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瓶子收集到的史料

作品相關 這是瓶子收集到的史料

(公元220-265年)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漢建魏,史稱曹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9年,孫權也在建鄴稱帝,國號吳,史稱吳或孫吳。公元263年,魏將鄧艾滅蜀,兩年以後,司馬炎代魏建晉。279年,晉滅吳,三國亡。

一、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形成的原因

第一,這是東漢後期州部長官權力惡性膨脹的結果。東漢後期,東漢王朝接受了太常卿劉焉的建議,把一些重要地區的州刺史改爲州牧,並選擇有名望的官僚充任,使其總掌一州的軍政大權,遂使州牧的權力大增。當黃巾起義被鎮壓下去、王權極度衰弱之際,這些州牧和一些州刺史便企圖火中取栗,摘取皇冠。其中爲禍最烈的軍閥幷州牧董卓以及徐州牧陶潛、荊州牧劉表、冀州牧韓馥、益州牧劉焉、劉璋和幽州刺史公孫瓚等都是以州牧和州刺史起家的軍閥。

第二,這是東漢以來門閥士族勢力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門閥士族是從兩漢之際在地主階級內部逐漸興起的一個特權階層。到東漢後期,這個階層的勢力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們不但在政治上累世享有高官厚祿,在經濟上廣佔田宅、佃客,而且還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大都組建了一支由佃客、部曲和宗族親兵構成的私人武裝,遂使軍閥混戰愈演愈烈。出身於“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袁紹、袁術兄弟就是這部分軍閥的代表。

第三,這是中小地主勢力乘機崛起的結果。在鎮壓黃巾起義和後來的軍閥混戰中,一些中小地主也乘機建立武裝力量,發展私人勢力,並擠身軍閥行列,參加軍閥混戰。曹操、劉備以及割據江東的孫堅父子等即是這類軍閥的代表。

二、軍閥混戰的經過

董卓之亂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死,何皇后之兄何進入朝輔政,並擁立皇子劉辯即位,史稱少帝。他密謀誅殺了宦官首領蹇碩,並企圖悉誅宦官,獨攬朝政。由此宦官與外戚兩大集團之間的矛盾又趨激烈。宦官張讓、段珪等先發制人,殺死何進。何進黨人中軍校尉袁紹聞訊,遂勒兵洛陽,將宮中宦官二千多人全部誅殺,結束了爲時數十年的宦官專權的局面。不久,原何進之黨的幷州牧董卓率兵進入洛陽。他下車伊始,即廢掉少帝劉辯,立年僅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爲帝,是爲獻帝。董卓專制朝政後,放縱其所部胡、漢兵士四出搶掠,燒殺姦淫,無所不爲,遂使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驟然加劇。

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紹遂糾集後將軍袁術、典軍校尉曹操以及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等,組成關東軍,討伐董卓。董卓在關東軍的強大壓力下,挾獻帝由洛陽遷居長安,後被司徒王允和部將呂布合謀殺死。董卓部將李催、郭汜又殺王允,逼走呂布,關中大亂。

董卓西逃後,關東軍也隨之瓦解,各割據勢力又展開了相互廝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至此拉開。

官渡之戰關東軍瓦解以後,盟主袁紹利用自己的優越地位,相繼從韓馥和公孫瓚等人手中奪取了冀、幽、青等州之地,遂成爲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關東軍成員曹操也在董卓西遷後,大肆在中原地區擴張勢力。他先被兗州地方官迎爲兗州牧,不久又收編了青州黃巾軍30餘萬,勢力大振。建安元年(196年),又迎漢獻帝都許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兩年以後,又相繼攻殺了呂布,逼降了張繡,勢力擴大到了徐州和南陽一帶,成爲和袁紹足以抗衡的力量。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紹率十萬大軍南下,向曹操發動突然進攻,並迅速攻佔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進圍白馬(今河南渭縣東)。曹操用聲東擊西策略,解白馬之圍,並陣斬袁軍將領顏良、文丑,退守官渡(今河南中牟)。接着,袁軍主力亦抵達官渡,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後袁紹的謀士許攸因進諫受阻,憤而降曹,並暴露了袁紹在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的儲糧據點。曹操當即率兵五千,假扮袁軍,焚燒了袁軍的烏巢萬餘石儲糧,使袁軍軍心動搖。大將張郃率部在前線倒戈,袁軍全線崩潰。曹操乘機麾軍進攻,殲滅袁軍7萬餘人,袁紹僅率800餘騎,逃回河北。官渡之戰即以曹操的勝利和袁紹的失敗而宣告結束。

