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其實也不確定。
他想到的這個人,並不是此時的人,而是西漢時期的一位。劉邦的發小,盧綰。
盧綰跟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還是同學。兩個人都在馬公書院讀書。從小就是劉邦的小老弟,後來跟隨劉邦起事,一路成了長安侯。
光聽聽這爵位就知道了,劉邦對這個發小有多好。到了後來,劉邦建立漢朝,又封盧綰爲燕王!
一個王爵送給了自己的小夥伴,可見他跟劉邦之間的感情有多好。要知道盧綰本身的能力在劉邦麾下說是排不上號,那有點侮辱人了。但真要說他有什麼值得封王的功績,那也是真的沒有。
不過後來的事情,就顯得很魔幻了。盧綰的一系列騷操作讓劉邦認爲他投靠了匈奴。當時有一個人叫陳豨,在代地造反。本來是趙國國相,也是跟劉邦打過天下的小老弟。非要當什麼代王。
主要是沒看過西遊記,不知道每一個叫代(大)王的人都沒啥好下場。
當時劉邦親率大軍從南面攻打陳豨,盧綰作爲劉邦的發小,有離得近,便從東北方向進攻陳豨。
陳豨自然不可能是兩人的對手,便派人去匈奴求援。畢竟當時是大漢新立的時候,東北亞這一塊,匈奴才是話事人。
盧綰知道了之後,也派人去匈奴,想讓阻攔匈奴來救援陳豨。可是他所託非人,選了一個叫張勝的小老弟。
這哥們其實沒啥缺點,要能力有能力,要忠心由中心。尤其是對盧綰可以說是非常的忠心。就是這事兒,讓他辦的有點扯淡了。
張勝到了匈奴之後,就散佈謠言,說陳豨已經敗了,你們現在過去就是挨削的,別去救他了。這事兒到這,他辦的都不錯。
但偏偏他遇上了另外一個人,這人叫臧衍。早年間項羽立十八路諸侯,這位的父親就是燕王。後來燕國被劉邦滅掉,這位就逃到了匈奴。說起來這個人的女兒,是漢景帝的皇后王娡的親孃。
也就是說臧衍算是漢景帝的老丈人。當然了,這個時候,漢景帝連個細胞都不是呢。
臧衍見到張勝一通亂說:“您之所以在燕得到重用,是因爲您通曉匈奴的事情。而燕所能夠長久存在的原因,是因爲其他諸侯屢屢造反,天下征戰不休。現在您爲了燕,想要迅速消滅陳豨。但陳豨被消滅了以後,下一個就該輪到燕了,您和您的主上馬上就會成爲別人的俎上魚肉。您爲何不讓燕暫且放過陳豨,並且和匈奴聯合呢?如果局勢和緩,燕就能夠長存;即使朝廷逼迫侵削,燕也算有了安全的保障。”
這話的意思就是讓盧綰保持遍地不穩,好擁兵自重。張勝聽了之後覺得他說的可真對啊。於是就在暗中勸說匈奴幫助陳豨....
他勸匈奴幫陳豨打燕國...本意呢,自然是造成匈奴、陳豨和盧綰之間“連兵不決”的假象,好讓盧綰能夠擁兵自重。
盧綰作爲劉邦的發小得知張勝幹了這種事兒,立刻上書給劉邦,要殺張勝全家。要說殺了也就殺了。可是盧綰偏偏是個耳根子軟的。
張勝回來之後,跟盧綰解釋自己這麼做都是爲了燕王您啊。於是盧綰又騙了劉邦一把,說是弄錯人了,是其他人。
還讓張勝繼續幫他在匈奴行走。這檔子事兒到這都還好,頂多盧綰爲了自家的富貴幹了點對不起劉邦的事。
可壞就壞在謀事不密!陳豨的降將將一切都告訴了劉邦。
劉邦立刻就傳召盧綰,盧綰裝病不肯去。這個時候劉邦已經重病在身了,國家大政基本上由呂后把持着。盧綰擔心呂后會迫害他,於是在劉邦又派人去探望他的時候,他閉門不見。
緊接着,劉邦又得到了張勝在匈奴給燕國當使者的消息。這一下劉邦就火了,認定盧綰是造反了。
於是乎派大軍,以樊噲爲帥攻打燕國,後來又換成了周勃。
盧綰聽說劉邦生病,帶着他的家屬、宮人、親信等共數千騎,在長城下等候,希望劉邦病癒之後,親自入長安謝罪。然而當年四月劉邦駕崩,盧綰遂帶領衆人逃亡到匈奴。匈奴封他爲東胡廬王。
高大壯口中所說的盧先生祖上出過公爵,跟盧綰的王爵有些差距。但是從姓氏、所在的地點,再加上不如長城這一點,倒也能夠聯繫到一塊去。
當然具體是不是的,董明也不好說,他又問了一句:“那這盧先生可曾提起過自家祖上嗎?”
“那倒是從來沒有提起過。”高大壯回憶了一下,然後道:“不過我倒是聽牧民們說,盧先生家裡在草原上還是很有一些實力的。只不過隨着匈奴的衰落,才漸漸移居到了西域。”
“哦對了!”說到這裡高大壯一拍腦袋道:“我想起來了。盧先生曾經說過自己的祖上是大漢沛縣人氏。”
wWW⊕ тт kǎn⊕ ¢ Ο
“哦,行了。你能把這盧先生的地址給我嗎?”董明笑着道:“我倒是可以將他請回來。”
沛縣,姓盧,祖上闊過,心向漢室。這盧先生八九成的可能是盧綰的後人了。
“這...好吧。”高大壯猶豫了一下,不過還是答應下來:“一會兒在下降低至寫給您。”
“也好。”董明笑着點點頭。
“不說這些了,在這裡還算方便吧?你的課程打算怎麼安排的?”董明開始問起了工作的問題。
說到這個,高大壯顯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不過還是仔仔細細的跟董明交代了一番。總之還算用心,不過他畢竟是第一次當老師,肯定有些有瑕疵的地方。董明也都給他一一改正了。
從高大壯那裡回來,董明手裡也多了一張紙條,上面寫着那位盧先生的地址。這事兒交給王韋去辦就行了。
對那盧先生,董明最大的用意並不是給盧綰翻案,也不是想怎麼着。純粹是想將這位叫過來,活用他的能力。別的不說,這精通多種語言,還能短時間內把一個人教會一種完全迥異的語言,這能力絕對算是牛逼了。
而且這人應該久居西域,對西域諸國董明說沒有想法那是騙人的。後面他的改革,一定是需要用到這些地方的。
生產出來的食鹽總不能堆着不用吧,也不能就不生產吧?光是鹽業就能提供多少就業崗位?董明肯定不會放棄的。這個時候,鹽業就可以賣到國外了。西域也好、貴霜也好,日後更遠的羅馬帝國也好。
只要產量足夠,董明恨不得全世界都特孃的來吃大漢朝產的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