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548章 騁望琅琊臺

膠東的那陣風,也吹到了南邊的琅琊。

琅琊爲古莒國之地,後來割讓給了齊國,又一度作爲越王勾踐的都城,但越人不能越過江淮守之,遂入于田齊,成了齊國五大行政區的“莒”。琅琊城便是莒地的重要海港,也是秦始皇這次東巡的重要目的地。

琅琊城港以東,海畔有山,形狀如臺,高百丈,故曰“琅琊臺”。秦始皇抵達這裡時,當地官員已經征伐三萬民夫,拓寬了道路,在琅琊臺上爲皇帝修建了一座氣勢恢弘的行宮……

這座行宮坐落在高百餘丈琅琊臺上,臺下修成“闊三四丈”的御路三條,雲層裡拔起九座山峰,峰間有石道,名曰“雲梯”。時值初春,雲梯兩邊山坡上喬木、灌木等植被遍佈,重新煥發了生機,攀爬過程中猛一回頭,就能望見繁榮的海港和奔騰不息的碧藍東海。

秦始皇來到琅琊行宮的第一天,就熬了一整夜,批閱因趕路而耽擱的奏疏,這一批就是夙興夜寐,到了雞鳴時分,也睡不着了,索性披上厚裘,讓趙高等親隨陪同,在琅琊臺上觀海望日。

眼看鮮紅旭日從海上躍出,漫天紅霞,頓覺胸中塊壘頓消,熬夜的疲倦也不翼而飛。

他索性不睡了,喊來琅琊郡守,問起關於琅琊臺的事來。

“我看這琅琊臺行宮外牆古舊,壁上滿是藤蔓,修築有些年頭了,最早可追溯到何時?”

琅琊郡守稟報道:“最早來此處的君主,應是齊桓公、齊景公,皆樂琅琊之景,數月不歸。不過那時琅琊臺上宮室簡陋在,真正大興土木者,應是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二十九年,勾踐既滅吳,欲霸中國,徙都琅邪,立觀臺于山上,周七裡,以望東海。

這便是琅琊臺上七裡石城的來歷,難怪建築風格頗有南方特色。

秦始皇看向一旁的丞相李斯:“會稽到琅琊,有多遠?”

李斯稟報道:“走陸路,恐近兩千裡,走水路,至少也要千五百里。”

秦始皇聞言搖頭道:“越王勾踐倒是雄心勃勃。”

越國這跨越千里的遷都看似不合理,但秦始皇卻能夠理解,勾踐也學了吳王夫差,一心求霸,當時諸侯都集中在北方,而越國的都城在會稽,偏居南方濱海一隅,鞭長莫及,要實現霸業,必須得遷都。

這就跟秦國想要崛起,必須從偏居一隅的雍,遷到靠近中原的咸陽一樣。

琅琊顯然是個不錯的地點,南連淮、泗,北走青、齊,聯絡海岱,控引濟河,山川糾結,足以自固。吳王夫差以此爲跳板,侵齊伐魯。越人既滅吳,亦出琅邪以覬覦齊魯泗上。

越人擅長舟楫,琅琊則是優良的海港,琅琊臺的西南、東北方向均有可避風停船之港灣,適於船隻往返。琅琊郡守說,當年越國令水軍士兵兩千八百人砍伐樹木造舟,經過了五年的精心備戰,出動了“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的大規模舟師,一舉佔領此地。

這數量是十分龐大的,眼下秦朝北上支援琅琊的會稽舟師,也僅到這數量的一半。

琅琊郡守又道:“勾踐以琅琊爲都後,一度稱霸齊魯泗上,據說連孔子都帶着諸弟子七十人,奉先王雅琴,前來拜謁勾踐……”

“哦?”

秦始皇來了興趣:“勾踐如何對待孔子。”

他很好奇,一個是于越蠻夷的霸主,一個是尊周禮的賢人,這二者見面,會是怎樣的場景?

“聽當地人說,勾踐見孔子的場面可不友善。”

琅琊郡守稟道:“當時句踐乃身被賜夷之甲,帶步光之劍,猶嫌不夠威武,還要手執屈盧矛,身邊有300名斷髮文身的敢死之士,設在城門之外,孔子及其弟子寬袍大袖,從300人間經過,方能拜謁勾踐……”

陣勢逼人也就罷了,那勾踐見到孔子的第一句話,便沒有絲毫客氣,直接問:“夫子何以教我?”