曹操不但擁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地位,而且他本人也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他任人唯賢,其部下謀士武將多爲“效實之士”;又寬宏大量,能虛心接受部下建議,故內部精誠團結,將帥用命。曹操又處事果斷,“用兵如神”,長於應變,他極高的軍事才能在官渡之戰中得到了充分發揮。而袁紹雖兵力衆多,但他卻自恃門第高貴,放縱豪強兼併,境內百姓不附,可謂失道寡助,故兵雖多而內部不合,離心離德。加之他又任人唯親,剛愎自用,心胸狹窄,又“不知兵要”、“軍令不立”。故在政治和軍事等方面與曹操相比,都處於劣勢。因此說,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能夠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就不純屬偶然,而有一定的必然性。

官渡戰後第二年,袁紹憂憤而死,其子袁譚、袁尚又相互爭立,發生火併。曹操乘機先後攻佔鄴城,殺袁譚和幷州刺史高幹,驅逐袁尚,佔據了幽、冀、青、並四州之地。後又大破烏桓和袁氏聯軍,收降烏桓和漢人20餘萬口,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地區。

赤壁之戰曹操統一北方以後,想乘勝向南擴張,一舉消滅割據荊州的劉表和割據江東的孫權,進而統一全國,遂於建安十三年(208年)親率20萬,號稱80萬大軍向荊州挺進。這時,荊州牧劉表新逝,繼領荊州牧的劉表次子劉琮懾於曹操的強大兵力,遣使投降。只有被出任江夏太守的劉表長子劉琦和北駐樊城的劉表部將劉備堅持抗曹。

劉備是涿縣(今屬河北)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屬漢朝遠支宗室。曾因鎮壓黃巾起義之功,擔任過縣丞、縣尉之職。在後來的軍閥混戰中,亦擁有部分武裝力量。但因實力微弱,只能依靠強大的軍閥,故一直沒有固定地盤。官渡戰後他投靠了劉表,被派駐新野,後移駐樊城。他在樊城一面招兵買馬、訓練士卒,一面又搜尋人才,積極壯大自己力量。他曾三顧茅廬,將隱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西)的諸葛亮請出山,作爲自己的幕僚,並訪以政事,終於結爲莫逆之交。

佔據江東的孫權是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次子。孫堅曾因鎮壓黃巾起義之功,升任長沙太守。在軍閥混戰中追隨袁術,後被劉表的部將黃祖所殺。長子孫策代領部曲,始向江東發展。孫策死後,孫權襲領舊部,經過苦心經營,勢力漸強。

當劉備聽說曹操率軍經樊城向江陵進發的消息後,因兵力單薄,遂向南撤退。行至長阪(今湖北當陽境內)被曹軍擊潰,使折而向東,在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與劉琦會合。爲了聯合江東勢力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

