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求援

漢初平三年十一月,北海。

剛滿四十的孔融雖然微微發福,但在合身的儒士服,與精心修剪長鬚的襯托下,頗有學者的儒雅之風。

這天孔融十分高興,因爲他請來了大名士管寧、邴原兩人給北海衆多學子講學。

北海城中,孔融府宅前全被車馬堵塞。文人士子聽聞孔融請來兩位名士講學,都不辭辛苦地趕到孔融府宅。孔融也下令下屬跟僕從好生招呼衆多學子,他自己則親自出城迎接管寧、邴原兩人。

孔融府上的前堂修葺一新,偌大的廳堂座無虛席,甚至前堂門外都站有人。一衆學子士人紛紛低聲議論,等待孔融跟管寧、邴原的到來。

一個小吏匆匆走進了前堂,“諸位,孔北海與兩位先生已到府前,請諸位起身相迎。”

就在衆人剛起身,孔融就帶着兩個中年文士來到前堂。前面一個扎着頭巾,一身青色布衣,雖然衣着樸素得與草民無異,但神情舉止間自然散發出高潔儒雅的氣質,正是管寧。

後面的邴原頭戴文士冠,面貌堅毅嚴肅。他們兩人緊跟着孔融來到大堂裡。

一衆士子文士皆拱手跟三人施禮,孔融三人也還禮答謝。一番禮節客套後孔融來到前堂中間,“諸位久等了,孔融不負衆望,將管幼安、邴根矩兩位先生請來,諸位有什麼疑問儘管向兩位先生請教。”

管寧、邴原兩人正襟危坐在主席上,回答着學子的提問。兩人也不愧飽讀之士,應對起來從容不迫。之間僕人送上酒水瓜果,然後學子的請教持續了幾乎兩個時辰。

“幼安先生,袁顯甫袁才子此時也在青州,其不久前剿滅了黃巾,還擊敗了田楷,不知先生對袁顯甫如何評價?”一個青年文士問道。

管寧、邴原相視均感到難以回答。袁尚聲名正盛,且出身名門,雖然年紀尚輕,卻是一時的風雲人物。

管寧略略思索了會,“袁顯甫確是不負少年才子之名,文賦經義不甚彰顯,所作詩文卻開一代風氣。”

“策定冀州、誅殺董卓、剿滅黃巾、佔據青州,袁顯甫豈不是當世少有的英雄俊傑?”一個十歲的青年學子激動道。

說到袁尚的事蹟,在場的士人多有推崇讚賞的,這些是他們想做卻做不到的事。管寧、邴原顯然也是對他印象良好。

“少年才子,少年英雄,袁顯甫是難得的俊傑,平定動亂匡扶社稷,正是他所要做的。”邴原難得讚許道。

孔融笑容收斂,他神情有些尷尬,這袁尚是領關東聯軍盟主、車騎將軍袁紹之令,來統轄青州的。那麼他這個北海太守是歸屬袁尚,還是對袁尚的統治不承認,實在一時難以決斷。

因爲袁尚不是漢室朝廷任命的官吏,而孔融卻是一心維護正統,他不會屈從於一個軍閥。

“報!”一個小吏顧不得場合,急匆匆跑進大堂裡,他告了個罪,然後到孔融身邊小聲彙報。孔融聽完後臉色急轉直下,變得煞白。

“孔北海,可有大事發生?”管寧問道。

孔融點點頭,看看在場的一衆學子,“約有兩三萬的黃巾餘孽包圍了北海城。”

“呀!”在場衆人無不驚慌,以前北海就是黃巾賊活動的重災區,北海各地飽受黃巾搶掠之苦。好不容易孔融領了北海太守,組織起北海的軍民抵禦黃巾賊。

“黃巾賊從何而來?不是被袁顯甫收降了麼?”

