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康王登基

宗翰的大軍由於收穫滿滿,所擄宋人衆多,北撤的進程十分緩慢,等李峴在夏境轉了一圈,重新回到韓城時,金國的右路軍主力這纔剛過了太行徑,抵達隆德府境內。

李峴本來有意派軍過河,在河東對後撤的金軍進行襲擾,後來想想正是春耕時節,自己這邊安置河東難民的壓力巨大,不宜再發動大的軍事行動,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

來日方長,今後打交道的日子還有的是。

現在金軍還沒有完全撤離東京,張邦昌這個“僞楚國皇帝”當的是戰戰兢兢,度日如年,只盼着金人早點離開,自己好把這皇位再交還給趙宋官家。只不過現在官家和一些重臣被那宗翰所擄走,究竟把這玉璽還給誰是個大問題。

金人新立的楚國以張邦昌爲皇帝,由王時雍權知樞密院事兼領尚書省,呂好問爲宰相,權領門下省,原開封府尹徐秉哲權領中書省,這三省宰相倒是一個也不缺。

眼見城外的金軍越來越少,張邦昌是再也不肯去垂拱殿內開朝會,只是堅持在屬於偏殿的文德殿內辦公,尋常時候也不肯穿金人所賜下的明黃御服,還穿他原來的紫色公服處理日常事物。只不過張邦昌此時正值壯年,對於金人送給他的“皇后”李春燕卻是十分喜愛,兩人同牀共枕,耳鬢廝磨,倒也是互生情愫。

這李春燕原本宮女出身,但原來卻被太上皇“幸臨”過幾次,被封爲華國靖恭夫人,只不過太上皇趙佶不愧是種馬出身,在宮中“幸臨”過的女人上千,早就把這位靖恭夫人忘到了腦後。這李春燕正值二十多歲,此次也被宋到了金軍大營,原本被賜給了完顏昌爲妾,本以爲自己後半生必定悽慘,卻不成想柳暗花明,卻又與另外九名宮人一起被那宗翰轉賜給了張邦昌。

李春燕自然是不肯再放過這大好的機會,竟使出在宮中學到的如何迎合皇帝的萬般手段,用那無比的體貼纏綿,將張邦昌迷得雲山霧罩,夜夜雨露交織,過着神仙般的生活。這張邦昌平常膽子很小,但在美色面前,也是難以把持,反正是把太上皇原來的女人給睡了,說起來也確實是色膽包天。

眼見金國大軍不日將全部離開東京,張邦昌也是心裡着急,於是把自己原先的好友權知門下平章事呂好問召到自己平常辦公的尚書省都堂,一起商量對策。呂氏是北宋名門,呂蒙正、呂夷簡都當過幾任宰相,這呂好問無奈被拉着當了這大楚國的宰相,也是急於洗清自己,與張邦昌兩人倒是已經商量了好幾回,先盡力維持局面,等到金人退兵,再把皇位還給趙家,說不定還能落個興復宋朝的忠臣名聲。

在另一個時空,趙宋宗室,太宗一脈,只剩下康王趙構一人跑了出來,其餘包括太上皇趙佶、官家趙桓在內一衆直系宗室親王都被金人擄走。而現在的情況卻複雜得多,不光太子趙諶和朱皇后被營救了出去,連同太上皇和幾個未成年的皇子也跟着逃出了汴梁,這讓張邦昌等人現在有了不少的選擇。

其時,康王趙構已經把大元帥府遷到了應天府,離東京最近,另外太上皇在洛陽,而太子趙諶則早被李峴和姚古迎去了京兆府。若說皇位正統,太子趙諶是第一人選,但張邦昌和呂好問等卻不知太子日後對待他們的心思,而太上皇本可以在金人撤軍後重回汴京復位,但他也早已經被金人兩次南侵嚇破了膽子,這回說什麼也不肯呆在洛陽等待回東京,反而是在金人一退,立刻也跑去了京兆府。

張邦昌摒退左右,先是拱手對呂好問一揖,然後愁眉苦臉地說道:“我本宋臣,被迫無奈,這才揹負着這僭越叛逆的大罪,旨在保全着汴梁城內各家性命財產,免遭塗炭。如今金人將退,予想將這江山,交還趙氏,只求將來官家能夠赦我之罪,安度餘生,便是萬幸。如今太子在京兆府遙領監國,而康王領大元帥府在應天府,舜徒教我,此事該如何處置?”他本就無意上位,如今只求能找一條保全名節的活路,對於參與朝政早已經十分厭倦。