孫權接到曹操在江陵給他的關於要‘會獵於吳‘的書信後,當即召集部下商議。但部下中的主降派和主戰派卻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孫權雖力主抵抗,但由於受到投降派的壓力,很難決斷。諸葛亮抵達江東後,孫權始堅定了抗曹決心,並很快組成了孫劉聯軍,以江東周瑜爲統帥。曹操率部東進,在赤壁與聯軍遭遇,初戰失利,便把軍隊撤回長江北岸的烏林,又將船艦首尾用鐵鏈相連,欲使北方的曹軍將士適應水上生活。周瑜指示部將黃蓋向曹操詐降,曹操當即應允。於是黃蓋遂率領載有膏油乾柴的數十艘蒙衝鬥艦,向曹營駛來。時東南風勁吹,船行迅疾,快要接近曹軍船艦時,黃蓋令部衆放起火來,蒙衝鬥艦猶如火龍直衝曹營。曹軍首尾相連的船艦當即着火,並引燃了烏林營壘。曹軍大亂,人馬被燒和溺死者甚衆。周瑜又指揮聯軍水陸並進,乘勝追擊,曹操慌忙率殘部逃回江陵。

曹軍數量雖多,但內部並不統一,收編的荊州降衆,心懷猶豫,不肯用命;曹軍主力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戰,又遠來疲憊,發生病變,戰鬥力大減。加之曹操麻痹輕敵,急於求成,放棄了自己的陸戰之長,而就水戰之短;連鎖戰船,給對方以可乘之機;又在倉猝之際,中了黃蓋詐降火攻之計。因此,導致了赤壁之戰的失敗。

赤壁兵敗以後,曹操曾主動放棄江陵,把戰線收縮在襄陽、樊城和合肥一帶。接着,他又麾軍西入關中,逐殺了關中隴右地區的軍閥韓遂和馬騰、馬超父子。不久,他又南下漢中,打敗了張魯。爲後來曹魏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赤壁戰後,劉備佔領了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隨後又向孫權借得荊州。後來,劉備又打敗劉璋,佔領益州,爲他的建立蜀漢創造了條件。

赤壁戰後的孫權一面同曹操爭奪江淮地區,一面又派兵經略嶺南,相繼佔領交、廣等州,勢力擴展到了珠江流域。不久,他又派呂蒙襲殺了劉備的荊州守將關羽,把劉備的勢力徹底逐出長江中游。

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第二節三國政治

一、曹魏政治

曹操評價曹操,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父曹蒿,是宦官曹騰養子,買官至太尉。曹操二十歲時以孝廉被推舉爲郎,遂步入仕途,歷任洛陽北部尉、屯丘縣令、議郎、濟南相、東郡太守和典軍校尉等職。董卓之亂髮生後,他在兗州召募丁壯,訓練士卒,並率部加入關東軍,曾以孤軍向董卓進攻。關東軍瓦解後,遂着手經營河南之地。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逐漸統一了黃河流域。赤壁戰後,又進軍關隴,佔領關中,由魏公晉升魏王,220年病逝。

曹操從小喜讀兵書,曾廣泛收集各家兵法,彙編成冊,題名《接要》,又爲《孫子兵法》十三篇作注,曾傳之於世,可惜原書現已失傳。他在官渡之戰及其衆多戰役中,都充分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這是他在軍閥混戰中能夠由弱變強的主要原因。因此,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之一。

曹操在政治上也表現了非凡的才能。他雖功蓋天下,又‘挾天子而以令諸侯‘,但卻能審時度勢,至死也未代漢稱帝,說明他有清醒的政治頭腦,並不是一個慾壑難填的白臉奸臣。他曾三次發佈《求賢令》,都把才能作爲選任官吏的首要條件,因此在他身邊羅致了衆多的有識之士和文臣武將。這是他的事業能夠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總之,曹操以他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傑出才能,爲消除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和促進統一大業的完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同一時代中很少有人能和他比擬的。雖然有時他也會表現出殘酷暴虐和奢侈荒淫等諸多缺點,但他的巨大功績卻是不能抹煞的。

九品中正制這是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在代漢建魏前夕接受了吏部尚書陳羣的建議而創立的一項選官制度。

東漢後期,由於宦官專權,權門請託,賄賂公行,致使秦漢以來實行的察舉、徵辟等選官制度已腐朽不堪,加之軍閥混戰,士人播遷,原來察舉制時盛行的‘鄉舉裡選‘已無法照常進行,於是九品中正制便應運而生。

