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著佃納糧

夜黑風高,古寺客堂內燭光閃爍,人影浮動。烏鴉悽鳴,給寂靜的古寺增加了一絲淒厲。

丹初目光炯炯,說道:“方今亂世,韃虜竊據中原,乾坤顛倒,倫常失序,生靈塗炭。先生有不世之才,紛綸五經,融會百家,理應奮袂報國,豈能自廢于山野林泉之間?”

經歷過許多大起大落,方以智早已看破紅塵:京師陷,他曾苦臨東華門,被執,加刑見兩踝骨。弘光朝,馬士英排斥東林,興起大獄,逮方以智入詔獄,天下大譁。永曆朝,權閹王坤傾陷方以智……

既已看破紅塵,也就失去鬥志,方以智輕易不會出山,更不會輕易追隨一個十八歲的少年。他微微一笑,語氣中帶著點嘲諷,說道:

“明祚已衰,如今帝非帝,臣非臣,將非將,大禍恐將不遠。奮起報國,不過是竹籃打水,除了增加百姓痛苦,難道還能扭轉乾坤?”

“先生之言差矣!”丹初加重語氣,打斷了方以智,說道:

“若論增加百姓痛苦,韃虜屠我城池,污我妻女,圈佔土地,投充百姓爲奴,禁我百姓入關,變我衣冠,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日,罪惡累累,擢髮難數!

“先生歸隱山林,坐看生靈塗炭,置天下蒼生於不顧,陷天下百姓於痛苦,豈忍心乎?行醫治病可以救人,卻不能救國,亦無助於減輕百姓痛苦。恕某直言,先生消極避世,不過是膽怯而已。”

方以智心裡一動,暗自佩服丹初善辯。

畢方濟則說道:“密之,古人云‘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艱,做則必成’。明雖衰,仍有西南數省。清雖盛,各省義軍蜂起。我一介外人,尚不相信清能代明。密之出自縉紳大家,何必自怨自艾呢?”

嚴煒與方以智一樣,都可歸爲東林黨,此刻亦正色道:

“涇陽先生(顧憲成)在無錫東林書院撰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等皆爲東林黨人,立志匡時救弊,若都像密之這樣歸隱山林,大好河山拱手讓給韃虜矣。”

方以智默然不語,似有悔悟。

丹初趁熱打鐵,說道:“聖人云,‘雖千萬人,吾往矣’。文文山(文天祥)孤忠嶺外,雖功業不能以尺寸,而志節昭灼乎終古。

“當是時,蒙元軍強,冠絕天下,勢及海外。文文山不爲所動,志圖補天,雖百死而無悔。元代宋,遂亡國,亡天下,文化湮寂,文明湮沒。

“太祖奮起,合天下英傑,驅除韃虜,恢復中原,開創大明三百年盛世。今日之勢,韃虜人口不如蒙元,軍力不如蒙元,而大明英傑遍天下。

“只要天下英傑萬衆一心,奮太祖之餘烈,衆志成城,何愁不能中興大明?”

方以智意有所動,喝了口茶,嘆道:“太祖授天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故能驅除韃虜。此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

“自古明君,務必攬大權、壹法令、齊賞罰。值此危亡之際,主上庸弱不堪,無威無權無兵無糧,雖是太祖子孫,卻非中興之主。若論中興大明,何其難也!”

說白了,這就是組織領導的問題。幹大事,若無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是很難成功的。

經過將近一年的探索,丹初心中已經有了答案,直言不諱地說道:

“今上黯弱,無中興之志,有苟且之心。朝廷文臣黨爭,武將跋扈,地方自行其是。大明已經積重難返,病入膏肓,唯有下一劑猛藥,方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何爲猛藥?”方以智來了興趣,追問道。

丹初胸有成竹,說道:“另起爐竈,著佃納糧。”

繞過朝廷另起爐竈,免受掣肘,確有必要。方以智明白這個道理,問道:“何爲著佃納糧?”

