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和諸葛瑾跟戲志纔等人匯合到一處,大家都是去食堂打飯的。路上的時候,劉威、諸葛瑾、郭嘉這三個沒有上戰場的小傢伙不停地問問題。
戲志纔等人也全都如實相告,還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說給三人聽。三個人都聽的很是興奮,恨不得自己也上戰場,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對此,戲志纔好好的教育了他們三個一頓:“洗洗睡吧,那都是小說家言。具體來說,就是吹牛波依的。真打起來,咱們也就是坐鎮中軍,查漏補缺。更多的時候還是處理一些文書、後勤工作。”
“哎?難道不應該是君問計將安出。某家灑然一笑給出上中下三策供其挑選,他偏偏覺得上策太緩,下策太急,選了中策。而這中策恰恰就是某家想讓他選的這樣嗎?”郭嘉一陣陣的失望。
戲志才白了他一眼,道:“你小子整天別想着些花裡胡哨的東西,好好學習。”
“知道了知道了。”郭嘉嘟囔着,眼下郭嘉才十五歲,虛歲十六。在漢末倒是可以當一個大夥子來看了,但實際上就是個高中生的年齡,中二之魂爆棚。
諸葛瑾和劉威兩個人在一旁偷笑,他們倆最近跟郭嘉混的很熟。但是郭嘉鬼精鬼精的,他們兩個人加一塊都不是郭嘉的對手,經常被郭嘉辯駁的啞口無言。整個明德書院,除了董明之外,能製得住郭嘉的只有兩個人。
一個是戲志才,本身就是智謀之輩,又有年齡優勢,方方面面把郭嘉吃的死死的。另外一個是徐庶,說不過就動手,誰慫誰孫子。一般情況下,慫的都是郭嘉。
一行人聊着天,走進食堂。
明德書院的食堂,是按照後世董明上大學時的食堂改建的。不過因爲學生比較少,只開了四個窗口,吃食也僅僅是一些麪食和烤肉之類的。就是麪食,很多都是董明手把手教給食堂的廚子的。
比方說包子、饅頭、餡餅啥的。
一行人買了包子,端了一碗打了雞蛋的雞湯,隨便找了一個位置坐了下來。得益於董明之前在徐州向各郡太守門推廣走地雞養殖的行爲,眼下整個徐州別的不多,就是走地雞多。眼下都已經發展成一個完整的產業了。
從上游的雞崽兒供應、到個體養殖再到下有分銷商。商品花樣也多,不過大多在徐州境內,賣到其他州的多是雞蛋,和一部分老母雞、老公雞啥的。
明德書院買的雞肉雞蛋,就是徐州的養殖大戶拉到新野縣城賣的。現在的徐州,要比歷史上同期還要富裕一些。人口也更多,不少流民都跑到了徐州。因爲在徐州、糜家、馬家、陳家、曹家都在搞走地雞養殖,需要人手。
劉威等人一邊吃飯,一邊閒聊,話語中充滿了對第一節課的期待。
“剛纔典禮上,老師說第一課要教全新的東西,好期待啊。”劉威吃着包子,喝一口雞蛋湯說道。
郭嘉聞言拿下嘴裡的肉包子,打了一個嗝道:“老師話裡話外的意思,我覺着這一次教的東西肯定非同小可。”
“是啊,老師用了改變世界這四個字。”戲志才端着碗,眼睛盯着前方空蕩的地方說道:“能開山裂石的武器、可以日夜不停一直奔跑的車、畝產七八石的糧食、更便捷的農耕機械等等,老師每說一個,某家這心裡就慌一下。你們說,老師說的要是都實現了,這天下會變成什麼樣子?”
“大漢朝將壓服四方,八方來賀。”劉威輕聲說道。
其他人聞言點點頭,只有戲志才搖搖頭道:“不僅僅如此,就像老師說的那樣,吾輩的目標必將是星辰大海。”
“星辰大海......”
所有人都在想這四個字背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董明倒是知道這四個字就是裝個波依,但是很明顯他不打算告訴自己的學生們,而且眼下他也沒時間。
此時此刻,董明正在新野縣衙。在場的還有馬維、馬明、蔡颯、蔡遊、馬紹。從在場人員就可以看出來,他們肯定是在聊能影響三縣的事情。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董明來此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想要馬維等人支持他搞明德書院附屬小學。而且不是一所兩所這麼簡單,而是遍佈在三縣之地,至少要做到十來個村子就能擁有一座明德書院附屬小學。
這年頭,讀書成本很高,很少有人能夠養得起一個脫產的讀書人。搞小學可以,想要招收學生就難了。必須給讀書的學生,他們的家庭一定的補償才行。但是這要得到官方的支持,不管是政策上還是物資上的。
至於搞義務教育?董明壓根就沒想過。主要還是實力不允許,沒錢也沒人手。就算有錢有人他也不會搞,這並不是他該做的事情。
他的打算很簡單,官方出錢出地方,明德書院出老師和教材。除此之外,每戶若有人進了明德書院附屬小學讀書,那麼相應的可以免除一定的稅收。
當然,這得先徵得馬維等人的同意。
之所以有這個想法,主要還是明德書院的教學壓力有些大。正兒八經的老師就他一個人,關鍵是也找不到其他人來教書。這也就註定了,他不可能擴招,頂多也就一百個學生罷了。但是,就算如此,他也不能直接就收進來,還是要收一些有基礎的學生纔好。
可是眼下大漢朝的讀書人,他們的基礎對於董明要教的東西來說,也就認字是有用的。跟啥也不會沒什麼區別。
所以董明就想到了搞小學的思路。讓自己的學生去教一些適齡兒童,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考的好的就選入明德書院,考得不好的也沒關係,可以繼續讀書來年再考,也可以直接回家。
但,不管是考入了明德書院還是復讀,又或者直接回家。這些人都是接受了新思想、新科學的人。
他們將成爲種子,最後終將生根發芽,成爲推動大漢朝生產力發展的最根本動力!畢竟,歷史是人民羣衆創造的嘛,而不是一兩個偉人。
董明將做好的計劃逐一給馬維等人解釋着。
“三縣之地,可以先弄三個小學。每個縣城都有一個,分別是明德書院第一附屬小學、第二附屬小學、第三附屬小學。佔地面積不用太大,能夠滿足兩百個學生上課和課餘多動就成。一開始的時候肯定招不了太多的學生,投入其實不多。”
馬維等人互相看了一眼,沒有直接拍板。說起來,文教之事和勸課農桑絕對是大家都願意幹的,現在問題的關鍵是,董明提出的這種全新的方式。
尤其是明德書院附屬小學這個名字,讓他們天然的覺得有哪裡不對,可又說不上來爲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