九品中正制的選舉辦法是先由中央的司徒選擇在京師任職的官吏兼任原籍州郡的大中正或中正官,負責考察散處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然後綜合他們的門第、德才,訂出‘品‘、‘狀‘。品分九等,主要依居門第、資歷,狀是士人的德才行爲。品、狀寫好後上報中央,以備選用。

九品中正制實行之初,中央吏部還較重視士人的狀,但後來狀則逐漸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選官用人單靠門第高下。這就爲後來西晉時期門閥政治的形成鋪平了道路。

曹魏政權的建立及司馬氏勢力的崛起220年10月,曹丕在洛陽即帝位,是爲魏文帝,曹魏政權正式建立。七年以後,曹丕死,其子曹叡即位,是爲魏明帝,曹真、陳羣、曹休、司馬懿受遣詔輔政。次年,孫權和諸葛亮相互配合,向魏進攻。明帝當即派兵抵抗,又多次派兵北攻遼東,並淹有其地,使曹魏政權進入了鼎盛時期。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死,養子曹芳繼位,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入朝輔政。後來,經歷了一系列的政治鬥爭,曹魏政權逐漸被司馬懿父子所控制,日趨衰落。

二、蜀漢政治

劉備的取蜀與建漢東漢末年,太常卿劉焉被任爲益州(治今四川成都)牧。劉焉入蜀時帶去了他的很多親戚故舊,又組建了一支由南陽和三輔流民構成的‘東州兵‘,作爲他所依靠的政治和軍事力量。這就和土著的益州地主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乃至爆發了長達十餘年的武裝衝突。加之張魯在漢中領導的五斗米道日趨活躍,也給益州造成了巨大威脅。劉焉死後,其子劉璋繼立。益州的土著地主、蜀郡太守張鬆企圖依靠外力推翻劉璋,遂向劉璋建議,請劉備從荊州入蜀,抵禦張魯。劉璋欣然應允,當即派法正迎請劉備。

劉備在赤壁戰後雖取得了荊州大部分土地,但因這裡無險可守,隨時都有遭受曹操和孫權襲擊的危險,故把富庶而又險塞的益州看成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隨時都想加以吞併。法正的到來,使他喜出望外,當即率部進入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在諸葛亮的協助下,終於攻佔了成都,自領益州牧。接着,又派兵北上,奪取了漢中,進一步鞏固了益州防務。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號漢,史稱蜀漢。

夷陵之戰劉備和諸葛亮相繼入蜀以後,留守荊州的劉備部將關羽曾率部進攻襄樊,擄于禁,斬龐德,威震北方,也使坐鎮江東的孫權受到威脅。建安二十五年(219年),當關羽北圍樊城之際,孫權遂派呂蒙率兵襲佔江陵,並在當陽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設伏,擒殺了關羽。章武元年(221年)七月,稱帝不久的劉備便以替關羽報仇爲名,親率40萬大軍,沿江東下,直撲荊州。孫權當即派大將陸遜率兵迎戰。次年二月,雙方在夷陵(今湖北宜都北)遭遇。劉備自恃兵多勢重,‘樹柵連營‘,首尾相沿六七百里。陸遜始則深溝高壘,堅守不出,挫其銳氣。相持將近半年,陸遜又乘蜀軍麻痹之際,採用火攻,發起強大攻勢。結果,蜀軍大敗,只得退守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死。

諸葛亮對蜀漢的貢獻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水)人。早孤,由叔父諸葛玄撫養。玄投劉表後不久病死,諸葛亮便在襄陽以西二十里的隆中隱居。劉備曾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相助。他當即爲其分析了天下形勢,並精闢地爲劉備提出了向益州發展的方向以及應該採取的戰略、策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赤壁戰後,他又協助劉備奪取益州,建立蜀漢。夷陵戰後不久,劉備在白帝城病逝,諸葛亮受遺詔扶後主劉禪即位,自任丞相兼益州牧,系蜀漢安危於一身。此後,他對蜀漢又作出了以下貢獻:即聯吳抗曹、以法治蜀、安定南中和北伐曹魏。

