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4
李顯有些莫名其妙的看着李治,李治在說了那句話之後所有人的目光也都放到了李顯身上,一瞬間李顯覺得自己要被烤死了。
“我……我沒啥……要補充的……啊?!”李顯有些緊張的看着李治,不知道李治怎麼突然要問他這個背景板,他哪裡懂打仗啊。
問題是……李治覺得可以培養李顯一下啊,現在李治的辦公桌上還放着李顯寫的那一溜計劃表呢,那上面的改革雖然只是一個總覽可是看上去對皇權集中是非常有用的——所有的皇帝都希望軍權是在自己手裡的,按照道理來說其實皇子是不輕易領兵的,但是架不住李治覺得李顯有天賦啊,任何父母都捨不得埋沒孩子的天賦的。
雖然這孩子略山寨,可是李顯懂事聽話,不結黨不營私,相較於別的兒子,這個兒子簡直是太貼心了,如果讓他們選的話,他們寧願要這麼一個兒子。
李顯這樣不發表意見,反而讓李治覺得他是在避嫌,臉上越發的和藹了:“你想到什麼就直接說。”
下面的人眼神亂飛,李弘和李賢就開始琢磨他們親爹這些話的含義。
李顯整個人都木了,這又是怎麼了?李治非要他說什麼,難道是真的有什麼內涵?可是……李顯眼睛在所有人身上轉了一圈,非常想在別人的身上找到答案,只不過看了一圈除了收穫探究的眼神*N以外,再沒有別的了。
李顯:突然好想念鄭老師,如果鄭玘在場的話哪怕就是看着對方平靜的眼神表情也能讓李顯安下心來,只可惜鄭玘沒過來,吏部尚書帶着另外一個侍郎過來的,鄭玘被留在部裡幹活呢。
頂着周圍人關注的目光,李顯小心翼翼的看了李治一眼,絞盡腦汁想了一下才說道:“那個……討伐時俘虜的高句麗人要怎麼安置?”
李治想了想直接說道:“遣司平太常伯綏納亡餘!”
司平太常伯就是新走馬上任的楊昉,李顯聽了之後略有些奇怪,這種事情……爲什麼要讓工部尚書去?難道不應該是戶部尚書去嗎?由此可見唐朝的時候官員們幹活也不是隻盯着自己一畝三分地就完了,基本上每個人都是社會主義,哦不,是大唐朝廷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
李顯說完了就眼巴巴的看着李治,只希望他這位便宜爹別再繼續問了,再繼續問他真的要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小心做了什麼讓李治懷疑了。
好在李治通過這次問話多少也知道了李顯的水平——大概就是在紙上談兵這個檔次吧,於是也就非常痛快的放行了。
李顯深一腳淺一腳的回到王府之後到底也沒搞明白今天這是要幹嘛了,李顯回去之後想要補覺,結果卻又睡不着了,整個人都顯得有些煩躁。
然後……他就接到了李治的通知:你的王傅……又下崗了,哦,是又離職了。
李顯:……
太子的太師太傅太保很穩當,沛王傅從開始到現在也一直沒換過,怎麼就他的王傅一直在換呢?滿朝文武會不會覺得他的王傅是個消耗品?
李顯整個人都有點不好了,瞬間覺得……王傅什麼的……還是不要再來了吧,反正無論誰來都不可能代替鄭玘在他心裡的位置。
李治也有點發愁了,閻立本的確年紀很大了,眼看都是要致仕的年紀了,再讓他教李顯也不合適,而且現在對李顯而言王傅更多就是起一個監督作用了,教導是教導不了什麼了——他這個兒子今天研究食譜,明天研究水利,後天還研究兵事,哪個王傅能跟得上這樣的跳躍思維啊!
