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酸棗會盟

?????徐晃和張遼的到來,可真是把王旭給樂壞了。當然,所有的喜悅都壓在了心裡,表面上還是很沉穩。作爲統帥,當着衆人的面,怎能表露出情緒來?微笑着勉勵兩人一番,任命爲帳前將,隨侍在左右後,便下令衆將各回本位,大軍起行。?

而隨着之後的閒談,王旭也終於瞭解到此事的前因後果,內心頗受震動。?

原來,高順與徐晃並沒有通過信。當年王旭被抓,衆人散去之時,他們就已經定下承諾。徐晃雖然不得不回家娶妻,完成父母之命,但等王旭需要的時候,也會出山追隨。?

如今王旭興起義兵,廣招豪傑,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高順堅信徐晃定然會來,不會忘記當年的承諾。所以,這才直到最後也希望能拖延三天,並且,還是這麼多年來,唯一一次對王旭提出請求。?

而徐晃也沒有辜負當年的情誼,雖然最後才趕來,但也是事出有因。?

他當年回家之後,娶了雲姬,生了個兒子,總算完成了父母之命。但心裡卻沒有忘記當年的恩情,始終堅信王旭有一天會再次崛起。爲了彌補心中的愧疚,不能像高順那樣忠誠侍奉,所以便趁着在家鄉做縣吏的機會,廣交豪傑,希望能給王旭物色到出類拔萃的人才,作爲補償。?

可惜,朋友倒是交了不少,但滿意的沒有幾個。因爲他知道王旭眼光很高,所以挑得也是極爲慎重。直到有一次去雁門郡公幹,結識了同樣身爲縣吏的青年俊傑——張遼。?

當時張遼雖然年輕,還不滿20歲,但已是文武雙全,略有薄名。兩人切磋交談之後,惺惺相惜,自此結爲了知交好友。後來,隨着感情愈深,徐晃更是說服張遼,讓其與他一起等待時機,追隨王旭建功立業。?

張遼早已聽說過王旭的才德名望,再加上有好友勸說作保,所以也是點頭答應。辭去官職,舉家遷到了徐晃老家,等待徐晃所說的時機。爲此,還曾拒絕過已故幷州刺史丁原的盛邀。?

而隨着皇帝死,董卓入京,天下大亂之際,兩人也是漸感時機成熟。等聽聞王旭起兵討董之後,便再無猶豫,當即收拾細軟,帶着家人南遷投奔。?

可惜,時下河東郡南部有白波賊肆虐,便只能往東,繞道走幷州上黨郡。隨後爲避黑山羣賊,又輾轉往南,繞過黑山,從南邊的河內郡東行,直至冀州魏郡後,才能帶着家人渡過黃河,途經兗州、荊北,南下零陵。?

可世事弄人,等來到零陵郡之後,因爲荊南這邊多丘陵山脈,兩人路線也不熟,所以又在泉陵北邊的分岔口走錯了路,繞到了泉陵西南邊。直到抵達洮陽縣境內,尋到村落詢問之後,這才趕忙沿着村民所指引的小路,回身奔赴泉陵。?

今晨,好不容易趕到泉陵南城外,還來不及高興,卻又聽聞百姓談論起王旭帶兵出征的事兒。剎那間,臉色一變,也顧不得許多,讓家人帶着錢財先去尋找客棧安頓。他和張遼二人則是拿着自己的兵器,快馬追來。?

這麼拖家帶口,輾轉數千裡南下,途中還要躲避盜賊,其中辛苦可想而知。衆將在聽聞這些之後,雖然彼此不熟,但也不由升起一抹敬意,對徐晃張遼二人好感大增。?

王旭更是感動不已,望着徐晃和張遼,久久都說不出話來。想到二人的家眷還沒能安置,當即便派出一名傳令兵,火速趕回泉陵,讓郭嘉務必尋到兩人家眷,妥善安頓……?

軍中陡添這兩員虎將,王旭真是說不出的開心,路途中竭力幫助二人融入,加深將領間的瞭解。?

只是,在經過劉表地盤的時候,倒是耽誤了一些時間。那劉表似乎頗爲顧及,擔心他有可能會假借討董之機,突然奪其城池。但他又不敢阻攔王旭的大軍,畢竟王旭是以討董爲旗號,如果阻攔,必然遭到天下諸侯的厭惡。不但威望掃地,更會遭到天下人的責罵和反對。?