孔融愁容佈滿臉上,“是漏網的餘黨,他們本在齊國、樂安一帶遊寇,然冀州軍新近佔據了樂安,他們就流竄到了北海。”

邴原略一思索,問道:“孔北海不是治下不是有能征戰的兵卒、將領麼?派遣抵禦就是。”

“諸位不知,北海本有兵士一萬餘,但分守了一些縣城後只剩下六千多,而又分遣了一半兵士到都昌屯駐,北海城只有不到三千兵卒。”孔融苦惱道。

“那遣人往都昌搬援兵啊,孔北海還等什麼?”一衆士人紛紛道。

孔融長嘆了聲氣,“黃巾賊先襲擊了都昌守軍,現在他們已經陷於黃巾賊兵之中了。”

一衆人等大都驚懼惶恐,勢如累卵他們不得不害怕。靜寂沉默了半響後一個學子突然大聲道:“何不去他處搬救兵!”

邴原也贊同道:“可差人往他處搬救兵,陶徐州兵力強盛,剿滅過黃巾賊可爲援助。再則,袁顯甫現在齊國臨淄,更可向其求援。”

管寧搖搖頭,“徐州太遠,等搬來救兵北海危矣,冀州軍正在齊國,何不請其來援?”

孔融當然知道利弊,但如果向冀州軍求援,則他們可能趁機佔據了北海,以袁家跟袁尚的聲望,北海各地就很容易歸附。自己被一個青年架空,那是孔融所不願看到的。

“孔北海還有什麼疑慮嗎?”邴原問道。

孔融想了想,終究覺得以北海安危爲要緊,“黃巾賊已將北海城合圍,如何派遣人去求援?”

衆人一時語塞,突破黃巾賊營地,這可是十分危險的事。

孔融一衆文武下屬也都在場,孔融看向他們,希望能出了主意。

“武安國將軍身具神力,武勇非凡,可讓他突圍求援。”一個士族鄉紳道。

三十多歲,身材敦實,一臉橫肉的武安國趕緊擺手,“非我不願求援,只是黃巾賊包圍了北海,突圍的人多了勢必吸引黃巾賊的主意,有被圍堵的危險。而去的人少也突破不了黃巾賊營地。”

武安國是北海郡有名的力士,雖然對自己實力頗爲自負,但要單身冒險突圍他是不敢的。

“大人,在下舉薦一個可擔當求援重任。”孔融下屬中一個小吏高聲道。

衆人皆驚異地看着那人,孔融知道,那人是他的主薄,北海營陵人王修。年初被他徵辟爲主薄。

“是何人?叔治快快講來!”孔融驚訝道。

“大人帳下,東萊黃縣人太史慈弓馬嫺熟,武勇過人,可當重任。”

一干人等大都不知道太史慈何人,他們都看孔融怎麼處理。孔融擔任北海太守後,聽聞太史慈的事蹟,認爲他是個英才,有意徵辟他。但那時太史慈避禍遼東去了,孔融只好代爲贍恤他母親。

年初,太史慈回到青州,聽母親說起孔融一事,於是到了北海在孔融帳下做了個牙門將。

太史慈在軍中不久,但武藝高強之名已傳聞遠近,對此孔融也是有所耳聞。於是讓人召來太史慈。

■■■

太史慈今年二十七歲,他身材勻稱精壯,蓄有短鬚,一副英偉的模樣。

爲了報答孔融贍恤他母親之恩,太史慈在北海軍中任了個牙門將。職位是小了些,在他看來孔融像個儒士更過於太守,並非明主。但受了孔融恩義,只能屈身北海,好尋找機會報答他的大恩。

太史慈被帶到孔融府上的前堂。此時衆人都好奇地看着他,想知道這個被王修舉薦的人,有何過人之處。

太史慈面對這麼多目光雖然緊張,但步伐穩健,舉止大方,看得孔融、管寧等人暗自肯定了幾分。

“在下東萊黃縣人太史慈,見過諸位先生。”太史慈深深一揖。

孔融趕緊上前牽住太史慈的手,“黃巾賊圍城一事子義想必已經知道,現在大夥商議派人突圍去臨淄向冀州袁尚軍求援。”

孔融鬆開手,繼續道:“奈何黃巾賊圍城甚急,非武藝高超之人不能突圍,方纔王叔治舉薦了你,不知子義可敢領命?”