就算是皇家對兒子的培養雖然是多方位的但是卻還是會有一個基調,李弘作爲太子自然是總覽,而李賢和李顯就是兩邊輔佐,李賢素有賢名,讀書比太子還好,算是兒子裡面最有才華的,文有李賢輔佐,至於武……說實話,皇子一般是不會讓他接觸兵權的,也就是說他可以懂,但是不能真的有權利,至於李賢身上的職銜,那還真就是個勳職罷了,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只不過李治也打算看看,李弘在軍事方面的天賦平平,實際上李治自己就不是很在行,只不過他有個好爹,再加上唐初人才輩出,將領不少,當然這也跟唐朝的開放政策有關係——這次出兵的李瑾行可是靺鞨人呢,他是突地稽的兒子,也是靺鞨人的首領,自他歸順大唐之後也算是爲大唐立下過汗馬功勞。
說起來,讓李瑾行去打高句麗他應該是很高興的——靺鞨部落跟高句麗也算是有國仇家恨了,當初要不是被高句麗各種打擊,突地稽也不至於被逼的跑到扶余城來要求內附朝廷,當然了,突地稽內附那會兒其實還是隋朝。
不過後來換了唐朝之後,突地稽也還是很老實的跟着老大混,老大讓出去打就去打,爲唐朝的邊境平穩也貢獻了不少力量,也正是因爲這樣,李治其實是很欣賞李瑾行的,所以這次他讓李瑾行出征,李瑾行應該能給他帶來好消息。
李家是馬上得天下的,但是後代一代比一代文弱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兒,李治知道自己往好了說是個仁善之君,但是他很多時候缺乏一種決斷力,雖然也並不是真的優柔寡斷卻也不是那麼強硬。
越是這樣,他就越想培養一個比較強硬的繼承人來,他這一代各種休養生息就夠了,下一代不能繼續文弱下去,否則中央就很難集權了,最主要的是兵權很可能會旁落。
如今看來李弘並不能達到李治的期望,李賢倒是比較全面可是也沒看出在軍事上有什麼天分,現在橫空出世一個李顯……他想培養一下了,在自家人手裡總比在別人手裡強,而且他也算看出來了李顯在骨子裡其實是個比較懶散的人也沒什麼野心,就算他執掌一部分兵權也不會對李弘的太子之位造成太大的影響,如果是李賢的話……那可就說不準了,李治不想讓玄武門之變在自己兒子身上上演,就只能找個穩妥的人,兵權在自家人手裡總比在別人手裡強!
只不過目前他還要再看,跟高句麗的戰爭應該不是非常困難,只不過是一羣喪家之犬而已,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在商議軍情的時候讓李顯多多參與,培養一下看他有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吧。
可以說李治爲了兒子們也算是操碎了心,他自己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要去見列祖列宗了,只是在這之前他要將所有兒子的後路都安排好,他一共八個兒子只剩下這四個了,這四個就千萬不能再有什麼問題。
只不過上天似乎並沒有聽到李治的心聲,李弘的身體……隨着年紀的增長越來越差了,之前李治因爲身體不好命太子監國,可以說有一部分政務都移交到了太子手裡,讓太子去處理,李治只是做個最後把關的人——當然那些政務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部分是交到了武后手裡。
李弘之前自然是各種不平,他認爲自己已經長大了,哪怕不能獨當一面也能處理很多事物了,阿孃應該“還政”於他的,可以說李弘在這個時候已經將武后暗中視爲爭權的對象了,只是他自己都沒怎麼意識到而已。
可惜他的身體不好,結婚這麼久了依舊沒有孩子,太子膝下久虛可不是什麼好事兒,哪怕太子妃生不出來太子身邊可不只有這麼一個女人的,若是所有女人都沒有動靜,那就有問題了。
只不過太子今年剛十七,大家還沒有迫切的盯着這一方面而已。
李弘的身體,太平盛世的時候堅持一下還是行的,但是一旦遇到緊急事務,比如說這次突然而來的軍情,他就有些撐不住了,畢竟打仗不是兒戲,很多環節都要協調好,軍糧軍馬的處置,士兵們的武器衣服各種補給,總而言之後勤是個非常繁瑣卻又非常重要的工作,劉邦稱帝之後定蕭何爲首功就已經充分說明了後勤的重要性。
在這個關頭,李弘就累病了,他身體原本就不好,現在軍情來了就要隨時處理,遇到大事兒哪怕是半夜都要起來處理軍務,在這種情況下他自然不能去勞動已經休息並且身體不好的皇父,就只能自己扛了——至於武后,武后如今的確是參政了,但是她的人跟軍權一點邊都沾不上。
李治對武后再怎麼能容忍也是有底線的,他能容忍武后在文治上插手,卻決不允許武后染指軍權!