丹初停頓一下,喝了口茶,說道:

“華夏收取賦稅,自古以來皆爲輸租納糧。佃農租種田主的土地,向田主輸送田租,田主再以田租向官府納稅。朝廷財政不繼,只得向天下各地加派賦稅。

“王朝每至後期,土地兼併加劇,朝廷可收取的賦稅已經大爲減少。朝廷加一分稅,官府加兩分稅,田主加三分租。層層加碼,加到佃農身上,已經苦不堪言,甚至走投無路,只能鋌而走險。

“華夏曆朝歷代,很難超過三百年,根源便在於此。大明的衰亡,不是因爲滿清的崛起,而是土地兼併問題日益嚴重,已經威脅國本。

“何爲著佃納糧?便是官府不再向田主收稅,而是繞過田主,直接向佃農收稅。譬如說,規定田地收成五五分成,佃戶得五成,官府得五成。

“官府從五成收成中,分出一部分給田主,譬如一成或兩成。此中的妙處,在於承認田主對田地的產權,卻剝奪了田主對田地的收益,提高了佃農的生產積極性。

“天下人口,大部分都是佃農。只要我們能得到他們的擁護,何事不可濟?”

經過大半年來的觀察和思索, 丹初已經確定,以當今的國情來看,均田免賦並不可行。

原因大致有三個:一、華夏幾千年來的田地關係,是不可能輕易摧毀的。二、沒有一支強有力的幹部隊伍,缺少一支足夠強大的部隊。三、地方豪強勢力盤根錯節,若要直接沒收他們的田地,他們絕對要拚命。

相反,著佃納糧卻是一個相當可行的政策,既能維護現有的田地關係,不至於遭到田主的激烈反抗,又能減少田主、官吏的盤剝,使官府儘可能地收穫賦稅。

這在歷史上也有明證。

就在南明時,孫可望在雲南、貴州、川西等地實行營田制,實際上就是著佃納糧,取得了顯著成功。全國各省耕地和糧產量都不同程度地下降,唯獨在孫可望治下的雲貴,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幅度提高,耕地和糧產量大幅度提高。雲貴向來貧瘠,在孫可望的治理下,卻養活了數十萬大西軍。

太平天國也曾在佔領區內實行著佃納糧政策。只不過,太平軍向佃戶收糧後,並不向田主轉移租賦,斷絕了田主的生路,因而激起田主的激烈反抗。

方以智絕頂聰明,一點就通,對著佃納糧政策非常神往。

出家爲僧後,方以智也多了些悲天憫人的情懷。老百姓的主體還是佃農,生活悲慘,衣食不繼,令人悲痛。放眼天下,南北各地佃變四起,著佃納糧政策若能執行下去,百姓的生活將改善許多。

他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說道:“鎮臺打算何時何地推行著佃納糧?貧僧倒是想去見識見識。”