結果,本來沒打算出兵的他,竟然親自帶領一萬精兵出征,並且還等着王旭的軍隊一起北上。?

對此,王旭當然是一笑而過,假作不知其中奧妙。反正本就不打算在這種時候打劉表,爭一城一地的得失有什麼用?失去天下人的支持,就算地盤再多都沒有意義……?

公元190年正月初六,隨着姍姍來遲的王旭和劉表,更路英雄齊聚一堂,會盟酸棗。應約而至的諸侯,更是讓王旭非常意外,除開他這個多出來的,竟然不多不少,正好十八路。比歷史記載多了五路,而且與演義所描寫也略有不同。?

第一鎮,洮陽侯、徵南將軍,荊南都督王旭。第二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三鎮,冀州牧韓馥。第四鎮,豫州刺史孔伷。第五鎮,兗州刺史劉岱。第六鎮,河內太守王匡。第七鎮,陳留太守張邈。第八鎮,東郡太守橋冒。第九鎮,山陽太守袁遺。第十鎮,濟北相鮑信。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牧陶謙。第十三鎮,薊侯、奮武將軍、右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四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五鎮,烏程侯、中郎將、吳郡太守孫堅。第十六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第十七鎮,荊州刺史劉表。第十八鎮,平原相劉備。第十九鎮,奮武將軍曹操。?

對此,王旭也是暗暗好笑,想不到歷史的些許變化,竟然反而湊了個巧。不過,說是諸侯,但這之中卻有好幾個都是暴發戶。?

劉備因爲歷史的改變,提前做了平原相,說是一方諸侯倒不爲過。但那個上黨太守張楊,本是丁原屬下將領。丁原被董卓幹掉後,就自己帶兵逃回幷州,起兵攻下已經依附於董卓的上黨太守,然後自領的太守之位。本來,他這樣是無法被各路諸侯認同的,但他很聰明,暗中向袁紹這個袁家公子投誠依附,所以衆人也就不好說什麼。?

至於公孫瓚和曹操就更好笑,公孫瓚本與劉虞一起平定叛亂有功,又鎮守邊塞異族,所以董卓入京後保奏朝廷,任命他爲奮武將軍,封薊侯,作爲拉攏。可是,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回陳留後也是無官無職,此次起事便被袁紹等人推舉爲奮武將軍。?

所以,兩人這官職就衝突了。不過這種事兒,衆人都是心裡明白,表面上可不露聲色。就連曹操本人和公孫瓚都是客客氣氣的,反正全當同僚來對待。公孫瓚不好拿董卓的任命來說事兒,曹操也不能用沒經過朝廷批准的官職來說事兒。?

傍晚時分,當衆人商議好明日登壇會盟之事後,曹操更是主動奉獻出自己的補給,殺雞宰羊,設下宴席款待各方英雄。王旭作爲官職最高的人,又是先帝親自任命,所以還被衆人推坐首席。本來他不想當這個出頭鳥,可卻推脫不過,被一心團結衆人的曹操給架到了座位上。?

但即便如此,在宴會中,王旭也是非常低調,一一敬過酒後,就再不多話,只是含笑看着衆人誇誇其談。最多就是與袁紹、袁術、孫堅、曹操他們這些關係比較好的,小聲問候幾句,聊聊毫不相關的事情。偶爾也應付一下其它諸侯,但卻絕對不當衆發言。?

好在明天一早要登壇結盟,諸將都必須回去準備,所以這場宴會的時間並不長,吃飽喝足之後,便各自散去。?

次日,辰時三刻……?

酸棗城外的平原上,旌旗遍佈,戰鼓轟鳴,綿延的營帳一眼望不到盡頭。各路諸侯身披戰甲,引着自己的親信部曲,齊聚盟壇之下。因軍士走動帶起的煙塵,更是遮天蔽日,盛況空前如此浩大的聲勢,就連王旭也不由自主地升起一抹激動。?

隨着轟鳴的戰鼓,各部兵士也是各自就位。廣陵太守張超帳下功曹臧洪,因名望學識甚高,又得多位諸侯推舉,所以最終接受了重託,宣讀盟誓。?

這臧洪是廣陵射陽人,同時也是當年同討黃巾,孫堅的老上級臧旻的兒子。十五歲時,便因他父親功勞卓著,而拜童子郎,聞名於太學。後被推舉孝廉爲郎,曾任縣令。因不滿時政混亂,官員結黨營私,所以辭官回到了廣陵老家,從而被張超請爲功曹掾。?

