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寫了好幾天之後,終於將整個計劃都給完善了。他再一次找到了蔡邕等人,跟他們通了氣。這一次的大家都對他的計劃大加讚賞。
跟幾位徹底達成一致之後,董明帶着計劃來到了皇宮。
還是張全帶路,一路上兩個人閒聊了幾句。董明覺得張全有些刻意跟自己保持距離的意思,不過他倒也不在意,只要張全不針對自己就行。
勤政殿,劉辯正在處理政務。有一說一,劉辯雖然最近脾氣很是怪異,憋着勁兒的想要證明自己,搞一些奇奇怪怪的小動作。但是在政事上,從來都沒有偷懶,一直都很努力。
劉辯對董明的到來很是奇怪,因爲最近好像沒什麼值得兩人見面的事情發生。
“老師您今天怎麼有空過來?”劉辯放下手中的事情,笑着問道。
董明也露出了一個微笑:“微臣見過陛下。”
“老師不用如此。”劉辯站起來從自己的位子上走過來。張全很是知趣的帶着兩個隨侍的小太監,搬了兩個軟凳放在了一邊。
兩個人相對而坐,劉辯笑着問道:“老師來來這裡肯定是有要事,說說看。”
董明點點頭,將自己寫好的計劃遞給了劉辯:“微臣打算從明年開始,以洛陽爲試點進行基礎教育的普及。詳細的都寫在這上面了。陛下可以看一看,微臣想看看陛下有什麼意見或者建議。”
劉辯接過來,點點頭:“朕看看,老師稍等片刻。”
“不着急,陛下可以慢慢看,有什麼不太明白的,可以直接問微臣。”董明點點頭。
劉辯打開計劃書,沉入進去,看了起來。
計劃書寫的很是詳細,劉辯也沒什麼看不懂的,大概用了不到半個時辰,便看完了整個計劃書。這也是董明跟別的大臣不一樣的地方。
別的大臣都是寫一個幾百字頂天的奏章稍微說一下,其他全靠口述。董明不一樣,向來是什麼都寫上去,一弄就是十幾二十頁。跟劉辯溝通完了之後,回去就會讓科學司那邊印個幾百上千份,用馬車拉到皇宮外面,開始討論的時候,就人手一份。
突出一個奢侈。
劉辯看完之後,將計劃書給合上,沒啥好說的。有時候他都覺得無奈,董明每次做什麼事情,都考慮的太全面的,給出來的計劃書連一點兒漏洞都沒有留下來。
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被列了出來,也給出了切實可行的補救方案。不但如此,董明還會在計劃書中將後面的一系列計劃都簡述一下。拿到計劃書的人都不用動腦子,按照計劃書上一步一步來就行。
“陛下可是看完了?”董明見劉辯擡頭,問了一句:“不知道陛下有沒有什麼疑惑,或者什麼建議?”
劉辯將計劃書放在一邊,努力的回想了一下,發現自己除了說一句老師厲害之外,實在沒啥可說的。
“老師,這份計劃內容詳實,切實可行,朕真是大開眼界了。疑惑嘛自然是沒有,至於建議....”劉辯沉吟了一下:“朕剛纔看了一下,二十個書院一共需要兩億錢,每個書院配兩個先生對吧?”
“正是如此。”
兩個老師剛剛好,應付一百來個學生。當然了,老師要先學習一下才行,董明計劃用三個月的時間先把老師給培養出來。
劉辯點點頭:“朕看到老師給每個先生的月錢是一個月兩萬錢,這是不是有些多了?”
