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興學之議

第213章 興學之議

灕江西岸分佈著很多赤軍營壘。他們剛從全州前線撤回不久,兵馬疲累,但部隊士氣很高,官兵眼裡有光,與其他南明軍隊截然不同。 夏日炎炎,不便操練。不少營壘內,赤軍正在集會,有的在看戲,有的在組織思想教育,有的在教授漢字,有的在擦拭武器,有的在刷洗戰馬……

南明軍營中常見的女眷、營妓、賭局,在赤軍營壘全然不見蹤跡。

堵胤錫看在眼裡,心中嘖嘖稱奇。怪不得,岑丹初能在短短兩年內脫穎而出,由童子兵而晉升爲定虜侯。別的不說,單講練兵這一著,他確實很有本事。

放眼大明,論治軍之嚴整,論崛起之迅疾,能與岑丹初相媲美者寥寥無幾。屈指一算,大概也只有威遠侯招討大將軍朱成功了。

朱成功是鄭芝龍的長子,深受隆武帝的器重,身份不同尋常。他自帶光環,一旦舉義抗清,水師舊部應者雲集。

與之相比,岑丹初白手起家,從一名陝軍孤兒成長爲赤軍統帥,更顯得難能可貴。

“聽說,爵帥在軍中大力推廣教育,花大力氣教士卒識字讀書,敢問可有此事?”堵胤錫問道。

楊畏知也來了興趣,說道:“自古軍隊教導士卒,無非是練武藝、識旗鼓。爵帥卻另闢蹊徑,教士卒讀書識字,真是曠古奇聞。”

“非也非也,”丹初說道:“國朝之初,太祖爺便敕令天下廣設學校,軍隊衛所亦普建衛學,教士卒讀書識字。我立志在赤軍普及教育,不過是秉承太祖遺志而已。”

堵胤錫神色一動,說道:“識字便可讀書,讀書便可明理,明理便可知大義,知大義便能矢志抗虜。因此,識字雖是小事,卻關乎天下氣運。爵帥此舉,利軍、利國、利民。吾由此可知,將來赤軍必成大器,爵帥必成大明中流砥柱。”

丹初微笑,並未謙讓,說道:“我原是陝軍標營孤兒,幸賴宣國公延請塾師,方能讀書識字,小有功業。撫今追昔,不勝感慨。”

他收住笑容,對堵、楊二人說道:“閣老,楊先生,我曾立下志向,將來若有機會,一定要普及教育,掃除文盲,不僅要在軍中興學,還要在民間興學,讓天下所有人皆有書可讀,有學可上。”

這?是不是在說大話?

堵胤錫是南明第一流的戰略家,目光深遠,勇於任事,擅長合縱連橫。楊畏知同樣胸懷寬廣,思想開通,敢於和大西軍合作,又能矢志不渝。

兩個“最強大腦”,聽過丹初的豪言,卻都不敢認同。

堵胤錫學識淵博,說道:“古往今來,有志於興學者衆矣。北宋三次興學,范仲淹、王安石、蔡京主其事,大抵是興辦官學,以官學輔助科舉取士。

“太祖出身淮右布衣,百般艱難,得國後大力興學,誥令村社亦要興建社學。但社學、衛學水平不高,對科舉助力不大,有錢者還是會在家中聘請塾師。

“讀書是件清高的事,也是件費錢的事。筆墨紙硯,食宿行旅,皆要花錢。漢字紛繁難學,文章艱澀難辨。普通子弟至少要七八年功夫,才能識別書寫常用字、斷句讀書。

“爵帥志向遠大,著實可嘉。只是,興學至艱至難,方今正是亂世,敢問爵帥將從何處著手?”

不愧是堵胤錫,講問題一針見血,也不給人留情面。這樣的性格,想必很容易在朝中樹敵吧?

