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裡,董明拆開了李虹送來的信件,將信拿出來,在燭火上烤了烤,顯現出字跡來。仔細看了一番之後,他皺起了眉頭。
“鹽場的收益倒是不錯,只是這也引來了宵小之輩啊。”
將信放在燭火上,點燃。他靠在椅背上,思考着這件事。若是朝廷強勢,這種事情自然好解決,快刀斬亂麻即可。可是眼下朝廷衰弱,地方坐大,如果用強的話,很容易引起反彈。雖說.....
真要打一場說不定也能掃乾淨屋子,重新置辦傢俱,但董明不太願意。畢竟眼下的大漢朝不是改天換地的時候。
糾結了一會兒之後,他定下決心,提筆給李虹回了一封信。將信寫完,安排一個下人送過去。董明在書房稍微休息了一會兒之後,便起身離開。
翌日,董明衣着整齊的出現在尚書檯。
到了尚書檯之後,董明直接找到了田豐:“元皓兄,有一件事需要你來盯着,找個人去做一下明天告訴我。”
“你說。”田豐笑着應下來。
董明揉了揉眉心道:“你盯着人把如今各州各郡縣的鹽官、及跟鹽業有關的官員都列出來。包括他們的出身背景。”
“好。”田豐點點頭:“這件事讓琢之去做吧,他比較細心一些。”
“嗯。”
董明來到自己的位置上,準備處理政務,剛坐下就看到了董昭不知道什麼時候遞上來的奏章。
奏章是關於來年三月份科考的。這一次董昭將整個科考做了極爲詳細的安排,並且寫成了奏章程了上來。不但如此,還在奏章的最後列出了所需要的人手、錢財和物資。
仔細看了一遍,董明對董昭的工作能力大加讚賞。跟之前那個大而化之的計劃不一樣的是,這一次呈上來的科考計劃很是合理,而且執行起來也會非常的高效。
明年仍然不會在地方設科考,也就是說,士子們還是直接來洛陽。但是跟上一次不同的是,這一次的科考,將採取單場淘汰的方式。並且整體分爲了文試科和武試科兩個部分。
文試科依照上一次做了調整,第一場是經義題,第二場是通識題,第三場是策論題。只有通過上一場,才能參加下一場的考試。其中通識題,就是新學的部分,包括數學、格物學、實務之類的內容。
第三場考完之後,通過的士子就是考中了,只需要再參加一次殿試,由陛下確定一下排名即可。
武試就更簡單了,先考筆試。筆試也非常的簡單,以經典戰役爲藍本來出題,讓考生站在失敗的一方的考慮,如何才能避免失敗。通過之人,會參加接下來的考試。
接下來的考試,包括石鎖、武器、射箭、騎射四個環節,每個環節滿分十分。最後兩場考試的分數加在一起,得分最高者爲武狀元。第二場總分低於二十四分的考生,將被判定爲不通過。
按照董昭的建議,今年文試科應取三百人,武試科應取一百人。兩者合在一起,共取四百人。董明想了想,做了更改,文試科和武試科各取二百六十人,總共取五百二十人即可。
改完了之後,董明將奏章封存好,待會兒送到劉辯那裡就行。
“去把科考司司正叫來。”董明將奏章放好,對一旁的小吏說道。
“喏!”
下午的時候,董昭急匆匆趕來,見到董明便直接問道:“伯照,有何要事?”
“關於來年科考的事情。”董明指了指矮几對面的地方道:“你先坐下來,咱們慢慢說。”
“來人,給董司正上茶。”
董昭坐下來,擺擺手道:“茶就算了,還是說說科考的事情吧,有什麼問題嗎?”
“大兄做的計劃某家看了,很是合適。只是取中的人數,我改了一下。各取二百六十人。”董明對董昭笑着說道:“這件事大兄做的非常不錯,在下很是感激。”
“都是爲朝廷辦事。”董昭知道董明叫自己過來肯定不僅僅只是爲了誇讚自己,便繼續問道:“除了人數之外,還有哪裡不妥的嗎?”
“倒不是這個。”董明搖搖頭:“找大兄過來,是想說一下第三次科考的事情。可以儘早做準備。”
“你說。”董昭點點頭。
“是這樣的。”董明道:“科考要從一縣之地開始,各縣每年三月組織科考,通過者來年三月參加各郡組織的科考,各郡的科考通過者來年可以來洛陽參加。”
“這是爲什麼?”董昭有些懵。
董明笑着道:“因爲,再過些年,大漢朝讀書人就多了,全都來洛陽的話,可考不過來。就算咱們能安排考場,也沒那麼多考官批閱他們的試卷不是?”