本來他父親臧旻這次也響應了號召,可惜他現在身爲太原太守,緊挨着黑山山脈,受黑山賊威脅,不敢帶兵離開。?

臧洪受託,倒也不推辭,慨然上壇,焚香祭拜之後。仿似根本不用思考,張口便辭氣慷慨地大呼:“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吾等懼社稷淪喪,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必無二志。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鑑之”?

一席話說完,臧洪二話不說,當即揮刀割破手掌,任由血滴到祭壇之上。那幫諸侯受此氣氛感染,也是涕泗橫流,紛紛登上祭壇,歃血爲盟。?

王旭倒沒那麼假,有必要這麼做作嗎?在場之人,除了曹操和孫堅現在有振興漢室之心,鐵了心要打進洛陽外,哪個是好東西??

歷史上,一個個都縮着腦袋不敢打過去,最後還迫使曹操獨自打到滎陽,被徐榮伏擊而逃往揚州。作詩一首後,對漢朝徹底失望,從而導致雄心爆發,走上奸雄之路,完成了能臣到奸雄的轉變。雖說以曹操的性格,在漢末亂世走上這條路是遲早的事,可不得不說,這羣各懷心思的諸侯,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雖然心裡不屑,但面子還是要給的,同樣是滿臉嚴肅地走上了盟壇,割破手掌,歃血盟誓。只不過心中卻罵了個半死,這是何苦呢?都沒有那份心,做個秀不就行了,還割破手掌,搞得煞有其事的樣子。?

一番慷慨激昂的起誓後,衆人也迅速回到了現實中來。升帳議事之時,卻發現還沒立盟主,也不知該如何入座。?

剎那間,剛剛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諸侯們,便爲此爭執起來。有的說袁紹威望卓著,袁家四世三公,當爲盟主。有的則說王旭少年英雄,功勳彪炳,王家世代公卿,當爲盟主。?

本來還有推舉平原相劉備這個皇室宗親的,可聲音“很小”,陶謙剛說出口,直接被衆人無視。雖然劉備是皇親,但卻是隔了多代的遠親,就連平原相這個官職還是公孫瓚保舉的。公孫瓚尚且沒有資格,他劉備哪裡說得上話再說,論起血緣,劉表與現在的正統皇帝,比劉備可親多了,他還悄悄躲在衆人身後,沉默着不發言呢。?

不過劉備也不是簡單的人物,知道事不可爲,自己也是連連推辭。而且眼見衆人扯回王旭和袁紹身上,便一言不發,也不說支持誰,沉默地退到了後邊。?

另外還有一個沉默的,則是曹操他一心團結衆人,最不願發生這種分歧,可袁紹和王旭,他都不想得罪,此刻兩邊爭執,也是感到爲難。?

其實王旭纔不願當這個出頭鳥,這些諸侯沒個省油的燈,不怎麼聽使喚,掛個虛名有什麼用?不但得罪袁紹,而且失敗之後還要承擔責任,根本沒必要。至於剿滅董卓,那是不可能的,不說羣雄各懷算計,難成大事。即便可以滅掉董卓,也不可能去滅,一旦救得皇帝,諸侯勢必仗着兵力爭權。而王旭的根基遠在荊南,離司隸隔着萬水千山,要權不要命嗎??

不過他倒不急,爭一下也有好處,靜靜地聽了許久,覺得時機差不多地時候。這才微微一笑,也沒有直接表態,反而緩緩走向了笑得極爲勉強的袁紹……V!~!?