呂好問本來屬意將皇位交還給太子趙諶,畢竟這是正統,不過兩天前康王趙構派原來的御史馬伸找到了他的府內,許諾下了種種好處,又讓他改變了主意。

於是呂好問故意沉思良久這才緩緩開口說道:“子能心意,我早已明瞭。如今金虜將退,這皇位本當交還宋室。如若如此,子能非但無罪,而且還有重扶宋室之功,身後也可揚名史冊。按說這傳國玉璽,當交還給太子纔是正理,但如今國難當頭,太子年幼,立少主繼位卻是不合適,如今康王手下兵強馬壯,又值成年,可肩負起匡扶宋室的重任。”

張邦昌道:“舜徒之意,便是還位於康王麼?”

呂好問點了點頭:“康王保證不追究我等責任,反而還要有所嘉獎。”

張邦昌眼睛一亮,他並不要求繼續做官,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現在看來,結果比他期望的還要好,於是他又開口說道:“還望舜徒能派人幫我先聯繫到康王。”

兩人又商議了一會兒,呂好問在回府後立刻找來了馬伸,將他和張邦昌兩人商議的結果詳細說了出來。馬伸在聽到後大喜,連夜派人潛出汴京去向康王報信。

四月初,在金軍撤離東京北返後的第三天,張邦昌就在尚書省都堂,召集所有僞楚國的五名宰相,宣佈了自己遜位,還政於康王的決定。王時雍、徐秉哲、吳權和莫儔四人提前雖然也有預感,但對張邦昌如此痛快地交權也是全無思想準備。

王時雍立刻反對道:“張相公竟在金人剛離開數日之內就變卦,此事當先報與大金上國知道纔好。”

徐秉哲也是心裡不安,也是跟着勸說道:“若是重扶宋室,只恐大家日後凶多吉少。”

張邦昌此時得了康王的允諾,態度卻是十分堅決:“吾意已決,各位不必相勸,若是誰再反對,這個皇帝讓他來做!”

衆人見此只能面面相覷,特別是呂好問和莫儔兩個也是支持還政於康王,而吳權卻是左右搖擺不定。一幫人商量了半天,最後決定還是按照呂好問事先的安排,去孟忠厚家裡,將目前東京城裡唯一倖存的皇室成員,哲宗皇帝已經廢了的孟皇后迎回宮中,尊爲皇太后,暫時主持聽政。

孟太后被迎回的第二天就在祥曦殿聽政,張邦昌率百官舉行上朝儀式,算是正式還政於趙宋官家。孟太后在衆人朝拜完成後說道:“國不可一日無主,老身出家多年,豈能主政。如今皇帝被金人所擄,昨日裡老身思忖一夜,值這社稷江山危難之時,還須迎回太上皇和太子回來,勵精圖治,才能光復宋室。”

張邦昌聽後,頓時滿身大汗,連忙上前一步上奏道:“啓奏娘娘,如今天下大亂,而太子年幼,並無匡扶宗社之力,而九王爺賢能睿智,又爲天下兵馬大元帥,手下兵精馬壯,天下歸心,自當請立康王爲帝。”

孟太后疑惑說道:“官家留言不是傳位給太子麼?”

呂好問也上奏道:“官家臨行只是留旨命太子監國,並無傳位一說。如今天下危難,當依祖宗之制,立長不立幼,還請太后傳詣,詔告天下,請立康王登基。”

孟太后被打入冷宮多年,又在宮中道觀出家爲道士,本無什麼主張,這朝政還是金人所留下的這幫人說了算。於是這幫人便藉着太后的名義發佈手詔,張邦昌也派專人與馬伸一起,將“大宋受命之寶”的御璽,送往應天府的大元帥府。

位於商丘的南京應天府作爲北宋四京之一,其規模是四京中最小的一個,甚至還不如相州、磁州這樣普通的州城大。康王在前往應天府的途中已經表演了一回屬下勸進的大戲,這回更是名正言順,也知太子和太上皇都在京兆府,所以這次並未推辭,欣然允諾當擔負起興復宋室的重任。

不過,對於張邦昌等人請他回東京主持朝政一事,已經被金人嚇破了膽子的康王卻是一口回絕,堅決不回東京舉行登基加冕儀式,只是命在興仁府的宗澤爲東京留守,派軍接收東京防務。