夷陵戰後,蜀漢和孫權的關係破裂,雙方都面臨曹魏的威脅。諸葛亮當即派人前往江東,重申友好,終於恢復了吳、蜀聯盟。

諸葛亮認爲,‘德政不舉,威刑不肅‘,這是蜀地自劉焉以來諸多弊政的根源。因此,他採取了‘威之以法‘、‘限之以爵‘和‘榮恩並濟‘的治蜀方針,不僅嚴厲打擊了‘專權自恣‘的土著地主,對外來的不法官吏也嚴懲不貨,執行‘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的法治路線,遂使蜀地‘人懷自勵,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

南中位於蜀漢南部,包括今之雲南、貴州和四川南部地區。這裡居住着衆多的少數民族,時稱‘西南夷‘。劉備取蜀建漢後,曾於此地置庲降都督,任用當地豪酋管理該地。劉備死後,南中的越嶲、牂牁、益州和永昌四郡一時俱反,蜀漢面臨喪失南中的危險。後主建興三年(225年),經過一段充分準備以後,諸葛亮開始對南中用兵。他先後遣將分別進攻牂牁、益州,又親率主力進軍越嶲,擊殺了叟帥高定元。同年五月,渡過瀘水(今金沙江),進入益州,用‘七擒七縱‘的策略,連敗叛亂的蕃將孟獲,南中之亂終於平定。不但解除了蜀漢的後顧之憂,而且也打破了這一地區的閉塞狀況,加強了‘西南夷‘各族同漢族之間的友好關係,對南中地區的開發是有積極意義的。

安定南中以後,諸葛亮又率軍北上,進駐漢中,開始了北伐曹魏之舉。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祁山(今甘肅西和祁山堡),想迂迴隴右,威脅關中。但因前鋒馬謖違背軍令,失守街亭,漢軍被迫撤退;同年冬,諸葛亮又北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進圍陳倉(今陝西寶雞),因糧盡退兵;次年,諸葛亮第三次出征,攻佔了武都和陰平二郡;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再出祁山,魏將司馬懿堅壁防禦,蜀軍糧盡而退;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軍進至五丈原(今陝西眉縣境內),與魏軍隔渭水對峙。不久,諸葛亮因積勞成疾,卒于軍中。北伐曹魏至此結束。故有人認爲諸葛亮‘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末評語》)但通過北伐卻遏止了曹魏的南侵,保衛了漢中,使蜀漢贏得了休養生息和發展經濟的時間,實現了諸葛亮以攻爲守的戰略思想。且由於他善於治軍,紀律嚴明,指揮靈活,使蜀軍一直處於主動地位,故其傑出的軍事才能是不能否認的。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學識淵博,思維敏捷,分析天下形勢精闢允當,高瞻遠矚;對待蜀漢社稷鞠躬盡粹,死而後已。因此,千百年來受到衆人的好評和愛戴,乃至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這是事出有因的。但有人把他說成是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甚至可以呼風喚雨的聖仙神人,乃是好事者的傳說而已,並不是對諸葛亮的真實評價。

蜀漢政權的衰亡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執政,還維持了一段與魏、吳的三足鼎立之勢。景耀元年(258年),費禕死後,姜維任大將軍。這時,後主劉禪貪圖享樂,又寵信侍中陳祗和宦官黃皓,排擠姜維,國力日衰。

三、孫吳政治

孫權建吳夷陵戰後,孫權與蜀漢的聯盟破裂,魏文帝曹丕乘機南征。孫權一面調兵遣將,分路迎擊;一面遣使赴蜀漢求和。諸葛亮也派鄧芝出使江東,於是雙方言歸於好,再次結盟。曹丕遂從南方撤兵,專力對付蜀漢北伐。229年,孫權在建鄴稱帝,建國號吳,史稱‘孫吳‘或‘東吳‘。