第104章 禍起蕭牆第174章 謁見督師第170章 大局崩壞第181章 陣斬覺羅果科第193章 二攻全州第124章 英雄結義第190章 無力追擊第230章 棄攻梧州第146章 天賜不取,必受其咎第344章 普及公學第299章 奇貨可居第107章 終返廣西第六十六章 完婚第228章 穴地攻城第217章 三堵牆第335章 辦理團練第120章 情報局第312章 定計破敵第161章 羞辱陳曾禹第343章 開啟民智第254章 海寇投誠第153章 棄城不打第125章 五屯所第156章 勢如破竹第339章 聯合賜姓第一章 告急第二十七章 前進第三章 行軍第250章 焚燒船廠第七十六章 平等第156章 勢如破竹第281章 反攻第七十二章 聯姻第236章 兵部尚書劉遠生377.第377章 步兵第四鎮第317章 反敗為勝377.第377章 步兵第四鎮第176章 薑瓖反正第194章 進駐蓑衣渡第315章 清軍來援第144章 授旗第111章 推心置腹第六十三章 岑丹初單騎退土司363.第363章 進取吉安第六十章 土司356.第356章 義師響應第八十八章 永歷帝出逃第209章 我為其易,君為其難第227章 為國除奸372.第372章 九迭十八層第八十四章 桂林告急第141章 威信不可稍減第346章 微服私訪第五十二章 迎駕第258章 中興銀行第276章 徵虜大將軍第290章 兵臨嚴關第133章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第301章 投名狀第176章 薑瓖反正第297章 破城第103章 黨同伐異第161章 羞辱陳曾禹第317章 反敗為勝第203章 撤退第271章 鶯鶯燕燕第195章 清軍急襲第300章 孔四貞第四十六章 立威第324章 以攻為守第三十九章 番兵370.第370章 洪承疇興起冤獄第一十章 點名第159章 殺人誅心第271章 鶯鶯燕燕第337章 再次擴軍第九十四章 清軍逼臨桂林第338章 施琅歸順第五十四章 廣西協守副總兵第六十章 土司第270章 清軍攻入廣西第328章 鐵桶圍城第186章 韃虜大至364.第364章 千古節義第301章 投名狀第三十八章 教頭第232章 擴軍第290章 兵臨嚴關第106章 內鬥失機第五十七章 天下事猶可為第169章 武備學堂,龍門鑄將第142章 半老徐娘第230章 棄攻梧州第一十章 點名369.第369章 岑丹初西進衡州第288章 田源增竈第171章 水師小操第八十三章 降服土司第131章 土司來儀379.第379章 郭都賢蒞臨集思堂
第104章 禍起蕭牆第174章 謁見督師第170章 大局崩壞第181章 陣斬覺羅果科第193章 二攻全州第124章 英雄結義第190章 無力追擊第230章 棄攻梧州第146章 天賜不取,必受其咎第344章 普及公學第299章 奇貨可居第107章 終返廣西第六十六章 完婚第228章 穴地攻城第217章 三堵牆第335章 辦理團練第120章 情報局第312章 定計破敵第161章 羞辱陳曾禹第343章 開啟民智第254章 海寇投誠第153章 棄城不打第125章 五屯所第156章 勢如破竹第339章 聯合賜姓第一章 告急第二十七章 前進第三章 行軍第250章 焚燒船廠第七十六章 平等第156章 勢如破竹第281章 反攻第七十二章 聯姻第236章 兵部尚書劉遠生377.第377章 步兵第四鎮第317章 反敗為勝377.第377章 步兵第四鎮第176章 薑瓖反正第194章 進駐蓑衣渡第315章 清軍來援第144章 授旗第111章 推心置腹第六十三章 岑丹初單騎退土司363.第363章 進取吉安第六十章 土司356.第356章 義師響應第八十八章 永歷帝出逃第209章 我為其易,君為其難第227章 為國除奸372.第372章 九迭十八層第八十四章 桂林告急第141章 威信不可稍減第346章 微服私訪第五十二章 迎駕第258章 中興銀行第276章 徵虜大將軍第290章 兵臨嚴關第133章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第301章 投名狀第176章 薑瓖反正第297章 破城第103章 黨同伐異第161章 羞辱陳曾禹第317章 反敗為勝第203章 撤退第271章 鶯鶯燕燕第195章 清軍急襲第300章 孔四貞第四十六章 立威第324章 以攻為守第三十九章 番兵370.第370章 洪承疇興起冤獄第一十章 點名第159章 殺人誅心第271章 鶯鶯燕燕第337章 再次擴軍第九十四章 清軍逼臨桂林第338章 施琅歸順第五十四章 廣西協守副總兵第六十章 土司第270章 清軍攻入廣西第328章 鐵桶圍城第186章 韃虜大至364.第364章 千古節義第301章 投名狀第三十八章 教頭第232章 擴軍第290章 兵臨嚴關第106章 內鬥失機第五十七章 天下事猶可為第169章 武備學堂,龍門鑄將第142章 半老徐娘第230章 棄攻梧州第一十章 點名369.第369章 岑丹初西進衡州第288章 田源增竈第171章 水師小操第八十三章 降服土司第131章 土司來儀379.第379章 郭都賢蒞臨集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