丹初不假思索,對道:“太祖重視教育,屢發敕令興學。國朝之初,政令暢通,官吏當差謹飭。興學敕令一下,州縣村社皆能遍設學校。其後不久,學校相繼敗沒,何也?無經費也,無制度也。

“地方州縣的正稅,大部分要解交朝廷,留下來的只有很少一部分,連供奉官吏俸祿都嫌少。地方官吏設置極簡,政務極繁,每天忙著刑名、錢糧、賑濟、驛政、進貢、治安、防盜等事務,根本就沒有精力興學。

“地方雖有提學官,卻官微言輕,對掌印官幾無影響。地方政務需要大量經費,卻沒有正稅支撐,全都出自徭費、贓贖,弊端叢生。 “正統以來,國勢日衰。地方官倦於政務,對刑名、錢糧等正務尚不積極,更遑論興學了。我立志興學,首先要設置學官,提供經費。

“學官執掌教育,輔助正印官督學。教育與刑名、錢糧一樣,納入官員考覈。當地入學率不高、學生成績差,官員不得晉升。

“至於經費,則從正稅中提留,專門用作興學,不可改作他用。赤軍著佃納糧,官四民六,興學的經費很充足。等局勢穩固下來,我將下令在南寧、昭平、永安等汛地興建公學,強制幼童入學。

“官府免費提供筆墨紙硯、教材,免費教幼童讀書識字。幼童無故不入學者,加徵田稅,以示懲罰。”

Wшw ▪Tтká n ▪c○

丹初頓了頓,繼續說道:“至於漢字繁複難學,已有解決之法。一曰簡化漢字,編纂字典,以簡化字爲正式文字。二曰拚音,以西洋字母拚讀漢字,方密之已有辦法。三曰增加標點符號,方便斷句。”

有理想,有辦法,堵胤錫、楊畏知二人很受觸動。

尤其是楊畏知,身爲孫可望的使者,對大西軍知之甚詳。

巧合的是,大西軍在雲南也推行著佃納糧,官四民六。不同的是,孫可望橫徵暴斂,只爲擴軍備戰,從未考慮過興辦學校。孰高孰低,不言自明。

楊畏知追問道:“我聽說,赤軍已經興建了武備學堂、永安大學,成績顯著。爵帥又要興建公學,學制定爲幾年?”

既然二人很感興趣,丹初索性放開了講,說道:“公學免費、強制,分爲兩種,一種爲小學,強制七歲幼童入學,學制五年。另一種爲中學,非強制,從小學畢業生中選拔入學,學制三年。

“公學之上,另有兩種學校。一種爲大學,如武備學堂、永安大學,專門招收聰明伶俐之學生。另一種爲技學,如農學校、醫學校、工學校等,專爲傳授技藝。”

這就有點熙寧興學的意思了。

堵胤錫很感興趣,說道:“我朝興起心學,民間講學成風,書院如雨後春筍般勃興,鼎峰時期達到兩千多家。張太嶽(張居正)本是心學弟子,爲推行政令,提倡官學打壓私學,搗毀天下書院。爵帥如何對待私學?”

私學的興盛,爲黨爭提供了溫牀。最典型者,莫過於無錫的東林書院。在野縉紳組織講學,對當政者品頭論足,影響極大,一度能夠左右朝野輿論,進而影響朝廷大政方針。

“在我治下,當禁止私人辦學。縉紳若有餘力,可以出資捐學,爲子弟獲得入學上的便利,但不許私人辦學,免得與政府唱反調。”

清末新政,清廷爲解決興學經費,鼓勵縉紳出錢籌建學堂。作爲回報,縉紳子弟可以在入學上獲得便利,畢業後等同科舉。清末廢科舉,興學堂,獲得了各地縉紳的支持,是一項相當成功的改革。