通使臺灣黃龍三年(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率兵士萬人,渡海抵達夷州(今臺灣),並將夷州土著居民數千人遷居大陸。這是臺灣和大陸交通的最早記錄。

孫吳的衰亡神鳳元年(252年),孫權病死,繼立的會稽王孫亮和景帝孫休都昏庸無能,致使孫吳政局日趨動盪。鹹熙元年(264年),吳末帝孫皓繼位以後,政治更加腐敗。孫皓不僅殘酷暴虐,肆意屠殺大臣,又廣營宮室,濫用民力,致使統治層上下離心,人人自危,老百姓也過着‘老幼飢寒,家戶菜色‘的貧困生活。因此,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孫吳政權的滅亡已成定局。

第三節三國經濟

一、曹魏的屯田制度

東漢末年,由於黃巾起義打擊了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出現了‘土業無主,皆爲公田‘(《三國志》卷15《司馬朗傳》)的局面。接踵而至的軍閥混戰又使大批農民流離失所,變成流民。這就爲當時推行屯田制提供了大量土地和勞動力;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從農民軍手中掠奪了許多耕牛和農具,也爲屯田制的順利推行提供了條件;又由於兵戎戰亂使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饑荒流行,割據軍閥都嚴重缺糧。曹操爲了解決軍糧問題,遂吸取了西漢曾在邊疆屯田的經驗,大力推行屯田制度。

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接受了部下棗祗和韓浩的建議,曾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屯田制從此興起,並逐漸推廣。

屯田制有民屯和軍屯兩種:民屯始於建安元年(196年),先在許昌周圍興起,後逐漸推廣各地。其組織機構是中央由大司農和尚書令掌管,各州郡則設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縣設典農都尉,其下還有屯司馬,由50人組成。民屯上的生產者是破產、流亡的農民,被稱‘典農部民‘。其剝削量爲分成制,即使用國家耕牛的屯田客,要把收穫物的六成交給政府,使用私牛者,則繳納一半。

軍屯始於建安末年。是曹操接受了軍司馬司馬懿的建議後開始實行的。其組織機構是由度支中郎將、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逐級管理,營爲基層單位,每營60人。軍屯上的生產者是軍隊士兵及其家屬。士兵家屬時稱‘士家‘,按規定要另立戶籍,世代相承,不得改業。故地位特別低下。兵士屯田要將收穫物全部歸還國家,政府則供給士家飯食。士家所受剝削與民屯上的的屯田客大致相同。

曹魏推行屯田制大致取得了以下作用:即把東漢末年以來失去土地的流民與土地結合起來,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促進了水利事業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提高;充足了軍糧等。

二、蜀漢經濟

益州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爲輕,故社會經濟比北方發展較快。蜀漢建國以後,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北伐曹魏之始,諸葛亮又先後在漢中一帶實行屯田制度,不僅減少了軍糧運輸,也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

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爲發達。特別是成都的織錦‘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遠銷吳、魏,是軍費的一大來源。

蜀都成都也是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之一,‘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里,羅肆巨千;財貨山積,纖麗星繁。‘其興盛景象可以想見。