劉辯這麼說也是有些道理,這段時間天下太平,物價比之一開始要穩定了許多。再加上交通不便,整個司隸地區的經濟跟其他地方的經濟聯繫其實並不怎麼密切。尤其是在糧食等方面,有了軍屯做後盾,朝廷對司隸地區的糧食價格的管控是非常嚴格的。
隨着變法的深入,司隸地區現在前所未有的繁榮!百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穩步提高。以糧價爲例來說,就可見一斑。
糧價已經從劉宏活着時的價格,一路降到了每石八百錢左右,這個購買力換算成後世的話,大概相當於三百多塊錢。兩萬錢的購買力,大概相當於七八千塊錢。
在洛陽,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的開銷其實大頭都在吃上面。包括糧食、蔬菜、肉食、調料都算在一起,大概六千錢的樣子。再算上其他的開支,在不培養脫產讀書人的情況下,每個月的開支在八千錢左右。
這個數字看起來很誇張,但有一點,眼下洛陽城的人均收入基本上都在八千錢左右了。像施工隊、建設兵團這樣的,連月錢加各種福利,每個月的收入都在一萬錢上下。一個五口之家,只要兩個人出去工作,就能過的非常不錯。
當然要是培養一個脫產的讀書人...經濟壓力就會非常大了。
當然了整個司隸的人均收入水平肯定會下滑,而且是斷崖式下跌。董明派人調查過,根據計算,司隸地區百姓的平均年收入大概在三萬錢左右。如果把這個範圍擴大到全天下的話...董明估計能達到三千錢都不錯了。
主要還是因爲洛陽這裡有南市撐着、又有大宗交易,修路、修五龍渠等等也提供了大量的高收入職位。去掉這些,洛陽百姓的人均年收入,堪堪達到五萬錢。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董明給老師一個月開兩萬錢的月錢是多大一筆錢了。可以這麼說,直接就讓老師成了高收入羣體。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天下,老師成了除了官員和士兵之外收入最高的職業。
“陛下讀書人,看重的不是錢財的多寡,而是尊重。”董明淡定的開口道:“再者,微臣認爲教育之事,小氣不得。直接點說,不給這麼多錢,誰也不會長幹。這些先生要犧牲自己的學習時間去教授學生,這可是會影響到他們的仕途的。”
劉辯對董明的直接有些尷尬,不過話糙理不糙,他也習慣了董明說話的方式。他站起來,踱步走了幾圈,然後道:“這樣吧,老師。建議朕肯定是沒有的,但有一點,朕想聽聽老師的建議。”
“陛下請說。”
“洛陽..不...整個司隸地區都是算在內,所有的書院建設和老師的月錢,都從朕的內帑來出。這教化百姓之事,本就是朕的分內之事。朕責無旁貸。”劉辯說的很是認真,一副大義凌然的模樣。
董明當然知道,劉辯其實是爲了邀買人心,但是他不在意,反而很是佩服劉辯。
因爲整個司隸地區,連洛陽縣在內,一共一百零六個縣。也就是說,劉辯要從內帑拿出來接近五點五億錢用來建設書院。這還不算完,每個月還要從內努裡拿出來四百多萬錢給所有老師發月錢。
如果劉辯用這種方式邀買人心的話,董明巴不得他把全天下所有縣城的人心都買了。但這個顯然就不現實了。劉辯的內帑大多數都來自少府,少府每年能掙多少錢,董明心裡門兒清。以前的數據董明不知道,但是從他開始變法之後,少府的存在感就越來越低了。
就以今年頭四個月來說,少府頂多能給劉辯的內帑帶來六千萬錢的收入,一年下來撐死了也就是兩億錢。
劉宏在的時候,朝廷財政和他的內帑基本上不分家。但是眼下有董明攔着,有蔡邕看着,劉辯想要從朝廷拿錢,比吃屎還難。
每月就靠着少府給點。劉辯也沒有理由從財政拿錢。蔡邕將宗室、皇宮等等所有開支都掛在了朝廷的財政支出上。
包括原本靠着內帑養着的西園八校尉,名義上是劉辯給錢,其實是朝廷撥款。花錢的路都給你堵上了,你要是再伸手要錢,不合適吧?
每年兩億錢,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筆鉅款,對劉辯來說就有些捉襟見肘了。畢竟他私下裡打賞個人什麼的,張嘴就是幾萬幾十萬錢的賞;自己私下搞小動作更是花錢的大戶。
董明很清楚,今年劉辯扔出來五六億錢,其實是用的是劉宏給他留下的老本。能這麼下本錢,董明倒是對他刮目相看了。
“既然如此,微臣替司隸百姓,謝過陛下了。”董明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同時心裡也開始盤算,計算司隸都解決了,那原本準備挪出來,用來修建書院,給老師開月錢的錢肯定不能就放着不用,還是得再選一個地方。
作爲一個後世人,他很清楚,國家賬面上有錢,那就是一種不作爲。不怕你花錢,就怕你不花錢。只要能把錢花出去,花到實處,整個社會就會獲得好處,國家就會越來越興旺發達。
後世但凡是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哪一個不是年年財政赤字?當然了,財政赤字得有個限度,不能無限制的虧錢,時間長了政府就崩潰了。但是略有赤字,絕對是每一個有作爲的政府都追求的目標。
董明也不例外,朝廷這兩年財政盈餘,並不是一件好事。或者說,對整個天下來說不是一件好事。財富不能集中在朝廷手裡面,而是應該花出去。
他之所以忽然想要普及基礎教育,爲的就是花錢。當然了,打仗更花錢,但是靠打仗來花錢,那不是山炮嗎?戰爭一開始,那不是花錢了,那就是燒錢了,不用多,三個月,朝廷就得財政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