太史慈正愁沒有機會報恩,“區區黃巾怎奈何得了我,諸位大人莫急,今夜某就突圍前去臨淄。”

“且莫說大話,黃巾賊圍城幾重,其營地豈是那麼好突破的。”武安國道,他因爲先前不敢突圍,這時太史慈領命,使得他大沒面子。

太史慈單膝跪下,“願立軍令,不能突圍到臨淄甘願受罰。”

“好!”在場不少人都喝彩道。在他們看太史慈信心滿滿,於是對搬來救兵充滿希望。

孔融點點頭,讓太史慈下去準備。

半夜,圍城一天的黃巾軍大都已經熟睡,他們準備着積蓄力量,好在天明後一舉攻破北海城。

城門裡發出“戛戛”的刺耳聲,城門開了一道縫隙,接着很快關上。

“嘀嗒”的馬蹄聲響起。太史慈不敢停歇,策馬向着北海北西突圍而去。

“敵襲啊!有人出城啦!”黃巾兵卒狂喊道。一時間號角聲,戰鼓聲響遍黃巾軍營寨。

太史慈想不到自己一騎出城都會弄出那麼大動靜來,他握緊繮繩跟長槍,快速穿過黃巾軍營地。

其實黃巾軍因爲被夜襲弄得怕了,他們早就派有暗哨潛伏在北海四個城門周圍。稍有動靜立馬警報大作,營帳中的黃巾兵卒也被驚醒,紛紛抄起兵器。

由於目標小,太史慈直到營寨邊緣才被黃巾兵卒攔住。但太史慈何等武勇,戰馬快速繞過步卒,長槍不住格擋刺來的長矛長戟。

最後太史慈策馬加速,緊接着一夾馬腹,戰馬飛馳而起,躍過了營寨的柵欄。

管亥被驚醒後,立即召集了親兵順着混亂聲方向而去。看到有人突破了他們營寨,管亥猜想是去搬兵的,於是帶着黃巾軍幾十騎出了營寨追殺太史慈。

後面馬蹄聲越來越近,但太史慈並不害怕,他將長槍掛好在馬鞍的掛鉤上,然後取出了強弓。

“嗖!”“啊!”,弓弦聲剛剛響起,就有一個追來的騎兵應聲而倒。

管亥大怒,也取出弓箭,“大夥分散開,將他圍住!”

太史慈側生回顧,又一支羽箭脫手而出。立即,追在最前的一名騎士整個人倒飛出去,空餘戰馬繼續前進。

管亥又急又惱,追趕了半刻鐘,己方死了十個騎兵,而連對方身影也沒有碰到。

就在剎那,冷芒激射向管亥面門。

管亥大驚,下意識側身伏在馬背上。他身手跟普通兵卒不是一個檔次的,太史慈匆匆射的這一箭沒有中他。

剩下四十騎利用這些空擋,一度迫近圍上了太史慈。

太史慈將強弓匆匆掛好,伸手在腰間的皮囊取出了手戟。他不敢將戰馬停歇,身子左轉,左手一支手戟飛出。

“啊!”一名黃巾騎兵應聲而倒。

太史慈身子右轉,右手一支鐵戟又飛出,取了一個黃巾兵卒的性命。

末了,管亥那些人不敢靠近,而太史慈趁着這個空隙,全速擺脫了追兵。

(因爲一些需要,前面章節要做修改,結果被些書友說假更新,汗。給大家造成的不便深感歉意。)