這樣三天兩頭下來,李弘直接就倒了,他一倒底下也跟着亂了——皇帝和太子都沒心力處置政務了,自然會人心惶惶,當然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的主要官員還都是比較靠譜的,雖然人心略有些浮躁,但是工作完成的還是不錯的,就是效率慢了點,有太子和皇帝在的時候,他們是能拿主意的,但是換成這些主管官員……那就要扯皮了,這一扯皮就容易耽誤時間。
李治有些無奈,太子身體不好他也不能硬壓着太子去幹活,而最近天氣溼熱,他的老毛病又有點犯了,就算想要勤政也有點支撐不住,而且大臣也不可能讓他這麼辛苦啊。
沒辦法,李治只能下了道手諭:命李賢和東宮官員代爲處理政務!
李顯在知道這件事兒之後心裡覺得有點不好,太子和李賢的爭鬥就差擺到檯面上來了,之前李弘憑着太子的身份一直在壓制着李賢,沒少給李賢找不痛快,當然了李賢也沒少給太子使絆子,只不過那個時候李弘雖然有危機感卻並不十分緊迫——只要他行得正坐得直,他就能笑到最後,畢竟他已經是太子了,廢太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要不自己抽風,無論是阿爹還是朝臣都不可能廢掉他。
而只要不廢掉他,李賢就只能永遠是個親王。
結果在這麼重要的關頭,李弘居然撐不住了!還讓李賢趁機分了不少權柄!對於自己的身體,李弘也是暗中恨恨,這些年他沒少調養,東宮設有藥藏局,是仿照中央尚藥局設置的,裡面有不少尚藥局的奉御兼職藥藏郎,就是爲了給他看病用的,結果這些年來也只能保持這個樣子,更好是不太可能了。
李弘心裡非常焦急,太子身體不好,讓沛王和東宮官員協同處理朝政其實這就是一個信號,代表着如果太子真的有什麼不測,沛王就是下一任的太子人選,之前沛王私底下就在不停的做小動作,時不時的勾搭一下他的東宮屬僚,只不過東宮詹事府左右春坊的官員很多都不在中央任職的,也就是說他們大部分都只是李弘的手下,能夠兼職在中央任職的一般都比較低級,最近也就出了個鄭玘這麼個跟開了外掛一樣的貨,一轉頭就跑去當吏部侍郎了。
可以說李賢以前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接觸到多少東宮屬僚的,結果現在好了……聖人親自下旨允許李賢和東宮官員一起處理政務了,這尼瑪是讓他正大光明的撬牆角啊!
