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董昭定下了侄子們過來的日子之後,董明也沒有再多留他。董昭本也有公務,便告辭離開了。他離開沒多久,荀璦就抱了一摞卷宗過來。
“老師,您要的資料都在這裡了。”荀璦指着卷宗道:“學生根據州部,做了分類。從上往下,依次是司隸校尉部、豫州、兗州、幽州、幷州、青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南、荊北、冀州、雍州、涼州、益州。”
事實上,此時的鹽官,並沒有遍佈天下各個州郡,事實上,眼下東漢的各郡縣大小鹽官,三十七個,分佈在全國二十八個郡國當中。其中包括河東、太原、渤海、會稽、蜀郡、南海等。
“嗯?這麼多?有些地方沒有鹽官吧?”董明雖然不清楚詳細的數據,但是大概還是知道的。
荀璦解釋道:“自然沒有。不過各州都有負責食鹽轉運的官員、鄉紳、豪族。也都在上面了。”
董明聞言點點頭,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荀璦是個做事很認真,細緻的人。
“先把渤海郡的找出來給我。”董明當先要解決的,始終還是萊州灣鹽場的事情。
荀璦對資料很是清楚,三兩下就將渤海郡的內容找到,指給董明看。
“渤海郡鹽官,是高朗。”
“高朗?”董明有些懵,這不是一個熟悉的名字。
“此人倒是沒什麼可說道的,不過他出身渤海高氏。”荀璦輕輕解釋道。
董明仍然是懵圈的,渤海高氏是什麼鬼?
荀璦知道自家老師在這一方面很缺乏常識,因此耐着性子解釋道:“渤海高氏,祖上可以追溯到齊桓公時期,其祖乃是白兔先生高傒。”
“啥先生?”董明好像聽到了不得東西。
“白兔現身,高傒,號白兔。”荀璦覺得董明關注的重點有些奇怪,不過在重複了一遍之後,還是繼續解釋起來。
渤海高氏,自高傒起得姓(桓公賜“以王父名爲氏”),爲春秋時齊國公族,世爲天子所命監國上卿,同時也是盧姓始祖。高氏和同爲上卿的國氏成爲齊國最顯赫的兩大貴族,鼎盛時“三分齊而有其一”
再往後,高家又出了一個高柴,乃是齊文公十八世孫,字子羔。當然出身顯赫並不是他青史留名的原因,主要是他有一個好老師,叫孔丘。後人在儒家著述中,經常看到一個名字,子皋,說的就是他。
此人同時還是柴氏的始祖。當然這都是扯遠了,就說現在。高傒二十五世孫有一個人叫高洪,曾做過渤海郡太守,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渤海高氏開始成爲渤海郡望家族。自高洪以降,高洪的四世孫高褒字宣仁,爲東漢太子太傅;六世孫高丞字文休,爲國子祭酒、東莞太守;七世孫高延字慶壽,爲前漢中太守。
眼下高延年邁,高家的話事人是他的兒子高納高孝才。整個渤海高氏都由此人當家做主。而高朗,從血緣上來看,算是高納的堂兄弟。
聽完了荀璦解釋,董明覺得還挺魔幻的,沒想到一個高氏往前掰扯掰扯也能這麼牛掰。他都有些想知道自己這個董氏能掰扯出什麼高貴的出身了。
“天下之高出渤海,自渤海太守之後,高家在漁陽、遼東、廣陵等地皆有分支。渤海高氏既是高姓源頭,也是高姓五望之首。其他各地高家,在大是大非上,也會跟渤海高氏保持步調一致的。”荀璦又補充了一句。
“你倒是挺清楚的。”董明笑着誇了一句。
荀璦搖搖頭道:“這都是小時候就背下來的,老師也知道學生出身荀家,這些東西從小就要知道。”
“行了,不說這個。”董明直接道:“也就是說,眼下這渤海其實是高家說了算?”