越人就是越人,與中原候伯至少要客套謙遜一番不同,直接就問孔子:請問你拿什麼教導我呢?言語中沒有尊敬,只有挑釁和輕蔑。

孔子的應對倒也得體,鄭重其事地回答:“丘能講述周公之道,在此,便先演奏雅琴奉獻給君上罷……”

然而孔子料錯了,他這招對付齊景公、衛靈公,甚至是楚國葉公好使,對越王勾踐卻不頂用,剛要撫琴,卻被勾踐的話打斷了:

“越人的性格脆弱又愚笨,在水上航行,在山上居住,以船爲車。喜歡兵器敢於拼死,卻不懂雅琴,夫子卻以雅琴教導他們,恐怕沒什麼用!”

在於越人勾踐看來,雅琴禮樂皆是無用之物,他這是擺明了,不給孔子的”周公之道“任何發言機會,於是這場難得的相會,便不歡而散了……

秦始皇聽罷後,卻笑道:“勾踐做對了,儒生之學,的確對霸道無用。”

天下禮崩樂壞已有好長時間了,孔子卻講究儀容服飾,詳定繁文縟節,就是幾代人也學不完,畢生也搞不清楚。若越王勾踐用這套東西來改變越人之俗,雖然能被齊魯之人稱讚一番,但與想要追求的霸道,卻是背道而馳。

在秦始皇看來,儒者這種人,能說會道,卻以文亂法,且他們高傲任性,自以爲是,不能任爲下臣使用,四處遊說乞求官祿,可但凡重用他們的國家,比如魯國,比如中山國,最後都衰亡了。

所以,別說是沒啥文化的勾踐了,就算是他的先祖秦孝公,當年商鞅初入秦,分別以三皇五帝之道和湯武之道說之,秦孝公都聽得直打瞌睡,直到商鞅開始講述霸道和變法,秦孝公才精神抖擻,數次移席近聽。

不過,秦始皇仔細想想,當年越國面臨的情況,和如今的秦卻有些相像:

中原人視越爲蠻夷,也有人視秦爲戎狄之邦,秦的那一套律令制度,不被散漫慣了的關東人認可。

秦始皇也做過妥協,一度想通過封禪泰山,承認關東神系,來完成他的大一統,但結果卻是在泰山遇到風雨,遭儒生諷刺,以古非今……

挾書令頒佈後,儒生暫時噤聲了,但沉默之下,敵對之意更甚。

“越王勾踐不用孔子,不用儒生是對的,但昔日龐大,南北跨越千里的越國,要如何才能一統江淮琅琊之俗,如何才能長久不衰呢?”

這個問題,越國沒解決,越王勾踐死後,越很快就衰敗了,甚至被楚國攻擊,奪走了淮南淮北,使得國都琅琊和本土江東會稽中斷了聯繫,顯赫一時的越國,就此走向分裂滅亡。

這件事對秦始皇而言,是有些告誡意義的,是夜在琅琊臺行宮,秦始皇翻來覆去,想的都是這個問題。

“齊桓晉文,夫差勾踐,多少霸業,均是及身而止啊……”

不止是子孫不肖的問題,兼而不能凝,也會讓完整的大國轟然瓦解。

秦始皇如今最寶貴的就是時間,他已經很清楚,少了十年二十年,這件事是完不成的,他渴望長生不死,如此纔能有足夠的時間,讓天下真正實現一統。

шωш¤ тт kán¤ ¢ 〇

雖然封禪泰山給秦始皇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在膠東,那羣嘴上沒譜的方術士也讓皇帝大失所望。但整合各地神祇,最終實現九州同俗,六合同貫,依然是秦始皇認定“一統天下”的正確方式!

於是到了次日,秦始皇便在琅琊臺祭祀了“四時主”。

“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歙,不失其敘;喜怒剛柔,不離其禮。”

四時主神是齊地八神主之一,與齊人的生活最爲密切。它主宰着四季,決定着莊稼的生長和農業豐收,以及一年四季隨着潮漲潮落,正是這些海產品,滋養了琅琊延續至今。

所以在琅琊,無論君主還是黎庶,都要崇拜它,他們選擇在琅琊臺設立神祠、祭臺,以感謝四時主神給人們帶來的富足。

秦始皇也希望,四時主能讓帝國萬世永存……

鄭重其是地祭祀了四時主後,秦始皇又按照巡遊的老規矩,在琅琊刻石立碑,頌秦功業。

“維三十二年,皇帝作始。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

石刻裡,照舊是對皇帝車同軌書同文功勳的讚譽:“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

但與先前幾次刻石不同的是,秦始皇將膠東出現的新氣象,也刻畫入文中:

“皇帝之功,勸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紙張印刷,淋滷得鹽。二十四節,諸產繁殖。”

說的盡是黑夫的文教、農圃之事,黑夫未敢居功,將它們都算到了秦始皇頭上。在秦始皇看來,膠東是帝國其他郡縣的典範,這些東西應該即刻推廣開來。

“六親相保,終無寇賊。黔首安寧,不用兵革。”

雖然膠東寇賊還爲釐清,但秦始皇默認他們已經是死人了,他對自己的膠東郡守,很有信心。

皇帝還將自己未來的期望,統統刻諸石上:

“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熟悉的《秦頌》在海邊迴盪,秦始皇帝立於琅琊臺上,看着臺下風雨沖刷礁石,他相信,自己在統一天下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小問題,最終都能迎刃而解,他的帝國,將如東昇的旭日,必將越來越熾熱興旺!