李弘越是着急,身體就越是不好,正如李顯當初看出來的一樣,李弘的心臟並不是很好,只不過心臟病在一千多年後也是非常棘手的病症,一不小心就小命玩完,更不要說現在了。
李弘的身體不好相對應的是李賢的表現可圈可點,說起來有個健康的身體還是很重要的,李賢本身就聰敏好學,他雖然在軍事上的天賦平平,但是他知道不胡亂指揮啊,也沒有過多插手兵部事物,更多的是過問後勤,務使大軍在外不受掣肘。
不得不說這樣的李賢是非常受人歡迎的,武將們也非常欣賞他,李弘在知道這些消息之後,簡直都要吐血了。
而在這之中李賢和鄭玘接觸的也多了,以前李賢也不是沒想過拉攏鄭玘,只不過鄭玘出身太給力,世家子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拉攏過來的,更何況……十五六歲就中了進士的人,別的不說,智商肯定是不低的,而且鄭玘進入中央機構之後風評也不錯,手段更是不錯。
以他這樣的年紀居然在一衆老臣之中混的遊刃有餘,公事也處理的有聲有色,從第一天就沒手忙腳亂過,讓很多準備看他笑話的人都掉了一地的眼珠子,這樣的人你得相信他的確是有兩把刷子的。
現在接觸的多了,李賢對鄭玘隱隱也有了點佩服,鄭玘這個人處理事情還真的是面面俱到,並且這位還真是個純臣,也就是他只忠心於皇帝,做事更多的是考慮大唐的利益,壓根就沒有想過結黨營私這一類的。
李賢這次倒是有點明白爲什麼他的阿爹會這麼看中鄭玘,在提拔對方的時候充分表現出了老年人不遵守是官員任命資歷年限的屬性,就這麼將這個年輕人扔到了一堆老頭子半老頭子之間,事實證明李治絕對是沒有昏了頭的。
而鄭玘……說實話,作爲一個差一步就能位極人臣宣麻拜相的人,之前六部的位子他該輪了個遍了,各種事物幾乎都難不倒他,更何況現在的局勢還沒有那麼混亂呢,朝上雖然也分了很多派,只不過除了聖人一派和武后一派,其他勢力都不成氣候,哪怕是太子……他手裡的那點勢力鄭玘也沒覺得有多了不起。
李賢頗爲感慨,當初鄭玘去當李顯的王傅,他還同情李顯來着,現在……他特麼的想同情的是自己啊,沛王傅雖然也是個學問很好本事也還可以看得過去的人,但是跟鄭玘一比就差遠了!
怪不得他那個傻弟弟最近越來越狡猾了,想來都是鄭玘言傳身教,就這麼小半年,李顯就頗有脫胎換骨的樣子,如果鄭玘是他的王傅……李賢覺得自己應該做的比李顯更好。
只不過現在也不晚,李賢一向對誰都很客氣,現在更是擺足了禮賢下士的款,遇到不懂的事情也會去請教鄭玘,完全不會因爲鄭玘不比他大多少而看不起了。
鄭玘也不含糊,李賢來問他就回答,需要解釋的也解釋,雖然不如教李顯那麼用心,但是能做的也都做了——畢竟在鄭玘心裡還是李賢更靠譜一些。
李賢和鄭玘關係十分融洽,李弘……李弘已經不想聽這些了,他完全不想知道等他病好之後他的弟弟會趁着這個機會怎樣擠壓他的生存空間。
阿孃對自己越來越不滿意,更加喜歡另外三個弟弟,自己身體還不好,沒有兒子,嫡庶都沒有,雖然阿爹對他依舊很好,但是阿爹年紀也大了,身體也很不好,太子的危機感更加嚴重了,在這種情況下,他覺得自己必須將李顯爭取過來。
尤其是當李顯做出了一個準確的預言之後。
其實那個所謂的預言,李顯也就是那麼一說,高侃和李瑾行大軍開拔之後,朝中對這兩處都很關心,各種軍報源源不絕,只不過因爲通訊系統比較落後而傳消息的速度不是那麼迅速,可哪怕是這樣,高侃先破叛軍於安市,又在泉山把他們打了個半死這個消息還是火速進京了。
這是大捷,非常振奮人心的一件事兒,唯一讓大家覺得美中不足的就是那兩個叛軍頭子跑了,是的,就是鉗牟岑和安舜,他們兩個居然跑了,這逃跑的本事也不一般。
結果之後傳回來的消息就讓李顯非常囧了,兵敗之後,反叛軍就有點一蹶不振了,本來就是戰敗國,當時反抗也是因爲覺得自己日子過不下去了,結果就被唐軍來了個迎頭痛擊,到後來基本上就軍心渙散了,於是安舜……安舜他就直接砍了鉗牟岑自己跑了!