“從現在就開始打下底子,到時候就不會手忙腳亂的了。”董明笑着說道:“並且從今年開始,科考就要形成成制,就叫科舉制度吧。暫時分爲進士和武舉兩科。進士可爲官,武舉可爲將。不過這是一開始,日後論官,只看功績,不看出身。進士的話,前三位進士及第,前一百名爲進士出身,剩下的同進士出身。武舉也是一樣,前三位及第,前一百名出身,剩下的同出身。”
“伯照深謀遠慮。”董昭笑着說了一句。
董明搖搖頭:“這就是個大概的方向,具體怎麼做,還要看大兄你來操辦了。另外...如果可以的話,明年嘗試一下加入機巧科。”
“機巧?”董昭臉上出現了狐疑之色。
“機關、機械、發明、創造”董明一字一頓的說出四個詞語:“只要在這四個方面有所建樹都可以參加,不論出身。甚至識字不識字都不重要,只要能把製作的東西、發明的東西拿過來即可。”
“這有些難。”董昭直接反駁道:“若是放到一起的話,難免會讓士子們心生不滿。”
董明點點頭:“那這樣,將機巧科的考試放在每年的六月份,同時通機巧科的考生們,根據排名獎勵不同數額的銀錢、耕地等。前三名者,給他們一個同進士出身。”
“這樣...也好。”董昭勉強答應下來又道:“每年六月份,意思是每年都舉辦嗎?”
“是也。”董明笑了笑:“不過也要看報名的人數才行,總人數超過三百人才會開始考試。也就是說,什麼時候報名人數到了三百人,那麼那一年的六月份就開始考試。若是已經過了六月份,就順延到下一年。但有一點,如果三年都沒有有三百人報名的話,那麼第三年也要開考。也就是說,最少也要三年一考,明白了嗎?”
“明白了!”董昭應下來。
見董昭對機巧科的設立有些牴觸,董明語重心長的問了一遍:“大兄,在你看來機巧科的設立是不是有些過了?”
董昭笑了笑,沒有說話,很顯然就是默認了。
董明搖了搖頭:“機巧科的重要程度,不亞於進士科和武舉科。眼下大兄可能還無法理解,但是在下希望大兄能夠不要帶偏見去做這件事,用心去做。只要五年,你就會發現,機巧科通過的考生,對這個國家貢獻的力量不弱於進士科和武舉科,甚至於還要比他們兩者加在一起還要多。”
“這件事,某會用心去做的。”董昭一臉鄭重的點點頭。
“大兄,別怪我話多。”董明又說道:“想來大兄也研究過新學對吧?愚弟曾經說過,百姓纔是天下財富的創造者。而使用者是誰呢?事實上,不管是進士科還是武舉科,都是現有財富的使用者。而機巧科這些人雖然不直接參與財富的生產,但是他們會讓百姓生產財富的速度變得更快,生產的財富上限更高。”
“只有這樣,進士科和武舉科的考生們,纔能有更多的發揮空間。”董明的解釋有些簡單和直白,但他相信,董昭能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董昭聽完之後,靜下新來思索了一番。他的確聽懂了董明的意思,只是在他想來,進士科和武舉科的考生,也可以讓百姓生產更多的財富。只不過這話他不會說出口,就像董明說的那樣,最多五年,就可以看出來機巧科的作用了。
到時候若是真如董明所說的那樣作用巨大,那他也不算白做這些事情。若是效果慘淡,或者沒有任何效果,他也有理由勸董明將這一科給放棄。
“伯照放心吧。”董昭想通了之後,正襟危坐的對董明說道:“機巧科的事情,某家會用心去做的。”
“多謝大兄了。”董明一臉感激的說道:“這樣一來,大兄作爲實際的執行者,肯定會遭受士林的非議,倒是連累兄長。”
“若想不被人言,那就不要做事了。只要做了事情,就肯定會被人嚼舌根,這一點,某早就明白了,伯照不用如此。”董昭倒是看得很開,一臉輕鬆的說道。
“兄長高義。”董明很是佩服。
兄弟二人說完了正事,董明笑了笑道:“眼下正事說完了,倒要跟兄長聊一些家事了。”
“哦?”董昭笑道:“不知道伯照想聊什麼呢?”
“明年的科考,家裡有人蔘加嗎?”董明問道。
“你幾個不成器的侄兒,還有你二兄都會參加。”董昭回道。
董明點點頭道:“二兄就算了,讓幾個孩子去我那裡吧,在科考之前,都在我那裡溫習,如何?”
“如此甚好。”董昭笑了笑道:“就算伯照不說,爲兄也打算過些日子上面央求呢。”
“不敢讓大兄央求,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