成(三)81、平方臘(四)47、盛典61、農業時代71、風雲再起73、安南21、見聞75、背鍋31、韓城29、招募流民23、積蓄72、投效69、穎昌之戰(三)5、出逃(四)19、南陽軍20、基業25、再入關中62、風雪入洛陽35、猛將劉法(一)28、京西12、劉家九郎41、京玉關33、問責51、汜水關(三)10、永樂城(一)67、救援劉法(二)15、決策26、春耕6、豈曰無衣69、江州21、過年(一)30、喜事38、龍門渡79、平方臘(二)53、戰後63、創造與失望9、使幽州(一)58、火炮(一)四、呼倫之戰64、練軍(一)75、背鍋66、求援劉法(一)6、豈曰無衣38、龍門渡46、軍中事25、再入關中51、巡狩35、火槍(一)35、猛將劉法(一)57、太學69、穎昌之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