沒有人知道安舜是怎麼想的,現在大家只想知道安舜帶着那些兵馬要逃往哪裡?雖然那些人並不多,只不過大唐從來不是會忍氣吞聲的,你既然敢反就得敢死!哪怕只剩下安舜一個人,也要抓回來按照唐律疏議判決,以儆效尤!
安舜也是個非常狡猾的,因爲算是半個主城作戰,他對那邊的地形顯然是比較熟悉的,三跑兩跑,高侃居然沒有追上,於是高侃就發來了請罪的摺子,並且請示下一步要怎麼做?
下一步當然是把安舜抓回來啦,但是安舜現在在哪裡呢?這個問題大家都想知道,當時討論的時候李顯本來是在做背景板的,只不過看到大家都略有些爲難的樣子,他就直接說了句:“會去新羅吧。”
當時所有人都不信,新羅……跟高句麗那也是老冤家了好嗎?當初太宗爲什麼打高句麗?不不就是因爲高句麗攻打新羅了?安舜這個時候跑到新羅還不是找死麼?
對此,李顯只能笑呵呵的表示,你們真是太相信朝鮮半島上那羣傢伙的節操了,是啦,他是不懂國事軍事,但是依照朝鮮半島上那些人一脈相承,哪怕被滅過都無法消滅的不要臉來看,之前來找大唐哭過的新羅……它現在肯定不安分了。
新羅……就是這個時代的三姓家奴啊,被倭國侵略就去找高句麗尋求庇護,新羅打跑了倭國之後,它轉過臉來又跟百濟結盟,要跟高句麗爭雄,本來是它主動攻打人家的,結果打不過了就開始找大唐來幫忙,現在高句麗被收拾的差不多了,新羅……呵呵,說不準就又要和百濟聯盟來對抗大唐了呢,這樣不要臉的國家,別說是死對頭帶兵來投奔了,就算是欺負過他們的倭國此時願意同他們結盟,說不定他們也願意跪舔呢。
更何況朝鮮半島周邊就那麼幾個國家,百濟已經被大唐打殘了,倭國離得略遠,能夠讓安舜尋求政治避難的國家也只剩下新羅了。
只可惜李顯的觀點大家都持保留意見很多人並不相信,當然鄭玘是肯定支持李顯的——歷史上新羅還真就這麼幹了,鄭玘不知道李顯是因爲知道歷史還是自己推測出來的,不過那都不重要。
所以後來安舜敗走新羅的消息傳回來之後,所有人對李顯都不由得高看了一眼。
而也正是因爲這樣,太子才找上了李顯,想要通過李顯來拉攏鄭玘,反正李顯和鄭玘關係好,鄭玘站到他這邊了,李顯肯定不會跟他王傅作對的。
太子李弘拉攏的方法並不多麼高明,就是最簡單的——聯姻,他妻子裴氏的嫡親妹妹跟鄭玘年紀相仿,小裴氏的出身跟鄭玘算是相配了,太子妃願意,裴家也願意,鄭家那裡應該不會拒絕,當然這事兒應該是兩方家長去商量的,太子告訴李顯也只是透個話——你家王傅要成爲我的妹夫了。
於是李顯去探望太子的時候就知道了這麼件事兒,李顯知道了之後心情略有些低落,卻也沒有表現的太明顯,他心裡覺得這只是太子的一廂情願而已,就算太子和裴家願意了,鄭玘也不一定願意,他家王傅那麼有主意的人,對自己的婚事應該沒那麼草率。
結果還沒過兩天,他就得到了消息——小裴氏跟鄭玘訂親了,而且還是鄭玘親自同意的!
李顯瞬間傻眼了。