“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

……

或許是因爲徐市遭黑夫所囚,已沒機會忽悠皇帝派他帶童男童女三千人出海了,所以秦始皇在琅琊停留時間,並沒有歷史上三個月那麼長。

到了二月下旬,他帶着大隊人馬離開了琅琊臺,準備繼續巡遊東方諸郡縣,下一站,便是東海郡……

數千人的車馬隊伍行進在莒縣西南的山路上,這一帶均爲泰沂山餘脈,丘陵縱橫,大多呈東南西北走向,頗爲顛簸,尚未修築馳道,故道路狹窄,隊伍拉得老長。

最前方是昨日便來勘察道路,排除險情的郎衛軍,一路上,車騎們導引傳呼,驅散行人,郎衛在車上執角弓,違令者射之,乘高窺瞰者亦射之!

總之,秦始皇前行的二十里道路,都被郎衛軍如同梳子般梳過一遍,確認野無遺孑方可通行,確保沒有任何宵小跳梁。

至於皇帝車輿處,竟有六輛一模一樣的金根車,其中只有一輛是主車,其餘皆爲副車。周圍更有屬車環繞,還佈滿了步、騎武裝郎衛,將秦始皇帝保護得結結實實不清楚出行規格架勢的人,恐怕要看雲暈了頭。

因爲道路狹窄,莒南丘陵一帶許多地方只能容一車,於是環繞左右的副車只能或前或後,改由衛士緊隨諸車保護——至於皇帝在哪輛車之上,外人卻無人能知,而知情者敢泄密者死!

周圍都是茂密的樹林,恰逢清晨,形成了濃厚的大霧,秦始皇昨天又熬夜批閱奏疏了,此時正閉目養神,皇帝日益蒼老的身形搖搖晃晃。車輿之前,中車府令趙高在前方兢兢業業地駕車,操縱六駿,小心避免任何顛簸,他駕車總是那麼穩。

李斯,葉騰,張蒼等官員車次居後,衆郎衛則環列四周,警惕地注視周遭險峻山嶺叢林,車隊吱吱呀呀,邁着緩慢而乏味的腳步前行着。

隨着太陽漸漸升起,山谷茂林間的霧氣漸漸淡去,就在霧將散未散之際,有眼尖的郎衛卻注視到,距離道路十餘丈遠的林間小丘之上,有一道異樣的光芒閃過,似是金鐵之器的反射……

還不等他過去查看,出言示警,從那小丘之上,便有一人騰地站起,原地旋轉數圈後,猛地拋出一物,徑直朝車隊飛來!

“有刺客!”

示警聲立刻響起,但郎衛們的豎盾阻攔還是慢了一步,巨大的鐵椎旋轉着,藉助居高臨下的優勢,砸向秦始皇車駕。

“轟隆!”

郎衛軍們來不及反應,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車隊裡,一輛靠後的金根車被重物擊中後,連帶着六匹駿馬轟然倒地!

蝴蝶翅膀扇起了風,改變了很多事情,但遲到了三年的那一擊,還是來了!

這一擊,如同飛石擊水,激起了滔天巨浪!整個車隊的馬被驚嚇到,紛紛嘶鳴起來!

這一擊,也註定讓天下震驚!

和歷史上,博浪沙刺殺誤中副車不同,這一次,在莒南,這枚巨大的鐵椎,不知是運氣還是算計好的,竟直接命中了皇帝乘坐的主車!