三、孫吳經濟

孫吳所在江淮地區的社會經濟起步較晚,故最爲落後。但由於這裡戰亂較少,加之北方人民大量遷居江南,給這裡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的勞動力,使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加之吳國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制度,遂使耕田面積顯著擴大,耕作技術和農產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第55回 家有一寶第54回 各有心事第180回 作客議事(下)第31回 激!(下)第137回 內與外第四十八回第158回 賢內助第40回 貂蟬入府第29回 神棍流攻心戰第15回 鄄城秩事第135回 事初成第51回 不知所謂第80回 摯友郭嘉(上)第13回 接納第69回 各方心計第47回 追擊劉備第111回 海上大戰(下)第221回 幾誤第二百零七回第51回 不知所謂第五十六回第199回 海風第十一回第106回 求情……第三十九回第8回 盜版獻策第53回 吾有大略第146回 美洲狼外篇之二瓶子本來想用的第三十二回第39回 欲強先變第140回 賺錢啦!第一百四十九回 上第132回 冰釋第144回 意外的來客第57回 對陣第20回 混水摸魚(下)第11回 借錢買糧第21回 建安初冬第61回 去者與來客第48回 意外第48回 犯曹操忌第114回 拔卻狼牙第160回 有失有得第24回 再遇糧荒第126回 玩吧!第23回 治病救政第24回 吸血山蝠(上)第70回 各有心思第23回 家之嘆第62回 再伸黑手第26回 牢中三日第7回 出師第67回 政務家務第七十九回 上第178回 開始遊蕩第一百九十六回 下第20回 死鎮新生第九十二回第22回 春去秋來第72回 外援內助第123回 利用嗎?第169章 解釋第212回 來者何人第214回 未見之的第219回 前因第165回 失之釐毫第76回 許都暗流(中)第二百零六回第8回 長安之戰(下)第47回 追擊劉備第一百六十四回外篇之二瓶子本來想用的第三十二回第十三回第67回 政務家務第82回 曲折回還第一百九十七回第一回第60回 另置之地第24回 吸血山蝠(上)第171回 貨去人來第42回 謀事在人第九十一回第71回 陸仁尋計第八十四回第104回 走在別人的前面第二百一十回第33回 重回許昌第八十四回第168章 真正想忽悠的人(上)第九十回第九十六回第163回 珠涯歸子第一百九十七回第27回 游龍出淵(下)第113回 破滅第87回 天意?第46回 正合奇勝第73回 計成八九第7回 再獻一策(下)
第55回 家有一寶第54回 各有心事第180回 作客議事(下)第31回 激!(下)第137回 內與外第四十八回第158回 賢內助第40回 貂蟬入府第29回 神棍流攻心戰第15回 鄄城秩事第135回 事初成第51回 不知所謂第80回 摯友郭嘉(上)第13回 接納第69回 各方心計第47回 追擊劉備第111回 海上大戰(下)第221回 幾誤第二百零七回第51回 不知所謂第五十六回第199回 海風第十一回第106回 求情……第三十九回第8回 盜版獻策第53回 吾有大略第146回 美洲狼外篇之二瓶子本來想用的第三十二回第39回 欲強先變第140回 賺錢啦!第一百四十九回 上第132回 冰釋第144回 意外的來客第57回 對陣第20回 混水摸魚(下)第11回 借錢買糧第21回 建安初冬第61回 去者與來客第48回 意外第48回 犯曹操忌第114回 拔卻狼牙第160回 有失有得第24回 再遇糧荒第126回 玩吧!第23回 治病救政第24回 吸血山蝠(上)第70回 各有心思第23回 家之嘆第62回 再伸黑手第26回 牢中三日第7回 出師第67回 政務家務第七十九回 上第178回 開始遊蕩第一百九十六回 下第20回 死鎮新生第九十二回第22回 春去秋來第72回 外援內助第123回 利用嗎?第169章 解釋第212回 來者何人第214回 未見之的第219回 前因第165回 失之釐毫第76回 許都暗流(中)第二百零六回第8回 長安之戰(下)第47回 追擊劉備第一百六十四回外篇之二瓶子本來想用的第三十二回第十三回第67回 政務家務第82回 曲折回還第一百九十七回第一回第60回 另置之地第24回 吸血山蝠(上)第171回 貨去人來第42回 謀事在人第九十一回第71回 陸仁尋計第八十四回第104回 走在別人的前面第二百一十回第33回 重回許昌第八十四回第168章 真正想忽悠的人(上)第九十回第九十六回第163回 珠涯歸子第一百九十七回第27回 游龍出淵(下)第113回 破滅第87回 天意?第46回 正合奇勝第73回 計成八九第7回 再獻一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