第二零三章 漢中第一九五章 攻破第八十八章 敲詐(下)第二零六章 偏道第一三八章 逆轉第四十五章 潰逃第三十二章 神女第八十三章 詐城第九十三章 撤兵第十七章 界橋第八十六章 郯城第一一二章 渡河第一九四章 不趨第六十五章 仇恨第四十五章 潰逃第一七九章 失算第一四六章 夜襲第四十六章 分道(上)第五十三章 攻破第一七八章 關中第一一八章 兵甲第八十三章 詐城第一三零章 尾追第五十章 收降(下)第四十八章 內訌第一百零六章 民心(下)第九十二章 退路(下)第三十九章 交戰第九章 逆施第二章 驚鴻第一六九章 內爭第三十七章 變數第三十九章 交戰第一百零八章 處決第二一二章 火燒第二零四章 入蜀第三十七章 變數第一五四章 大婚(下)第一二五章 誘敵第一四六章 撤離第四十三章 擊潰第一五六章 爆發第二零零章 關西第一八三章 廟算第一四九章 名門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一六五章 危局一點說明和懇求第二十四章 亂前第四十六章 分道(上)第四十章 借兵第三十一章 根基第一九六章 圍城第一二六章 招募第五十四章 大儒第一九零章 叛敵第九章 逆施第二一二章 火燒第一八七章 攻防(下)第一四九章 名門第四十九章 收降(上)第一一二章 渡河第六十四章 噩耗第二零一章 奔襲第一九八章 末路第四十一章 合兵第一一二章 圍困第一八二章 某伐第一四六章 夜襲第一章 洛陽第五章 情動第二十五章 情殤第一百零九章 處決(下)第一七四章 戰前第一三四章 朝會第一一七章 大勢第十二章 會盟第一七三章 激戰第六十六章 仇恨(下)第一五七章 陰謀第一四二章 求援第七十五章 斷後第八十四章 巷戰第一一四章 救兵第一百零九章 處決(下)第一九五章 攻破第一三零章 尾追第二十六章 刺虎第六十一章 歲末第一八一章 鎖喬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八十七章 敲詐(上)第一百零四章 薊縣第一七四章 戰前第十九章 才智第十八章 局定第一三一章 救駕第一七九章 失算第一百零一章 朝堂
第二零三章 漢中第一九五章 攻破第八十八章 敲詐(下)第二零六章 偏道第一三八章 逆轉第四十五章 潰逃第三十二章 神女第八十三章 詐城第九十三章 撤兵第十七章 界橋第八十六章 郯城第一一二章 渡河第一九四章 不趨第六十五章 仇恨第四十五章 潰逃第一七九章 失算第一四六章 夜襲第四十六章 分道(上)第五十三章 攻破第一七八章 關中第一一八章 兵甲第八十三章 詐城第一三零章 尾追第五十章 收降(下)第四十八章 內訌第一百零六章 民心(下)第九十二章 退路(下)第三十九章 交戰第九章 逆施第二章 驚鴻第一六九章 內爭第三十七章 變數第三十九章 交戰第一百零八章 處決第二一二章 火燒第二零四章 入蜀第三十七章 變數第一五四章 大婚(下)第一二五章 誘敵第一四六章 撤離第四十三章 擊潰第一五六章 爆發第二零零章 關西第一八三章 廟算第一四九章 名門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一六五章 危局一點說明和懇求第二十四章 亂前第四十六章 分道(上)第四十章 借兵第三十一章 根基第一九六章 圍城第一二六章 招募第五十四章 大儒第一九零章 叛敵第九章 逆施第二一二章 火燒第一八七章 攻防(下)第一四九章 名門第四十九章 收降(上)第一一二章 渡河第六十四章 噩耗第二零一章 奔襲第一九八章 末路第四十一章 合兵第一一二章 圍困第一八二章 某伐第一四六章 夜襲第一章 洛陽第五章 情動第二十五章 情殤第一百零九章 處決(下)第一七四章 戰前第一三四章 朝會第一一七章 大勢第十二章 會盟第一七三章 激戰第六十六章 仇恨(下)第一五七章 陰謀第一四二章 求援第七十五章 斷後第八十四章 巷戰第一一四章 救兵第一百零九章 處決(下)第一九五章 攻破第一三零章 尾追第二十六章 刺虎第六十一章 歲末第一八一章 鎖喬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八十七章 敲詐(上)第一百零四章 薊縣第一七四章 戰前第十九章 才智第十八章 局定第一三一章 救駕第一七九章 失算第一百零一章 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