第331章 起土驪山隈第500章 綁架第258章 以銖對鎰第875章 萬事俱備第239章 將以照千里第63章 朝陽羣衆第377章 戍卒叫第642章 法吏第478章 法教第197章 弟子第47章 秦之律令第135章 第一回合博弈第1029章 一個真相和一個謊言第879章 竄天猴與二踢腳第335章 巨利甘若醴第514章 萬馬齊暗究可哀抱歉啊晚上的一章鴿了,今天趕不及了emmm第632章 伯樂與千里馬第773章 二世皇帝第418章 胡兒十歲能騎馬第8章 咱們法庭上見第51章 安心在外第742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上)第303章 吹盡狂沙始到金第414章 會挽雕弓如滿月!第738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上)第463章 大生產第880章 小心後面第1016章 草枯鷹眼疾第301章 加個人第680章 玩蛇第534章 天無盡頭第122章 積粟第76章 榮辱之責在乎己第936章 武忠侯是天!第773章 二世皇帝第341章 羊毛出在羊身上第303章 吹盡狂沙始到金第294章 獨當一面第689章 象箸第581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47章 秦之律令第381章 孤雁第877章 如果忠誠有顏色第617章 汝之蜜糖第524章 說出來就不神了第574章 坑術士第485章 松柏之凋第531章 大海啊你全是水!第1003章 移席第747章 熒惑高第100章 調虎離山第170章 橘與枳第509章 天人第605章 你爹第504章 真到假時時假亦真第639章 韓信第441章 凡事預則立第977章 中山狼第182章 鮦陽第74章 審當賞罰第328章 何器?第543章 田官第710章 始皇帝死而地分第592章 貓鼠第750章 復生第634章 封侯!第480章 三傑第100章 調虎離山第846章 誰當其罪誰其賢第895章 待到打下咸陽城第611章 如蠅逐臭第92章 贈馬第1016章 草枯鷹眼疾第256章 王翦第1017章 風蕭蕭兮易水寒第279章 八公山上第481章 祭酒第847章 蠟封夜半傳檄第716章 臨之以兵第695章 祖先的土地第63章 朝陽羣衆第654章 三鼓第940章 天下已定蜀未定第139章 張蒼第178章 項燕第58章 赴任第945章 癡兒第369章 管挖不管填第508章 兼易凝難第293章 二十五年第892章 秦旗第135章 第一回合博弈第267章 棺槨三百第421章 絕域輕騎催戰雲第93章 案發現場第252章 創建國家級衛生城市第880章 小心後面第775章 南北戰爭(上)第846章 誰當其罪誰其賢
第331章 起土驪山隈第500章 綁架第258章 以銖對鎰第875章 萬事俱備第239章 將以照千里第63章 朝陽羣衆第377章 戍卒叫第642章 法吏第478章 法教第197章 弟子第47章 秦之律令第135章 第一回合博弈第1029章 一個真相和一個謊言第879章 竄天猴與二踢腳第335章 巨利甘若醴第514章 萬馬齊暗究可哀抱歉啊晚上的一章鴿了,今天趕不及了emmm第632章 伯樂與千里馬第773章 二世皇帝第418章 胡兒十歲能騎馬第8章 咱們法庭上見第51章 安心在外第742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上)第303章 吹盡狂沙始到金第414章 會挽雕弓如滿月!第738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上)第463章 大生產第880章 小心後面第1016章 草枯鷹眼疾第301章 加個人第680章 玩蛇第534章 天無盡頭第122章 積粟第76章 榮辱之責在乎己第936章 武忠侯是天!第773章 二世皇帝第341章 羊毛出在羊身上第303章 吹盡狂沙始到金第294章 獨當一面第689章 象箸第581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47章 秦之律令第381章 孤雁第877章 如果忠誠有顏色第617章 汝之蜜糖第524章 說出來就不神了第574章 坑術士第485章 松柏之凋第531章 大海啊你全是水!第1003章 移席第747章 熒惑高第100章 調虎離山第170章 橘與枳第509章 天人第605章 你爹第504章 真到假時時假亦真第639章 韓信第441章 凡事預則立第977章 中山狼第182章 鮦陽第74章 審當賞罰第328章 何器?第543章 田官第710章 始皇帝死而地分第592章 貓鼠第750章 復生第634章 封侯!第480章 三傑第100章 調虎離山第846章 誰當其罪誰其賢第895章 待到打下咸陽城第611章 如蠅逐臭第92章 贈馬第1016章 草枯鷹眼疾第256章 王翦第1017章 風蕭蕭兮易水寒第279章 八公山上第481章 祭酒第847章 蠟封夜半傳檄第716章 臨之以兵第695章 祖先的土地第63章 朝陽羣衆第654章 三鼓第940章 天下已定蜀未定第139章 張蒼第178章 項燕第58章 赴任第945章 癡兒第369章 管挖不管填第508章 兼易凝難第293章 二十五年第892章 秦旗第135章 第一回合博弈第267章 棺槨三百第421章 絕域輕騎催戰雲第93章 案發現場第252章 創建國家級衛生城市第880章 小心後面第775章 南北戰爭(上)第846章 誰當其罪誰其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