“雖然不中聽,但是的確如此。”荀璦點點頭,然後又道:“事實上,除非朝廷派過去的太守特別有能力,有魄力。不然的話,地方上的政務基本上都要仰仗當地郡望,這是誰也沒有辦法的事情。能不與當地郡望同流合污,坑害百姓,已經算是難得。”
“也不盡然,若是你去渤海郡,想來不會被他們刁難。”董明笑着說道。
這是實話,天下世家雖然各有各的利益,但是彼此之間還是不會鬧得太過難看的。這也是爲什麼,自劉邦以降,大漢的政治總是被世家影響的原因。朝廷你好把控,但地方呢?你隨便派個人過去,人家當傻子耍,只能仰仗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員。
到了東漢之後,這種情況就越來越嚴重了。及至眼下,整個大漢朝與其說是個國家,倒不如說是個世家聯合體。其他的世家尊劉家爲世家之主。
荀璦聽了董明的話之後,先是一愣,然後搖搖頭道:“老師,其實世家也不是都是這樣的。”
“我知道。”董明回了一句然後道:“你先去忙吧,爲師再看看。”
“喏。”
卷宗中,高朗的信息並不是很詳細,只有名字、表字還有生年。從履歷上來看,也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只有孤零零的一條。前渤海太守舉薦他爲渤海郡鹽官。那都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
也就是說,高朗自出仕以來,只待在一個地方,做了一件事。聽起來好像是個踏實肯幹的傢伙,事實上,自他上任以來,渤海每年的鹽稅都在下降。
經過詳細瞭解之後,董明才發現此時的鹽鐵專賣很是扯淡,又或者說,壓根就不能算是專賣。光武帝建立東漢後,乃廢專賣,除私煮之禁,任民煮鹽。凡郡縣出鹽多者始置鹽官,主收鹽稅,爲就場徵稅之始。至明帝時,復行專賣。和帝即位,仍行收稅,直至眼下。
也就是說,朝廷是放任民間私自產鹽的。只不過會收很重的稅收罷了。高稅收自然會使得鹽價虛高不下。當然,朝廷同時也控制着鹽產量。這聽起來很奇怪,放任鹽業民營的同時還控制鹽產量。
秘密就在於,私人產鹽可以,但是用的工具必須是朝廷的。也就是說,每一個產鹽的商人,都是記錄在冊的。
這些人產的鹽,也算是官鹽。只不過,財帛動人心,很商人會高產少報。這樣就會少交很多稅,多出的那一部分,就是白掙的錢了。此時所謂的私鹽,其實就是這一部分。
但可笑的是,這一部分的產量,遠遠高於朝廷徵稅時知道的產量。作爲朝廷財政支柱之一的鹽稅,每年都乾乾巴巴的。
全國幾千萬人吃鹽,收上來的鹽稅,連百官的俸祿都發不起,這實在是太可笑了。
“渤海郡自高朗任鹽官以來,鹽稅每況愈下,這要是沒有貓膩,某纔不相信。”董明直接將卷宗甩在了矮几上:“奉孝,你過來。”
郭嘉聞言擡起頭,一臉笑意的走到董明的矮几前笑着說道:“老師想讓此人怎麼死?”
董明翻了一個白眼,直接說道:“死什麼死,你找王韋借人,去把高朗查一個底兒掉,全都留下證據,人證物證,我都要!”
“小事一樁。”郭嘉眼睛轉了轉道:“可是這沒有什麼用,就算將高朗處死,渤海的鹽官還有李朗、張朗。”
“你直接說你有什麼辦法。”董明沒好氣的說道。
郭嘉笑眯眯的回道:“這種事情,其實法正那小子來做最合適。他這個人小氣的很,睚眥必報,多得是整人的辦法。”
“讓你說,你就說,攀扯他幹嘛。”
“好嘞。”也不知道是跟董明時間太久了,郭嘉年紀輕輕顯得有些太散漫了:“老師所求無非鹽業罷了。何必糾結區區一個渤海郡,區區一個高朗呢?直接恢復鹽業朝廷專營專賣即可,若是有人私自產鹽,直接抓了明正典刑便是。”
“你還會走康莊大道了?”董明覺得很是意外,他之所以點郭嘉的將,就是覺得這小子是一個愛劍走偏鋒的人,沒想到他竟然出了一個主意。
董明是跟郭嘉待久了,忘了郭嘉郭奉孝,可不是一個只會劍走偏鋒耍小聰明的傢伙。縱觀原本歷史軌跡上郭嘉的表現,那絕對是戰略家這個級別的。不弱於三分天下的諸葛亮,二分天下的周公瑾。
郭嘉笑着說道:“這是最好的辦法,學生可不是愛弄險,只是會選擇最優解罷了。老師這可是您教的。”
董明點點頭,開始思索郭嘉說的話。從根子上來說,這的確可以說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唯一的瑕疵無外乎從制度預計效果到實際執行效果之間的差距罷了。
但有一點,若是此時恢復鹽業朝廷專營,定然會激起民間,尤其是幾個產鹽大郡的不滿,甚至有可能變成叛亂。
要知道,私鹽販子要是造反,那才真的是要人有人,要錢有錢。更不要說眼下這些私鹽販子背後很可能還站着一個個高門大戶,要是真的有人鐵了心造反,這些人連謀略、高級人才、政府架構都不缺。
董明不敢冒這個險。要不說呢,江湖越老,膽子越小。
郭嘉很顯然看了出來,幽幽的說道:“老師,快刀斬亂麻,長痛不如短痛。老師若是擔心叛亂的話,那大可不必。”
“哦?”董明來了興趣,想看看郭嘉能說出什麼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