張邦昌、王時雍、呂好問等人無奈,一大幫人只能離開東京,到應天府投奔康王。在見到康王后,張邦昌領着一羣僞楚國的官兒向趙構磕頭謝罪。現在正是用人之時,康王倒也沒有怪罪他們的意思,親自將他們一一扶起,好言相慰。

由於太上皇和太子在外,康王擔心事情有變,也不敢耽誤,在張邦昌等人抵達應天府的第三天就正式宣佈登基,改元建康。新帝即位,自然是一場盛大的節日,這兩年飽受戰爭苦難的百姓倒也是盼着新帝能帶着大宋走向中興,收復失地,帶給大家和平的生活。

這些註定只是大家一場夢想罷了。

72、投效46、太行陘81、平方臘(四)27、收復疏勒(一)83、進北庭50、汜水關(二)15、決策18、沒落的文明3、 血夜(三)9、北上救援80、右江道38、學琴45、紅城之下79、平方臘(二)35、猛將劉法(一)83、進北庭64、冬日63、驕兵的代價26、春耕77、濁浪(一)19、揍人74、北上42、部署67、穎昌之戰(一)20、冶鐵工坊13、淮東34、衛州城下16、西軍砥柱1、 血夜(一)15、使幽州(七)57、太學49、喀羅川(二)74、龐恭孫23、積蓄65、突襲河陽(一)48、不願做奴隸的人們69、穎昌之戰(三)60、暗流(一)71、風雲再起35、南侵75、雁門30、李峴的手稿58、火炮(一)49、喀羅川(二)42、救援太原(一)62、風雪入洛陽22、過年(二)30、喜事27、牧場80、右江道21、見聞77、蜀道57、監軍50、西夏人來了38、學琴24、閒暇39、西域屯田52、躁動的冬日1、 寒冬36、出征2、請柬17、匠戶41、道法琉璃?7、 牧場12、劉家九郎72、朝廷裁軍54、汜水關(六)53、戰後81、平方臘(四)16、皇后朱璉28、京西42、部署17、官家趙構82、返鄉55、招生67、穎昌之戰(一)51、平靜58、野心13、青貯池20、貶職23、軍情51、汜水關(三)59、淮西(一)41、何灌之死(三)19、興元皇宮34、衛州城下32、沁河口保衛戰(一)57、太學14、使幽州(六)57、太學4、大軍初聚61、農業時代54、汜水關(六)42、部署36、火槍(二)二、股份34、衛州城下1、 平遼事5、出逃(四)
72、投效46、太行陘81、平方臘(四)27、收復疏勒(一)83、進北庭50、汜水關(二)15、決策18、沒落的文明3、 血夜(三)9、北上救援80、右江道38、學琴45、紅城之下79、平方臘(二)35、猛將劉法(一)83、進北庭64、冬日63、驕兵的代價26、春耕77、濁浪(一)19、揍人74、北上42、部署67、穎昌之戰(一)20、冶鐵工坊13、淮東34、衛州城下16、西軍砥柱1、 血夜(一)15、使幽州(七)57、太學49、喀羅川(二)74、龐恭孫23、積蓄65、突襲河陽(一)48、不願做奴隸的人們69、穎昌之戰(三)60、暗流(一)71、風雲再起35、南侵75、雁門30、李峴的手稿58、火炮(一)49、喀羅川(二)42、救援太原(一)62、風雪入洛陽22、過年(二)30、喜事27、牧場80、右江道21、見聞77、蜀道57、監軍50、西夏人來了38、學琴24、閒暇39、西域屯田52、躁動的冬日1、 寒冬36、出征2、請柬17、匠戶41、道法琉璃?7、 牧場12、劉家九郎72、朝廷裁軍54、汜水關(六)53、戰後81、平方臘(四)16、皇后朱璉28、京西42、部署17、官家趙構82、返鄉55、招生67、穎昌之戰(一)51、平靜58、野心13、青貯池20、貶職23、軍情51、汜水關(三)59、淮西(一)41、何灌之死(三)19、興元皇宮34、衛州城下32、沁河口保衛戰(一)57、太學14、使幽州(六)57、太學4、大軍初聚61、農業時代54、汜水關(六)42、部署36、火槍(二)二、股份34、衛州城下1、 平遼事5、出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