第853章 半壁江山第840章 玩壞了第62章 火燒長社(上)第343章 智將與勇將第837章 兩大戰場第816章 向天失算第482章 三個臭皮匠第554章 踏上旅途第839章 何謂陰險第106章 童淵師徒第527章 燕山王越第710章 激戰夏侯惇(上)第450章 大好機會?第105章 窮途末路第329章 軍備競賽第651章 好毒的賈詡第641章 無可奈何第129章 身先士卒第326章 傅易山大捷第398章 魏延造反第536章 謀定後路第271章 郭嘉出手第100章 大獲全勝第377章 顏明的心第461章 你可還記得?後記大結局第315章 豫章太守第665章 交換條件第189章 揮師討伐第459章 膽大包天第159章 廬江鄭寶第474章 這麼拽?第240章 組建騎兵第689章 黃雀在後第389章 意料之外第666章 進位爲王(上)第803章 羣星閃耀第780章 一環又一環第605章 我回來了第662章 羣臣進諫(上)第522章 蔣琬斷案第743章 落魄楚王第670章 各有妙招第208章 大戰將至第729章 奇葩第327章 降服王獒第620章 左護軍第130章 浴血奮戰第164章 水中旖旎第143章 鋃鐺入獄第282章 禍福難料第351章 點將發兵第371章 黃忠的箭第706章 愛惜性命第592章 氣吐血第197章 桓階桓纂第462章 人頭落地第133章 再遇恩師第505章 絕不被動迎擊第60章 裝瘋賣傻第126章 沮授之謀第630章 曹真的援軍第818章 首戰爭雄第675章 軍法無情第334章 賊曹掾第507章 慘烈對攻第497章 夜深人靜第140章 王旭之志第314章 戰略決策第660章 如何執劍第479章 拐一個、送一個第471章 執着的美女第284章 齊聚張府第418章 算計劉焉第119章 衆叛親離第1章 詭異的日食第853章 半壁江山第239章 興建馬場(下)第693章 陸遜的見面禮第827章 兄弟之情第97章 過五關斬六將第275章 王旭之怒第611章 他在何方第337章 嫁娶的背後第680章 青雲山道第690章 威震河北第545章 兩軍鏖戰第179章 重返戰場第363章 決戰時刻第386章 趙家心結第135章 張角之女第380章 納娶蔡琰(下)第188章 舉薦賢才第451章 亂成一團第868章 華夏一統第507章 慘烈對攻第525章 漢中大捷第201章 田豐獻策第702章 燃眉之急第776章 新的戰局
第853章 半壁江山第840章 玩壞了第62章 火燒長社(上)第343章 智將與勇將第837章 兩大戰場第816章 向天失算第482章 三個臭皮匠第554章 踏上旅途第839章 何謂陰險第106章 童淵師徒第527章 燕山王越第710章 激戰夏侯惇(上)第450章 大好機會?第105章 窮途末路第329章 軍備競賽第651章 好毒的賈詡第641章 無可奈何第129章 身先士卒第326章 傅易山大捷第398章 魏延造反第536章 謀定後路第271章 郭嘉出手第100章 大獲全勝第377章 顏明的心第461章 你可還記得?後記大結局第315章 豫章太守第665章 交換條件第189章 揮師討伐第459章 膽大包天第159章 廬江鄭寶第474章 這麼拽?第240章 組建騎兵第689章 黃雀在後第389章 意料之外第666章 進位爲王(上)第803章 羣星閃耀第780章 一環又一環第605章 我回來了第662章 羣臣進諫(上)第522章 蔣琬斷案第743章 落魄楚王第670章 各有妙招第208章 大戰將至第729章 奇葩第327章 降服王獒第620章 左護軍第130章 浴血奮戰第164章 水中旖旎第143章 鋃鐺入獄第282章 禍福難料第351章 點將發兵第371章 黃忠的箭第706章 愛惜性命第592章 氣吐血第197章 桓階桓纂第462章 人頭落地第133章 再遇恩師第505章 絕不被動迎擊第60章 裝瘋賣傻第126章 沮授之謀第630章 曹真的援軍第818章 首戰爭雄第675章 軍法無情第334章 賊曹掾第507章 慘烈對攻第497章 夜深人靜第140章 王旭之志第314章 戰略決策第660章 如何執劍第479章 拐一個、送一個第471章 執着的美女第284章 齊聚張府第418章 算計劉焉第119章 衆叛親離第1章 詭異的日食第853章 半壁江山第239章 興建馬場(下)第693章 陸遜的見面禮第827章 兄弟之情第97章 過五關斬六將第275章 王旭之怒第611章 他在何方第337章 嫁娶的背後第680章 青雲山道第690章 威震河北第545章 兩軍鏖戰第179章 重返戰場第363章 決戰時刻第386章 趙家心結第135章 張角之女第380章 納娶蔡琰(下)第188章 舉薦賢才第451章 亂成一團第868章 華夏一統第507章 慘烈對攻第525章 漢中大捷第201章 田豐獻策第702章 燃眉之急第776章 新的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