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在書院待了幾天,然後才離開。離開的時候還跟董明約定好了,過段日子再過來,採購一批曲轅犁。
董明答應了下來。
徐盛離開之後,董明仍然安心的給學生們上課。之前因爲劉備結婚、趙慈反叛的原因,董明一直沒在書院。眼下回來了,自然要好好上課纔是。
第一節課就是驗收了他們的功課,如何改善書院山腳下那一半不太好耕種的耕地。學生們的給的解決方法也簡單粗暴。
地力不足的,直接安排上了肥料,同時還提出了輪種。除此之外,他們還想了一個更有意思的辦法,那就是從別處挖草、樹根、樹葉等,熬製成肥料,澆在耕地上,堅持幾年貧瘠之地也能變得地力肥沃。
至於另外一部分,他們做的也很簡單,能把水抽乾的就抽乾,不能抽乾的就往裡面加水,改成池塘...
尤其是把窪地變池塘的傢伙,簡直就是個邏輯鬼才。
不過董明倒也不覺得有什麼,只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行了。要人給人,要錢給錢。教學生嘛,本就是個高成本的事情。
“功課做得還不錯,大家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吧。不過一定要做好詳細的規劃,到時候報給戲....哦報給劉威就行了。”
戲志才已經走了啊。
學生們應下來。
董明繼續道:“行了,咱們接着上課吧。大家翻到《解決糧食問題》這一課。說起來,咱們一直都在聊這個話題,並且也做出了一些實打實的東西來。比方說曲轅犁、新式制肥法等。這節課,爲師給大家詳細聊了一下,糧食問題的解決到底有多重要,又該如何解決....”
“在技術達到某一個階段之前,人口的基數是保證文明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在我們眼下的這個時代,如果說一個文明總人口不到一百萬,那麼,它不僅修建了不好了萬里長城,還可能發明不出來冶金技術等製造技術。”
董明頓了頓:“這是因爲大多數的勞動力都被束縛在土地上,他們需要在土地上努力勞動來滿足文明的延續。只有少數人在從事農業生產以外的工作,這種中間再去除掉手工業、建築業等,從事技術研究和發明的人就更少了。”
“這樣,文明的發展就會極其緩慢甚至進入停滯....”
“因此,人口基數是一切發展的基石,那麼如何提高人口基數呢?這既是我們今天要講到的了:糧食是限制人口數量的最大因素。”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呢?爲師認爲,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考慮。灌溉、勞動力、種植技術。”
董明說到這裡,聲音大了起來:“灌溉,換句話說應該是水利工程。早期的文明發展,都靠近大河流域,比方說我們炎黃子孫。但就算如此,水利工程的灌溉對於農業生產來說,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舉兩個例子,一者是都江堰,一者是鄭國渠。”董明笑道:“先說鄭國渠......”
董明抑揚頓挫的聲音飄蕩在課堂上,學生們則聚精會神的聽着。在漢末這個時代,明德書院似乎成了一方淨土。
就在明德書院上課的時候,新野城的作坊裡,高尚和譚木匠兩個人又搞出了新的東西。也不能算是新的東西吧,他倆根據畢嵐發明的翻車,做了一定成都的適用於南方自然條件的更改。這種更改,怎麼說呢,大概是做出了筒車吧。
這玩意董明在課堂上提過概念性的東西,同時在《算學》這本書中,也出現了大概的論述。不過那是以水車爲例子來說的。
高尚在研究了一段時間之後,自己畫了一張草圖,就樂呵呵的跑來找譚木匠。眼下譚木匠等人也是今非昔比了,每個人手底下都至少有二三十個學徒。
本來他在研究火藥武器的事情,可是眼下被困在了材料上。這個方面他也沒什麼研究,去問董明,董明讓他等等,先去研究別的。
於是乎他就搞出來了這玩意。
筒車,應該是隋朝時期出現,唐朝開始盛行。高尚和譚木匠鼓搗出來的這玩意,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實際上製作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
首先,做一個大轉輪,在轉輪上裝一些竹筒,使筒口朝着轉輪前進的方向(也就是水流的下游方向)。竹筒與筒車的軸呈45度左右的角度,這樣可以使得在倒水時,倒向筒車的側邊(便於水槽接水的位置)。
使用的時候,將轉輪浸入水中一定的深度,大約四五尺深,便於給水。在筒車軸心靠後約1.0米的位置(高度比筒車頂部低一些)裝一個流水槽。
筒車的水輪直立於河邊水中,輪周斜裝若干竹木製小筒,最多的可以裝四五十個竹筒,但是他們做的這個比較小,只有十二個竹筒。
利用水流推動主輪;輪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滿,至頂傾出,灌入流水槽,導入渠田。
高尚和譚木匠搞出來之後,嘗試了一下,想過還不錯。雖然效率很低,但是不需要其他動力,可以日夜不停地運轉,已經足夠了。
“譚老,這東西算是成了吧?”高尚看着不停運轉的筒車,笑着問一旁的譚木匠。
譚木匠聞言摸了摸鬍子回道:“應該是。不過這給水量不足啊。”
“再做大一些,轉輪大一些,竹筒也大一些,再多加一些竹筒,這樣給水量就上來了。”高尚分析道:“不過這樣的話,製作難度會變大。”
“還有一點。”譚木匠補充道:“木材還是要換,不然的話不耐用。”
“這個咱們可以再試驗一下,找一種使用且便宜的材料。”高尚回道:“對了,聽說你們最近在改曲轅犁?”
譚木匠點點頭道:“沒什麼頭緒。之前先生過來說,以後要適應大農場化的生產,讓我們嘗試一下,能否製作出適用大農場的耕犁。”
“大農場?”高尚楞了一下:“老師好像沒提過啊。”
“他就是之前來過一趟,隨口一說。老頭子趁現在還有把子力氣,所以想試試看能不能走出來。”譚木匠笑了一下。
“譚老,最好還是先問一下老師大農場是什麼意思,還有就是可以問一下老師如何去改進曲轅犁。”高尚小聲說道。
“也對。”譚木匠笑道。
......
書院這邊,董明仍然在上課。
“通過鄭國渠和都江堰這兩個例子,咱們可以看出來水利工程對於農業生產的巨大作用。當然水利工程的作用也不僅限於農業生產,還包括運輸、調節氣候等。這些咱們先不談,繼續往下說。”
董明掃視了一眼學生,道:“有了水利工程之後,糧食的增產還需要革新的農具和使用畜力。耕犁就是人類農業文明發展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耕犁的出現,使得我們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我們可以種植更多的農作物,開墾更多的耕地,然後養活更多的人口!這就對文明的發展有了正向的作用。”
“人口變多,那麼勞動力就會變多,勞動力變多糧食產量就會增加,糧食產量增加,人口數量又會進一步提高!”
“其次就是畜養牲畜!豬馬牛羊狗等馴化,使得我們的農業生產更加的輕鬆和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