丹初還有很多奇思妙想,譬如廢除科舉,改從學堂錄用官吏;譬如設立女子學堂,鼓勵女童入學……有的太過超前,有的超出了他的權限,暫時也就不必說出來。

369.第369章 岑丹初西進衡州第345章 掃除文盲第108章 治軍之道第164章 赤軍閱軍禮第三十八章 教頭第321章 轟擊木排第163章 籌建水師第245章 借頭立威第五十五章 黨爭第200章 襲擾清軍第230章 棄攻梧州377.第377章 步兵第四鎮第330章 順治要跑路第140章 時間窗口第258章 中興銀行第六十九章 著佃納糧第168章 大會土司第131章 土司來儀第226章 小政權初具雛形376.第376章 欣然歸附第143章 步兵第二標第一章 告急第102章 反攻第283章 襲取塘站第二十一章 練兵第245章 借頭立威第174章 謁見督師第112章 再得昭平第306章 南越王第291章 攻克嚴關第104章 禍起蕭牆第二十七章 前進第208章 伸張大義第184章 反攻全州第109章 英雄救美361.第361章 野戰破敵第227章 為國除奸第328章 鐵桶圍城第281章 反攻第134章 籌議大學第105章 雷霆之怒第四十八章 稅賦之謎第238章 統戰東勳380.第380章 千古罪人洪承疇第131章 土司來儀第418章 再克武昌第345章 掃除文盲第318章 統一戰線第149章 擒賊擒王第135章 上架感言第186章 韃虜大至第一十六章 編制第217章 三堵牆第314章 首戰製勝第110章 時局關鍵忠誠府第232章 擴軍第177章 屯兵興安第114章 源頭活水第116章 十兩撫卹銀第203章 撤退361.第361章 野戰破敵第297章 破城第三章 行軍第296章 知恥而後勇第173章 閨房密議379.第379章 郭都賢蒞臨集思堂357.第357章 虎賁大敗第231章 耿仲明畏罪自殺第136章 遙遙領先 擴產增效第六十三章 岑丹初單騎退土司373.第373章 狙殺佟圖賴376.第376章 欣然歸附第310章 大西軍出兵川湖第142章 半老徐娘第八十二章 輕鬆破敵第158章 大將之風第243章 援剿大將軍第四十三章 處置俘虜第二十九章 追擊378.第378章 釐定官制第174章 謁見督師第一十四章 大變在即第226章 小政權初具雛形第242章 醞釀大計第269章 巡撫雷瓊廉第278章 堅貞不屈第190章 無力追擊第400章 “糞刑”洪承疇第106章 內鬥失機第159章 殺人誅心第238章 統戰東勳第196章 極度被動第196章 極度被動第323章 各懷鬼胎第195章 清軍急襲第293章 圍城第191章 義師歸附第206章 孫可望請封秦王第六十六章 完婚361.第361章 野戰破敵
369.第369章 岑丹初西進衡州第345章 掃除文盲第108章 治軍之道第164章 赤軍閱軍禮第三十八章 教頭第321章 轟擊木排第163章 籌建水師第245章 借頭立威第五十五章 黨爭第200章 襲擾清軍第230章 棄攻梧州377.第377章 步兵第四鎮第330章 順治要跑路第140章 時間窗口第258章 中興銀行第六十九章 著佃納糧第168章 大會土司第131章 土司來儀第226章 小政權初具雛形376.第376章 欣然歸附第143章 步兵第二標第一章 告急第102章 反攻第283章 襲取塘站第二十一章 練兵第245章 借頭立威第174章 謁見督師第112章 再得昭平第306章 南越王第291章 攻克嚴關第104章 禍起蕭牆第二十七章 前進第208章 伸張大義第184章 反攻全州第109章 英雄救美361.第361章 野戰破敵第227章 為國除奸第328章 鐵桶圍城第281章 反攻第134章 籌議大學第105章 雷霆之怒第四十八章 稅賦之謎第238章 統戰東勳380.第380章 千古罪人洪承疇第131章 土司來儀第418章 再克武昌第345章 掃除文盲第318章 統一戰線第149章 擒賊擒王第135章 上架感言第186章 韃虜大至第一十六章 編制第217章 三堵牆第314章 首戰製勝第110章 時局關鍵忠誠府第232章 擴軍第177章 屯兵興安第114章 源頭活水第116章 十兩撫卹銀第203章 撤退361.第361章 野戰破敵第297章 破城第三章 行軍第296章 知恥而後勇第173章 閨房密議379.第379章 郭都賢蒞臨集思堂357.第357章 虎賁大敗第231章 耿仲明畏罪自殺第136章 遙遙領先 擴產增效第六十三章 岑丹初單騎退土司373.第373章 狙殺佟圖賴376.第376章 欣然歸附第310章 大西軍出兵川湖第142章 半老徐娘第八十二章 輕鬆破敵第158章 大將之風第243章 援剿大將軍第四十三章 處置俘虜第二十九章 追擊378.第378章 釐定官制第174章 謁見督師第一十四章 大變在即第226章 小政權初具雛形第242章 醞釀大計第269章 巡撫雷瓊廉第278章 堅貞不屈第190章 無力追擊第400章 “糞刑”洪承疇第106章 內鬥失機第159章 殺人誅心第238章 統戰東勳第196章 極度被動第196章 極度被動第323章 各懷鬼胎第195章 清軍急襲第293章 圍城第191章 義師歸附第206章 孫可望請封秦王第六十六章 完婚361.第361章 野戰破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